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03000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73 年 11 月。初名《山西师院》。 1985 年 1 月,随着山西师范学院的升格,《山西师院学报》改名为《山西师大学报》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是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委主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自 1973 年创刊以来,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用稿原则,在学术理论界和编辑出版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山西省政府、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的多次表彰。 1979 年 12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学报“先进集体”奖; 1985 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给予学报立功嘉奖; 1993 — 2001 年连续九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多次被评为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1999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名列第 12 位), 2000 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2001 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主 编:畅引婷副主编:车文明樊增强地址:山西省临汾市 041004发行范围:国内外发行国内发行:山西省临汾市邮电局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5957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4-1072/C国外发行代号:Q700国内发行代号:22-5 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律研究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学术争鸣三晋文化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传播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稿 约《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是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研究、妇女研究、编辑出版研究、理论探索、学术争鸣、改革与实践,以及以山西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晋国史研究、山西作家作品研究、山西戏曲文物研究、黄河文化研究等。优先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的科研成果,热忱欢迎校内外学者踊跃投稿。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转发教育部关于学报编排规范的相关要求,凡给本刊来稿者,必须具备以下项目:1、文题:一般不超过 18 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同时附有相对应的英文题名2、作者姓名及简介:署真名,并在篇首地脚标注: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以及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等。3、作者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3、摘要:用 200 — 300 字概括文章主旨,以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等,不用评价性和提示性的语句。4、关键词:主要是指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文章可选 3 — 8 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5、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 [1][2] ……以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同一出处标注同一序号,并用( PXX )标注引文页码。各类参考文献的格式为:5.1[ 期刊 ] 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2[ 报纸 ] 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5.3[ 专著 ]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5.4 论文集 ] 作者.引文文题.[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5.5[ 学位论文 ] 作者.论文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6 、注释:主要是指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引,在该页地脚注文。7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对于侵犯他人版权的文字、图片,本刊不负任何连带责任。8 、投稿务必写清真实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便联系。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历史沿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3 年 11 月创刊。其前身是晋南师专时期的《教学动态》( 1963 年创办)和山西师院前期的《山西师院》校报( 1964 年创办),相当于现在的校刊,主要反映学校的重大活动和教学动态。 1973 年 11 月,《山西师院》由不定期出版的报纸改为装订成册的期刊, 12 月“创刊号”的出版标志着《山西师大学报》正式诞生。这一期的《编后记》称“《山西师院》是综合性的不定期的内部刊物”,但从此时开始,事实上作为季刊出版从未间断。 1978 年 12 月,《山西师院》更名为《山西师院学报》,开始省内发行。 1978 年第 4 期的目次页和封四都明确标示出“哲学社会科学版”“试刊”的字样,表明《山西师大学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0 年 10 月 15 日,经山西省委和山西省出版局批准,并颁发期刊出版登记证,号码为晋刊第 012 号,通过邮局在国内公开发行,代号为 22-5 。 1981 年 10 月 21 日,经山西省委宣传部批准,《山西师院学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原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公开发行,国外邮发代号为 Q700 。 1984 年山西师范学院升格为山西师范大学, 1985 年 1 月《山西师院学报》遂更名为《山西师大学报》。 1987 年 8 月,在全国期刊重新登记时,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正式为本刊签发了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072/C 。 1989 年 6 月,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中国国家中心又给本刊登记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 ISSN 1001-5957 。?历任主任、主编、总编辑?1973 年 11 月— 1975 年,周敬飞任院刊室主任。?1975 年— 1987 年 2 月,尹世明任学报主编。?1982 年 10 月— 1987 年2月,尹世明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1987 年 3 月— 1990 年8月,黄志胜副校长兼任学报主编,曲家源任学报常务副主编;谢恒山、曲家源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1989 年 7 月— 1995 年 5 月,黄志胜副校长、邵璧华副校长、宋守鹏副书记先后兼任学报总编辑;曲家源任学报常务副总编辑,兼社科版主编。?1995 年 5 月— 1999 年 4 月,宋守鹏副书记、谈浩良副校长、齐峰副校长先后兼任学报总编辑;陈建中任学报常务副总编辑,兼社科版主编。?1997 年 7 月— 1999 年 4 月,畅引婷任社科版副主编。?1999 年 4 月— 2003 年 4 月,齐峰副校长兼任学报总编辑和社科版主编;畅引婷任编辑部主任,兼社科版常务副主编。?2002 年 2 月至今,畅引婷任学报常务副总编辑。?2003 年 4 月至今,常乃军副校长兼任学报总编辑;畅引婷任社科版主编,樊增强任副主编。?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除社会科学版外,还出版有自然科学版、体育科学版两个学报, 1992 年创办的教育科学版(省内发行)于 2000 年 1 月停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独创,突出学术性、地方性、师范性等特点,促进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服务。
1、《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2、《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3、《中国近代社会史论纲》(合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10月。4、《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副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5、《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6、《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7、《山大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8、《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3月。9、《山西大学百年纪事》(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4月。10、《山西大学堂》(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11、《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13、《中国近代史新编(修订版)》(合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14、《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15、《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16、《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北京)2007年12月。1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8、《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1986-1989:1、《略论山西近代人口相对过剩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3期。2、《山西近代人口高性比例及其后果》,《人口研究》1986年5期。3、《社会史和相邻学科》(乔志强、行龙),《理论信息报》1986年12月6日。4、《清末乡土志的史料价值》,山西地方志通讯1987年1期。5、《孙中山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运城师专学报》1987年3期。6、《国外社会史研究》,《史学情报》1987年2期。7、《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4期。8、《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史》,《光明日报》1987年11月11日。9、《近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10、《二战以来国外人口史研究及其现状》,《人口研究》1988年1期。11、《中国近代人口分布及其流迁》,《史学月刊》1988年3期。12、《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述略》,《北方论丛》1988年4期。13、《历史学者的奉献》,《山西日报》,1988年9月5日。14、《清末户口调查及反调查风潮》,《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4期。15、《中国人口史研究刍议》,《人口研究》1988年6期。16、《我看史学危机问题》,《山西日报》1988年2月22日。17、《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运动》,《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3期。18、《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19、《中国近代人口史论纲》,《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2期。20、《中国近代的人口问题》,《人民日报》1989年5月29日。21、《从“两种生产”看中国近代农民起义》,《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3期。22、《中国近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历史教学》1989年11期。23、《应当加强中国人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7期。24、《人口城市化与中国的近代化》,《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5期。1990-1999:25、《社会史与人口史》,《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3期。26、《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2期27、《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28、《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学术季刊》1991年4期。29、《近代化过程中中西人口问题之比较考察》,《世界历史》1992年4期。30、《辛亥革命前夕的人口状况》,《历史研究》1992年1期。31、《人口问题与近代中国社会》,《首届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2、《太平天国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历史地理》第12辑。33、《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矛盾》,《中国史研究》1992年4期。34、《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历史特征》,《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4期。35、《孙中山人口思想评析》,《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2期。36、《近五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12期。37、《近代中国人口压力的教训》,《北京日报》1993年7月21日。38、《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乔志强、行龙),《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39、《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读<简明中国移民史>》,《出版广场》1995年第4期。40、《社会史研究建言》(乔志强、行龙),《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41、《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人口思想的核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42、《竹枝词林巨制》,《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20日。43、《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3期。44、《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3期。45、《深入剖析上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清史研究》1998年4期。46、《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4期。47、《新史学的总体史追求》,《学习与探索》1999年1期。48、《中国社会史研究建言》,《社会史研究通讯》1999年1期。49、《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4期。2000-50、《乔志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山西文史资料》2000年11期。51、《左宗棠经营西北》,《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52、《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迁》,《历史研究》2000年4期。53、《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6期。54、《秧歌里的世界——兼论民俗文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行龙、毕苑),《民俗研究》2001年3期。55、《也谈社会史的“专史说”与“范式说”》,《光明日报》2001年7月3日。56、《谈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9期。57、《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8、《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6期。59、《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光明日报》2001年12月4日。60、《山西大学校史三题》,《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2期。61、《岑春煊与山西大学的创立》,《光明日报》2002年4月7日。62、《五月八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的由来》,《光明日报》2002年4月10日。63、《邓初民——新中国首任山大校长》,《光明日报》2002年4月12日。64、《构造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6期。65、《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行龙 赵英霞),《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66、《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山西日报》2003年12月2日。66、《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7、《社会史与经济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68、《修纂清史正当时》,《山西日报》2004年7月6日。68、《一部重要的社会史资料》,《山西日报》2004年12月14日。69、《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中国经济史研究》(行龙、张万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2期。70、《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收入《黄河文化论坛》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1、《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1期。72、《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年2期。73、《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4期。74、《山西商会与地方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75、《<退想斋日记>的发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古村赤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6、《太行精神永存》,《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日。77、《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8期。78、《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1期。79、《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奠基石:<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收入《闽教书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80、《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史林》2006年2期,收入《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李文海、夏明 方 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81、《乔健先生的乡土关怀与我的赤桥情结》,《族群与社会》,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2、《剪子湾田野调查随感》(行龙、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通讯》(台湾)2007年第6期。83、《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行龙 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冬季号(台湾,总第95期,第13卷第4期)。84、《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关于<翻身>、<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本研究》(行龙 刘素林),《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85、《追寻集体化——剪子湾村田野调查札记》,《中国农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6、《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杨念群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87、《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行龙、马维强)《中国乡村研究》(黄宗智主编)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8、《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名家论坛特辑。89、《遗世独立的“政治标本”——李顺达》,《澳门月刊》2007年8月号。90、《李顺达:一位农民的喜悦与悲怆》,《传记文学》(台)第91卷第2期 。91、《the Past 20 Year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Xing long and Hu Yingze),《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ume 1 Number 2 December 2007。92、《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10期。93、《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发展导报》2007年11月20日;《山西日报》2008年1月8日94、《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唐宋以来山西泉域社会的历史考察》(张俊峰、行 龙),《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95、《“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96、《汾河清、山西盛》,《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97、《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Xing Long and Ma Weiqiang)Modern China 2008 34: 372-395。98、《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年学术经历之检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99、《心香一瓣祭先师》,《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山西日报》2008年10月7日。100、《历史课堂要“走向田野与社会”——关于区域社会史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理念》(行 龙 常利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101、《清代新疆地区的晋商》,《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郑起东 史建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2、《〈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行 龙 胡英泽)《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103、《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前瞻》 (赵世瑜 行 龙 常建华),《光明日报》2009年3月24日。104、《化荒诞为神奇:山西“水母娘娘”信仰与地方社会》( 行 龙 张俊峰), 《亚洲研究》58期,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105、《汾河清 山西盛(修改稿)》(大讲堂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4日。106、《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行 龙 要英民),《中国高等教》2009年第12期。107、《“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全文转载。 1、《平遥古城》序言。2、《晋中商人与地方社会》序言。3、《明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序言。4、《感受孟二冬 平凡见精神》,《山西大学报》 2006年1月1日。5、《乡贤柴作梓》,《 山西大学报》2006年2月28日。6、《中西合力:山西大学堂的初创十年》,《山西大学报》2005年9月10日。7、《5月8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等11篇 ,《山西大学报》2001年——2002年连载。8、《档案中的校史》,《 山西大学报》2010年1月1日。9、《文理科学生踊跃选修“中国式大讲堂”》,《 山西大学报》2007年1月1日。10、《心香一瓣祭先师》,《 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1. “法律教育的多元化走向”,载于沈四宝、王军主编:《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45页,杨贝为第二作者。2. 王军:“教学之道在于教会学习”,载于沈四宝、王军主编:《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8页。3. “侵权法上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载于《法学》2011年第11期。4. “WTO争端解决机制运行情况综述(1995-2010年)”,载于《WTO争端解决年度报告:2009-2010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5. “‘巴西诉美国陆地棉补贴措施案’述评”,载于《WTO争端解决年度报告:2009-2010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作者为戴萍。6. “比较法语境下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载于《政法论坛》2011年第5期。7. “未成年人过失认定标准比较研究”,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267页,刘鹏为第二作者。8. “经济危机下我国开展反补贴研究的重要意义”,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1期,第62页,官松为第二作者。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2009年12月),与张文显等共18人共同撰写。10. “精神障碍者过失认定标准比较研究”,载于《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2009年10月),第25页,刘鹏为第二作者。11. “英国人身伤害之非金钱损失赔偿制度研究”,载于《北方法学》2009年第1期,第19页,第一作者(与刘春梅合作)。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2《民商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12. “对国际化法学培养模式的再思考”,载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第48页,第一作者(与杨贝合作)。13. “德国侵权法上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利益权衡原则”,载于《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80页,第一作者(与王梦晗合作)。14. “德国侵权法上的人身伤害抚慰金制度”,载于《暨南学报》,2008年第6卷,第30卷第6期,第27页,第一作者(与粟撒合作);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2《民商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15. “论中国立法吸纳外国法方式之演变”,载于王卫国主编:《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5页,第一作者(与高建学合作)。16. “侵权法上损害证明的确定性”,载于《政法论坛》2008年第5期(与王秀转合作);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2《民商法学》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17. “过错能否取代违法性”,载于《检察日报》2008年10月9日。18. “现代保险体制下机动车方对非机动车方的责任比较研究”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三期,第一作者(与高英伟合作)。19. “欧盟法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9卷,2008年5月,第一作者(与高英伟)。20. “英国法上的名誉权保护”,载于《法学杂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王轩合作)。21. “侵权受害人因侵权而获益的后果”载于《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与沈雨青合作)。22. “机动车造成行人损害保险人该承担何种责任”,载于2007年11月26日《法制日报·周末》第3版。23. “道路交通法的修改应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一致”,载于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周末》第2版。24. “过失的概念研究”,载于游劝荣主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权益保障研究》(2006年8月中国法学会主办、两岸三地共11家法学组织和法律机构承办“第四届海峡法学论坛”会议论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5页,第一作者(与高建学)。25. “欧盟保险法的统一进程”,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第一作者,(与沈雨青合作)。26. “欧盟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演进”,载于《清华法学》(创刊号)2007年5月,第1卷(总第1期),第一作者(与王秀转合作)。27. “依法确认民事诉讼主体正确确定案件审理范围”,载于《人民法院报》2007年5月14日,第5版。28. “欧盟法对企业合并的规制”,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与谢琳合作)。29. “侵权法上‘物的行为’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30. “美国公司法的发展演变”,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8卷,2006年10月第一作者。31. “大陆法系侵权法上严格责任比较研究”(第二部分),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7卷,2005年3月。32. “大陆法系侵权法上严格责任比较研究”(第一部分),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6卷,2004年8月。33. “关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设置的思考”(第一作者),载于《山西大学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2004年第4卷第69页。34. “国际商法的研究对象”,载于《国际商务》,2004年增刊,第88页。35. “在我国试行先例判决制度两个基本问题”,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3页。36. “略论对大陆法和英美法的兼收并蓄”,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2月27日“理论专刊”。37. “美国侵权法上严格责任的原理和适用”,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5卷,2003年6月。38. “关于在法学类理论课程中进行‘讨论教学’的设想”,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4卷,2002年4月。39. “适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仲裁案例两则述评”,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3卷,2001年5月。40. “评我国新合同法上合同转让的原则”,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2卷,2000年8月。41. “关于在中国法律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思考”,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1卷,1999年9月。42. “Punitive and Compensatory Contract Dama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CC,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aw”,Loyola Law Review,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