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华先生1978年至1982年在武汉科技大学学习,取得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在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5年分配到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国资委前身)工作。1986年至1997年先后为国家经济委员会科员,中国包装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处长,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副总编辑,国家国内贸易部处长。
日前,残疾旅行家、作家、诗人尹小星来到我市增江街中心小学、第一小学和荔城街第二中学作事迹报告,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他“挑战生命极限、塑造辉煌人生”的经历,使数千名中小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听了报告后,许多中小学生纷纷表示,要向尹小星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据了解,1970年,尹小星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自幼残疾。初中毕业后,他自强不息,不仅受聘《现代青年》杂志社和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驻海南办事处当编辑、记者,出版了《跪拜人生》、《无翼的飞翔》等书籍,而且还手摇轮椅走遍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凭借双臂攀登了华山、泰山等20多座名山,行程达7万多公里,创造了手摇轮椅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的世界奇迹。去年11月,他又以此惊世骇俗的方式手摇轮椅穿越了“死亡之海”——罗布泊,体现残疾人乃至人类对自我的超越,对人生极限的挑战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他的事迹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该活动是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中学生报社和南方电视台共同组织举办的。在此之前,尹小星已在全国和全省各地作过数十场巡回报告。
12月5日,2020年中国 科技 传播论坛暨中国 科技 新闻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在北京中国 科技 会堂召开。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延豪出席并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在大会上做了主旨报告。
中国 科技 新闻学会 科技 创新传播工作委员会主办的“5G时代的 科技 创新传播”分论坛同期举行。来自 科技 界、学术界、产业界以及 科技 传播领域的专家代表70余人出席了论坛。
中国 科技 新闻学会 科技 创新传播工作委员会会长杨曦沦在致辞中表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不仅为 科技 创新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对 科技 传播也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意见》有三方面内容应该高度重视,一是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二是,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三是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 探索 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中国 科技 新闻学会 科技 创新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辑周志懿发表了题为《 科技 创新传播一定要有品牌化思维》的主旨演讲。周志懿认为,传播就是提升影响力,传播 科技 思想与 科技 精神,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品牌化。无论是对 科技 人物的报道,还是对 科技 项目、技术、企业的传播,均是希望通过传播推出相关的 科技 技术品牌、人物品牌、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通过树立这种品牌的典型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因为 科技 是泛化的,而品牌是具体的,是有形象有 情感 的。因此,他建议,要想使 科技 领域的重要思想与技术创新传播好,就一定要有品牌化思维,这个思维必须是一开始就具备与介入的,必须是系统化并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的,是能够具体化甚至落实到生产生活层面的。
周志懿表示,媒体的深度融合与 科技 创新传播是相互成就的。之所以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是因为 科技 创新给媒体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四全媒体成为现实。因此,媒体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必然。而另一方面, 科技 领域的传播也必须通过媒体的深度融合来实现,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能,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新的时代。
杨曦沦在报告中表达了与周志懿相同的观点,他认为 科技 创新传播有两层意思,一是把“ 科技 创新”作为传播内容,二是把“ 科技 创新”作为传播的技术手段。 科技 创新工作委员会有三大工作任务:第一,做好 科技 企业自媒体人的培训,提升其 科技 创新传播的能力,并在培训的基础上,共建 科技 融媒体中心;第二,针对 科技 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定期推出一批有影响力、标志性的 科技 产品,让全 社会 分享 科技 创新的成果,并推动中国自主创新的 科技 成果走向世界;第三,通过推出一批贡献突出,标志性强的 科技 人物,传播 科技 思想和科学精神,提高全 社会 尊重 科技 人才、崇尚 科技 创新的良好氛围。
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第一刊《卫星与网络》杂志创始人刘语霏做了《摆脱滞后局面,推动航天传播,进入普罗大众视野》的主题报告。据刘语霏介绍,高技术行业由于知识门槛高、技术进展快,行业传播的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传播当中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目前航天传播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新闻宣传的状态或几百字左右的简单的消息性发布层面。刘语霏表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摆脱传统的宣传思维方式,积极、持续地追求创新,才能在这个时代站稳自己的位置。她认为,当传播活动发展到能够承载产业文化的时候,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产业。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 科技 委人机混合智能专家刘伟做了《关于人机关系的思考》的报告。报告深度阐述了人机融合的 历史 和未来方向, 科技 传播对政治、经济和 社会 发展的关键性的影响,并指出人工智能在 科技 传播中将要发会的重要作用。
国家信息化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委员会高级专家委员张文练做了题为《5G时代的行业应用和 科技 传播》的报告。报告呈现了5G技术将为中国 科技 传播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改变。
《物理精神》的作者方礼勇做了名为《向 科技 创新要答案,物理精神与 科技 创新》的报告,将物理精神对人类 社会 发展,对人类创新的作用,充分展现。
本次论坛还组织了 科技 赋能“智慧”招商对话,让与会者对 科技 +传播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