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ICU医生。清早从停车场出来,走在穿过花园的路上,看见“血透君”正坐在花坛沿子上抽烟。翘着二郎腿,吐着烟雾,看见我过来,略略点一下头。微凉的秋天的早晨,衬衫没有扣上,眼屎也没有擦干净,一看就是没有洗漱就急着过瘾的老烟鬼。
“早”,我简短而礼貌地问候他。“血透君”姓薛,也算是老熟人了。他每周三次在监护室楼上的血透中心治疗,今天大约来得早些,就坐在花园里等。他的脸色,是那种气色不佳的青灰色,有很多洗不去的脏污和斑点。做了多年血透的人,肾性贫血加上色素沉着,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脸色。
你还不知道?在这里买翡翠更划算!
广告
你还不知道?在这里买翡翠更划算!
某一天早晨,经过急诊抢救室门口的时候,一个中年女子从椅子上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主任,早!”她疲倦的眼睛微微下垂,面色黯淡。
“早。”走近看清楚,那是“血透君”的妻子祝老师。她一早坐在急诊抢救室门口,自然是因为......
“老毛病又犯了?”我握一握她消瘦单薄的肩膀。已经不是第一次,“血透君”又来抢救了。今天是星期三,本来今天轮到他第一班血透。经常到这个点,“血透君”会大吃一顿莫名其妙的东西。
祝老师点点头,“吃了一大锅南瓜粥,吃了半个西瓜,就... ...”她停住话语不说了,一个无尿的尿毒症病人,一下吸收了这么多水分,立刻发作心功能衰竭,肺水肿。明明知道濒死的窒息感,但是他还是要这么干。她并没有眼泪,也不是很焦急,眼角有一片新伤的青紫淤斑。
我按住祝老师的肩膀,让她在门口的长椅上坐下,径直进到抢救室里。
抢救床上,病人的气管插管刚刚插上,粉红色的泡沫痰从插管里止不住地冒出来,像新开的啤酒汹涌的喷出。插完管子的小郭医生,迅速把呼吸机连好,用纯氧送气。
“罗老师,血透君又肺水肿了,真拿他没办法。”急诊室的医生都认识“血透君”。本来还没有到心衰频频发作的状态,每次都是给他自己折腾的。
“需要去做CRRT。”小郭对我说。呼吸机强大的压力作用着,“血透君”暂时没有性命之忧。如果插管再晚一点的话,他会缺氧而死。
“我叫监护室马上准备CRRT机。”我简短地说,拿出电话给监护室打电话。镇静剂的作用下,“血透君”的脸看上去是难得的安详,眼睑松弛地合着,嘴角微微上翘。他脚上那双踩得没了形状的肮脏布鞋左一只右一只扔在相距很远的两边,可见进抢救室的时候,那份仓促和紧张。水泡音和湿罗音充满了整个肺部。呼噜呼噜,肺泡里正在发大水。
从抢救室出来,祝老师茫然地站起来。晦涩的情绪在一张默然的脸上,格外让人怜惜,眼角的淤青又明显了很多。
“已经插管了,等下去做CRRT。”我简短地说。
“他又死不了了,对吧。”祝老师反常地笑了笑,两个嘴角向上扯了扯,径直拿过小郭医生递过来的住院单,吸了一下鼻子,去缴费窗口给“血透君”办理住院手续。
“血透君”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排队等肾脏移植等了5年多了。他坐在花坛边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喝啊!”,像沙漠里了被烈日晒得快要蔫死的植物,每次都是在马上要血透的时候,畅快地喝水。
最夸张的一次,在血透室门口推开护士的阻挠,往肚里连灌了两瓶啤酒,然后,等着躺在血透室的床上,再一次变成蔫死的植物。
“血透君是吧?!NO Zuo,NO Die”护士长一边装管路,一边跟我说。摆弄那些管路的纯熟程度让人眼花缭乱。
上一次肺水肿发作是几个月前了,CRRT帮他排出体内3000毫升废水后,这个猥琐的中年男人马上要拔掉嘴巴里的管子,发疯一样跳下床要出去,又踢又抓,光着身子在床上“鲤鱼打挺”。几个人都按不住。
“这人是个流氓。”小雪心有余悸地说,上次小雪本能地去保护气管插管的时候,手指头差点给血透君咬住。
“他为了尿毒症,没了工作;老妈得了肺癌,都不敢治疗,把钱留给他等着肾移植用。”我淡淡地说。一般人很难理解那种潦倒和被放弃的人生;很难理解眼巴巴等着器官移植的焦躁;很难理解嘴唇粘在一起随时干裂的干渴。
CRRT的效果立竿见影,机器嗡嗡的运转中,废液袋慢慢饱涨,第一个小时过去的时候,血透君肺泡里就不再冒水了。第二个小时过去,听诊器也听不到肺部的水泡音,我指挥床边护士调整药物的剂量。从早上开始,护士长不管做什么,目光的余光始终关注着CRRT机。
血液从血管内流出身体,到机器中去过滤一下。这个联结,无论如何也经不起一个壮年男人发狂一样的挣脱和毫无顾忌地挣扎。机器停转,滤器凝血,管路移位,这些后果对一个丧失理智的人来说,是丝毫不在乎的。但是床边的医生和护士很在乎。
“血透君”醒了过来。CRRT顺利结束了,身体里3500毫升的废水滤出来之后,肺水肿立即好转。他究竟还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身体。几个小时之内,就从抢救状态恢复到可以拔掉气管插管的程度。
嘴巴里的气管插管让他发不出声音来,瞪着天花板,他开始抓挠约束手套。
“别闹、别闹、等一下就给你拔管,水已经给你透出去了哈”。护士长对着他大声说。镇静剂停药之后,病人仍然有略微迟钝的一段时间。
“砰砰砰!”他用没有束缚的脚用力锤着床垫。蛮牛一样的发作又开始了。嚎叫梗在喉咙里,嘴巴干的火烧火燎。
“砰砰砰!”继续用脚锤着床垫,用尽力气扯所有扯得到的东西:管子、床单、手套、被子。
赵医生和护士长两个人一起冲过来帮忙。按住血透君的肩膀,让他不能大幅度扭动,护士长帮着准备拔管。
在体内残余的镇静剂造成的怔忡中,“血透君”蓦然想起母亲死前的情景,母亲辛辛苦苦一个人抚养他,临退休,单位体检发现是肺癌。悄没声地挨了整整一年,不检查、不开刀、不住院、也不告诉他。走几步路就气喘的时候,还给他们做完一顿饭,才去的医院。吸着氧气,插着胸管,胸腔里出来的血水,混着浓重的癌细胞。
“妈!你干嘛不说?!”“血透君”抓着那双冰凉的手,母亲的嘴唇是紫的,手指尖都透出黯黯的青灰色,胸口大幅度地起伏着。经过几次抢救的“血透君”最知道那种快憋死的窒息感。
很荣幸,于2019年秋季选修了《叙事医学中的常见急症》这门公选课。
通过这门课,我不仅认识到了叙事及叙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了关于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晕厥,休克,腰背痛等常见现象背后所对应的急症,虽然我对以上现象所对应的急性左心衰,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异位妊娠,消化道出血,脓毒症,主动脉夹层等病症不甚了解,但却让我增强了问题意识,更加理解了身为医者的不易。感谢这门富有人文精神的医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我的旧有观念,也让我生出类似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凉秋”之类的大感慨。
还能想起,九月初选课的时候,美女室友问道:“你们在公选课栏目里看到医学课了吗?”
我答:“救死扶伤吗?选啊!”
于是,伙同另外两个小仙女室友一起选了这门课。
也许,刚开始选这门课,有着科普医学的打算,有着跟室友增强联结的目的,还有着凑学分为自己减负的嫌疑,我也搞不清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但很庆幸我选择了这门课。
现在,我只能说,要结课了,虽然达不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高境界,却也让我更深刻地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能够更加审慎、具有全局观的看待一些问题。
首先,要谈到的是给我冲击力最大的零距离接触危重症,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参观ICU病房的体验。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很庆幸,当时偌大的ICU病房中,只有一位老人,我难免去试着揣摩一下她的心境,躺在ICU病床上,日薄西山,时间从指尖寸寸而逝,有希望也有绝望,但更多的是无边的寂寥与孤独;倘若,是一个成年人躺在病床上,我深信壮志难酬是壮年,躺在病房里,该是有不甘有不愿,但企盼总大于心灰意凉,内里的心思总可抵过孤单冷寂……但是,ICU病房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孤独并且弱势。
我不禁想起了老师上课随口提出的一个想法,“未来,是否可以建成开放式的ICU,让病人不再孤单”。听完老师的设想,我很感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个智商、科技都严重过剩的时代里,专心、用心真的是医生的指路明灯,也是患者的灯塔。用心,也是一味药剂,可以出现奇迹。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上课时,周老师讲述的几个叙事例子,让我感触颇深,无论是患者女儿顽固且执意地为父亲看病,最后竟然相信绝症在现代化条件下一定可以治好;还是患者亲自写的几封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虽说让人感同身受,与之共情是很难的,但却能够让我们发自身心的去体会医院的悲欢离合,一切情感哪怕是极其微小也能够在医院这个特殊背景下得到升华和放大,形成生命中最珍贵的体验。
我更能领会到命运是冷漠和不公平的,生命是脆弱也是顽强的。有些人,得了重症,有钱有权当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而有些,本身已经“上无片瓦下无块砖”了,支付巨额医疗费用已然就要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些人,也许刚出生就已经在跟生命做抗争,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怎么进过医院,说命运不公吗?确实可以这样说。
但更让人值得惋惜的是,有些病症,是因为发现的太晚了,患者本身或者其家人 ,对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才造成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因此,普通大众,对于叙事医学,也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医学不是割裂的,他与许多学科是相通相连的,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人真正与医院形成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毕竟我们要出生在医护环境中。上完这门课,我有这样的感慨,只要是社会中存在的人,哪怕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也要去融会贯通一些基础知识,就比如说,医患关系的缓和,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再者,医生和患者家属良好的沟通,也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救助。
我相信一位医生,在成长的某一个历史阶段,肯定心中怀有“疲惫生活中的英雄理想”。明明见惯了那么多的生死,人性的顽劣与丑恶,却仍有勇气“救治”,像位圣者,很多颗叫做善良、责任、初心的种子,会在他们跌宕起伏的医途中生根发芽。
其次,我想谈谈我对急救培训的看法。
还记得余老师讲述“脓毒症”专题时,特别惋惜的说道“中国目前对普通大众的医学科普几乎为零”。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当时对这句话是的感觉是“老师您说的很对,但我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我曾经认为“身体不舒服就到医院,身体出问题就去医院诊治”,这种做法就已足够,不需要我们去额外过多地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直到上完“CPR及海姆立克实操”课程,我才意识到我先前想法的无知与可笑。
老师在课堂上举到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道一个人本已到了安享晚年时刻,下楼寻自家的狗,被尖锐物划伤了,后来救护车来的时候没能抢救过来,这个问题很小,却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病人不小心割破了动脉,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如果身边有人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帮助止血包扎,这样的病人一定可以救助过来。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免觉得有些戏剧化,可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正是因为普通民众对基础医疗知识的匮乏?
更早期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人。而我国相比其他国家,具有相关救助方面知识的人比率较低,因此,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猝死概率甚至达到了87.8%。
这则数据更加令人惋惜,因为大众基础急救知识的不完善,救助法律的不完善,而让许多生命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从而发生一些悲剧。在产生这样感慨之时,我也理解了医护救助的不易。
我们在课堂上每个人亲自进行体验的CAB救助方法 ,在真实救助过程中,其实是一件很耗费体力的事情,包括救人时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都表明了救人不易。但不能因为困难就选择漠视生命,这又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
创造一个温暖、舒适、安全有希望的医疗环境,不仅与医生有关,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虽然,很多人到医院学习,更重视学技术,学经验,而淡化了人文精神。但我却相信,人文精神是无处不在的,任何领域都需要人文情怀,任何终极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怀。
最后,感谢这门课程,不但科普了一些急症,而且安排了两次很有意义的体验课,让我收获很多。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叙事护理》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医学上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初步接触叙事护理是在参加医院组织的叙事护理讲座,李承美老师声情并茂的叙述,如同一场精神盛宴,让我深深的被叙事护理吸引,惊叹于叙事护理的神奇,感叹于叙事护理的魅力。
迫不及待的回家打开了《叙事护理》,从打开书扉的一刻便欲罢不能的想一口气读完,李春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临床案例自然交谈般由浅入深告诉我们叙事的概念、叙事精神、核心理念等让我茅塞顿开。在书中我看到了因肥胖而辍学的虎子,因父亲住院不断挑剔医护人员的女儿,因母亲春节手术不愿回国探望而被大家诟病的大女儿,如果没有叙事精神,那我看到的只有一条悲惨的主线故事。虎子荒废学业枉费母亲的一番教育苦心,女家属如此尖锐多疑,大女儿弃病母不顾有违孝……正如我学习了叙事治疗,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每一个故事都可能被改写的,只要我们带着谦卑,好奇,尊重的叙事态度去发现故事中的例外事件,通过外化、解构、改写、撼动自我认同来完成生命的'重塑,那故事的结局便会是另外一番风景。
30岁的小超是一名肝癌晚期的患者,为了控制病情,小超要不定期来介入科报道。但这次住院和以往不同,小超变得很沉默,时不时会站在窗前发呆。
H:“小超,在想什么?”
C:“护士长,你说人生怎么这么短暂,本来以为治疗效果很好,打算去上班的,结果又住院了,校长肯定对我不满意的。”
H:“你觉得你这种感受叫什么?”
C:“我觉得就是‘熬’,感觉自己像是又死了一回!”
H:“小超,我能理解,你已经很坚强了,20岁大专毕业考上在编教师,在校期间多次省大赛获奖,你坚韧不拔,像小豹子一样勇敢而有力量。我20岁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都是父母包办的。”
C:“恩,那也是给逼出来的,我以前很优秀的,当班长,一直都是。毕业后,又考上了在编教师,获得了很多奖,因为这个病我暂停了工作。我憋着股劲儿,我就想等病看好了我再回去好好工作,所以到处看病,再苦再难我也不怕。”
H:“你觉得在校长眼里,你是怎样的人?”
C:“聪明,有能力吧。”
H:“你对校长带来了什么?”
C:“他有获省大奖的老师,很自豪,他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培训年轻老师,其他年轻老师也受益。”
H:“你对校长有这么大影响呢。”
C:“嗯,真是的呢!我本来想等病好了就能去上班了,可1年了,我还是那个病恹恹的我!你说怎么这么折磨人?”
H:“1年了,很难想象。你是怎么过来的?”
C:“我就是心气高,不服输,上学时就这样,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不希望我爸再为我受苦,也想让天堂里的妈妈安心,可我不愿意见人。”
H:“不愿见人和那个‘熬’一起来的吗?”
C:“应该是,以前上班的时候朋友多,现在很少交往,没意思,现在就是熬。不过我挺能熬的,3次介入治疗,1次手术,我都挺过来了,很幸运吧?”
运气不错,当老师,校长夸奖。我现在坚持治疗,就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
H:“这个有可能不能治愈?怎么办?”
C:“我知道治不好,最多不放弃,这次尝到苦处了。”
H:“你向往29岁以前的生活,那时候的你有什么想跟这1年的你说的吗?”
C:“这一年多来你受罪了。”
H:“受罪的你跟29岁以前的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C:“还是很幸运的,毕竟我现在还能站在这里!爸爸才受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不让他担心。”
H:“如果病情能控制,要怎么看待这1年?”
C:“很遗憾!没能好好活!如果重来,我会走出去,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
过了许久……
C:“护士长,谢谢你,我会努力活到生命的尽头,活在当下,不枉此生。”
第二天看到小超的时候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我和小超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我告诉小超爸爸,这个时候我们允许他哀伤、痛苦和诉说他的心情,而不能加以否定和阻挡他情绪的释放。
叙事护理能够使患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诉说内心的痛苦和需求。通过这次对小超心理历程的成功干预,我切身感受到了叙事护理的力量,它更贴近患者的心声,与患者共情、理解患者所感。还记得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生病的结局,但我们可以陪着患者,改变他在面对疾病和死亡过程中的态度。有人把生病比喻为走夜路,而护士就是提灯女神,为患者照亮夜路,走向黎明……
1 闲情 冰心
弟弟从我头上,拔下发针来,很小心的挑开了一本新寄来的月刊。看完了目录,便反卷起来,握在手里笑说:“莹哥,你真是太沉默了,一年无有消息。”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闲;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
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
除了一天几次吃药的时间,是苦的以外,我觉得没有一时,不沉浸在轻微的愉快之中。──庭院无声。枕簟生凉。温暖的阳光,穿过苇帘,照在淡黄色的壁上。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窗外不时的有好鸟飞鸣。这时世上一切,都已抛弃隔绝,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都含妙理。是一年来最难得的光阴呵,可惜只有七天!
黄昏时,弟弟归来,音乐声起,静境便砉然破了。一块暗绿色的绸子,蒙在灯上,屋里一切都是幽凉的,好似悲剧的一幕。镜中照见自己玲珑的白衣,竟悄然的觉得空灵神秘。当屋隅的四弦琴,颤动着,生涩的,徐徐奏起。两个歌喉,由不同的调子,渐渐合一。由悠扬,而宛转;由高吭,而沉缓的时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无限的怅惘与不宁。
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
终日休息着,睡和醒的时间界限,便分得不清。有时在中夜,觉得精神很圆满。─—听得疾雷杂以疏雨,每次电光穿入,将窗台上的金钟花,轻淡清澈的映在窗帘上,又急速的隐抹了去。而余影极分明的,印在我的脑膜上。我看见“自然”的淡墨画,这是第一次。
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轻凉袭人。迟缓的步履之间,自觉很弱,而弱中隐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愉快。这情景恰如小时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记得了,是母亲告诉我的,─—众人都晕卧,我独不理会,颠顿的自己走上舱面,去看海。
凝注之顷,不时的觉得身子一转,已跌坐在甲板上,以为很新鲜,很有趣。每坐下一次,便喜笑个不住,笑完再起来,希望再跌倒。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点为愉乐的心情,至今不改。
一个朋友写信来慰问我,说:“东波云‘因病得闲殊不恶’,我亦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闲真是大工夫,大学问。……如能于养神之外,偶阅《维摩经》尤妙,以天女能道尽众生之病,断无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扰清神,余不敢及。”
因病得闲,是第一慊心事,但佛经却没有看。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二日
2.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3 哲人的爱 秦牧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相赠肾脏、眼球,以至于遗体或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相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
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