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写的《论语》
写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者简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
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
、有子曰: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译文
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
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
3
、子曰: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
“我每天多
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
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
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
诚实无欺,
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
役使百姓
要不误农时”
。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
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
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
“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
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
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
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
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
6
、子禽问于子贡曰:
“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
是他自己求得
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
“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
”
7
、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有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
,
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
要考察他的行为;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
有子说:
“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
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
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8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
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
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9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
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10
、子贡曰: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
“
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
“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曰:
“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
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
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
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
“
《诗》上说,
‘要像对待骨、
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
“赐呀,你能从
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
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
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
“学而
优则仕,
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这里的潜台词是:
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
也使别人了解自
己。
12
、曾子
(
曾参,孔子弟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
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
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文整理了《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行本《论语》全文共20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