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营养学报

2023-12-06 11: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参考文献营养学报

营养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营养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王小丹,刘珊,徐海滨,严卫星.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大鼠铁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J]. 卫生研究. 2012(01)

[2]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12]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3]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1]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董少凤. 东营市农村居民对甲型流感的认知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 2010

[12]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白克江同志.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21]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22]马静,王冠雪. 重视对中医专家系统的评价[J]. 北京中医. 1995(03)

医学专业参考文献

医学专业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那么,关于医学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富锌酵母的参考文献:

1. 姚德佳.口服葡萄糖酸锌和硫酸锌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5,12(2):l1.2. 王晓波.葡萄糖酸锌兔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2):51.3. 杨生奎,乳酸锌和葡萄糖酸锌的稍微利用率比较[J].营养学报,1994,3:51.4. 孙国平.40例肿瘤患者口服葡萄糖酸锌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2):19.5. 朱志国.L一赖氨酸锌在犬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1):10.6. Wedekind K J,Baker DH.Zinc Bioavailability in feed-grade sources of zinc.[J].J Anim Sci,1990,68:684.7. 孔林,郝勃,喻子牛。富锌酵母的选育及其培养工艺。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5(6)97-101,1238. 孙笑.漫话酵母锌【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3,(3).9. Vinson JA, Tompkins TA, Agbor GA.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ineral-enriched gluconates and yeast in rat liver after depletion-repletion feeding. Biol Trace Elem Res. 2007;118(2):104-10.10. 王艳青,唐文花,马立保.酵母锌和硫酸锌对肉仔鸡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7,22(2)94.11. Tompkins TA,Renard NE,Kiuchi A.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bioavailability of zinc-enriched yeast and zinc gluconate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Biol Trace Elem Res. 2007 Winter;120(1-3):28-3512. 张丽萍 ,张新国. [J]微量元素锌营养剂的研究进展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12:62-6213. Wastney ME,Aamodt RL,Rumble WF et al.Kinetic analysis of zinc metabolism and its regulation in normal humans. [J]Am J physical,1986,251(2)398-40814. Tacnet F,Lauthier F,Ripoche P.Mechanisms of zinc transport into pig small intestine brush-border membrane vesicles. [J] J Physiol.1993,465:57-72.15. 吴嘉惠,张纯勇,徐迪雄锌对大鼠生长发育与组织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营养学报,1995.17(4):363。16. Wang Xue-Zhi,Yang Zhi-Qiang,Li Jian-Xi. The nutritive efect and toxicity of copper and zinc in mice. [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2年l2月;16(6)17. MacDonald RS.The role of zinc in growth and cell proliferation[J].Nutr,2000,130(5):1500~1508。18. Ohlsson C,Bengtsson BA,Isaksson OG,et a1.Growth hormone and bone[J].Endocrinol Rev,1998,19(1):55~57.19. Wang X,Fosmire GJ,Gay CV,et a1.Short—term zinc deficiency inhibits chondrocyte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cell apoptosis in the epiphyseal growth plate of young chicken [J].Nutr,2002,132(4):665~67320. 刘月东.微量元素与儿童食欲、体格发育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56。21. Wong WY,et a1.Efects of folic acid and zinc sulfate on male factor subfertility:a double—blind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2.77(3):491~498.22. 刘晋芝.过量摄入锌引起的生精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3):240~24123. 孔祥英,任榕娜,罗东明.饲料锌对幼鼠海马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影响[J】营养学报,1996,18(4):434。24. 左魏,陈启盛,李栋生.高锌饮食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国行为学医学科学,1996,5(2):625. Nachey PC,Caner AL.Zinc and Alzheimer’s disease [J].Trace Elements and Electrolyre,1996.13(2):55.26. Ermilova,Ermilov,Levy M,et a1.Protection by dietary zinc in ALS mutant G93A SOD transgenic mice[J].Neurosci Lett,2005,379(1):42~46.27. Kondoh M , Kamada K, Kuronaga M , et a1 . Antioxidant property of metallothionein in fasted mice.[J]Toxicol bett,2003,143(3):301.30628. 丛琳,汪之琐,李玉声,等.锌对神经细胞增殖周期DNA和蛋白质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0,(3):198~200.29. Emily Ho.Zinc deficiency,DNA damage and cancer risk[J].J Nutr Biochem,2004,15(10):572~578.30. Provinciali M, Donnini A, Argentati K et 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odulate Zn(2+)-induced apoptosis in cancer cells. Free Radic Biol Med. 2002 1;32(5):431-45.31. Maggini S, Wintergerst ES, Beveridge Set al.Selected vitamins and trace elements support immune function by strengthening epithelial barriers and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J]Br J Nutr. 2007, 98 Suppl 1:S29-35.32. 陈竞,曲宁,夏弈明。不同锌营养状态对小鼠淋巴细胞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5,34(6)710-712。33. Shanker AH,Prasad AS. Zinc and function: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altered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J] Am J Clin Nutr,1998,68:447s—463s34. Hambidge M.Human zinc deficiency[J].Nutr,2000,130(5):1344~1349.35. Hodkinson CF, Kelly M, Alexander HD, Effect of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the immune status of healthy older individuals aged 55-70 years: the ZENITH Study. [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7;62(6):598-608.36. 矫继峰,孙会,赵金香。酵母锌对松辽黑猪生长性毹和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5,26(13)32-36.37. Scott ME,Koski KG. Zinc deficiency impairs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parasitic infections at intestinal and systemic sites[J].Nutr,2000,130(5):1412~1420.38. Rink L.Kirehner H. Zinc—altered immune funct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J]. Nutr,2000,130(5):1407 ~1411.39. Osendarp,Saskia JMa,van Raaij,et a1.Zinc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effects on growth and morbidity in low birthweight infants:a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2001,357(26):1080~1085.40. Flynn A Control of in vitro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by copper,magnesium and zinc deficiency。[J]J Nutr,1984,1 14:2034~2042.41. Aydemir TB, Blanchard RK, Cousins RI. Zinc supplementation of young men alters metallothionein ,zinc transporter, and cytokine gene expression in leukocyte populations. [J]Proc Natl Acad Sci, 2006 7;103(6):1699-704.42. 孟晋宏.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3):54.43. 于荣菊,刘琼芳,李庆升,等.黄丹锌治疗83例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1997,(4):19~20.44. 田卫群,徐怡,汪晖,等.缺锌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C].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45. Ddo N Marreiro,Fisberg M ,Cozzolino SM ,et a1.Zinc nutritional status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Biol Trace Elem Res,2002,86(2):107—122.46. Gomez—Garcia,E Hernandez—Salazar.M Gonzalez—Or.tiz,et a1.Efect of oral zinc administration on insulin sen.sitivity,leptin and androgens in obese males[J].Rev Med Chil,2006,134(3):279~284.47. BertoloRF,BeltgerWJ,Atkinson SA,ela1.Calcium competeswithfincfor a ehannd mechanism on the brush border mernb翻IrIe of piglet intestine[J].J Nutr Biocbem,2001,12(2):66-72.48. 夏涛,王爱国,余日安,等. 硒锌制剂拮抗慢性氟中毒的实验研究[ J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1, 20 (3) : 18049. 李 艳,朱静媛,庄东刚,锌对氟致雄性大鼠生殖损伤的拮抗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42(1)75-78.50. 昊茧,等。铅对大鼠海马齿状回LTP及PPF的损伤和锌的拮抗作用. [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7,11(2):14451. 李连姬,等。锌、硒对铅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脑脂质过氧化的保护作用.[J]微量元幕与健康研究.1998,15(3):852. Kulikowska E,Moniuszko-Jakoniuk J,Miniuk K.The effect of zinc on the toxic action of lea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ethanoI to rats . [J] Pol J Pharmacol Pharm.1989.41(3):281-953. Bray TM,Bettger WJ 。The physiological role of zinc as an antioxidant 。[J]Free Radic Biol Med,1990,8(3):28154. Flora SJ ,et at 。Thiamine and zinc in prevention or therapy of lead intoxication 。[J]J lnt Med Res,1989.17(1):6855. Winneke G。zinc to prevent lead poisoning [J] CMAJ.1996,154(11):1622。56. 王德才,徐红岩,周序斌,等.缺锌对生长期大鼠发育及组织核酸和蛋白质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102~104 .57. Brzóska MM, Rogalska J,Galazyn-Sidorczuk M, Effect of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bone metabolism in male rats chronically exposed to cadmium. [J] Toxicology. 2007 31;237(1-3):89-103.58. Dani V, Malhotra A, Dhawan D.131I induced hematological alterations in rat blood: protection by zinc. Biol Trace Elem Res. 2007;120(1-3):219-26.59. Kamaluddin M, Misbahuddin M.Zinc supplement on tissue 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rats. Bangladesh Med Res Counc Bull. 2006;32(3):87-91.60. 刘燕强,顾景范,李树田,等.缺锌对生长大鼠学习记忆生长状况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1,23(1):21~24.62. Pathak A, Mahmood A, Pathak R,Effect of Zinc on Hepatic Drug Metabolism under Ethanol Toxicity. Drug Chem Toxicol. 2008;31(1):163-73.63. Goel A, Dani V, Dhawan DK. Zinc mediates normalization of hepatic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in chlorpyrifos-induced toxicity. Toxicol Lett. 2007;169(1):26-33.64. Koyama H.Toxicity today,1994 193-202。65. 相有章,杨晓霞,边建朝等。高锌摄入对机体代谢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4,33(6):72766. Walther UI, Walther SC, Mückter H。Enhancing Glutathione Synthesis can Decrease Zinc-Mediated Toxicity.Biol Trace Elem Res. 2008 Jan 11 。67. Tarhan C, Pekmez M, Karaer S,et al. The effect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deficiency on zinc toxicity in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J Basic Microbiol. 2007;47(6):506-1268. Bao B, Prasad A, Beck FW, Toxic effect of zinc on NF-kappaB, IL-2, IL-2 receptor alpha, and TNF-alpha in HUT-78 (Th(0)) cells. Toxicol Lett. 2006 25;166(3):222-8.69. Abe S, Ohnishi H, Tsuchiya K et al.Calcium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diated Zn2+ -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 J Pharmacol Sci. 2006;102(1):103-11.70. Luo SQ,Plowman MC,Hopfer SM,et al.Embryotoxicity and teratogenicity of Cu2+ and Zn2+ for Xenopus Laevis,assayed by the FETAX procedure[J].Ann Clin Lab Sci,1993,23(2):111-12071. Khan AT,Graham TC, Ogden LJ,et al。 A two-generational 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 of zinc in rats. [J]Environ Sci Health B. 2007;42(4):403-15.72. 相有章,杨晓霞,边建朝,等.锌对新西兰白兔血管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1):25—2l.73. Lemire J, Mailloux R,Appanna VD. Zinc toxicity alters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and leads to decreased ATP production in hepatocytes. [J].J Appl Toxicol. 2007 Jun 20.74. Yamada H, Suzuki K, Koizumi S.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 human cells exposed to zinc. [J]J Toxicol Sci. 2007 May;32(2):193-6.75. 张丽萍 ,张新国.微量元素锌营养剂的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21(6)62-64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有那几种学说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路新国 (扬州大学烹饪与营养科学系,江苏扬州 225001)

摘要:《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意义,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饮食营养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学说”;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气味学说”;在饮食养生上,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则;在疾病的治疗上,提出了“食疗学说”;在疾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上,提出了“食复学说”;在养生食疗上,提出了“食忌学说”等。所有这些论述都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内经;营养学;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中图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001)04-0174-05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2 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

3 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1],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实质也与《黄帝内经》相一致。《黄帝内经》中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对于预防由于经济发展、膳食模式西化所产生的所谓“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对消化生理的论述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刺法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灵枢•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由于“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鉴于“胃气”之盛衰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营养学上也就应十分重视保护“胃气”。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厥论》);“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等,进一步阐述了胃的这种消化生理功能,还必须得到脾的运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化生气血,并运送到全身,从而供养机体。除此之外,人体的消化生理还关系到大肠和小肠,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刺法论》)。由于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故脾胃就构成了人体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饮食物的摄取,都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各种营养补充品等,最终都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这种重要作用,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义,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强调饮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响着近代营养科学的发展。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科学的特点之一。此外,《黄帝内经》还对消化病理进行了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的“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等。

5 对食物性能的论述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如“气味和而服之”,“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味与四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对食物五味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着较多的论述。《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所谓的“五味”,是指饮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包括淡味在内虽然已超出了五种味,但习惯上仍将淡味归属于五味。关于“五味”的作用及阴阳属性,则“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则“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说明“五味”还与归经学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此外,《黄帝内经》还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对食物四气的认识,虽然在《黄帝内经》中直接的论述较少,但从其所论述的治则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
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说明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性。其中,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病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黄帝内经》在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上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分析研究,而将食物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水谷之“精微”(《灵枢•五味》)、“精气”(《灵枢•平人绝谷》)、“食气”(《素问•经脉别论》)、“谷气”(《灵枢•刺节真邪》)等。对食物“精微”物质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食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来进一步归纳为“气味学说”,从而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科学中独特的“食物性能理论”。也正是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以人为本、从作用认识食物营养的方法,它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从成分认识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在食物成分的认识上,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对食物成分的认识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国传统营养学从食物作用于人体来观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

6 对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

有关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总体概括为“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了调理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虽大多指的是针法或治法,但从“医食同源”的观念出发,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营养学。
6.1 调理阴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饮食营养也必须围绕调理机体的阴阳来进行,以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由此,调理阴阳也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6.2 谨和五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五脏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认为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因此应“谨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6.3 因人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灵枢•卫气失常》)。《灵枢》更有“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禀赋等的不同,将人分为25种不同的体质特性,此外,尚有《灵枢•通天》的“阴阳五态人”等。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因此在饮食营养上也应“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必“先知二十五人”,“别五态之人”,“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审有余不足,盛者写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因此,根据不同的体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则。
6.4 因时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因此,饮食营养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寒热的不同,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这也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具体体现。正如《素问》所说“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6.5 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又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因此,在饮食营养上还应兼顾到地域环境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

7 对食疗的论述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8 对疾病恢复期饮食营养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有关急性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问题,提出了“食复学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强调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此外,在《素问•腹中论》中,还有“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等论述。

9 对食忌的论述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氵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何志谦,顾景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历史渊源和启示[J].营养学报,1998,20(2):130.
[2]岛园顺雄.标准营养学[M].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1990.7.—87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国:《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这几种东西补对了,真能老得慢一点

从古至今,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涌动着,靠「吃」延缓衰老的渴望。

从《西游记》中被各路妖精争夺的唐僧,到如今网上各种「 种食物让你越吃越年轻的」的热帖,「靠吃抗老」已变成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网上说的「多吃胡萝卜、西蓝花、猪蹄等食物可以抗衰老」,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老得慢一点,可以做什么?

吃不够可能老得快

但靠吃抗老效果有限

如果仔细看,网上说到某种食物能抗衰的时候,都会说明的是里面的维生素,或者胶原蛋白。

胶原流失、某些维生素的缺乏都可能会导致皮肤衰老。 胶原蛋白的流失会导致皮肤松弛,产生皱纹;缺乏维生素 B3(烟酸),可能导致皮肤角化过度、色素颗粒增加,皮肤粗糙。

但想通过口服维生素来抗衰,效果是比较有限的。 在身体本身缺乏维生素的情况下,通过口服补充,可以改善因为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皮肤状况。 但如果人体内本身不缺,补再多也很难达到抗老效果。

而且有时候不是人体内缺维生素,而是表皮缺维生素。

比如维生素 A , 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表皮中;暴露在紫外线的辐射下容易导致皮肤光老化,维生素 A大量流失;皮肤衰老伴随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也可能导致表皮维生素 A 的含量和功能降低 [1] ,从而导致皮肤抗衰老、保护机体的功能下降,皮肤会变得干燥暗沉,更早出现皱纹 [2] 。

所以,在体内各种维生素摄入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改善皮肤衰老,可以给肌肤「吃」点维生素。

想延缓衰老

可以把维生素用到脸上

相比于吃,维生素 A 有许多外用抗老的效果研究,比如 A 酯(视黄酯),它可以被动员来释放 A 醇(视黄醇),再将 A 醇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视黄酸。表皮 A 酯浓度的增加,可以增强表皮的抗氧化能力,对抗皮肤光老化 [1] 。

另外, A 醇相关化合物还可以促进胶原蛋白新生,阻止真皮基质的降解,增加表皮的厚度,让皮肤变得饱满有弹性 [4] 。

外用维甲酸(视黄酸,A 酸)也有抗老效果,它是维生素 A 的天然活性形式 [3] 。研究证明,每日一次局部应用维甲酸 0.05% 可改善皮肤老化迹象,但也会带来刺激 [5] 。这时候就可以选择 A 醇或者 A 醛(视黄醛) [6] ,它们比维甲酸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7] 。

维 A 家族在抗老这方面做得都不错, 综合考虑功效和耐受性,可以选择 A 醇类,或者 A 醇 + A 酯复合配方的抗老护肤品。

外用维生素 E ,则可以达到抗氧化、滋养皮肤的效果,维生素 E 在护肤品中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生育酚。

既然用到脸上比吃靠谱些,为什么很多人用了那么多、那么贵的含有维生素的抗老护肤品,却感觉没什么用?可能是在挑选产品的时候,踩了下面几个坑。

踩了下面几个坑

花再多钱也白费

01 浓度,越高越好

任何成分,都不是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就拿 A 醇来说,2019 年一项研究发现,0.15% 浓度和 0.3% 浓度的A 醇产品均能显著改善光老化,且改善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7] 。2020 年另一项研究对比了 0.3% 和 0.5% 浓度的 A 醇产品,经过 7 周的使用,二者同样有效。且浓度低的组,不良反应明显更轻 [ 8] 。

成分浓度高,刺激性往往也会变高,在起效范围内选择自己皮肤能够耐受的浓度即可。

02 只看成分,不看配方

一款优秀的护肤品,配方体系很重要。 2014年 Julie Kenner 博士和 Zoe Draelos 博士提出 The Skin Health and Beauty Pyramid(皮肤 健康 与美丽金字塔)的概念 [9] ,特别强调几大护肤维度相互结合,对皮肤起到的整体作用。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础护肤清洁、保湿和防护,中层是抗氧化和修护,顶层是再生,再生主要指促进细胞和细胞间质(比如胶原)的再生。

如果一款抗老面霜能兼顾保湿、修护、抗氧化,无疑可以从金字塔的多个维度,全方位发挥护肤抗衰老的效果 [10][11] 。

03 别人说好就是好

一款护肤品的效果不仅受到有效成分及其浓度影响,也有赖于整个配方体系及技术工艺。比如,一些主打 A 醇的产品会采用脂质包裹缓释技术明显减轻刺激性。

同时,也不能光看理论, 更重要的是在人体上实际应用得到的临床研究证据,最好是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出示的功效性报告,而不是品牌自卖自夸。

举个例子,在抗老护肤品里, A 醇类产品的评价和口碑都比较好,但市面上有这么多 A 醇产品,该如何选呢?就可以看看它的功效报告。

-广告-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丁香反复介绍过的国产品牌 HBN 了,它在国内 A 醇抗老领域口碑甚好,旗下拳头产品双 A 晚霜持有 SGS 实验室功效实测报告,是不少用户的囤货首选。

通过科学检测

实证抗老「优等生」

SGS 实验室是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过程科学严谨,HBN 双 A 晚霜在这里进行了人体功效抗老实验检测, 报告显示,受试者在使用双 A 晚霜 28 天后,皮肤紧致度显著提升 13.45%,皮肤皱纹改善 27.13%。

双 A 醇有效且温和

「黄金微粒」活性高

HBN 双 A 晚霜使用了 A 醇 + A 醇棕榈酸酯的复合配方,不仅保证了抗衰淡纹的效果,同时降低刺激性,体恤肌肤耐受性!

双 A 晚霜使用的「黄金微粒」包裹技术,有效减少了成分与外界不必要的接触,锁住 A 醇鲜活度,粒粒活性高。

有效兼顾温和,一罐在手,长效抗老。

成分复配多维抗老

香精、酒精无添加

HBN 双 A 晚霜除了抗老成分实力满满,还复配了五重神经酰胺、生育酚、羟基积雪草甙等成分,让修护、保湿、抗氧化和抗老齐头并进。

敏感肌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这款产品,它通过斑贴实验,且没有添加任何香精、酒精、矿物油、22 种尼泊金酯类防腐剂、石油系界面活性剂等。成分安全,对皮肤友好。

想要皮肤更好地吸收成分,第一步就是好好洗脸,HBN 的三重氨基酸洁面乳,就很适合在使用晚霜前,拿来清洁面部。

双 A 晚霜好搭档

「三重氨基酸」洗面奶

这款洗面奶含有三重氨基酸配方 + 三重植萃,兼顾深层清洁与温和舒缓。酸奶质地丝滑润泽,快速起泡,泡沫如云朵般绵密舒适。一冲透亮,不假滑不紧绷,清洁力 Plus 且不破坏肌肤屏障。

做好清洁,有助于后续抗老护肤品的使用。今天,这对「护肤拳头组合」只要一顿火锅钱就能带回家,还有 限时专属优惠 ,好价不容错过,快戳下方图片选购吧。

丁香生活研究所专属优惠

2022.4.28 2022.05.08

HBN 视黄醇晚霜 50 g

日常价 309 元,专享价 279 元

下单备注「研究所」

加赠复原露 10 mL + 眼精华 3 mL

复制下方链接,打开淘宝

1http:/ K1Fk2RJHVEX

(紫色部分全部复制)

HBN 三重氨基酸滋养净润洁面乳洗面奶 100 g

日常价 139 元 / 支,专享价 178.5 元 / 2 支

均价 89.5 / 支

买 2 支下单备注「研究所」

加赠特润霜 5 g

复制下方链接,打开淘宝

1http:/ 7TnD2RJDAB4

(紫色部分全部复制)

合作专家 钟华

卓正医疗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计雄飞

皮肤科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审核专家 徐也清

中国注册营养师

香港中文大学营养学硕士

参考文献

[2] 汪之顼. 维生素A[J].《营养学报》2014;36(1):8-12.

[3] Kang S, Fisher GJ, Voorhees JJ. Photoaging: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lin Geriatr Med. 2001; 17: 643–659.

[4] Kong R, Cui Y, Fisher GJ, Wang X, Chen Y, Schneider LM, Majmudar 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retinol and retinoic acid on histologic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 J Cosmet Dermatol. 2016 Mar;15(1):49-57. doi: 10.1111/jocd.12193. Epub 2015 Nov 18.

[5] Leyden J, Grove G, Zerweck C. Facial tolerability of topical retinoid therapy. J Drugs Dermatol. 2004;3:641–651.

[6] Saurat JH, Sorg O. Topical natural retinoids. The ‘proligand-non-ligand’ concept. Dermatology. 1999;199(suppl 1):1–2

[7] Zasada, M. and Budzisz, E., 2019. Randomized parallel control trial checking the efficacy and impact of two concentrations of retinol in the original formula on the aging skin condition: Pilot study.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9(2), pp.437-443.

[8] Zasada, M., Drożdż, Z., Erkiert‐Polguj, A. and Budzisz, E., 2019. A blinded study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of an original formula with retinol in combination with sonophoresis. Dermatologic Therapy, 33(1).Mayoral FA, Kenner JR, Draelos ZD. The skin health and beauty pyramid: a clinically based guide to selecting topical skincare products. J Drugs Dermatol. 2014 Apr;13(4):414-21. PMID: 24719060.

[9] Park, H., Kim, J., Jung, M., Chung, C., Hasham, R., Park, C. and Choi, E., 2011. A long-standing hyperglycaemic condition impairs skin barrier by accelerating skin ageing process.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2), pp.969-974.

[10] Kong, R., Cui, Y., Fisher, G., Wang, X., Chen, Y., Schneider, L. and Majmudar, G., 20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retinol and retinoic acid on histologic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5(1), pp.49-57.

更多美好生活

来看丁香生活研究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