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小学电教论文课题

2023-12-10 08: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学电教论文课题

关于学具为主,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的论文

内容提要: 新一轮的基础改革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能营造出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将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 学具多媒体学生个性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加强教育的现代化,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培育出具有鲜明个性和信息素养的学生,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头脑中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已成为一种应用需要。

新一轮的基础改革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将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以学具为主的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课堂无疑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方式会呈现多样化,学习内容也会宽泛很多,活动性作业将明显增多,学生与教师之间,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他们学习的兴趣会增强,求知的热情会增加。

基于以上认识,乐平市第一小学经景德镇市电教馆同意,申请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经总课题组批准立项,承担子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营造出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媒体协调使用,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与品质。

3、通过实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科研意识的提高,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质。

四、理论依据

1、学习心理学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学具为主的多种媒体,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美国构建主义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儿童生来就是好动的,教学应该让儿童自己做实验,自己在行动中接触各种事物,从而获得有用的经验。因此,教学必须以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为目的。

3、陶行知教育思想: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

4、创新教育的学生观。好奇、兴趣是创新得以诞生的前提条件,是探究精神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数理能力和逻辑能力才得以培养和形成。

5、新课程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在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的全新的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五、概念界定

1、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指在教学过程中,概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具及其它各种媒体的特点、功能,选择使用学具和其它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学具和其它教学媒体和课堂教学中的特有优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构成教育信息传输、反馈、调节的优化组合的教学方式。

2、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指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媒体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观察记录法。

3、问卷调查法。

4、对比统计法。

5、经验总结法。

七、理论假设

1、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物化为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

2、物化的过程就是引入学具和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发展个性品质。

3、引导得法的学具使用、多媒体使用,能促进学学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

八、研究对象

学校友2—5年级5个实验班262名学生。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开题准备工作。

2、准备学具,配置其它教学媒体资源。

3、培训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研究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

1、做好前测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实验工作;

3、坚持案例分析,开展相互交流。

(三)总结阶段(20xx年元月——20xx年8月)

主要工作:

1、做好数据统计,写出对比分析;

2、收集整理资料,分类汇编成册;

3、拟写工作总结,迎接课题验收。

十、研究过程

本课题至今已经历了实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现对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一)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本课题实验对学生成长有益,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益,于是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完成了三大建设。

1、组织建设。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张迎春为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教导处副主任郑旦为主任的课题实验管理办公室和以各年级数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调控实验方向,主任指导实验过程,实验教师实施课题实验。做到了分工分责,责任到人。

(1)、张荣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2)、余竟成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3)、徐金美老师主要研究激发课堂活力的策略。

(4)、黄晓瑜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策略。

(5)、邱笑阳老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尝试学习的策略。

以上教师为实验点上教师,他们还负责发挥课题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帮助本组本校其他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

2、硬件建设

为使课题开展顺利进行,并保证实验效果,我们添置了以下硬件设施:各学段相关学具、教具、彩电、影碟机、摄像机、数码相机、投影仪、微机、扫描仪、刻录机。

3、资料建设

为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可行性,使实验留下可供对比、参考的有关数据,我们设计了前测问卷调查表,就学生是否欢迎学具等多种教学媒体进入课堂等问题开展调查,调查后统计得出结论:9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自己能动手操作学具学习,课上有电脑课件、录像的演示,这是他们在数学课上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以学具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于反思后总结。

1、课题组成员在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严格依照计划要求实施实验。

2、课题组坚持每月开交流会,实验教师就各自实验中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每月写出特色教案、教学反思、每学期在校内上一节课题示范课。

4、实验教师在每阶段实验即将结束时,对照工作计划和具体实验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实验报告。

5、实验教师在实验总结阶段将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一并上交课题组收集。

以下表格中数据可体现课题组成员日常课题工作情况

十一、实验成效

开展本课题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人。近三年的实验,我们认为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显性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媒体是教师构建学习情境的途径和手段。各种教学媒体既有自己的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才能对学习者产生最佳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教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为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残酷的,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利用学具等各种媒体创设出不同的'学习情境。

下面是两组对比分析数据。

1、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对比表

实验人数:262人

2、20xx—20xx学年度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课堂使用多媒体情况的对比

以余竟成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观察物体》为例:课始引入时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出示“6”,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它是几?得出结论: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新授时出示教具:正方体箱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只看一个面,怎么看,是什么面?(2)怎样才能看到两个面?三个面?(4)还能看更多的面吗?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动手触摸,站在不同角度去体验,得出结论: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接下来分组做小游戏:木头人。各小组长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小组成员分别站定在某个角度,找准位置观察,引导他们认识什么是正面、上面、侧面,最后,同学们可以下位,到教室内找物体的三个面,并在相应的面上贴上写有名称的纸条。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很多学生找到了讲台、门窗、书本、文具盒等物体,有一位同学竟然别出心裁把纸条贴在了前来听课的一位老师身上,还一本正经地向大家介绍,哪是正面、上面、侧面,当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因为余老师十分灵活地肯定了孩子的发现力、创造力,赢得了满堂喝彩。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对色彩鲜艳、离生活较近、有趣味性的事情感兴趣。于是教学中,教师们便依据这些特点,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动画卡通人物、动物,在使用学具时选择各种具体、生动、漂亮的物体,为他们提供生活场景再现,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

性提高。而高年级学生对一些事物已有自己的见解,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愿意进行较深层次的讨论。所以,在他们具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注重只设计简单的直观的情景,而是要利用多种媒体给他们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自己尝试、参与、发现、归纳、概括、验证、总结中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便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从学生的需求入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例如,张荣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己设计制作的多种平面图形组成的一幅美丽的图,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并想一想,你在哪儿见到了角?这一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十分乐意地、积极主动地找呀、想呀,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老师又通过示范折角,让学生动手摸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巩固认识,最后又用了画角、比角、剪角、摆角等各种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学具操作率达100%,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个性品质得以发展。

再如,徐金美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2、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在这堂课上,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耐心引导学生分小组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带领学生展开探究与交流,整堂课设计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性极强,最主要的是,结论是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得出的,孩子们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展。这样的课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

(三)提升了青年教师专业修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本课题直接参与者,均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有立志奉献的精神,都乐意在课题实验中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使专业素质有更大提高。近三年的实验,对这批教师的确是一次考验、一次锻炼,他们以实验为契机,结合新课标改革,积极主动地投身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不仅能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条件制作、使用教具、学具,而且懂得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网络加强信息的搜集;他们不仅自己善于反思、总结、积累,而且乐于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他们不仅丰富了自身理论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研究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各学科青年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在每学期的全市对外开放月、开放周活动中,郑旦、张荣、余竟成、徐金美、黄晓渝、邱笑阳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示范课任务,他们无论执教哪个年级、哪门课程,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课和上课中,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效果非常好,在乐平乃至景德镇市都有推广价值。其中,郑旦、张荣、余竟成三位教师被评为乐平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徐金美被推选为乐平市第一小学唯一的校级“数学学科带头人”。

过硬的专业素质带来了一连串令人欣喜的业绩。课题组组长张迎春撰写多篇电教论文,其中《为有源头活水来》、《创设情境以情育人》获省级一等奖,《“优秀电影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有效性提高”课题实验报告》获省级二等奖,《润物细无声》、《将优秀电影融入思品课堂》获省级三等奖,她执教的自然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获乐平市一等奖,参与制作CAI课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获华东协作城市优秀CAI课件奖。课题组组长郑旦撰写论文《浅议合作学习》获景德镇市二等奖,她撰写的案例分析《利用多种媒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她执教的电教优质课《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获景德镇市二等奖。课题组骨干教师张荣潜心钻研课题,撰写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合理的情境创设》分别获乐平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她撰写的案例分析《利用学具操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她执教的《剪窗花》一课获景德镇市二等奖,她设计的CAJ课件《年、月、日》、《时、分、秒》获景德镇市二等奖。课题组骨干教师余竟成将课题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灵活地融合在一起,她执教《观察物体》、《千克和克的认识》均获得景德镇市新课程改革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青年教师徐金美不仅多次在乐平市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乐平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而且撰写案例分析《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获中央教科所二等奖。青年教师黄晓渝执教自然课《水的净化》获中央教科所三等奖,他撰写论文《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获景德镇市三等奖,青年教师邱笑阳执教示范课《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获得了听课者一致好评。可以说,是本课题实验使一批数学教师在业务上走向了成熟。

十二、问题与建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上部分学生操作学具方法不当,而教师有时无瑕顾及指导纠正。

2、实验组织过程中,有时存在欠及时交流的现象,课题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3、课题研究成果,就具体操作做法谈得多,上升到理论的策略层次则明显不足。

为了改进工作,我们有以下建议:

1、实验教师要掌握使用学具的最佳时机,力争使学具与其它教学媒体能有机结合,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2、实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思想交流,以理论指导实践,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实验体系。

对于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有什么好的研究课题?

小学教育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在毕业之后学生就能去中小学任教,就能教书育人。但是在毕业之前学生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这样才能够展示自己4年的学习成果,才能够成功的毕业。而小学教育的毕业论文也是有很多的研究课题的,比如说研究一下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以及中国教育应该怎么进行改革。

小编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适合国情发展的,比如说在古代实施的是学堂教育,在教育的时候是1对1进行的,这样就能够培养出一些高端的人才,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样就能够让国家更加的强盛。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想法,就是教育是应该面对任何人的,这种想法在现代得以实现了,现代实施的是9年义务教育,小学生就能够免费的去上学,并且任何人都是有受教育权的,我们不能够剥夺他们的受教育权。所以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就可以研究一下中国教育的发展史,这样就能够以信息教育的发展脉络。

虽然中国教育非常的不错,特别适合现在的国情发展,但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些问题也经常遭受别人的攻击,所以小学教育的毕业生也可以研究一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有建设意义的意见。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一些聪明才智的,都是能够对一件事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提出不同的意见,总能够帮助到小学教育的改革,让小学教育能够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小学教育的毕业论文就可以研究一下中国教育的改革问题。

急求一篇《 小学计算机教学初探 》的论文,

探索小学计算机教学新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探索小学计算机教学新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小学刘晓奕

我们南码头小学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方针
。在开展电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在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路子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自1988年
起,我校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
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并逐步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领导,制订研究目标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把它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个五年规划
中,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制订了全校开展计算机教育实验与普及的三年规划和计算机
辅助教学的教科研计划。在学期工作计划中强调要抓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工作。为此,成立了由校长负责
、计算机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科研组。

二、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校为计算机教师提供条件,让他们参加培训和各种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议。每年全国的各种计算机教学研
讨会,学校领导和计算机学科教师都积极参加,还专门组织有关教师去苏州前门实验小学听课,多方面地了解
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情况,获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软件。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领导、市教
委计算机教研室的领导、浦东新区教育处的领导、浦东新区教育学院教研员、浦东新区电教站领导多次来校指
导,带来新的信息和思路,为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党支部书记、校长带头
参加计算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及部分中老年教师放弃休
息,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参加计算机的初级等级考试培训,这为全校教师参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三、组织教改实验,承担教研任务

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努力进取,改革创新。几年来,我校进行了几项有效的教改
实验工作:

1.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实验。

我校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辅助数学教学开始。辅助数学教学又是从解决几何知识的教学开始的,这个内容是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我
们就尝试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直观演示,把静态的图形化成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
开、旋转、闪烁等方法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并逐步在几何图形组合的教学中,发现用计
算机模拟图形的拆选、剪拼的连续动作演示,使学生形成具体的、印象深刻的、动态的感知,这样的课对学生
的感染力强,容易理解。就这样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机演示来辅助教学的模式,同时开发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平
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梯形面积计算(包括新授课和练习课)的一整套几何知识的软件。随着广大教职工对计算
机辅助教学作用认识的提高,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了新的发展,由辅助数学教学向辅助其他学科方向发展,由
用单纯的简单演示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向按照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来设计软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
教学和传统的教法相结合,增大了课的容量,提高了课的密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证明,让计算机参与教
学过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

2.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实验。

英语字母复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牢固掌握26个字母的读音、字形与5
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读音,为今后的识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教师利用微机进行字母快速认读与
比较认读,接着出示含有5个元音字母的开闭音节单词,
在快节奏拼读中辨别开、闭音节及字母的发音,同时
掌握个别辅音字母C,S,Y的发音。然后设计学生操作练习题,学生耳听录音,手指击键,
眼观显屏,并有计
算机来判别是否正确,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反馈。此时学生的观感协同作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
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既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教学密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
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实验。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英语学科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对计算机如何辅助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至今为止,“电脑作文”在这一领域中是较为常见的,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很多,仅有“
电脑作文”一个方面的运用不能充分说明计算机在语文学科中的辅助教学作用。为此,我校决定以语文学科中
的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全面进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在以四(3)班为实验点的实验中,
应用计算机辅助讲读课文、作文教学,把原练习册中的练习内容改在计算机上进行,从而取代了部分书面作业
,借此探索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半年来的尝试证明,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一要强调创设一个教学环境
;二要适合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及教材编排的特点;三要能分散难点、突出重点,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四
要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实验,该班学
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通过人机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
成。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虽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但增添了新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学时间,
加大了教学密度,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4.承担国家教委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任务。

1995年10月,我校领导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讨会后,在市教委计算机
教研室的统一领导下,正式参加了该项实验。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计算机教师和3
位语文教
师组成教科研组,在一二年级设立3个试点班,开展实验工作。以期通过实验,探索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
、查字、编码、打字”四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典型课例,研究如何处理较难的组字部件和编码汉字的教学,探
讨“四结合”教学对学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将产生的影响。经过一年的实验,该课题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1996年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年会上,我校的《开展小学语文“四结合”,迎接新世纪的
挑战》和《用认知码来提高语文识字能力》两篇论文被指定在大会分会场交流,并被选入全国教改论文集,我
校制作的课堂教学软件和投影片获1996年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成果三等奖。

5.利用计算机辅助学校管理。

随着学校工作的不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管理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我校的工资、人事档案管理已逐
渐为计算机所代替,今后将予以不断的完善。

四、在小学生中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做到3点

1.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一年级语文识字的笔顺教学中,采用计算机编码,将要教学的字拆成部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
生清楚的看到汉字的笔顺,引起学习兴趣,使笔顺教学避免枯燥、死板的情况,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2.遵循认知规律,突出教学重点,变抽象为具体,优化概念教学。

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意的、稳定的注意
始终是儿童学好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对学生今后学习有较大影响,而小学生限于心理水平的
发展,对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一般儿童总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因此在教学上要注意变抽
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1995年12月,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召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上,我校成功
地上了一堂计算机语文辅助教学课——《赵州桥》。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内容比较枯燥,并涉及到桥梁
设计的许多概念,不易为学生所掌握。我校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集录像、录音、幻灯、计算机演示
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这是教材上的一个难点,学生对桥
身的承压、减重、泄洪、分流难以理解,教师就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像演示,将直线形和拱形两种形状桥面的
承压以及只有一个大桥洞和有几个桥洞的分流用图像进行演示,赋于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难点,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定要3教时才能完
成的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只用了一个半学时就完成了。实践证明,计算机越过了时间、空间的限
制,将难以观察的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时空有限的教学发展到时空无限的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
到优化概念教学的目的。

3.变静为动,解决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证明,让计算机参与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演示图形变化,模拟实验过程或思考过
程,有将教学内容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弱感为强感,化繁难为简易等优点。利用计算机具有人机
对话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多种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实验充分显示了计算机辅
助教学的优越性。今后,我校将在“启蒙为本,技能为主,学用结合,循序渐进,立足普及,适度提高”的思
想指导下,不断探索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