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曼童年情景的演奏感受论文
童年情景全套由十三首小曲组成,每首都有一个小标题,从各个小标题可以看出,既有描写儿童生活趣事的,也有刻画儿童内心活动的,每一首都反映了儿童生活的一面,而小曲的标题对理解音乐是非常有帮助的。
1.《异国和异国人民》
作为整部套曲的第一首,学者们至今也未能了解这个标题的真正来源,将其放置于整部套曲的开头,或许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孩子来到陌生的国家,站在异国的街道上,感受着一个新奇世界,有点儿新鲜、茫然和不安。该曲为三段曲式,G大调,2/4拍。A乐段在功能性低音和三连音型的和声衬托下,高声部的旋律如梦幻般地歌唱出来,平稳的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平静中蕴含着一丝躁动、不安。B乐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A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中右手的高声部和左手的低声部是两条旋律线,在演奏时应注意高低声部旋律线的清晰。这首小曲最关键是在中声部的三连音上,由于三连音的第三个音大都是由右手的姆指去弹,所以容易弹得重而不均匀,三连音要弹得柔美平静。在速度和音色上避免拖沓和暗淡,要用流畅的乐思和较明亮的音色来表现。
2.《奇异的故事》
该曲的标题意将我们带到儿童跳跃式的思维中去,一边听父母讲奇异的故事,一边海阔天空地幻想。时而兴奋异常,时而会有小小的忧伤。这首乐曲是带再现的二段曲式,D大调,3/4拍。A段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重复组成,终止在属调上。乐曲通过运用连线及休止符改变了重拍节奏组合,造成类似玛祖卡舞曲风格的节奏型,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由于声部进行是柱式和弦式的,因此在快速弹奏时,要注意肌肉的调节,整个状态要放松,力量集中到指尖,和弦要整齐、果断,装饰音要弹得清晰,第三拍重音要明显。同时注意两句力度的对比。B乐段为对比非方整二句结构(4+8),重复一次。B乐段开始为一段流畅的e小调级进进行的旋律,略带忧伤色彩,与之前情绪形成对比,第二句为再现句,乐句结尾时旋律稍有变化,终止回到D大调。在练习此曲时,首先要注意整首乐曲情绪上的对比。其次,全曲没有标注一个跳音,因此音值要弹满,还要体现出乐曲三拍子的特点,B乐段的上句要特别清楚地表达出柔和的线条,体现出对比。
3.《捉迷藏》
回忆童年,我们大多会留恋那紧张又愉快的儿童游戏。捉迷藏不失为一个很具吸引力的项目。舒曼呈现给我们的捉迷藏是一首充满动感的快速小曲。该曲为两段曲式,B小调,2/4拍,贯穿全曲的十六分音符跳音以每分120拍的`速度在乐曲的两个声部间灵活穿梭,生动地展现了儿童互相追逐、嬉戏的玩耍情形。A乐段是4+4的平行结构,乐句是向上进行的。B乐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8+4结构,上句是一个展开性的乐句,调性往下属方向转(由G到C),最后出现主调的属七和弦,准备再现。在演奏这首小曲时,不仅要注意乐曲中跳音的颗粒性,还应注意整体的旋律线条。练习时,首先应慢练,保证快速弹奏跳音的准确性。
4.《孩子的请求》
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他们的请求,等待着大人的回应,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是一首带再现二部曲式的抒情小曲。各句的关系是a+b+c+a。乐曲开始在D大调陈述,第三句转入A大调,再现时回到D大调。其中每一乐句都是一个两小节乐节的重复。这首小曲旋律婉转细腻,不断重复的固定音调就如同孩子对父母不段地乞求。从和声上看,低音声部功能很明确且第二句运用了主持续音,高声部却用了很多变化音和变化和弦,冲淡了明朗的大调色彩。因此,在演奏时应该仔细聆听,通过对触键的控制来体现出这种和声音响所引起的音色变化。乐曲的结尾,停留在属七和弦上不解决,给人们悬而未决的感觉,或许孩子的请求还会再继续。在平日练习时,应注意听三个声部的层次。每一个连线都要弹出孩子们乞求的口吻。
5.《无比的幸福》
请求终于得到满足,孩子感到了无比的幸福。这首小曲与前一曲关系紧密,是它的扩展和延续。然而,不同的音乐情绪却使得后者演变成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该曲是一段曲式,由三个基本平行的大乐句构成。D大调,2/4拍。此曲与上曲在声部进行上有些相似,上一曲的请求在这一曲中有了结果,上一曲属七和弦在这一曲得到了解决。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巧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东西后幸福满足的心理。演奏时,要注意曲中模仿复调的运用,处理好左右手旋律的相互呼应以及同和声的关系。
6.《重要事件》
成年后,忆起儿时脑海里所想的重要事情,看见一张充满童稚之气的小脸上严肃认真的神情,流露出一丝滑稽和幽默。此曲为三段曲式,A大调。A乐段8小节(4+4),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重复;B乐段为对比乐段8小节(4+4),转入D大调,旋律在低音声部,全为八度进行,上面由和弦相配合,雄浑有力。全曲和声织体饱满,均为柱式和弦。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整首乐曲力度基本上都是强奏,演奏时要多用上臂力量演奏,特别是有顿音标记的和弦更要弹得像孩子处事般认真,同时要突出右手的旋律音,即突出小指的力量。此外还应注意:所有的附点音符要弹清楚,中段左手的八度要坚定、强劲。第三段从f-mf-p的力度层次要控制好。结束时的渐弱不要渐慢,仍要很坚定。
7.《梦幻曲》
这是整部套曲中最精彩迷人、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乐曲节奏舒缓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本曲是由单一主题发展构成的单三部曲式,各段都为4+4的方整结构。A段由F大调引入,最终结束在C大调上。B段是调性展开(F-g-降B-d),再现部回归主调F大调上。全曲的主题动机总共出现了八次,每次出现,主题都在升华,演奏时应该注意体会每次出现时的不同之处。处理好每一乐句的旋律走向以及乐句间的衔接,在突出主题旋律的同时,也要平衡好别的声部。此外,踏板的运用在该曲十分突出,既要体现清晰的旋律线,又略带一些朦胧感。总之,整个乐曲都是p,要呈现出一个安详恬静的梦幻世界。中间段转调处是全曲的中心,要注意和声色彩的变化,通过对音色和声部的控制来表现梦幻的意境。
8.《火炉旁》
标题传递了一幅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温暖的家庭图画。该曲为三段式,F大调,2/4拍。旋律的动机来自上曲,连第一小节的和声都与前曲相同。A乐段8小节(4+4);B乐段8小节(4+4),为对比中段,与再现段紧密连接。全段建立在主调的属长音上,但上方声部却由g小调到a小调。再现段8小节,B乐段与A乐段一起重复一次。尾声8小节(4+4)。该曲主题柔和,以级进为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演奏时,要注意突出旋律,内声部的和声要尽量轻,尤其要控制双手大拇指的力度。第十六小节主题在低八度再现,声音要更饱满,第十八小节主题又回到高八度,音色要纯、轻柔一些,要体现出主题在不同音区间的对比。结束处作渐慢处理。
9.《竹马游戏》
咯噔咯噔的声响萦绕在脑海,不禁使人想起前后晃动的竹马和竹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短小活泼的乐曲。为三段曲式,C大调,3/4拍。全曲的节奏很有特点,右手都从切分音开始,左手则是第一拍和第二拍交错进行,这种节奏安排听起来就像是在前摇后摆的竹马,再加上重音有意放在第三拍上,更有一种重心不平衡的感觉,巧妙刻画出竹马的前后摇摆。在演奏时,应特别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10.《过分认真》
这首小曲主要表现的是孩子的内心活动。孩子的世界里总是充满了太多的问题,他们经常会很认真地思考一些事情,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此曲为单主题的四句乐段(8+8+5+4)2/8拍,重复后再加尾声而结束全曲。全曲的调性布局(#g-B--#F———#d———#g-B)。这是一曲四声部的小曲,整曲为十六分音符律动节奏。高音声部抒情、充满歌唱气息的旋律,在节奏上运用了连续跨小节的切分形式。第二声部自始至终是一个装饰性的和声音型,低音部同样是固定的和声音型。连续不断的切分节奏贯穿全曲,每一个乐句从开始到句尾有一个渐慢,结束音都加以延长,造成一种停顿感,就如同一个问题,接下来继续思考,之后新的问题又会出,如此往复,一直到最后一句终于在升g小调上顺了下来。问题终于想明白了,全曲结束。演奏时,应注意对四个声部关系的处理。左右手的节奏要始终如一地贯穿全曲,机械统一的节奏正如单纯的孩子们一本正经的态度。练习时,应对段落中的句子进行一定的布局和安排,要松紧得当,有逻辑、有说服力地演奏此曲。
11.《惊吓》
这首小曲同样是对儿童心理活动的刻画,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弦,刻画了儿童受惊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这首小曲是由具有复三部特点的回旋曲式写成。全曲结构ABACABA,G大调(e小调),2/4拍。演奏该作品时要注意节奏速度的对比变化,体现出平静与紧张不安这种矛盾的儿童内心世界。
12.《入睡》
玩闹了一天的孩子们终于疲倦地睡去,一天的生活结束了。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的转调更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最后平静舒缓的音乐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此曲的织体很细密,弹奏时要处理好左右手的旋律关系,既要跳跃,又要保持声部的流畅。曲中的和弦都带有背景性质,不应弹得太强。要注意控制力度,全曲都是在较弱的声音中进行的。进行中力度虽有变化,也是在整体较弱的声音中起伏。
13.《诗人的话》
这是整部套曲的最后一首。诗人叹息着童年时光无法倒转,只留下淡淡的回忆和无尽的惆怅。这首小曲采用四部和声的合唱织体,调性回归到G大调(和第一曲同调),4/4拍,是乐段的扩展与重复。开始是两个四小节的乐句,好像是诗人的警句。后句是前句的模进,终止在下属a小调上。接下去是这个乐段的扩充,运用开始的乐节作模进行,内声部加进了分解和弦,最后停在e小调的减七和弦上,然后是一长串小音符。最后是该乐段的再次重复,回归主调,伴着诗人无限的惆怅,渐弱渐慢,结束全曲。在演奏时,应注意突出高声部旋律的歌唱性,以及旋律与和声的关系,注意触键的深度、句子的呼吸及旋律的流动行性。《童年情景》全曲实际上就是“诗人的话”。舒曼曾在一封信中说,他希望把这部《童年情景》看作成“一个成年人对他童年的匆匆回顾”。这部名作表现了一位诗人的梦幻和记忆中的童年。在乐曲《诗人的话》中诉说了这回忆再现的真实意义。(本文作者:贾瑞娜、张瑞荣 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1、陌生的国家和人民
2、奇怪的故事
3、捉迷藏
4、孩子们的请求
5、无比的幸福
6、重大事件
7、梦幻曲
8、火炉旁
9、骑木马
10、过分认真
11、惊吓
12、孩子入睡
13、诗人的话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欧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特别是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更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创作于1838年的钢琴小品集<童年情景>,短小集中,生动形象,在他诸多的钢琴作品中是较晚期、较成熟的作品,因此它与创作于1830~1831年的<蝴蝶>和1834~1835年的<狂欢节>等作品比起来,更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在和声、织体、节奏等方面也有更多创新,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将会有助于加深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技法特征的理解.
有一个孩子,他7岁开始学钢琴,因为并没有以音乐为职业的打算,所以虽然每天练练琴,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非常多。这个孩子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经常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
慢慢长大了,该读大学了,他听从父亲的建议去学习法律。
如果不是一场音乐会,他的人生轨迹应该就是顺利的读完大学,然后成为一个律师或者法官,可是,二十岁时观看的一场音乐会,彻底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这是一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们把他称为“小提琴上的魔鬼”,因为他那高超的琴技简直只有魔鬼才能做得到。
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看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后,深深的为音乐的魅力所打动,他下定决心也要成为一个音乐家。他拜当地最著名的一位钢琴老师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演奏。虽然从小有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曾经积累的练习时间还远远达不到成为一个钢琴家的要求。
为了能够尽快将自己的手指训练得灵活快速,坚强有力,他自作主张,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练习方法:用一根绳子拴在手指上,绳子的另一头吊着一个重物,强迫手指克服重量,用来加强手指能力。他练习得非常刻苦,但欲速则不达,他的手指被彻底练废了,永远都不能弹钢琴了!
不能弹琴的痛苦折磨着他,他是那么喜爱音乐,生命中已经不能缺少音乐了,经过了痛苦的煎熬和思索之后,他确定从创作入手,不能成为一个演奏家,就努力成为一个作曲家。他也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本来他的文学功底就很好,非常擅长文学创作,现在学习音乐创作,不过是从使用文学语言创作变成使用音乐语言创作,本质上是相通的。
他顺利的转换角色,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之后,他又发现一个问题,文学作品是用文字为载体的,只要识字的人就能够阅读。但音乐作品必须要通过声音展示出来,即使发表了乐谱,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欣赏,因为能够读懂乐谱的人很少,甚至,能够阅读乐谱的人里,看着乐谱就能够在脑海里重现出声音,把乐谱变成“内心听觉”的人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
现在,他需要寻找一位合作者,这个人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钢琴弹得好;二、对自己非常了解;三、能够长期合作。寻找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的那个人,本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对这位青年作曲家而言,反倒不困难,这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叫克拉拉,是老师维克的掌上明珠。克拉拉比这位青年小9岁,从青年20岁来到维克家学琴,他们就相互认识并经常相处在一起,彼此欣赏着对方。克拉拉的钢琴演奏水平很高,很小就成为了知名的钢琴演奏家。
青年是看着克拉拉长大的,他把克拉拉小时候的一些可爱形象,创作成了一组乐曲,这个组曲的名字叫《童年情景》,一共13首,分别表现了小姑娘时期的克拉拉那童真可爱的样子。
青年克服了来自老师维克的阻力,成功的娶了克拉拉做自己的妻子。夫妻两个一个创作,一个演奏,相得益彰,情投意合。
这个故事中的青年作曲家,就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他的音乐细腻,敏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美好和多情。他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还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成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舒曼是德国 历史 上最伟大最优秀的 钢琴 家和作曲家,将德国浪漫主义带入了一个不同的高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也暴露出德国浪漫主义的缺陷。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作曲家舒曼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舒曼的简介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 法律 ,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 论文 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舒曼生性热情敏感,富有民主主义思想。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 精神病 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 歌词 ,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的音乐创作
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十九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他称自己忱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和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歌曲的已经塑造出来。
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他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个主张,并宣扬和捍卫欧洲的音乐传统。50年代,舒曼将他发表于《新音乐报》上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序言为他的“音乐评论”开宗明义:“使读者注意某些已被现代潮流所淹没的 文化 现象。”具体诠释他对评论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舒曼的乐评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特征,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而分析观察音乐时的敏锐,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
作曲家舒曼的作品特色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 成功 ,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 乐器 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 舞蹈 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