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对策
前言: 国内出版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社之间的垄断出书少了,竞争加强了,特别是今后,中国出版业走向国际化,在这种大趋势下,人才的竞争将是出版社发展的决定因素。因而,出版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加大。而出版专业人才的竞争包括选题策划、出版运作、营销策略、品牌意识等几个方面,其中选题策划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选题的成功与否则完全取决于编辑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编辑是出版社的灵魂,这是所有出版人的共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编辑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显示出特有的重要性。尤其是近百年来,世界性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催生出大量的编辑从业者,创造着大量的书刊、报纸、影视和网页。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报纸与期刊分出不同的形态。30年代以后,报纸更加突出其新闻特性,期刊则大多已向专业化发展,只有部分继续保留深度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述内容。于是,报纸成为新闻记者与编辑共同创造的专门传播新闻的大众文化媒介,得以长足发展。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出版业开始强调如何进一步以高科技武装自己,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专业概述
1、专业介绍: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出版实践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发行主管机关、出版单位、新闻宣传图书外贸部门、音像公司、电子出版机构及编辑出版科研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主要课程: 编辑学概论、传播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网络出版发行、知识产权法、广告信息学、市场调查与分析、世界书业概论、选题策划与编辑实务、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经济学等。
二、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1、就业现状: 目前,中国的新闻出版业随着市场经济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出版方针,让出版走向市场化,当今的世界,奋斗和竞争渐成主流,出版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如此,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各个出版社进行了机构改革,把人才提到了主导的地位,因而本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机遇很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
2、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编辑出版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本专业多为培养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专业人才,也有的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网络公司做网络编辑,领域十分广泛。
(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毕业生可以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也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毕业后到出版、新闻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工作。 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等。同是编辑,你可以去:
出版社——做图书编辑;
杂志社——做刊物编辑;
报社——做专栏或版面编辑,也可能兼作记者;
文化、广告公司、网站——做内容编辑。
(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任职资格):
①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②掌握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
③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
⑤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基本知识。
(4)前景分析(包括节薪水、职业发展空间、竞争状况、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等):舆论新闻是宣传我们国家基本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文化部很注重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高校的出版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该方面教育的发展,编辑出版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并明确表示本专业的就业政策是双项选择,单位在选择大学生的同时,大学生也在选择单位。这种就业政策的优点是摆脱了传统的硬性分配方式,让大学生自主择业,目的是真正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在潜质。
由于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成立的较晚,短期内很难有知名人物,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得很好。目前国内已经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招生。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对这种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仍是“求大于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统的出版方式将被打破,出版业将走向市场。在当今信息急剧变化,知识高折旧率的状况下,对专业编辑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迫切。
三、与就业方向职业目标的差距
编辑出版学专业于我而言是跨专业学科,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我对该专业的学习程度也不够深入。再加上编辑出版学本身也是新兴学科,发展还不成熟,所涉及的面广,而且没有专业权威。再加上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信息相对闭塞,很难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国内外的新情况, 要求从业人员需注意专业的对口性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版行业也有很严格的细分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
而且我又是以一个理科生的身份考入偏文科性质的大学,对文字的分析和见解也相对与科班专业的学生还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编辑与排版类工作模式的概念还不够透彻,也没有形成自己对编辑出版学的学习定式。光从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是具有一定的冒险指数的,因此我距理想职位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就会逐渐缩短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四、我的对策
(1)学好本科专业的知识。我现在所学的专业虽然与编辑出版学有一定的偏差,但每个专业之间也或多或少的有相关联的方面。所以既然当初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那么就在现有基础上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此同时,通过旁听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加深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并结合自学和调查,全面透彻认识编辑出版学。
(2)加强自身的文字专业性。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更应该从日常的写作中丰富和完善自身对文字的敏感度。因为编辑往往本身既是编辑,又是记者,能编稿也能采写。而随着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仅仅能编能采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对现代编辑出版的要求了,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进而存活得好一些,就要求现代编辑出版人员能在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中的各个岗位上胜任,做一个“多面手”。
(3)提高自身对资讯的敏感度。编辑素质分为三大件:“信息触觉,资讯技术,媒体姿态”。其中信息触觉依赖先天的资质更多,资讯技术和媒体姿态则更依赖开始编辑工作后的职业素质培养。所以提高对咨询的敏感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事实上,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化石一般的埋藏状态,只露出蛛丝马迹让你去嗅探。编辑得去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发掘它们,或者像生物工作者一样小心翼翼地培育它们,甚至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跟进。因此,增强对资讯价值的敏锐细腻的判断和对信息抱有十足的好奇心,也是我所要进一步培养和充实的素质。
(4)在网络社交中保持活跃。目前来说,网站的竞争逐步演化为资源的竞争。掌握资源不仅仅依靠网站的品牌优势,历史积累,同样也需要编辑的交际手腕。交际能力强悍的编辑更容易掌握额外的资源,也就能抢先得到更多的第一手内容。而信息资源作为编辑出版的材料,如何获取资源则成为我所要学习的一大课程,而我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提高网络社交中的活跃程度,就可以时刻与资讯保持一致步调,从而能够及时准时获取资源。
(5)在总体上提升自身各类能力。想象力、逻辑理解能力、客观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条理性等都是编辑出版人员应该具有的能力,我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锻造自己,通过潜移默化的改进自己,使自身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多看多读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
五、结语
通过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展望与期待,我觉得要踏入编辑出版这一行业对于我来说,目前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我始终坚信“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话,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再困难的事也会得以攻克的。有方向和目标的人,是不知疲倦的。因此,我要保持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挑战自己的人生高峰,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我自己定能在兴趣这一良师的指引与激励下,踏上理想的阶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最终可以将梦想照进现实!
地域的差异很关键,大城市和小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平是不一样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不过由于国内地方性报纸逐渐走向市场化,报纸的广告收入源源不绝,相关报社记者与编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很多大城市的编辑年薪十几万,月收入也有1万多,比如《深圳特区报》的记者,加上奖金之后目前平均月收入已达6000元人民币。《新民晚报》一个专版责任编辑的月收入更高达13000元以上。
中等城市的编辑年薪是3万--5万,例如郑州《大河报》编辑,每月能拿到3、4千或者更多。
小城市就相对少了,1000左右。
总之,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所处地域,找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报纸广告的高收入会直接影响编辑的基本工资水平的。
由于发展迅速,许多报社不但兴建自己的办公大楼与员工宿舍,并且积极进行扩张。如于1980年复刊的《羊城晚报》,目前已成为拥有羊城体育、新闻周刊等媒体的新闻集团。1982年成立的《深圳特区报》,则在去年入股《香港商报》,正式跨足香港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