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师幼互动硕士论文

2023-12-10 08: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师幼互动硕士论文

浅析师幼间的情感交流的论文

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幼儿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明显,在师幼互动中强调情感支持和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信赖感、安全感,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那么,教师在与幼儿情感交流中应注意什么呢?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的影响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令人失望的是,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压力,心态失衡,造成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表现出对幼儿不尊重、不耐烦,有的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陈老师性格喜怒无常,情绪不稳,接待孩子时总是板着一副面孔,对孩子不理不睬,幼儿偶有坐不好或私下讲话就发怒地将钱鼓往孩子桌上“砰砰”地敲击并破口大骂,孩子受到这样地惊吓,一看见她就像见了老虎,一到她当班时怎么也不肯去班上上课。幼儿对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他们的心理体验的影响是消极而有害。幼儿由于遭到老师的训斥、惩罚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孩子都不爱上幼儿园了,师幼之间怎么互动得起来呢?教师与谁去互动呢?所以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得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

二、教师要做到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努力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雨惠三周岁,是小三班刚入园的孩子,第一天,小朋友手拉手跟随李老师到操场上玩。突然,在她面前的兆东叫起来:“真脏,我不要和你拉手。”原来,雨惠两岁时被妈妈不小心烫了左手,左手上留下长约两寸的红红的凹凸不平的肉疙瘩,加上雨惠第一天来园,情绪不安定,脸上还哭丧着,更显得难看。被兆东这么一叫,雨惠更伤心了,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地哭叫:“妈妈、妈妈”。李老师赶紧走过去,轻轻拉起雨惠的手,招呼大家坐在草皮上,告诉孩子们,雨惠的手时因为不小心烫伤才变成这样的。

老师问:“小朋友平时受伤时痛不痛啊?”“痛”“对,雨惠受伤时更痛,后来去医院包扎、消毒、打针、吃药、过了很久才好的,其实,雨惠又干净又听话,李老师多爱她呀”。打那以后,小朋友再也不嫌弃雨惠了,雨惠也慢慢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并且越来越喜欢与老师、小朋友交流。幼儿无论美与丑,无论聪明或愚钝,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与关注。其实爱孩子的表现有多种,如:每天早上热情地接待孩子,微笑地回答每个孩子地提问,同时还亲热地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拍拍孩子的肩,日常生活中,记得家长喂药的委托并及时给孩子喂药,多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孩子生病及时与家长联系并处理,在活动中及时帮助幼儿添减衣服,为幼儿擦汗、帮助幼儿喝水、甚至不厌其烦帮助幼儿上厕、擦大便。教师只有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这种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得孩子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从而提高互动的效果。

三、教师要充分接纳和尊重幼儿今天是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午睡时,晓棋怎么也不肯脱鞋上床。他用小手按着鞋,大声哭叫着:“别拿我的鞋!别拿我的鞋!”王老师哄劝了一会儿,也无济于事。王老师不再要求他脱鞋,而是蹲下来,抱起他走向小床。“晓棋,你看,你的小鞋都累了,它想躺在床上睡觉。你跟小鞋一起睡,好吗?”王老师一边说一边帮它脱掉小鞋,并用口袋把小鞋包好,放在他的枕头旁边。晓棋这次没反抗,用手紧紧抱着小鞋躺下了。幼儿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更是一个积极的精神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每个孩子又都又自尊心,自尊心的'维护最重要的是受尊重、受重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充分理解幼儿真心地爱他,耐心地期待他。积极地引导他,假以时日,他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四、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帮助幼儿鼓励基于对幼儿的尊重和接纳,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中逐渐树立自我意识,培育自主精神,增强自信心,从而积极有效地与教师交流而产生互动。鼓励的内容极为广泛,对幼儿优点的及时发现和赞赏是鼓励,对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挫折或造成的过失表示理解、支持和帮助也是鼓励。

而日常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抚摸、拥抱、拍头等)都是必要的鼓励。它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早晨八点小三班吴老师站在班级门口接待孩子,开朗的依朵来了,一进门就大声说:“老师早上好!”“朵朵真乖”吴老师亲切地搂着依朵,简单地和他聊几句在家的情况,就让她进来了。伊静妈妈抱着她来到班上。伊静撅着嘴,不声不响。这孩子只要你一夸她,就特别愿意在人前表现自己。李老师说:“伊静,你看朵朵自己到班上放书包了,你也会,是不是?妈妈看看,伊静可能干呢!”伊静麻利地滑下来,抱着书包进去了。心瑶哼哼叽叽,一步三扭地拉着妈妈走来了。她是个腼碘的小女生,李老师迎上去说:“心瑶的手绢真好看,谁给的呀?快让老师看看。”李老师蹲下身,真诚地欣赏着:“呀!真漂亮,这是小猴吧?”“不对,是小熊。”“噢,进去让小朋友也看看吧,大家肯定特喜欢。”“行”心瑶举着手绢进去了……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懂得,师幼互动不仅仅是一次次熟练教法的展示,或者是一次次花样繁多的教具的展示,师幼互动是快乐的、放松的、自由的,是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上给予儿童的点点滴滴的爱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孩子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与教师互动,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游戏中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与策略的论文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论文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