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周易研究杂志目录

2023-12-06 03: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周易研究杂志目录

周易研究》分类总目录1988-1999

《周易研究》1988——1999年分类总目录:

《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金景芳(88·1·1)

《读帛书《周易》》连劭名(88·1·8)

《《周易》筮法原无撝�详考》〔美〕夏含夷(88·1·15 )

《《杂卦》不杂说》王兴业(88·1·20)

《《杂卦》论》萧汉明(88·2·21)

《《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89·1·21)

《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刘 正(89·1·34)

《谈《革》卦的解释和贡献》周振甫(89·2·9)

《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王新春(89·2·40)

《河图洛书解》常光明(89·2·52)

《摾�ê颟新解》李衡眉(89·2·60)

《《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美〕成中英(90 ·1·1)

《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韩仲民(90·1·1 5)

《《周易·咸卦》解》刘天中(90·1·21)

《《周易·说卦传》中的摾顶、撔详、撁鼣》〔台〕黄 沛荣(90·2·1)

《论《周易》是卜筮之书——兼与宋祚胤先生商榷》曹大中(90·2·7)

《《需》筮辞与古代兵法》王路(90·2·15)

《《周易》新证》刘先枚(91·1·7)

《论《师》卦》任蕴辉(91·2·6)

《论易卦符号的阴阳寓义》曹福敬(91·4·16)

《也谈利建侯——并与李衡眉同志商榷》则中(92·1·9)

《论《系辞传》是稷下道家之作——五论《易传》非儒家典籍》〔台〕陈鼓应(92·2·3)

《道家新成员考辨——兼论《易·系辞》不是道家著作》周桂钿(93·1·1)

《《周易》原著精神真相大白》〔香港〕谢宝笙(93·2·1)

《《周易》词义辨析》吴新楚(93·3·17)

《咸恒渐归妹四卦浅解》吕绍刚(93·3·20)

《《周易》撌睌撑粩观念的特征及发展方向》〔台湾〕林 丽真(93·4·12)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94·1·1 )

《西周金文与《周易·象传》》连劭名(94·2·10)

《从摿揭菙释撎�珨》李存山(94·2·15)

《撎镉星荩��囱详新解》高潮(94·3·1)

《十翼成篇考》黄庆萱(94·4·3)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郑万耕(94·4·24 )

《《左传》所载《师卦》古义探微》陈建梁(95·1·3)

《《周易》起源于撜荚率鯏》张文(95·1·12)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年代》杨军(95·1·21)

《八风考略》沈祖绵(95·2·3)

《西周易卦与筮法初探》晁福林(95·3·1)

《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95·3·10)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95·3·25)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叶福翔(95·4·5)

《论王弼的撑蘧虏说》李世英(96·1·18)

《司马光《温公易说》探析》董根基(96·1·24)

《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96·1·30)

《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96·2 ·21)

《《象传》性质新探》刘保贞(96·2·26)

《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地位》蔡方鹿 (96·2·34)

《评帛书《易经》研究的两种倾向》方向东(96·3·25)

《苏轼易学与人格》耿亮之(96·3·31)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周易像象管见》》〔港〕张克伟(96·3·38)

《象数与义理——论孔子下学上达的心路历程与易学两派分途发展的哲学根源》〔泰〕郑彝元(96·4·34)

《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96·4·41)

《春秋《易》文本》吴前衡(97·1·16)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97·1·25)

《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97·1·32 )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 知久著、牛建科译(97·2·20)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97·2·33)

《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97·2·4 2)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97·2·54)

《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97 ·3·1)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日〕池田 知久著、牛建科译(97·3·6)

《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97· 3·20)

《略论摬沃な肥聪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97·3·27)

《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97·3·32)

《《周易》中《既济》《未济》的考释》黄玉顺(97·4·25 )

《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97 ·4·30)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97·4·37)

《出入占考》连劭名(98·1·21)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述》黄黎星(98·1·34)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述》黄黎星(98·2·64)

《谈《三坟易》的校误与正文》王兴业(98·2·76)

《《左传》筮例与文王演《周易》》李纯仁、耿志勇(98·3 ·3)

《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98·3·11)

《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98·3·23)

《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98·3·33)

《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98·4·15)

《以佛解易、佛易一家——读智旭《周易详解》》陈坚(98·4·15)

《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98·4·21)

《《序卦》不摲羟硵》庾潍诚(99·1·31)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廖名春(99·1·38)

《《周易·谦》卦辞、爻辞别解》程建功(99·1·50)

《《周易》星象通考(一)》乌恩溥(99·2·25)

《《周易》卦辞撆髷、撴跀考》臧守虎(99·2·36)

《孔子解《易》十九则述要》(台)胡自逢(99·3·3)

《《周易》星象通考(二)》乌恩溥(99·3·13)

《略论《周易》卦爻变化的特点》钮恬(99·3·25)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基本骨架》李尚信(99·4·31 )

·帛易研究·

《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校读》〔台〕黄沛荣(92·4·1)

《帛书《系辞》和帛书《黄帝四经》》陈鼓应(93·4·1)

《帛书《系辞》释文再补》廖名春(93·4·9)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研究》〔日〕池田知久 、牛建科译(95·2·27)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乾椔?》刘大钧(94·2·1)

《宫的分别字与《周易》爻辞新解》任俊华(94·2·6)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港〕邓立光 (94·3·20)

《帛书《周易》异文校释》刘大钧(94·3·30)

·象数易学研究·

《河图洛书探微》王兴业(93·3·1)

《惊魄的宇宙之谜——《洛书》之我见》周康龄(94·3·66)

《摵油悸迨阌与汉字起源》李立新(95·3·43)

《河图洛书试析》王怀(95·3·52)

《图数浅议》赵春杰(95·3·60)

《关于河图洛书问题——李申兄》萧汉明(95·4·34)

《河图洛书是新石器时代的星图》曾祥委(95·4·46)

《河图、洛书与朱熹哲学》陈超(95·4·58)

《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96·1·3)

《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96·1·10)

《《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96·2·10)

《试论京房易学中的世卦起月例——与朱伯义先生商榷》刘玉建(96·2·17)

《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96·3·3)

《试论虞氏易学撆酝ㄋ禂的易理内涵》王新春 (96·3·6)

《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96·3·19 )

《五行说与京房易学》刘玉建(96·4·1)

《干宝易学思想研究》林忠军(96·4·12)

《河图辨证——答萧汉明兄》李申(96·4·25)

《试论十二辟卦》王兴业(97·1·3)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兼与郭�先生商榷》张其成(97·1·9)

《读《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胡自逢( 97·2·3)

《读《周易折中》》刘大钧(97·2·10)

《《周易》挠笫龟与现代系统学模型》陈世陔(97·4·3)

《撠员鋽说辨析》常秉义(97·4·15)

《《周易》的挠笏嘉玛及其现代意义》王树人、喻柏林(98 ·1·1)

《卦变说探微》郭(98·1·9)

《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98·2·40)

《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98·2·53)

《象数范畴论》张其成(98·4·27)

《《周易·系辞传》挠髷概念初探》〔台〕李玮如(98·4 ·37)

《西汉后期象数易学兴起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政治根源》张涛(98·4·47)

·易学史·

《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88·1·94)

《程颐的《易传》》〔美〕苏德凯(88·1·102)

《孔子思想对《易经》的贡献》〔台〕吴怡(88·2·1)

《略论《周易》卦变》陈恩林(88·2·11)

《《左传》占例破译》霍斐然(88·2·27)

《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89·1·1 2)

《殷墟撘棕详卜甲探索》冯时(89·2·13)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89·2·22)

《撝匆煌持跀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88·2·31)

《谈式占、八卦与洛书》王兴业、翟静媛(90·2·21)

《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90·2·31)

《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90·2·34)

《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价》李树菁(90·2·42)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90·2·51)

《再探群巫——巫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FK(〗潘世宪〖FK)〗(91 ·1·13)

《太极图渊源辩》李申(91·1·22)

《对《淮南子》运用易学的思考》杨默玄(91·2·13)

《再探群巫》潘世宪(91·2·21)

《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91·3·4)

《三易名义考》刘运兴(91·3·11)

《《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91·4·8)

《评宋人陆秉对《周易》挚笱苤�龟的解说》郭鸿林(92· 1·1)

《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92·2·10)

《?益与《周易禅解》》夏金华(92·2·23)

《《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庭遗作(92·3·1)

《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92·3·9)

《陈第《伏羲图赞》评要》张善文、黄黎星(92·3·18)

《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92·3·22)

《《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92·3·28)

《《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92·3·33)

《《易经图谱解说》序》刘大钧(92·4·10)

《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92·4·12)

《《周易》丹道思想初探》刘国梁(92·4·19)

《象数易与义理之流变——从易学发展的角度看象数、义理、卜筮三者的关系》刘光本(92 ·4·27)

《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93·1·6)

《论孙奇逢撗б兹�怯靡讛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李之鉴(93 ·1·20)

《论汉代易学的纳甲》任蕴辉(92 ·2·13)

《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92·2·21)

《台湾易学著作与易学家》〔台〕徐芹庭(92·2·24)

《《易》学源流及其《易》源论证》王子奂(93·4·26)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94· 1·9)

《试论佛教曹洞宗对《易》的利用》夏金华(94·1·17)

《论焦循《易》学的通变与数理思想》陈居渊(94·2·23)

《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94·3·4)

《徐昂教授学术思想及《徐氏全书》的学术价值浅谈》徐放 (94·3·8)

《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94·4·5)

《京房易学思想述评(上)》崔波(94·4·17)

《京房易学思想述评(下)》崔波(95·1·26)

《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95·1·35)

《《归藏》卦名辨证》王宁(95·2·14)

《《管子》与《连山易》》王德敏(95·2·21)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挠髷的不同看法》〔台〕林丽真(95 ·2·35)

《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95·3·34)

《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95·4·15)

《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 刘光本(95·4·27)

《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99·1·3)

《《周易》和《焦氏易林》婚配生殖喻象摭论》王政(99·1· 15)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99·1·23)

《《〈三坟易〉探微》序言》刘大钧(99·2·1)

《三论《归藏易》》王兴业遗作(99·2·3)

《对天水卦台山伏羲画卦传说的新思考——卦源新探》黄国卿(99·2·12)

《西周甲骨刻辞与《周易》》连劭名(99·2·18)

《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99·2·21)

《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兼论阴阳五行说对易学发展的影响》〔韩〕金晟焕(99·3 ·37)

《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99·3·49)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99·3·57)

《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99·4·37)

《《太平经》刑德图式的易学表现及其他》 于涛(99·4·43)

《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著、梦海译(99·4·49)

·周易与文化·

《鼓励音乐家研究《周易》》〔美〕赵自强(88·1·64)

《《周易》与中国文化之根》张立文(88·1·66)

《《周易》经济思想初探》牛占珩(88·1·78)

《论《易传》的整体思想》颜炳罡(88·1·82)

《《易传》宇宙发生论初探》林忠军(88·1·88)

《《庸》《孟》与《易传》》王新野(88·2·29)

《遁甲之学符?化》詹石窗(88·2·37)

《大汶口文化陶尊撑淖谨的观念内涵与《周易》阴阳哲学的思想渊源》倪志云(88·2·46)

《黑格尔老子及其《易经》的辩证哲学》〔美〕钟启禄(88· 2·51)

《从舞蹈的角度谈八卦的审美功能》周冰(88·2·57)

《《易经》中的辩证思维萌芽》唐明邦(89·1·39)

《中国的《易》文化传统》罗炽(89·1·46)

《天道·人道·道统》〔台〕陈立夫(89·2·1)

《论石涛画谱的哲学思想——兼论中国画与《易》的关系》李巍(89·1·54)

《《易经》思维特征》王杰(89·1·62)

《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香港〕刘述 先(90·1·54)

《《周易》与传统语言学》杨端志(90·1·64)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美〕唐力权(90·2·76)

《再论《周易》的思维方式》于春海(90·2·59)

《《易经》认识论发微》康中乾(90·2·66)

《《易大传》经济思想再探》牛占珩(90·2·71)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续)》〔美〕唐力权(91·1·34)

《庄子的处世哲学与《周易》》钮福铭(91·1·43)

《论《周易》文化元及其现实效应》戈平(91·1·49)

《《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C·G荣格楼格译(91·2·3 2)

《《周易》系辞范式与问题》李廉(91·2·43)

《论《周易》的审美意识》陈良运(91·2·49)

《《经济表》与《周易》》谈敏(91·3·19)

《《周易》与《文心雕龙》》李平(91·3·30)

《《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冯契(91·4·25)

《用《易经》阴阳象数看莱布尼茨的逻辑数学化思想》罗翊重 (91·4·33)

《《易经》哲学研究》〔台〕杨汝舟(91·4·41)

《《周易》经纶治国论》徐志锐(92·1·12)

《刚为《易》之魂——论《周易》崇阳抑阴的哲学倾向》朱良志(92·1·20)

《《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施炎平(92·1·29)

《《周易》理念与管理之道》刘大伟(92·1·39)

《略谈《易经》的思维方式》蒙培元(92·2·33)

《乾坤卦义与两性观念》徐儒宗(92·2·37)

《阴阳枣《周易》美学思想之总纲》王维平、朱岚(92· 2·45)

《《周易》武术与灵感思维》燕子杰(92·3·37)

《诗性智慧的结晶——从《周易》看中国古典美学》杨岚(92·3·44)

《《周易》哲学精神的新诠释——读《周易阐微》》李景林(92·3·53)

《《周易》古经词汇琐议》牛占珩(92·3·55)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序》方克立(92·4·36)

《《周易》与具象思维》朱锋(92·4·42)

《《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吴根友(92·4·50)

《论易哲学与易文化圈》〔美〕成中英(93·1·27)

《《易经》的符号逻辑》〔德〕D·R·斐德烈(93·1·35)

《中国古代神话与《易经》》连劭名 (93·1·51)

《超越名言、感而遂通——走出西方科学方法的困境》龚隽(93·1·58)

《《周易》哲理与现代权力决策层次的最佳组合》谢玉堂(93 ·2·33)

《《周易》成语例说》徐传武(93·2·36)

《从原始思维中的两个世界看《周易》的卦爻辞》李道湘 (93·2·48)

《《中国古代龟卜文化》感言》宋开玉(93·2·53)

《权能与场有:行依论椧椎赖内故?一)》〔美〕唐力权(93 ·3·27)

《周易的符号结构与物质的元素结构——兼谈对辩证思维智能机的启示》李廉(93·3·36)

《人为自然之物,必循自然之规》孙守璞(93·3·42)

《权能与场有:行依论——易道的诠释(二)》〔美〕唐力权(93·4·45)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地位》李巍(93· 4·53)

《略论乾卦的系统性质》钮福铭(93·4·69)

《太极与胎》高峰(93·4·57)

《从东西文化、学术、思想看易学的意义和特色》〔美〕陈启 云(94·1·42)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张其成(94·1·52)

《《易传》的吉凶观》梁韦弦(94·1·84)

《结婚、离婚与革命——《周易》的言外之意》〔美〕夏含夷作、李衡眉、郭明勤译(94 ·2·45)

《《易经》认识论研究》孙希国(94·2·88)

《论《周易》象数对近体诗形式的影响》胡志勇(94·2·52 )

《《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杨昌勇(94·2·57)

《论《文心》的易象思想》陈守福(94·3·34)

《《周易》成语例说(节选)》徐传武(94·3·43)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论《周易》美学的基本精神》王维平、朱岚(94·3·49)

《忧患人生的卓越指南——《周易》与人生哲理》陈望衡(94·3·56)

《读《话说太极图》》郑杰文(94·3·64)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94·4·33)

《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方光华(94·4·40)

《《周易》审美价值取向初探》周山(94·4·48)

《《易经》领导思想初探》李纯任(94·4·53)

《《周易》情感思维初探》傅云龙、柴尚金(95·1·41)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陈良运(95·1·50)

《试论《周易》的撊四睌》张增田(95·1·65)

《周易智慧之源流》张连国(95·2·42)

《《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陈金全(95·2·50)

《论《周易》的撊说罃观》梁韦弦(95·2·56)

《《周易》与《乐记》》李平(95·2·63)

《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JY。〗〖HT K〗窦宗仪(95·3·71)

《八卦掌与《周易》八卦的关系》刘金亮(95·3·81)

《易学中的整体思维方式》郑万耕(95·4·62)

《《周易》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先河》张本一(95·4 ·71)

《《易传》与道家哲学思想》丁原明(96·1·38)

《在《周易》与撌澜缯苎�之间——论本体诠释学的哲学路向》李翔海(96·1·45)

《《周易》与京剧艺术》赵建永(96·1·53)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宋开玉(96·1·64)

《《易》墨撘謇�迹略论》舒大刚(96·2·44)

《《周易》人格建构》李兰芝(96·2·53)

《论《易经》的人文精神——兼论《易经》非筮卜之书》孙希国、李大银(96·2·62)

《韩国太极旗的由来》〔韩〕梁礼?(96·2·68)

《阴阳智慧说和《周易》系统论》施炎平(96·3·48)

《生生之道与中国哲学》刘泽亮(96·3·57)

《撑尥�桓磾�枣《周易》的转化观》王鲁宁、王鲁飞(96·3·65)

《《周易》古经句法探析》牛占珩(96·3·71)

《《周易》与当代企业管理》姚伟钧(96·3·77)

《《周易》的哲理化与撘紫髷符号的更新》汪裕雄(96·4·46)

《《周易》的刚与柔》张增田(96·4·57)

《《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宋会群(96·4·66)

《《周易》管理思想及其文化生态根源》李少惠、朱岚(96·4·73)

《《周易》价值观初探》张瑞亭(96·4·80)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97·1·37)

《太极之美》王明居(97·1·46)

《《易传》道论研究》李祥俊(97·1·53)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97·1·60)

《《周易》的管理哲学论纲》黄宝先(97·1·64)

《《周易》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周瀚光(97·2·62)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刘金钟(97·2·66)

《试论《周易》的勤政、廉政思想》崔波(97·2·71)

《《易经》作者主观意向是《易经》吉凶重要成因之一》钮福铭(97·3·39)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97·3·55)

《关于《系辞》的思想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翟江月(97·3·66)

《太极图古文字证》国光红(97·3·69)

《周易方圆论》王明居(97·4·46)

《《易传》撍郎��禂揆义》王利民(97·4·55)

《《易经》中的君子观》于春海、卞良君(97·4·63)

《《易经》与《老子》的辩证思想》艾新强(98·1·46)

《从帛《易》挢釉粩看孔子晚年的哲学思想》赵士孝、刘怀惠(98·1·50)

《《易·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刘太恒(98·1·60)

《重视经济问题的易学名著:《焦氏易林》》牛占珩(98·1·65)

《易学的哲思�枣人类理性的导引》高怀民(98·2·1)

《试论《易传》的基本哲学范畴》黄宝先(98·2·8)

《哲学问题在当代和《周易》哲学观诠释——形而上学与形而中论》鞠曦(98·2·15)

《《易传》的道德哲学与现时代》罗炽(98·2·27)

《论《易传》的政道观与治道观》朱岚(98·2·35)

《安东尼及其《周易》心理学研究》赵继明(98·3·40)

《《周易》人格理论之剖析》翁银陶(98·3·47)

《悔字求缺持盈——曾国藩运用《周易》的一个实例》赵建祥(98·3·53)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撎烊撕弦粩观中撎鞌与撊藬的结合点》刘金明(98·3·59)

《《周易》精蕴初探》李太生(98·3·69)

《象数思维管窥》唐明邦(98·4·52)

《论《周易》的生命哲学》施忠连、李廷(98·4·58)

《《易经》解秘》康中乾(98·4·62)

《《周易》中摼�訑之特质初探》〔台〕侯婉如(98·4·77)

《论王勃的周易美学思想》王本青(98·4·85)

《周易与经济》〔台〕林国雄(98·4·88)

《《周易》中的道德观》于春海、卞良君(99·1·55)

《撊毫�奘讛与最佳生存状态——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翟江月(99·1·59)

《三《易》首卦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神》罗勋章(99·1·64)

《《周易·明夷卦》及其历史故事新解》王雷生(99·1·71)

《《周易》撋竦罃析》陈望衡(99·2·54)

《《周易》德义利略论》丁四新(99·2·61)

《《周易》与古代经济政策》牛占珩(99·2·68)

《《易经》卦图解意》康中乾(99·3·61)

《《周易》摮钟�械罃观中的德性意识》杨建祥(99·3·70 )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黄黎星(99·3·81)

《《易传》义利观研究——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孙熙国、许青春(99·4·58)

·易与自然科学·

《《周易》阴阳观的起源及其自然科学基础问题》秦广忱(88·1·31)

《计算机和《易经》的法则》杨钟淮(88·1·40)

《中医与易学象数》武晋(88·1·52)

《《周易参同契》与气功科学理论 潘世宪(88·1·58)

《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张吉良(88·2·61)

《科学易》赵定理(88·2·70)

《医易溯源》夏克平(88·2·77)

《《易经》中的控制论》〔匈〕劳维斯、林忠君译(89·1·66)

《论《周易》符号规律及其意义》张洪源、张羽(89·1·78)

《河图洛书在气功中的妙用》王守经(89·1·85)

《八卦与灵龟八法》陈少宗(89·1·89)

《九宫算原理及高阶幻方的解》邓宇镌(89·2·61)

《论气功、武术与《易经》》燕子杰(89·2·70)

《《周易》所蕴示的遗传密码》徐宏达(89·2·76)

《《易经》的医学价值浅探》黄贤忠(89·2·82)

《论易理之用及《易》象数之理》赵庄愚(90·1·73)

《浅谈《周易》八卦与中国武术》尚济(90·1·82)

《略说《易》与医》周仰贤(90·2·87)

《浅谈《三指禅》的易学思想》李家和(90·2·91)

《《周易》撋邢笾破鲾说与传统科技》贺圣迪(90·2·94)

《《易经》与人体生物节律》王宗耀(91·1·57)

《《周易》象数原理在针刺手法中的应用》柳少逸、蔡锡英(91·1·65)

《《周易》蓍尺制度论略》金其鑫(91·2·58)

《《周易》交济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张发荣(91·2·64)

《试谈先天八卦太

谁知道有关《周易》研究的杂志?

你就在百度上找好了.

硅谷 核心期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硅谷目前不属于2009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年版)目录。
中国期刊网最新搜集整理的2009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年版)分类名单如下,有投稿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 名 主办单位
1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
2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3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

哲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 名 主办单位
1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3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4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5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6 现代哲学 广东省哲学学会
7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9 伦理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10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心理学专业核心期刊

序号 刊 名 主办单位
1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3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4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5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郭静云的著作目录

一、中文论著专著 《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台北:万卷楼图书,2010。 《夏商周:从神话到到史实》,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年11月。期刊论文 2.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历史文物》2005第2期,台北:历史博物馆,页78-83。3. 〈由礼器纹饰、神话记载及文字论夏商双嘴龙神信仰〉,《汉学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7,页1-40。4. 〈论中西古代个人像艺术及其观念〉,《考古学报》2007第3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页267-294。5. 〈甲骨文「下上若」祈祷占辞与天地相交观念〉,《周易研究》2007第1期,济南:山东大学,页7-13CSSCI。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5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7年3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2-13。6. 〈秦始皇陶俑:墓俑或功臣肖像?〉,《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1期,页65-78;本文转载:《高等学院文科学术文稿》 2008年2期,页107-109。7. 〈夏商神龙佑王的信仰以及圣王神子观念〉,《殷都学刊》2008年1期,页1-11。8.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周易研究》2008年3期,页52-61;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9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38-46。9. 〈墓俑育功臣像资间〉,《历史文物》180-181期,2008年7-8期,页62-71、76-85。10. 〈试探西汉文官编修「天下之经」方法—以《缁衣》篇为例〉,《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二十辑,2008年8月,页253-285。(韩国)11. 〈《缁衣》「君以民芒」原义之推论〉,《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页32-38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先秦史》2009年4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40-46。12. 〈郭店出土《太一》:社会归于自然天地之道(再论老子丙组《太一》书文的结构)〉,《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3号,东京:东京大学中国出土数据学会,2009,页41-61。13. 〈《尚书‧吕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84-92。14. 〈郭店楚简《太一》四时与四季概念〉,《文史哲》,2009年第5期,页20-26 ;本文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11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页60-66。15. 〈由商周文献试论历史时间观念之形成〉,《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2期,2009年12月,页1-19。16. 〈「贤师」与「忠臣」:试探简本《缁衣》第十至十一章的本意以及经本主题的来源〉,《国学学刊》,2009第4期,页35-47。17. 〈试论先秦儒家「」概念之来源与本意〉,《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页4-17。18. 〈幽玄之谜:商周时期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第2期,页4-24。19. 〈史前信仰中神龙形象来源雏议〉,《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页23-33,本文转载于《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页66-75。20. 〈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2010,第2期,页63-67;本文首载于《中国文字博物馆》2期,安阳:语文出版,2009,页37-46。21. 〈据出土的先秦《缁衣》版本再考证《都人士》逸诗的原文〉,《东华人文学报》,第17期,2010年7月,页1-20。22.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历史人类学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页1-86。23.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干」、「坤」卦名构字──兼释「」字〉,《周易研究》2011年2期,页17-24 。24. 〈从考古史实推论殷商建国的情况〉,《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51期,2011年12月,页39-43。25. 郭静云,〈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兼说殷商文明马车的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页184-204。26. 郭静云,〈楚简《缁衣》的「谨言慎行」论——第十五至十六章的本意考〉,《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页87-96。不定期的学刊论文27. 〈甲骨文中「神」字的雏型及其用义〉,《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95-100。28. Портреткак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и невербальная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肖像概念,视觉性的历史记载). Восток-Запад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2005–2006 (东—西:历史与文学)М.: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莫斯科:东方文学),2006,页150-170(俄文)。29.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上海博物馆竹简.恒先》中造化三元概念〉,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二期,20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67-192。30. 〈先秦自然哲学中「天恒」观念:竹简《太一》与《恒先》论及宇宙源头〉,《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页357-375。31. 〈「神明」考〉,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儒学》丛刊第一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页427-434。32. 〈甲骨、金、简文「」字的通考〉,《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135-140。33. 〈由《缁衣》看讨先秦与西汉儒家观点之异同────以简本第二至四章为中心〉,《中国经学》第4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3-90。34. 〈楚简《缁衣》论刑、亲民和灵命之问题〉,《中国经学》第5辑,2009年,页137-174。35. 〈由商周文字论「道」的本义〉,《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2009,北京:线装书局,页203-226。36. 〈论「肖像」艺术的主题——试探跨越文化之定义〉,《意象》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页135-176。37. 〈Ханьскаяэстетика(汉代美感与美学)〉,《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08》,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9,页15-20(俄文)。38. 〈由竹简《缁衣》论战国时期历史语言的问题〉,《简帛研究2007》,2010年4月,页6-21。39. 〈释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二十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页41。40.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2011年,页47-76。41. 〈「大禾方鼎」寻钥──兼论殷商巫觋的身分〉,《艺术史研究》第13辑,2011年,页75-11242. 〈先秦竹书与万世之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十辑,2012年,页138-149。43. 〈释楚简「」、「」、「」和「」字〉,《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六辑,2012年,页1-15。44.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Дао» на основанииданныхпалеографии(从古文字论「道」概念之起源)〉,《Человекикультуравостока(东方人与文化)2010》,М.: ИДВРАН(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12年,页37-64(俄文)。严格审查制度的学术专书论文45. 〈论“”、“”、“微”、“媺”、“美”字的关系〉,黄德宽、张光裕主编。《中国古文字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页391-396。46. 〈从《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论战国末期道教祭辞的萌芽〉,《出土资料と汉字文化圈》,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页(73)-(96)。47. 〈殷商自然天神的崇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页520-548。真实发表的会议论文集48. 〈肖像定义与其范围轮廓〉,《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辅仁大学华裔学志丛书《MonumentaSerica》,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页605-655。49. 〈道家『神明』观〉,《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师范大学,2006年5月,页153-168。50. 〈由简本与经本《缁衣》的异同论儒家经典的形成〉,《第五届中国经学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学系,2009,页301-326。51. 〈「」与「御」:论二字在商周语文中的涵义以及其在战国汉代时期的关系〉,《语言文字与教学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中文系,2009,页343-357。52. 〈《总物流形》第一章释诂──兼论其文章属性及战国末期道教的萌芽〉,《语言文字与文学诠释的多元对话》,台中:东海大学,2011,页107-154。网络发表53. 〈阅读《恒先》〉,简帛研究网2008.07.2554. 〈《恒先》补考二则〉,简帛网2011/03/07会议论文集(会议内用)55. 〈中国禅宗是否影响苏菲文化?〉,「第十三届国际佛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2006年10月。56. 〈鱼丝与法索:楚简《缁衣》第十四章本旨钩沈〉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第四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03月57. 〈甲骨文「」、「」、「」字考〉,《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逢甲大学,2011年04月,页161-182。58. 〈伯夷叔齐故事的结构与殷周王家的关系〉,《第二届世界汉学中的《史记》学国际研讨会》,宜兰: 佛光大学,2011年5月31日-6月2日,页1-52。59. 〈甲骨文用辞及福佑辞〉,《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100年6月11日。60. 〈伯夷叔齐故事考〉,《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阳:2011年08月20日至22日。61. 〈战国秦汉出土文献「」字通考〉,《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兰州,2011年08月25日至26日。62. 〈吕太后受命!──西汉史官对天命所阐述及所隐藏〉,《第八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月。63.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8月。二、外文论著(1989-2005)专著64. 《汉代人像来源》,苏联美术院附设绘画、雕塑及建筑大学·艺术理论及历史系,1989硕士论文。65. 《春秋战国历史过程中,「人」概念的变化》)Москва, ИВРАН(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博士论文)。66. В.Манухин,А.Кобзев, В.Таскин, Б.Рифтин, 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или Цветы сливыв золотой вазе. Т.1, 2, 3. (Участие в переводе, науч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е текста,сверке с оригиналом и редактуре перевода. Примечания. Перевод и обработкастихов) - Иркутск:Улисс,1993 与V.Manuhin,A.Kobzev, V.Taskin, B.Riftin, D.Voskresenskiy 。67. 《梅花:中国宋明乐府译注》)СПб.:Нева – М.: Олма-пресс(圣彼得堡)2000。68. БоСин-цзянь (《唐白行简著作译注》)М.:Наталис 莫斯科2003。期刊论文69. Китайскийэрос: загад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в соавторстве с А.Кобзевым) - Азия и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 М.: Наука,1992,№ 7 ,与A.Kobzev合着,《现今亚洲与非洲》学术月刊,№ 7(1992)。70. 〈楚国文化现象,中国绘画来源〉,《东方》学术双月刊,№ 1(1993)。一级71. 〈东西肖像中的理想化方法〉,《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 4(1993)。一级72. 〈张衡《归天赋》译注〉),(《文学年刊》莫斯科)2001,№1,页1-5。73. 〈《皇氏女宝菤》译注〉)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2,页145-158。一级74. 《汉字诗学》,《东方》学术双月刊),2002,№ 6,页5-24。75. (〈东西方文化中「脸」、「人身」和「肖像」词汇的概念与现象之比较〉),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3,页135-147。一级76. Запад –Восток.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и других культурах мира(〈西-东: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中,肖像的形成〉),Восток.М.: Наука(《东方》学术双月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 4,页30-42。一级77. Путьсмертного – полюбить смерть(先秦道家对死亡的概念),Восточная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1页31-38。78. Первыйснег на Янцзы(〈赵干〈江行初雪图〉〉),Восточная коллекция(《东方典藏》学术季刊,莫斯科:国家中央图书馆),2004,№ 2,页9-17。79. ЛикиШан/Инь (Китай, II тыс. до н.э.)(商代对人面与兽面的崇拜),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истории. М: Наука(上古史季刊)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1,208-219。一级80. Дух итело в погребаль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Чжоу X—III вв. до н.э.(周代丧礼中尸体与魂魄),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远东问题》学术双月刊,哲学)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5,№ 2,页133-143。一级论文集论文81. 〈Концепциядревнеегипетскогопортрета〉,《СборникстуденческихработАкадемииХудожеств》,1985 〈古埃及肖像概念〉,《苏联美术院青年学者论文集》,1985。82. 〈К вопросуу датировке Аменхотеп и Реннаи〉,《Труды ГМИИ им. А.С.Пушкина》,1986 〈普希金美术馆收藏之Amenhotep与Rennai木俑年代考订〉《国立普希金美术馆年刊》,1986。83. Искусство«весеннего дворца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М.: Квадрат,1993 ,1993。84. Несколькослов об иллюстрациях к роману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М.: Квадрат,1993。85. Дэ как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тенц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и его империи в символахицзинистики и образах искусства)- От магической силы к моральному императиву:категория дэ в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М.: Наука,1998 〈中国皇帝与帝国之「德」在易学象征上以及艺术上的表现〉,《中国文化中「德」的概念》,1998。会议论文集论文86. Глинянаяармия империи Цинь - XX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0 〈秦始皇兵马俑〉,《第21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0。87. Портретывелики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восполнения властичерез инь - XXI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1 〈帝王像与采阴补阳理论〉,《第2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88. Обистоках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 XXIV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3 〈中国肖像来源〉,《第24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89. Хронологияи анахронизма 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5 (《第26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90. Персонажи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XXV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6(《第27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91. Поэзия имузыка в романе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XXXI научная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1 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1,页216-236。92. Отиероглифа к слову (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по-русски)(〈中文诗俄译法之研究〉),XXXII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2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页195-213。93. 〈张衡《四愁诗》四种理解与译注〉),《第33届「中国社会与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3,页183-192。94. (〈秦始皇帝称号研究〉),《「远东哲学与世界文明」第十二届研讨会论文集》,莫斯科:远东研究所)2003,页172-181。95. 〈论周丧礼中的「灵」范畴〉「亚非学国际研讨会 IKANAS-2004」,莫斯科,2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