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协会个人会员入会细则
根据2012年12月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章程》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申请人基本条件
凡提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申请人,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年满十六周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赞成中国摄影家协会章程并由本人提出申请。
第二条 申请人业绩条件
申请人的业绩条件为积分制。积分为10分以上(含10分,其中必须有4分以上为中国摄协或所属部门相关条件)者,可以提出入会申请。具体积分规定为:
从事摄影创作的申请人:
序号 业绩条件 分值
(10分制)
A-1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金奖 9分/件
A-2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银奖 7分/件
A-3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铜奖 6分/件
A-4 入选中国摄协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或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4分/件
A-5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品牌展览中获金奖 7分/件
A-6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品牌展览中获银奖 5分/件
A-7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品牌展览中获铜奖 4分/件
A-8 入选中国摄协主办的品牌展览 2分/件
A-9 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举办的重要摄影大展、大赛金奖 7分/件
A-10 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举办的重要摄影大展、大赛银奖 5分/件
A-11 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举办的重要摄影大展、大赛铜奖 4分/件
A-12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其他全国性摄影征集活动中获金奖 5分/件
A-13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其他全国性摄影征集活动中获银奖 3分/件
A-14 在中国摄协主办的其他全国性摄影征集活动中获铜奖 2分/件
A-15 入选中国摄协主办的其他全国性摄影征集活动 1分/件
A-16 在中国摄协媒体、业务部门主办的全国性摄影征集活动(含北京市摄影器材城月赛)中获得铜奖以上奖项 2分/件
A-17 在中国摄协媒体和各业务部门主办的影友联谊活动中获得相当于三等奖以上奖项 1分/件
A-18 在《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中国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年鉴》上发表作品和中国摄影手机报封面图片 2分/件
A-19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或中国摄影展览中心举办过个人作品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室组织过个人作品研讨会,获得过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优秀学员称号并在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网站举办在线影展,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过个人摄影作品集 8分
A-20 经中国摄影家协会推荐参加具有国际影响的影展并获奖,或受国外著名摄影机构邀请在国际交流中举办个展并具有良好影响 2-7分
A-21 在中国摄协团体会员主办的团体会员届别展或多个团体会员联合主办的届次展中获金奖 6分/件
A-22 在中国摄协团体会员主办的团体会员届别展或多个团体会员联合主办的届次展中获银奖 4分/件
A-23 在中国摄协团体会员主办的团体会员届别展或多个团体会员联合主办的届次展中获铜奖 2分/件
说明:
同一件作品多次获奖、入选、发表的,只计算一次分值(分值不同时按最高分计算)。以组照形式获奖、入选、发表的作品,视为一件作品。
“发表”仅指作为摄影作品发表的图片,不包括作为技术、评测等文章示意图、图例的图片。
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等同于获金、银、铜奖及入选。
作品获得国外重要大展、大赛铜奖以上奖项和在全国性各摄影媒体、报刊发表作品的,视具体情况作为申请人业绩的参考要素。
2.从事摄影理论研究的申请人:
序号 业绩条件 分值
(10分制)
B-1 摄影文章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金奖 9分/篇
B-2 摄影文章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银奖 7分/篇
B-3 摄影文章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铜奖 6分/篇
B-4 摄影文章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优秀(入选)奖 4分/篇
B-5 出版摄影理论学术专著 5-9分/册
B-6 论文入选中国摄协组织的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4分/篇
B-7 在《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中国摄影报》和《中国摄影年鉴》上刊发摄影文章
2-8分/篇
说明:
“摄影文章”指摄影理论、评论、史论、创作体会、作品点评、器材点评、技术探讨等文章,但不包括摄影简讯、消息等新闻体裁的稿件。文章不少于800字/篇。
从事摄影教育的申请人:
序号 业绩条件 分值
(10分制)
C-1 在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摄影教育工作,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8-10分
C-2 在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摄影教育工作,具有中级职称5年以上 8-10分
C-3 在培养摄影人才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并成绩突出,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2-8分
C-4 符合以上三项条件之一,在国内公开出版物上发表摄影作品或文章 2分/件、篇
4.从事专职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或摄影图书出版的申请人:
序号 业绩条件 分值
(10分制)
D-1 在媒体从事专职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或从事摄影图书出版等专业工作,具有相关专业副高以上职称 8-10分
D-2 在媒体从事专职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或从事摄影图书出版等专业,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连续工作5年以上 8-10分
5.从事摄影组织和摄影相关产业工作的申请人:
序号 业绩条件 分值
(10分制)
E-1 中国摄协团体会员主席(会长)或驻会负责人,担任该职务1年以上 8-10分
E-2 中国摄协团体会员单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组织工作连续5年以上且取得较好工作成绩 5-10分
E-3 有全国影响的摄影团体主席(会长)或驻会负责人,担任该职务3年以上,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5-10分
E-4 在各地、市级摄影协会担任主要负责人,长期从事基层摄影组织工作,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3-5分
E-5 在中国摄协所属网站获得年度优秀版主 2分/次
E-6 积极组织、参与中国摄协主办、承办的大型摄影活动和公益活动,成绩突出,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组织者5-10分,参与者1-5分
E-7 长期在图片产业领域、在摄影技术、器材研发等领域工作,取得突出业绩或获得专利的人员 8-10分
注:
(1)中国摄影金像奖各奖项获得者积10分,长江韬奋奖(摄影类)各奖项获得者积8-10分;
(2)分值未确定为一个数值的条件,将根据具体情况酌定;
(3)符合本细则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业绩条件,仅表示达到申请入会的条件,并不作为必定入会的资格。
第三条 报送材料与申请程序
1.报送材料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需真实、有效、规范。具体需要提供的材料有:
(1)凡具备上述基本和业绩条件,并自愿申请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个人,均须按要求填写《入会申请书》;
(2)从事摄影创作的申请人,应提交本人拍摄的作品8件(10英寸,背面标注作品名称),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文章一篇(主题和是否发表不限),作品获奖、入选、发表等的有效证明材料(复印件);
(3)从事摄影理论研究的申请人,应提交获奖、发表、入选等有效证明材料;
(4)从事摄影教育的申请人,应提交单位开具的任职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职称证明和其他有效证明,并提交关于摄影教育的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文章一篇(主题和是否发表不限);
(5)从事专职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和图书出版的申请人,应提交单位开具的任职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职称证明和其他有效证明,并提交有关业务且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文章一篇(主题和是否发表不限);
(6)从事摄影组织工作或摄影志愿者组织和服务工作的申请人,应由所在团体会员或相关单位对其工作业绩等出具书面意见和有关证明材料,另需提交本人摄影作品8件(10英寸)、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文章一篇(主题和是否发表均不限制);
(7)获得过中国摄影金像奖各类奖项者,以摄影业绩获得过长江韬奋奖的申请者和以其他业绩提出申请者,需提供自述业绩的有效证明材料。
注:在申报纸质材料的同时须提供所有材料的电子文件。
2.申请程序
(1)通过中国摄协团体会员申报的申请人应由两名中国摄协会员介绍,并在材料上签署意见后亲笔签名,再将材料送交所在地区和行业的中国摄协团体会员,由团体会员在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统一送交中国摄协组联部;
(2)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申请人应由两名中国摄协会员介绍,并在材料上签署意见后亲笔签名,送交解放军报社画报部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统一送交中国摄协组联部;
(3)中央直属系统的申请人,经两名中国摄协理事介绍并在材料上签署意见后亲笔签名,由所在单位在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本人将材料送交中国摄协组联部;
(4)无法由团体会员推荐的申请人,经两名中国摄协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介绍,并在材料上签署意见后亲笔签名,由有关单位在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本人将材料送交中国摄协组联部。
第四条 港澳台申请人入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摄影界人士,赞成中国摄影家协会章程,自愿提出申请,由有关方面推荐,在按照有关规定审核批准并履行手续后,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第五条 荣誉会员
为我国摄影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人士,经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批准,可授予其中国摄影家协会荣誉会员称号。荣誉会员免交会费,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六条 审批程序
1. 中国摄影家协会组联部负责接收和审核入会申请材料;
2. 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条件组织审批。
第七条 入会手续和会费缴纳
1.申请人的入会申请被批准,需按要求办理入会手续并缴纳会费后,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协将及时为其发放会员证;
2.入会满5年并年龄达到65周岁的会员,可免交会费;
3.连续5年未缴纳会费者,视为自动退会。中国摄协有权取消其会员资格,终止其各项会员权利,收回会员证,并在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上公告。
第八条 本细则经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团会议通过后生效,解释权归属中国摄影家协会。
近期张艺兴 x 《智族GQ》的6月刊封面大片释出,这组大片充满夏日氛围。西瓜、垂钓、抱花等充满夏日氛围的元素,少年感十足
这组外景拍摄的封面出自陈漫之手,跟以往陈漫拍摄的感觉不同,没有了华丽超前的艺术语言,甚至你都不能立刻说出这是陈漫拍的。
不过要符合夏天的主题,这种平和清爽的减法拍摄手法,也是紧扣主题的
但转念一想,即使是外景的拍摄,也无不透露着陈漫爱用的光影手法, 因为她擅长利用各种光影来表达效果
陈漫作为国内知名 时尚 摄影师,每年都给众多杂志艺人拍摄 时尚 大片。
陈漫及其工作室仅在2020年发表了36组大片,期间有 时尚 杂志与艺人的合作,还有广告片的拍摄。且她拍摄的封面是自带热搜体质,她直言每年大概能上二十多次热搜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陈漫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体系的。
她是怎么做到,一步步打破国内 时尚 摄影圈固有的格局,狂揽各大 时尚 杂志封面,几乎垄断 时尚 圈的商业摄影,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商业摄影师的呢?
1
陈漫是极其拥有天赋的。
年仅两岁的她能够生动地画出老鼠的模样,母亲发现了她的天赋,便把她送进少年宫画画,想来陈漫的母亲也是她最先遇到的伯乐。
从两岁开始,画画陪伴她度过漫长的年少时光,最后画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央戏也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学府,陈漫却中途退学,理由也很简单:受不了条条框框的规矩。复读后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陈漫进入央美后,总算匹配了一座与她天赋对号的学校,却放弃自己擅长的专业,选择了 摄影 ,据说还是首次开班的专业。
她直言:“画画对我来说,每天就是上课画上课学。剩下的时间我就想学点新的,但我又喜欢跟人相关的,那时候我们学校开设了第一届摄影专业,我画画时候喜欢画人,画跟人物相关的;拍呢,我也喜欢拍人,所以我选择了摄影专业,也主要是拍人。”
陈漫第一次拿起相机拍摄的是 春晓 。
她回忆道:“那时也不知道是给挺重要的杂志封面拍摄,机器还是胶片的,借的胶片没洗出来,完了以后又重新去拍了一遍。”这次颇为尴尬的拍摄,却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受到杂志方赏识的陈漫作为摄影师为2003年《VISION》杂志拍摄封面。当时她还在进行学业,作为学生能够成为封面的掌镜,也是很厉害的。
刚过千禧年,国内的PS技术还在起步阶段,她却在中国摄影界扔下了一枚炸弹。可以看到《VISION》杂志的封面都是各种大头照,堆砌各种 超前个性 的元素,这种 诡谲魔幻 的风格。
这位初生茅庐的新手摄影师扛起如此重担遭受的非议自然也不少,有人说她摄影师不是摄影师,艺术家不是艺术家
这位在胡同长大的姑娘可不会因为一点争议就退缩,她后续为《VISION》杂志掌镜了不少封面。
其中这幅关于航空的作品,至今还收录在 V&A Museum 中,这种敢为人先的做事风格,也奠定了她往后一步步摘得国内第一 时尚 摄影师的地位
后来,李东田发掘了陈漫。
大家说陈漫是“PS大神”,那她就反其道而行,与李田东合作了一系列的彩妆拍摄作品,清一色的白背景大头照。
陈漫拍摄的照片是做了彻底 减法 ,跟以往堆砌的风格大相径庭,比起卷入各种舆论漩涡,直接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她直言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原图直出,有时候利用一盏灯就能够完成拍摄,后来业界称她为「一灯大师」。
这个阶段拍了不少单眼皮的模特,最为流传的是 吕燕 的这张,想来应该不少人也对她这张图有点印象吧,这时,陈漫也开始扭转大家对于审美过于单一化的态度
陈漫拍摄的刘雯
摄影是舶来物,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无不是遵循西方的教条。陈漫开始想,能不能拍点中国的东西,东方的元素......
把中国元素以及西方的摄影技法结合,开启了 探索 中国风的道路,陈漫作为在皇城根长大的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有自己独特看法的。
有想法就付诸实现,不同阶段作品的风格都很不一样,比如这组广为流传的中国风照片是陈漫于2009年拍摄的《祖国万岁》系列
从这个时期开始,照片多为 不同元素之间反差的对比 来进行拍摄,陈漫这个时期的摄影风格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拍摄风格。
怎么说呢?陈漫的镜头下有种魔力,让大众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为郭德纲、郭麒麟拍摄的这组大片,且不说时髦与否,但拍摄对象的个人特色是展示得很到位的,还颇有“老炮儿”的风范
2
陈漫经历三个阶段的摸索,奠定了潜心钻研人像拍摄的模式,由此商业拍摄的道路上一路开挂。
她坦言:“拍人相对来说比画人要简单,我从小就是画人的嘛,画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笔一笔地通过构思在纸上画。拍人的时候人就在那儿了,你摁一下反正影儿就出来了,自然而然地构图就成了。”这不就是班里学霸的常用话术吗?
《 时尚 芭莎》倪妮
她对于拍摄人像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每拍摄一位明星,开拍前会有关于该艺人的信息送到她工作室,毕竟艺人嘛,有些事情是需要规避的,但越是有条条框框,就也容易让人觉得趋于平凡。
不过据说这种信息陈漫却从来不看。她拍摄的时候,会特别注重人物给到她的第一感觉,没有了这些信息的影响,反而能够更专注拍摄时直接反馈的感觉
孙俪
“颠覆”这一词常在评论艺人演技上出现。
但在摄影界也有人提倡,陈漫不以为然,本身艺人职业的特殊性也在不同的作品中演绎出不少“颠覆”的角色,拍摄明星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怎么颠覆,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状态了
王俊凯
陈漫即便是如今国内顶尖的 时尚 摄影师,收到的赞美与非议一样多。
《 时尚 芭莎》x 妖猫传这组大片,红叶飞雪,紫竹纱幔,如此美景衬托出张天爱的千娇百媚,有种一眼万年的感觉。
这组大片木桥还有柱子部分是简单的置景,在绿幕下拍摄,雪景、落叶等细节都是后期完成,对于这组大片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认为运用了大量的后期,还不如直接PS算了
《妖猫传》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唐朝,要展现大唐盛世的感觉,真是不能说简单的拍个人像就能够完成的,环境的衬托也是十分地重要,要想完全恢复唐朝的面貌而置景拍摄,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
陈漫对于最后呈现出效果的追求,用了辅助的工具来完成自己脑海里对于大唐盛世的景象
今年三月份的开季封面,五大女刊就有四本是由陈漫掌镜,由此也惹来了一些口舌之争
诟病陈漫拍摄风格,无非是离不开的“后期太过”这个问题,也有摄影师拿出了自己曾经拍摄的作品,有点比较的意思了
对于这些争议,陈漫并没有太在意。她一直都在强调跟别人比是没有意思的,她爱跟自己较劲,潜心专注于自己所在的领域。
PS只是她的辅助工具,能够让自己的作品达到想要的效果。作为有名的商业摄影师,她却把自己定义为视觉艺术家,也从不把自己定义在某个特定的工具里
陈漫这种略带叛逆又极具张力的拍摄风格,打造出不少出圈神图。比如李冰冰这张小红帽造型的照片,直接让《 时尚 芭莎》荣获了“2010年度全球最佳封面”大奖
3
陈漫能够拍出那么多的出圈神图,她除了术业有专攻之外,紧握流量趋势,让自己的作品也变成流量的本身,也是她的聪明之处。
近几年饭圈也是流行起“嗑cp”的文化,她深知粉丝的喜好,拍出了这组“是胡不是霍”的封面,虽说备受争议,但也确实收割了不少粉丝
陈漫也算是直击了粉丝的命门,后来跟《 时尚 芭莎》合作了不少cp的封面。像去年《流金岁月》这部剧的热播,刘诗诗 x 倪妮的双生大片也是获得全网一片赞许
陈坤和周迅之间的友情也是为人称道,他们相知二十年之际与《智族GQ》合作拍摄了一组烟波水雾大片
率先扛起cp大旗,也算是一种冒险的方式,毕竟在饭圈里面,大部分粉丝都会专注自家,觉得cp这种捆绑的方式有点难以接受。
陈漫用一种缓和的态度来表达,cp也仅能存在于封面上,这样也能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引战,同时也能收割流量
不仅能让cp粉过上大年,陈漫也是能够摸准粉丝们的需求。
每次明星个人大片也是能够做到让粉丝满意,不少人觉得这是在讨巧,但这种两边都能够满意的成片,确实也是反映出陈漫是一位成功的商业摄影师。
关晓彤这组《男人装》的封面,整体的效果是 科技 感,在黑幕前利用简单的置景一块红色的屏风和长条镜面纸,简单的布置就能拍出高级的 科技 感。 使用激光灯拍摄,对于激光灯的把控,诠释得还是非常到位
同时这一组大片还把关晓彤的长腿优势发挥得极致,一向被网友调侃没有时髦感的关晓彤,也是拿出了硬照的实力
翻开陈漫的微博,她拍摄的男明星里面,易烊千玺是出现次数最频繁的。易烊千玺也出过不少的神图,毕竟他的轮廓线条很适合硬照,他的 时尚 表现力也是新生代演员里很突出的一位
易烊千玺 x《 时尚 Cosmo》这组大片,整体也是暗黑系的氛围。整组照片有黑天鹅、猫头鹰、黑狼、黑猫和黑山羊等元素,营造一种暗夜的气氛
用了反差极强的灯光,还有灯光拉丝、虚影等手法来打造暗夜的氛围。陈漫拍摄的时候喜欢利用各种各样的光,相较于只会打磨闪光灯的摄影师,陈漫则是什么样的灯光都要尝试一下。
对于灯光成熟的把控,也是拍摄这种偏向 科技 感、末日感的大片最为贴切的诠释方法
这种结合高 科技 的拍摄风格,其实也是近年来陈漫更为喜欢的趋势,她的工作室设计理念就是 「蝉与 科技 」 的结合。
两者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实则也是陈漫面对工作与艺术追求的一种 平衡
这位打造了不少爆款封面的摄影师,在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之余,能够保留自己对于艺术的坚持,各种大胆的尝试屡次得到正向的反馈,打破了纯艺术领域与商业摄影领域之间的结界
我们确实不能否认陈漫开创的风格在摄影界里是独树一帜的。
能够抓实粉丝的喜好,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取舍,也只能够是陈漫自己才能衡量了
毕竟按照她的性格,突然有一天回归纯艺术创造,倒也不出奇,看客们也只能是耐心等待了,你们觉得呢?
《影响》(Voice Of Images)应该是中国第一份关于报道摄影的网络杂志。它诞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革命以及技术变革,中国的报道摄影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数字时代;新闻摄影逐渐回归其本质;图片编辑的产生与崛起;都市报成为推动中国报道摄影发展的主要力量。正是这个时代背景催生了《影响》这本网络杂志,它聚合了传媒和学界的力量,将对报道摄影领域内产生的新问题给予独特视角下的独立解说。
数字时代的《影响》
报道摄影的数字化浪潮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时代对报道摄影产生的影响将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闻照片物理形态的改变和传输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改变着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和生存方式。
互联网对中国报道摄影的冲击,首先是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使得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公平的传播。一个在西部地区的摄影记者只要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就能获得公平的机会,得到和在北京摄影记者一样的信息。同时,只要他的图片具有传播的价值,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图片传到任何角落。
互联网促成了自由撰稿人的兴起,数码相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报道者。互联网给报道摄影创造了公平的技术环境。由于网站从理论上而言,没有传统媒体所谓的版面限制,网站能够刊登图片数量很大,这给摄影记者更大的空间。美国的著名门户网站MSN的图片频道运用了多媒体方式,用户在浏览图片时可以伴有音乐,甚至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新闻图片和现场的同期声一起给读者营造了新的传播体验。而更多的摄影师以博客的方式建设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向人们传播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图片,这种方式超越了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以及大众传媒的局限性,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和对世界新的理解。
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网络图片库开启了中国图片市场的大门。在2000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通过互联网销售图片的图片代理公司。互联网数字技术产生的图片库给报道摄影市场化带来巨大机会。2000年6月份成立的PHOTOCOME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图片库。他们经过4年的发展,几乎每年的营业额都在翻番地增长,客户量已经达到3000余家。每日发稿达到近2000张,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图片库GETTY IMAGES在大陆的独家代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的报道摄影作品第一次有了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国内的市场,而且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影响》(Voice Of Images)将特别关注数字时代中国报道摄影的变化和生存状态,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我们涉及了报道摄影在数字时代的伦理道德,还有来自图片库Photocome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销售分析。
回归新闻摄影本质的《影响》
1 995年,我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中国新闻摄影:形式上的进步并未带来质的突破》,这是在美国一本报道摄影杂志上的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新闻摄影:形式上的进步并未带来质的突破
[美]肯 · 库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闻照片大都是“艺术价值高”的沙龙照片,很少有真正的新闻照片。中国报道摄影记者也很少拍摄有关人的新闻图片。中国没有特写照片(featare photo),也没有突发新闻照片。即使那些有关人的生动有趣的照片在报纸上也只有火柴盒那么大。
而西方报道摄影随着摄影器材的改进已逐步完成了从静态构图向动态瞬间的转变过程。今天的报道摄影记者已不用摆布拍摄对象,而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新闻采访拍摄。
然而中国的编辑们尚未认识到报道摄影的价值。许多关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在报道摄影上被忽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报纸开始出现了许多幽默、生动的特写照片,编辑们也开始放大照片的尺寸,一些报纸在运用新闻照片时遵循新鲜、真实、生动、以人为中心和放大尺寸等原则。
虽然,中国报道摄影已在影像的视觉、视感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仍不自觉的存在一个错误观念,即形式是报道摄影的本质。报纸上很少能见到有关重大的新闻事件的真正的新闻图片。那些通常意义的抓拍照片,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真实的,但这些照片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简单记录。中国还缺少体现重大新闻事件本质的真正意义的新闻照片。因为报道摄影最本质的意义在于真实客观地拍摄、记录那些重大新闻事件和那些被人们忽视而他们应该得知的重要新闻事实。
编译自《报道摄影师》杂志(美)
这篇文章即使在今天对于中国报道摄影工作者来说也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经过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这1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报道摄影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几乎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所有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许多批评报道以及突发事件的图片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会遇到阻力,但这些阻力大多都是局部的。可以说,目前中国新闻摄影已经开始回归了它的本质。如肯· 库伯所说的:真实客观地拍摄、记录那些重大新闻事件和那些被人们忽视而他们应该得知的重要新闻事实。中国的报道摄影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影响》(Voice Of Images)专门开辟了“比较”栏目,希望通过中外媒体,以及不同媒体在操作,观念等方面的对比帮助大家思考。
图片编辑的《影响》
中国媒体的摄影部门自诞生以来普遍地位较低,一是因为传统“文字为大”的观念,二是媒体摄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更多人把它看作是纯技术工种。早期,图片编辑几乎在媒体中没有设置。
90年代早期,中国的党报媒体开始出现了的图片编辑,那时候的图片编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片编辑,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为新闻和其他版面推荐图片(但没有权利决定图片的使用和图片的大小),以及联系投稿的通讯员。
到了1995年,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一些报纸推出了摄影专题或图片专版。这一时期图片编辑的主动性以及专业程度得到大大提高,摄影专题图片故事一度成为报道摄影的热门关键词。甚至导致摄影记者无论题材大小一律拍成组照或名为“专题”。究其主要原因,是摄影专业人士第一次有权利可以在图片专版上决定刊登的主题和图片使用的大小,这对报道摄影记者和编辑来说是难得的一次机会。1997年,本人有幸被评为人民摄影报的年度最佳图片编辑,当时参评的作品几乎全是摄影专题版的版面。而到了2003年人民摄影报年度最佳图片编辑评选时,获奖的东方早报图片编辑岳强所提供的参评作品不仅包括专题版的版面,而且包括一版图片的使用,以及图表、漫画等其它视觉元素的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片编辑已经基本脱离了以前那种只在摄影部内部发挥作用的局面,逐渐走向整个报纸采编出版的整个流程。
图片编辑崛起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是图片总监的设立,这一岗位的设立更是中国新闻媒体对图片重视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先设立这一岗位的是以华商报、南方日报为代表的地方媒体。这些图片总监他们或在摄影部内部,或脱离摄影部,或在总编室工作;他们的权利较以前的图片编辑更大,他们可以直接决定报纸某个版面使用哪一张照片,照片的尺寸有多大,并参与报社重大报道的策划和采访。
《影响》(Voice Of Images)对图片编辑和设计编辑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影象背后”,“幕后黑手”这些栏目专门讲述他们的故事。
都市报的《影响》
90年代初,一般报纸的摄影部最多不会超过7到8个摄影记者,而现在,尤其是都市类媒体,他们的摄影部人数众多,分工细致。以南方都市报为例,他们的图片部设立了图片总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总数已超过61人。而上海的东方早报,负责报纸图片和版面设计的视觉部门叫“视觉中心”,其含义已经超越了原来摄影部的概念。这个“视觉中心”涉及到整个报纸的视觉包装,它包括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出版控制,甚至包括图表的制作人员。摄影部地位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报道摄影媒体使用图片的专业化程度,像《南方都市报》和《东方早报》这样的媒体,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图片运用机制,以及成熟报道摄影记者队伍。
都市报报道摄影力量不仅在规模和功能上日趋完整,而且在对报道摄影的实践上更加成熟。从每年的中国新闻奖和人民摄影报的年度报道摄影比赛结果看,地方都市类媒体的获奖作品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他们的报道摄影现场感强,贴近生活,形象生动,虽然往往不是重大时政事件,但图片表现力以及对报道摄影的理解,更接近报道摄影的本质。
由于都市类媒体在市场上的成功,使得媒体经济实力得以增强,摄影记者有更多的机会跨区域甚至跨国采访。伊拉克战争期间,《广州日报》、《现代快报》、《华商报》均派出记者赴伊拉克采访。在2004年年底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京华时报》在第二天就派出记者赶赴现场报道,《南方都市报》也分别向受灾最严重的印尼、泰国和斯里兰卡派出3名摄影记者。而令人遗憾的是,主流党报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竞争力逐渐减弱。再加上原先他们的报道特权逐渐减少,大多数党报的报道摄影发展情况不佳。
《影响》(Voice Of Images)第一期在“记者视线”、“在路上”等栏目刊登中国摄影记者在海啸灾难中走出国门,在海外采访拍摄中的经历以及他们的作品,其中大多是都市报记者。
照片虽然不会发出声响,但是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我们一起交流。《影响》(Voice Of Images)希望能以这种“无极限沟通”的方式推动大家在报道摄影方面的交流。《影响》(Voice Of Images)也希望能时刻关注报道摄影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大家同行。
纪实摄影家萨尔加多说:“像所有的人一样,我们也是奇特的混合物,我们也是意识形态和个人历史的载体。这种意识形态和历史会融合在我们镜头聚焦的新闻事件和题材之中。反过来,我们本身也成了自己作品的结果。向别人展示我们的照片,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再现。”
《影响》(Voice Of Images)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希望能有助于在不断的思考中中激起争论并产生新的观念。那我们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