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养老周刊杂志

2023-12-12 10: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养老周刊杂志

老年世界杂志级别为省级期刊, 目前刊期为月刊。

神州养老杂志如何订阅?

新改版的《神州养老》杂志将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您的眼前。杂志将秉承“为养老行业提供决策参考与交流平台”的办刊理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养老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点;党和国家关于养老方面新的方针与政策;社会养老工作中涌现的新人物与新事迹;社会养老行业的新动态与新理论;国外社会养老机构的新模式与新经验。我们始终坚信,杂志改版后,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养老行业,为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征订价格192元/年,12期,月刊。

预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有多少个亿?

提到2020年中国人口有多少了,不少朋友都比较感兴趣,但是,许多人会问2020年我国将会迎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意义是什么,想必大家一定想知道预计2020年中国男女人口比例,今天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预计2020年中国男女人口比例,希望能够解决大家内心的疑惑不解,抓紧一起来看看中国人口2020总人数吧!

2020年中国人口有多少了?
国家统计局周五表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05亿,比上年末增加467万。 统计数字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在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员。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华侨。到2019年底,中国大陆的总人口超过14亿。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男性人口为7.527亿,女性人口为6.678亿,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

2019年有1465万例婴儿出生,出生率为每百人10.48人。死去年有989万人死亡。 人口虽然还在正增长,但是人口出生率降至1949年以来最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至1961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时作为目前生育主力22岁到36岁的女性。在2019年,这个育龄高峰年龄段对应的是1983到1997年出生的女性,其出生年份中值为1990年。在未来10年,处于22岁到36岁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将锐减30%多,中国的出生人口未来将以极快的速度下降。中国人口2017总人数。

16至59岁之间的工作年龄人口为896.4百万,占总人口的64%【2018年为64.3%】,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5,388万,占总人口的18.1%【1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603万,占总人口的12.6%【11.9%】。中国的老龄化也在进行着,与出生人口相比,老年人口更好统计,也更好预测。中国老龄化全国委员会(CNCA)预测,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预计将在2050年左右达到4.87亿的峰值,即近中国人口35%。可以想象未来中国养老压力将会异常巨大。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可以说是相当不健康的,如果不做好准备未来会造成整个社会会变成,没有人愿意生孩子,老人没有办法得到赡养。中国的经济将进入衰退。




2020年我国将会迎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意义是什么?
人口普查是按现行人口普查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百。是对总人口、民族、户口类型、一二三产业各行业青壮劳动力占比和其它高素质人才资源数据统计、政策调整后的计划生育出生率、婚龄单身人口和性别比、近期性别比调查、人口、年龄、教育等登记搜集,并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度、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计算,年龄、近期出生性别比、民族、婚姻构问成分析汇总。

中国人口2020总人数
人类社会最早所统计的人口数自然要通过对人口的调查。可以肯定有什么时期的人口数据,自然在当时就应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调查。2018年中国人口总数。

这里很可能存在后人对以往答人口数据的推测,但是任何推测都不是无根据的,必定要依据当时的某些局部人口线索进行估计,而这些局部人口也一定来自于某种调查。韩国人口2018总人数。

人口普查作为各国政府各个时期获取人回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百来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4500年,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全国性调查,按答族登记人口。

以上与2020年我国将会迎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内容,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预计2020年中国男女人口比例的分享。看完2020年中国人口有多少了后,我希望这对大家都有帮助。

急需论文1谈谈你对离婚率迅速增长的看法,2在未来社会中核心家庭占重要地位谈谈对家庭之间的看法

2004年,中国民政部门共办理了161.3万件离婚登记手续,平均每天有4000多对夫妻宣告婚姻破裂。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加了28.2万对,比1984年增加了115.9万对。

在刚过去的这两年中,中国的离婚率正以相当高的速度迅猛增长。

2004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长21.2%,2003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33.1万对,比2002年增加15.4万对。

而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办理离婚的数量为80万对,到1999年这一数字就上涨到120.1万对,增幅达50%。

中国真的进入离婚的高峰期了?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婚姻半途而废?

上扬的离婚曲线

离婚率上升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现象。除了1983、1998和2002年以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攀升,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近20年。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张敏杰教授是婚姻问题方面的专家,曾著有《中国的离婚态势》一书,他认为,我们的确正处于离婚高峰期中,这是中国建国后的第三次离婚高峰,从上世纪70年代末持续到现在。2003、2004年的显著增长只是这根离婚率上扬曲线的最新组成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虽然近两年离婚率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公众仍然不必对此感到惊讶甚至恐慌。

长期从事婚姻问题研究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就几个离婚人数下降的年份分析了原因。她说,2002年离婚人数下降了7.3万对,这个下降幅度是1978年以来从所未有的。原因可能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关。由于90年代后几年的结婚人数比90年代初显著减少,而离婚群体又以青年为主,所以,离婚率略有下降是很自然的。

所以,在2002年下降的基础上,2003年离婚人数增加也在情理之中。对于2004年高达28.2万对的绝对增长幅度,徐安琪研究员认为,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10月开始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离婚登记程序,无须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夫妻当天就可以在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而且,与到法院进行离婚诉讼相比,在民政局办理离婚只需支付10元工本费,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也更有利于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因此,去年中国离婚率上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法规的出台。另一方面,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很有可能使一些夫妻推迟了离婚时间,而累积到了2004年。

被考验的婚姻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给婚姻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各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离婚率持续上升。

徐安琪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家庭凝聚力下降、社会聚合力弱化是导致离婚率持续上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社会流动(包括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增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人背负着越来越重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工作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再加上频繁的出差和额外的“充电”学习,这些都使得夫妻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同时,社会交往的扩大,文化娱乐场所的开放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使两性间相互结识和沟通机会递增。那些因为工作、交际等需要朝夕相处、默契配合,由关系密切到感情发生微妙变化的婚外情也更多发生。

频繁的社会流动使得异地婚姻的数量增加。在异地婚姻中,家庭、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幸福婚姻的障碍。徐安琪介绍说,现有的统计表明,在上海的离婚人群中,异地婚姻占四分之一。而实际的数字很可能更多,因为这个统计并没有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上海本地户口的新上海人。

现代的家庭组成方式也在削弱家庭的凝聚力。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不与父母共同居住,“三代同堂”越来越少见。在传统的与父母同住的家庭里,夫妻发生矛盾时往往有父母从旁相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的激化。

另一方面,子女是家庭的凝聚力,生育率高、家庭人口多的地区往往会有较低的离婚率。因此,对于上海这样连续十多年出现生育率负增长的大城市来说,离婚率攀高就很容易理解了。

能不能不离?

社会转型期的婚姻遇到了诸多挑战,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已经准备好了吗?

徐安琪认为,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调适力量的缺乏也是造成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以往在婚姻发生问题时,从中进行调解的往往是单位、工会、居委会这些非专业机构,他们往往将婚姻问题当作“思想道德问题”来解决,其效果可想而知。而真正的专业婚姻咨询机构在我国相当缺乏。

在国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学习几十门专业课程,完成几千小时的实习,在我国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咨询师极少。更何况,很多专业的婚姻咨询场所被划分入医院的精神科,难免使寻求咨询的夫妻产生心理抵触。另外,现有的婚姻咨询所缺乏来自社会公众的信任,还要收取不菲的费用,难以成为人们解决婚姻问题的首选。另一方面,我国的社工制度极不发达,仅处于试点阶段而尚未制度化,且其工作内容多涉及犯罪控制领域,婚姻问题尚未成为关注对象。因此,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调适力量,与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相适应,才能挽救许多本不该破裂的婚姻。

从婚姻内部来看,建立起新的婚姻观念,才能构筑起幸福的婚姻生活。婚姻需要学会相处的艺术,需要宽容和忍耐。

在社会转型期,夫妻双方还需要共同学会解决各式各样新问题的技巧。一些传统的婚姻观念与现代生活已难相适应。很多实际例子显示,中国的夫妻往往要等到矛盾不可调和时,才会去寻求婚姻咨询等专业帮助,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夫妻一方前去咨询,这样的效果极其有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