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区别。商论相当于经济学人中国特供版,每天都会发布一至三篇双语的经济学人文章,周日和法定节假日会休息,原版是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其中原版要比商论的篇幅要长。
有一本杂志,一直是高阶英语学习者所追求的“圣经”式读物 —— 《经济学人》!
并且在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能读得懂《经济学人》就证明你的英语能力很高。
既然大家都知道《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是很好的英语学习材料, 那它 到底好在哪儿呢?
01
读经济学人有什么好处?
?首先,如果你是 雅思、托福 或者 GRE 选手,经济学人就是你的 写作和词汇的素材库。
《经济学人》会对时下最IN话题进行解读,词汇新颖、表达丰富,可以积累到很多 写作素材。
图/雅思高频主题和TE相关模块
特别是对于雅思写作,Task 2最常出现的十个话题,在经济学人中都可以找到 相关话题!
?其次,如果你是 申研选手, 经济学人同样适用!
据调查,托福、雅思、考研英语、GRE、GMAT都曾出现过经济学人的文章,其中 科技板块 也是 考研文章 的重点题源。
能在紧张的考试中找回一点熟悉的感觉,对于调整心态有很大的作用,说不定就超常发挥了!
? 最后,如果你想要了解世界局势,学习如何阐述事件并分析,馒头推荐一定要读 Leaders。
Leaders 是《经济学人》社论,也是它的 镇刊之宝。
虽然都知道阅读《经济学人》的好处, 可如果直接让馒头拿着一本杂志就开始读, 那种感觉一定像是在看天书!不出三秒一定会睡着!
02
经济学人应该怎么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经济学人》也是需要 正确 方法 的!
第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板块
打开任意一本经济学人的杂志,都能看到以下 11个板块 :
The world this week
主要是对过去一周发生的时事进行梳理,有点 类似BBC和CNN的新闻报道, 包含时事新闻和财经类新闻。
对应音频朗读的语速较快,适合作为 听力训练材料。
Leaders
即社论,对 本周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 ,文章长度中等,每篇的单词量在 500到1200 之间。
社论文章往往写得短小精悍,信息量大,个人认为是 TE中最有阅读价值的板块之一。
Letters
杂志的定位为面向 全球高端人群 ,给经济学人写信的读者包括 大学教授,高层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甚至还有国家元首。
这些信件用词精确,论证严谨,非常具有 可读性 。
Briefing
该板块主要是对一个特定的 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讨论 ,一般每期都会有一个话题。
比如之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 ,世界杯,谷歌,在线教育,大学改革等,推荐阅读。
其他板块
除此之外还有,Business—— 商业 板块 、Finance and economics—— 财经新闻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板块 、Books and arts—— 文化及书籍板块 、Obituary—— 讣告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 商业及财经指数 。
第二,解决遇到的生词
确定好喜欢的主题后,就要细读文章。
将喜欢的文章标记好 生词, 读完以后再一个个处理。
尝试自己用简短的几句英语概 括出主题和大概内容 ,然后再来处理文中的 生词 。
在词典中查询生词的英文解释,最好 再 模仿造个句 ,加深记忆,不要忘了还要随时复习哦!
第三,注重练习
想提高英语能力, 加大输入量,增加输出量 就是最好办法。
这意味着要多读文章,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几类,然后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 加以模仿和运用。
这其中最短的路径就是 背诵。
背诵含有最高频、最实用的句型,或是充分展开了某个观点、连贯性强的段落。
比如知乎上,有博主指出以下选自《经济学人》的这两个句子就值得背:
1.China has long seen education as a passport to success, which helps explain why the middle class is now focusing on foreig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2. The hunger for degrees is understandable: these days they are a requirement for a decent job and an entry ticket to the middle class.
一旦背下,在写 教育类、社会类、文化类 作文时就能直接用这两个句子了。
馒头要提醒一下!即使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也要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这样你的英语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升。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该杂志英文电子版可通过移动App、网站或者有声版阅读每周完整内容。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从2012年1月28日的那一期杂志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
1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
2
太空居民:人类将如何在无垠宇宙中定居
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多年后,为什么太空中人类的身影如此之少?我们会到达火星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殖民太阳系并前往其他恒星? 本书将直面这些问题。
本书对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万杰克认为,考虑到潜在的科学和商业宝藏,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重返月球并探索火星,这一点毫无疑问。其中私营企业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从人类的太空活动中获利。万杰克认为,这可以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地球科学、商业和休闲活动的自然延伸。他设想在近地轨道上建造旅馆,在月球上采矿、发展旅游和科学探索。他还建议在火星上缓慢而稳定地建设科学基地。如果火星的重力能够允许生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
对奇迹的渴望会带领我们走得很远,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新世界定居,则需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筹划。万杰克向我们介绍了那些规划者,他们正在努力使太空生活成为现实。
3
少年维特的烦恼 (2021)
歌德25岁时,从自身情感经历出发,花4周时间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两百多年后,这部作品仍在读者心里电闪雷鸣。
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这个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受挫使得维特悲痛欲绝,加之他自己又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这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无望。
在失去爱情、事业受挫后,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年轻人维特ZUI后一次来到所爱之人绿蒂的身边,用子弹结束了生命。
4
谎言守护人
有轨电车首次在布拉格街头开动、马戏团的公主飘浮在半空、第三帝国中心的舞台熠熠生辉,对男孩莫舍来说,这一切都是魔术的幻影。他被魔术中蕴含的神奇深深吸引,追随舞台上的公主,开始在欧洲大陆上辗转飘零。
新世纪的大洋彼岸,男孩马克斯试图寻找咒语,让父母再度相爱,意外发现自己的家族中埋藏着巨大的秘密。
他们的命运交织于一次荒唐的邂逅,一段逃离现实的谎言,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
5
主义与现实:理想国纪实系列套装 (全14册)
选编自理想国纪实系列,关注每个人真实处境,立足更多元视角,保存时代的印记。
1.《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中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最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访谈上百位招聘官和求职者,详细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出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2.《从早“茫”到晚》是为都市青年所作的绘本,书中的主角可能和你一样,在工作日挣扎起床,和地铁里的人群“亲密接触”,与同事分享零食和不良嗜好,无奈面对打印机卡纸,下班后也许还得艰难social。
3.《到未来去》以“未来”为题,是从内部进入的。它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好像用些刺激的、炫目的、烟花般的句子,就能自带科幻片的效果,自动照亮人的前路,而是在想象未来之前,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未来是一种幻觉,我们不因整体上的悲观而放弃它,也不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兴头上就必须对它充满期待。更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处在同等的迷茫中。对未来失去追踪,某种意义上让人如释重负。那就更加热烈地了解过去吧。去反省,现在自己该做点什么。
4.《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中对为什么气候危机要求我们放弃 “自由市场”的核心意识形态,重构全球经济,乃至重塑我们的政治体系,这本书给出了睿智的解答。
5.《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的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6.《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7.《梁庄十年》: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
8.《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9.《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是一部生存启示录,为失业白领、为焦虑的在职白领而写。企业当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完全稳定和成长的环境,但随时待命、放弃休假、开夜车、全力以赴、身心负荷达到极限的不安定感,已有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并未为白领做好准备。通过七个月“失业白领”的失败求职经历,调查记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实地探查美国白领阶层向下流动的真实情况。作者不仅批判九型人格、MBTI性格测验的荒谬,职业训练、社交活动对既有不当体制、机制的维护,更呼吁白领阶层应该在态度上改变、在心理上转换——持续完善简历,建立和维系稳定的人脉网络,有勇气与中、下阶层团结合作。
10.《私立小学闯关记》: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的叙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和淘汰焦虑,并向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11.《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12.《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在社会观察与医学哲理方面都具有开创性。作者与摄影师一同深入英格兰乡村三个月,循着乡村医生约翰·萨塞尔的足迹,记录下他救死扶伤又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
13.《正午》第七期,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中,展现围绕“浙江省第一悬案”追缉凶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被遗忘的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14.《资本之都》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