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020毛概论文

2023-12-07 18: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20毛概论文

  《毛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毛概对于完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毛概论文2000字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长征的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具备这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更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要有组织纪律性。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

  关键词:长征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价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所以身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 经验 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 要有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浅谈科技创新的毛概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科技创新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1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2.2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2.3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2.4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3.1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3.2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3.3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3.4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

中国梦毛概3000字论文

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融合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所有愿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梦毛概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梦毛概3000字论文篇一

《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析》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承载历史、昭示未来,是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未来规划。任何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在把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迎接挑战中,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字:中国梦;机遇挑战

作者简介:杨康贤,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195-0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梦想。”“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时对中国梦内容的深情阐述,凝聚了100多年来全体中华儿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个各方面的不懈奋斗和追求,既承载历史,又昭示未来。随着对中国梦宣传的深入,实现中国梦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共识。但是,任何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向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

一、实现中国梦面临的历史机遇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以来失败来自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因此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就开始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但是,梦想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艰苦卓绝、曲折的过程。因此,在追梦的过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为实现这一梦想做出了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科技实力的增强都预示着民族的复兴不再遥不可及。不管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实现中国梦我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在综合国力的诸要素当中,经济力依然是一个重要内容和要素。近代中国,正因为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与其他国家,才在帝国主义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变成一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一个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只会会挨打、贫穷只会受人欺负。因此,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创造物质财富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事和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结构性调整,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以从过去的美国驱动转化为中美双核驱动。世界经济区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亚太地区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更加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拓展了空间和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实现中国梦造就了共同的价值导向,筑牢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根基。

从国际和国内环境来看,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变革。从国际上看,20世纪上半叶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竞争,20世纪下半叶是科技实力的竞争,21世纪则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的竞争。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国与国之间在软实力尤其是价值观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开始通过价值观外交干扰我们的发展步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的加深,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西方价值观念我我国的价值观形成的强烈冲击。这就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在全体中华民族儿女中形成共识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价值观的挑战和在冲击。从国内来看,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动的新形势下,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达成社会共识和实现政治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执政党加强顶层的制度设计,更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凝聚共识,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形成主导,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提出有利于全社会、全国人民形成共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持“三个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理论,确定发展的路径、制定相关的制度。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成果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伟大的道路、伟大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在历史的风尘中,当其他国家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淖无法自拔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散发着迷人的光辉,正是有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带领着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在金融危机中首先实现了经济的回暖,由此中国道路也受到了世界的重视;正是中国道路以其为中华民族赢得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以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拥护;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正是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实现和平发展,号召全世界人民为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努力而受到世界进步力量的尊重。这一切,为实现中国梦积聚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二、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际上的挑战,都不容忽视。

(一)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一直在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国内陆和沿海地区、城乡之间和行业之前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经济屏障;此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社会风险在不断的增加;这些情况与人民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可能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的制约因素。

(二)在日益紧密的国际化竞争中,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力有待增强

在日益紧密的国际化竞争中,由于中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不足,产品在国家上的竞争力不强,在长时间以来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出口的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产品、高科技核心技术掌握得不够,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受制于人;文化产品、文化类型比较丰富,但是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能深入人心的文化产品确寥寥无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文化的传播和融合能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平与发展虽然成为了时代主题,但是局部的动荡、局部的冲突依然存在。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挑恤中国,同时我们与一些国家还存在领土的争端,因此提高军事实力是非常必要的。较以往相比,中国总体的军事实力、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军事力量的整体实战能力、军备和军费投资、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质量,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三)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奉献精神不佳、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惜以权谋私、进行权钱、权色的交易;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人民对其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人民的满意度不高,公仆意识不强。诸多的不满可能导致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度、满意度降低,对执政党执政能力产生怀疑,这种现象消减着人们对中国梦的共识。

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国梦

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是总体的要求,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对策。

(一)坚持走中国道路、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按照的部署,推进“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发式的转变,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改进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推进协商民主的步伐,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时代精神,整合各种价值观念,加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各种政策和措施解决社会当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加强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思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以此构筑实现中国梦坚实的物质精神基础。

(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践行中国梦的积极性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统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个人的事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坚持改革成果有人民共享,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和利益;要积极妥善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内动力。

(三)把为民务实清廉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严格各项制度的执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民主监督和各项考核,扎实推进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中,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党的优良作风增进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加快服务性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努力建设职能分工合理、办事高效、廉洁奉公、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法,提高党和政府实现中国梦的号召力。

总之,实现中国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事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是,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深情阐述“中国梦”.人民日报.2012-11-30(1).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党建.2013(4).

[3]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思想教育研究.20136).

中国梦毛概3000字论文篇二

《浅谈实现中国梦的历程和现实基础》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现中国梦的历程和现实基础,分析了实现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指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秉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根据;现实基础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曾经说过:“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这个令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就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亿万同胞不断追求的梦想,它凝聚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

一、中国梦实现的历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怀揣梦想的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年的文明史,广袤的疆域、先进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及其它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四大文明古国、东方文化中心举世瞩目,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帝国主义的向外扩张,致使我国在晚清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我国落后于西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开始踏上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寻梦历程。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等人苦心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编成了《四洲志》和《海国图志》,向国人介绍世界历史地理和西方先进技术,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农民阶级也开始了寻梦之旅。从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农民阶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发生的。其主要用基督教的神、上帝教的新思想去点燃农民的反抗情绪,建立一个所谓“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太平救世的思想本质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思想,农民阶级未能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藩篱,他们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尝试,最终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以李鸿章、奕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并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近代教育。然而,洋务派固守的“中体西用”思想,避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则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从洋务救国的迷梦中惊醒,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开始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推行资产阶级戊戌变法。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及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性,致使维新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中国民族觉醒潮流的新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从西方学来了民主共和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套完整的方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然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其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脱离群众,导致革命果实落入了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贫弱的状态没有改变,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回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历程中,无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先后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均以失败告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中国的时代中心和革命潮流发生了转换,那时俄国又发生了十月革命,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坚持走俄国人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历史选择,中国民族觉醒之路才越来越宽广,最终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条走向独立富强的成功之路,最终将实现无数先辈梦寐以求的“中国梦”。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彻底独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掀开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找到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梦”推上了正确的实现道路。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如何实现富强中国之梦。今年是改革开放第3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高达10%左右的平均实际增速,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6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0美元,已经成为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10,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1年的6977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可见,我国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开始了迈向强国的征程。在经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不断深化改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系列重大问题,继续推进着中国梦的实现征程。

“中国梦”勾勒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上下求索的奋斗历程。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总之,“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去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和经历多少困难,中华儿女都要以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积淀作为根据,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希望、信心和动力。

二、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首先,“中国梦”囊括了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有、共建和共享的梦想,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康庄大道。它将带领广大人民走上普遍富裕的小康之路。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实现而奋斗。

其次,从国情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梦”是最适合中国发展且最切实的梦。“中国梦”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梦,是立足于现实并可以实现的梦,这个梦凝聚了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梦使我们更加坚信我们所走的是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中国梦是合作梦,和平发展、提倡共赢、避免零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因此“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接受的梦。目前,世界各国联系紧密,优势互补,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国际交往的趋势。另外,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贡献了近1/4的全球经济增长量。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释放出的购买力将达64万亿元人民币,而“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达到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三、实现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中国梦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为这一共同目标长期不懈奋斗。

首先,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选择崇高的理想,执着的信念和先进的价值观。

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要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规的思维定势,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最后,当代大学生要坚持艰苦奋斗。只有不断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从延安出发,走向全国,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都是延安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成就伟业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时期,这更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继续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公茂虹.读懂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