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根据《实事求是》发布顺序可知,2021年5期在3月发布。《实事求是》是政治理论刊物。旨在研究和探索改革、开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新疆两个文明建设、为开发建设新疆、为党校教育事业服务。
我国《民法典》是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一起来看看《民法典》 观后感 心得5篇精选2020,欢迎查阅!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上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具有里程碑意义。不看新闻,其实我是真不知道,所以非常有必要学一学,现将学习所得整理如下:
一、民法典,国家很重视
民法典是由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完成的。民法典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贯彻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有机结合。它是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民法典,内容很丰富
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从法治层面推动_痛点难点问题,让民法典更有温度。针对高空抛物伤人现象,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明晰有关方面责任,守护百姓“头顶安全”;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针对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不良现象,通过法律形式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民法典,为人民着想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人民权益的防护网。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更好地为百姓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民法典是一部“宝典”,遇到问题可以找法说理,解决问题可以依法办事,真正可靠实用。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2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发展的基本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
我国民法典充分反映了人民意志,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上,其特点是“重人轻物”。民法,是调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所有的法律,因此,《民法典》也被大家称为是社会生活的 百科 全书,是人民权利的宝典,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它。这次《民法典》的出台,可以说亮点多多,比如新增加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规定;比如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 措施 ;比如引起网友议论的“离婚冷静期”,民法典规定,提交离婚登记申请后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为了减少争议,也列明因为家暴出轨等引发的诉讼离婚,不受这一限制;再比如增加了打印、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增加规定对继承人的宽恕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它删除了现行《继承法》关于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而是以最后一份遗嘱的效力为准......
诸如此类,无不彰显着时代特色,成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维护和保障着人民合法权益。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3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时代标杆,我们需积极主动学习并宣传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和意义。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 文化 ,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除此之外,民法典还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深刻领会民法典的内涵,履行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职责。
民法典是时代标杆,我们应加强日常生活的普法宣传,以推进人人懂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实效。民法典设计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有序性,提升社会的和谐度。
民法典是时代标杆,我们需做党的声音的传播者,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民法典有效实施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与信任。这就离不开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这样既能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同时也是敦促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民法典,做知法、守法、信法的公民。
相信民法典的颁布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也将得以继承和发扬,人民生活水平也定会在民法典颁布的浪潮中稳步提升!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4
2020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重要 文章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唯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领会、广泛普法、加强解读,才能让民法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深入领会,让群众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纵观民法典的编撰历程,细读民法典的通篇内容,深入领会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既标志着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要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既多读多看多学相关专家学者关于民法典的理论文章,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的背景、目的,认真学习民法典总则、民法典各分编,又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提供重要遵循。
广泛普法,让群众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民法典的顺利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关键。这部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法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大力推进民法典进校园,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 教育 ,依托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及重要作用。同时,要积极营造人人学民法典、知民法典、爱民法典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社会各方力量加深理解认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页、绘制宣传墙、文艺汇演、专家巡讲等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民法典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普法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既享有权利,又认真履行义务。
加强解读,让群众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民法典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必须加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解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聚焦”“三个阐释好”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即“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要自觉树立“事事关己”的民法典学习意识,把总则编和各分编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分编逐一进行系统学习。在阐释好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一系列新概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淬炼、专业历练、实践锻炼。从思想上认识到充分理解民法典总编分编重要内涵的重要性,增强对民法典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积极参与集中学习、自觉开展自学等方式,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自觉养成懂爱、爱法、守法的意识,在遇到涉及自身权益的问题敢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法典的实施,意义重大且深远。让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让民法典走进群众心里,在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释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党员干部只有学好用好民法典,才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在民法典实施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保障。
学好民法典,党员干部要做学习的排头兵。民法典作为人民的法典,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百姓心为中心是其诞生之初的重要使命,指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系统的学好民法典,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民法典普法宣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民法典》深入心里,提高运用法律 方法 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只有真正学好学通民法典,明白其根本内涵,才能在基层管理中用到实处,用得精准,才能更好为群众服务。
用好民法典,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子弟兵。民法典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走群众路线,接地气,聚焦了人民日常生活中许多关心的问题,并且很多条文也都是司法解释或者是经由长期的司法实践上升为法律条文的,跟中国现实是匹配的。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用真情感动群众,只有常怀为民之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民服务基本宗旨,想方设法聆听群众的原声,才能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只有将民法典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才能走近群众,才能搭建沟通的重要桥梁。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相关文章:
★ 《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2020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民法典》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最新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民法典》最新观后感作文2020【5篇】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最新汇总大全5篇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最新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最新
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发改委9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文章指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突出支持应用型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文 / 人猿泰山
2020年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国家中长期经济 社会 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其中提到:“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一时间,让很多人兴奋不已,也有不少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强省会的结束?”“成都武汉西安郑州怎么办?”尤其是对于西咸一体化,甚至有人认为西安、咸阳合并错过了最佳契机。
这种理解,城端认为,其实是在片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月9日,国家发改委《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国家中长期经济 社会 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说,“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极端,不是否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先有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才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不能把城市群的发展和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立起来,否定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从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来说,随着经济、 科技 、文化的融合发展,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多元化,巨型城市区域越来越成为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单元,改变了过去以企业、城市或国家为基本单元的格局。这种巨型城市区域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系统结合成一个更大的、单一的、有若干核心节点城市存在的城市系统,成为全球经济引擎。
对于西安来说,从GDP在全省的占比看,西安低于银川、长春、成都、武汉等城市,排名全国第七。人们普遍对于西安的首位度有过高的认知,其实相关数据显示,西安不存在城市首位度过高的现象,西安还需很好地发挥首位城市作用。
因为城市首位度是区域内最大与第二大城市规模的比值,反映的是首位城市在所属区域的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只有首位度指数在2以上的城市才能称其为首位城市,西安刚具备首位城市指数。
西安的GDP是省内第二大城市榆林的2.3倍,而成都、武汉、长沙的这个比例分别达到6、3.4、3。这表明,西安在省内还需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中心城市效应。
同时,西安的经济体量还待提高,2019年西安市的GDP只有9321.19亿元,距离万亿还差一步,在获批建设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是唯一一座GDP没有过万亿的城市。不要说和一线城市比,就是与同为西部的成都、重庆等城市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大约只相当于成都的1/2,与青岛、宁波、无锡等市也不可同日而语。
认为西安“一市独大”,只是单纯与周边城市和发展趋缓的的西北城市相比而言。
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核心是建设西安。虽然西安在西北大区的中心度十分突出,但经济总量尚未过万亿元,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安在陕西的单核度会进一步凸显。
所以,推进西咸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西安城市首位度,进而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实,陕西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上,一直都是统筹兼顾,追求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一市独大”。
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就提出,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的中心城区为次核心城市,加快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构筑较大规模的城市群。支持宝鸡等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发展,将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样提出,增强宝鸡、渭南、杨凌、天水等重要节点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分工协作,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带和城镇集聚带。促进铜川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带动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发展。
陕西十二五规划也提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关中创新资源、陕北能源资源和陕南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国际化大都市龙头引领,西安、榆林双极带动,三大区域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陕西榆林·跨国公司再次握手 共话未来”座谈会披露:“西安、榆林‘双核’战略即将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
由此可见,陕西发展是三条路径双核带动。
因为,陕西是一个由三块完全不同的地貌单元捏合在一起的省份,既有陕北的粗犷豪迈,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深沉雄浑,也有陕南钟灵毓秀的南国风情。加之秦岭横亘全省东西,使得陕西关中、陕北、陕南由于自然基础、开发程度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
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西安、渭南、宝鸡等城市都有明确定位,但发展速度显得不够理想,主要就在于西安的核心作用不够明显,而不是西安“一市独大”需要逆转。
从陕西区域来说,特殊之处在于,陕北有矿。尤其是榆林,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西北四省省会(首府),之所以这么亮眼,主要还是依靠地下的财富:石油、天然气、煤炭。这是陕西作为一个内陆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平均的重要动力所在。虽然资源型城市前期的增长速度很快,但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遇到天花板,不过陕北已经开始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因为陕西拥有科教文卫强大的资源支撑。
陕南位于秦巴山区之中,本身平原狭小,人口不多,经济发展空间不高。但其第一、三产业及自然环境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陕西省 旅游 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曾提出“打造秦岭国家公园品牌”,显然这张牌还可以更好。
关中平原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具备科教人才、国防军工和特色产业优势。但发展到今天,陕西除去关中经济带,其它城市仅就地域来说,限制太大,而关中城市中,渭南是农业大市,仍非农业强市。投资不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不够明晰。而宝鸡原来是宝成线的起点,但随着西康线的修建,西成高铁的开通,宝鸡的交通枢纽地位下降。
而西安,自身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还相对弱小,辐射带动能力还有限。不过西安服务业发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的不足。
按陕西省的发展和交通规划来看,汉中有着陕南最好的自然条件,成为陕南中心城市,安康是西康线和襄渝的铁路交通枢纽,延安是陕北的枢纽,榆林积极融入呼包鄂榆经济带。西安、榆林“两极”带动陕西各地协同发展,陕南陕北相互呼应。
在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的西北,幅员辽阔,面积约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7.3%。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上,五个省级区划中,只有西安具备做中心城市效应的大城市。
尽管中国省会城市GDP各省占比前10中,西北地区除乌鲁木齐外,其余省会(首府)全部在列,但这些城市的体量实在太小,兰州、银川、西宁在2019年仅相当于西安1/3、1/4、1/7。
2018年,国家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省与省的竞争,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竞争,本质上是各自节点城市、首位城市竞争,如果首位城市太差,直接影响的是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只有当一个城市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话语权才会呈指数级增长。
所以,湖北拥有武汉,四川拥有成都,不仅仅意味着拥有一个经济规模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系统。所以做大西安,可以帮助陕西亦或西北在全国区域角逐中,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事实上,在承接一些国家级的政策利好方面,西安在西北地区的确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其实《求是》杂志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经济 社会 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是国家中长期战略,当然也是眼下需要考虑的决策,该文提到:“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由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家资源和政策大规模倾斜于东部沿海地区,在这样的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迅速被拉开。东部发展起来后,对中西部地区造成“虹吸”,这种吸力是全方位的。所以,中西部只有集中资源打造“省会”才是留住资源和人才的最佳策略。提高人口与经济的集约化指数,等省会具备中心城市效应之后,再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全省的发展。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因此“一市独大”归根结底是一种十分无奈的举措。2017年西安率先挑起“人才争夺战”后,2018年人口超过1000万,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建设与竞争力得到快速提高。
一般来说,只有先解决集约化发展的问题,才有条件实现“均衡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已进入城镇化“下半场”的时期,陕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等利好政策与机会纷至沓来,这也是国家对西安的无限期待。
中国城市化道路策略一直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去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通过发挥核心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带动力,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指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强调“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而对于西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将是重要课题。
当然,西安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其他市相形见绌,咸阳、宝鸡、渭南的经济数据或许可以印证,这当然正常,西安作为陕西省会、西北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必然要经过这个阶段:先是中心城市虹吸周边城市,待中心城市做大以后,资源向外溢出,反哺周边城市。资源外溢,才会通过市场形成城市群的动力增长源,使各自为战的空间分割转向合作协同的空间集约,带来人口、资源、要素向高效率地区集中和优化配置。
成都就是走这样的路,所以我们会看到,曾经四川的中小城市前几年不如陕西,但这几年已开始追上来甚至反超。因为,产业竞争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限于一省之内。
但如何让满天星斗不至于淹没在一轮明月的光辉之中,既是西安引领、带动陕西发展的责任,也同样是值得其他地市乃至陕西思考的课题。因为一个区域的发展还是要讲究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
同时,西安和一般省会城市不同,不仅是西北的首府,也是“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核”,更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当下,趋势表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由西北转向西南,由亚欧大陆桥转向长江经济带,尤其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定位。使得西北要消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必须发挥大西安的作用。所以西安做不大,陕西就没有竞争力。
从近几年国内各级各类城市在经济领域的构成与占比变化,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一个事实:原本经济实力较强的沿海地级市正逐步被同档次的省会城市迎头赶超。
直接原因就是外贸红利的逐步退减。在如今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地城市迎来弯道超车机会。
作为辐射西北五省的桥头堡,面对西部大通道与成渝崛起,陕西也可寻求到当前破题之路!
红旗杂志是1958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的思想理论刊物,由毛主席题写刊名“红旗”,在当时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合称“两报一刊”,是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核心领导力量。
当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红旗杂志,主要是为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急需一面理论旗帜,对新中国起到理论导向的作用,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及时准确地听到新中国的声音、了解新中国。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卓越远见,红旗杂志对于振奋亿万人民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无数长辈依然怀念《红旗》!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怀念红旗杂志!
1988年《红旗》改成了《求是》,图一为最后一期《红旗》和第一期《求是》。
求是》是一本政治理论刋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它了解的并不多。
《求是》的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红旗》杂志。1988年6月《红旗》停刊,并在此基础上于7月1日创办了《求是》杂志。原由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改名《求是》后不再由中共中央主办,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
《红旗》改《求是》后,取消了社论和评论,其下属的“红旗出版社”改名为“大地出版社”。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以后,《求是》又改由中央主办,恢复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地位,并恢复了社论和评论,下属的“大地出版社”也重新更名为“红旗出版社”。
《求是》刊名由邓小平题写。下面第二图是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为《求是》题写刊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