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社科类文章怎么读

2023-12-06 2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科类文章怎么读

社科类文章朗读技巧如下:

1、同学们要立意具体,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题。

2、线索清晰,也就是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层次。同学们要明白记叙文的线索,有时表现在人、事、物、景的轴心上,有时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贯穿作用为转移。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内在联系。

3、同学们的描写要实在,朗读、朗诵时不宜过分夸张,不要给人“极度”的感觉。人物要神似,不求形似。一定不要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

4、同学们的叙述要舒展,表达时不要结结巴巴。

5、另外同学们在声音的运用上应当轻柔而明朗,声音实而不硬,柔而不粘,节奏稳中有变,变换自如。不要高音大噪、粗声粗气,也不能虚声虚气,松散懈怠,应如小溪流水般清澈明快。

社科类文章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社科类文章首先需要对文章中的名词解释进行了解。也就是说,需要了解文章给我们传递的意思才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朗读,才是最通顺,最有感情,最能打动观众的方式。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题型,分享了社科类文本的阅读技巧,欢迎借鉴!

一、了解考纲要求,明确考查重点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具体要求有三个能力层级:①理解,能力层级为B。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现代文阅读又分为现代文客观性阅读和现代文主观性阅读,它们反映在高考题型上,客观性阅读就是选择题,即第Ⅰ卷的小阅读;主观性阅读就是简答题,即第Ⅱ卷的大阅读。从2001年起,社科文在“现代文客观性阅读”中占了重要地位。01年的《铜奔马正名》是社科文,02年的《沙尘暴》是自科文,03年的《全球气候变暖研究》是自科文,04年的《茶马古道》是社科文。今年的10多套高考试题小阅读选材社科文、自科文几乎各占一半。我今天讲的就是“现代文客观性阅读中的社科文阅读”的复习。

所谓“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社科文考查的重点有四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3.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2004年的小阅读,看看是怎样考查这些内容的。

二、精析高考试题,掌握考查思路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抵估。

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是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解题分析:

1、此题是对“茶马古道”概念的理解,就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从全文看,文章写的就是汉藏两族之间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所以A项正确。B项说“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而第二段表述是“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只是“补充”,并未说是军费的“主要来源”,这是曲解原文。C、D两项的表述,可在第四段和末段找到根据,所以答案是B。

2、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的理解,就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力层级B。“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是个设问句,有疑而问,有问必答,下文的两句即是答案。第一句是A项的根据,第二句是B、C两项的根据。而D项表述的是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而非宋朝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这是答非所问。再说宋朝重视“茶马互市”是为了汉族,而不是为了藏族。此题答案是D。

3、A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再缩小范围就是本段第一句。B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三段:藏族人招待客人、外出旅行、累了、病了都是饮茶,煮过的茶叶喂马牛,难道不是物尽其用吗?C项的答题区间也在第三段,但表述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很多东西”,“很多东西”范围小一点,而“东西”则范围扩大了,属于故意扩大范围。D项的答题区间在第五段,本项表述正是第五段段意,把本段第一句和末一句联系起来看,D项是符合文意的。答案应选C。此题能力层级为C,考点是辨别文中的重要信息。

4、此题考点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层级为C。A项的推断区间是一、二段。第一段中说“茶马古道”源自“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古道”,唐代文献中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再从第二段看,宋代还是“茶马互市”,就说明唐代“茶马古道”还没有形成。两段结合考虑,A项推断是正确的。B项的“扩大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是无中生有。C项是偷梁换柱。第五段第一句是说“到了清代”,“茶马互市”由“边茶贸易”取而代之,并不是C项说的“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兴起而消失。D项是转化失误。第五段中“内地对……减少,却对……增加”是转折关系,而D项把这一句转化成因果关系了,当然是错误的。答案选A。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阅读在第一卷共设四道选择题,赋分12分,每道题考一种能力,难度依次增加。考查形式不外乎选择表述或理解错误的或正确的、属于或不属于的,推断合理或正确的、不合理或不正确的,从01年的《铜奔马正名》、02年的《沙尘暴》、03年的《全球气候变暖研究》到今年的《茶马古道》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通过分析,还可以看出:四道选择题十六个选肢,除了表述正确的外,其余都是干扰项,命题者设计干扰项的方法有好几种:

1、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选项某些内容是命题者硬加进去的。如《茶马古道》第10题的B项,“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就是原文没有的信息。

2、答非所问:尽管选项内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如《茶马古道》的第8题,题干问的宋朝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而D项表述的却是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也叫张冠李戴。

3、曲解原文:即错误地解释原文的某个词语。如《茶马古道》的第7题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原文是“补充军费之需”,显然,“军费的主要来源”与“补充军费之需”相差甚远。

4、偷梁换柱:选项中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如《茶马古道》第10题C项,“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原文是“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清代以后”和“到了清代”不等值,“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不等值。

5、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关系改变,或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或将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或将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等等。如《茶马古道》第10题D项,“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是因果关系,而原文是“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把原文的转折关系转化成了因果关系。

6.随意伸缩:就是将原文表述的范围随意扩大或缩小。如《茶马古道》第9题C项,“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而原文是“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不需要供给“很多东西”范围小些,而不需要供给“东西”范围就大多了。明白了这些干扰方法,也就明白了错误项的真面目了。下面再谈谈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解题思路与方法

社科文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要有三种意识,即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和方法意识。

整体意识,就是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即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等。如《茶马古道》一文,论述的中心是“茶马古道”的兴衰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把握了这个中心,也就掌握了解题的一把钥匙。

结构意识,就是阅读时要有结构解析的意识,即在阅读时要善于抓段意,理清结构层次,在读后形成对全文脉络的清晰把握。如《茶马古道》共六段,层进式结构,第一段写“茶马互市”在唐代就有记载。第二、三段写宋代汉藏两族都重视茶马互市。第四、五段写唐宋至清,茶马互市的变化。最后一段写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明白了各段段意和结构思路,做题时准确率就很高。

方法意识,对于小阅读的社科文来说,方法意识就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几种技巧和方法,往往会提高解题效率。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是排除干扰法。排除法在客观性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也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解题方法。命题者往往会不动声色地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采用或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或曲解原文,或偷梁换柱等干扰手段,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样对错误的排除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错误是成功的向导”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瞻前顾后法。此法也叫联系上下文法。有的选项如果仅在某个答题区间判断正误,比较拿不准,就将答题区间扩大,在较大范围内前后一对照,答案就出来了。如《茶马古道》第8题,选出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A、B、C三项的答题区间在第2段,那么D项的答题区间在哪里呢?答题区间往后扩大,第3段开头写到:“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前后对照,马上知道D项是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应选D。

三是成分分析法。有的选肢,只要对它进行句子成分分析,压缩一下句子再与原文相关处比较对照,答案也就明白了。如《茶马古道》第7题,各项压缩一下后,A项是:“茶马古道”是贸易通道;B项是:收入是军费的主要来源;C项是:“茶马古道”是经贸、文化和治藏安藏之道;D项是:“茶马古道”发挥了历史作用。与原文相关处对照,B项的答题区间是

二段最后一句,这句状语中相关词语是:“收入补充军费之需”。显然B项表述错误。

四是关键词语分析法。

请看这个例子:下面这段话的意思是( )

“又如檞寄生,它从某些树木吸取养料,它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开花,又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我们假使仅取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好几种其他生物的关系,必定是同样的不合理的”。

A.以檞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难以解释的;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檞寄生就是一个例证。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如檞寄生)的构造和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D.在研究檞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析:这段话是两句,第一句举例,第二句是个主谓宾句:“我们解释构造和关系是不合理的”。怎样解释不合理呢?仅取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解释不合理。原来关联词“或”表选择关系,即是仅取三个中的任何一个来解释不合理,实际表达的意思是“三个同时来解释是合理的”。我们再结合句子成分分析法,四项的主干分别是:A.生物的构造和关系是难以解释的;B.想正确解释构造和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C.(只以三个)来解释是不合理的;D.(对构造和关系)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很明显A、C、D项应排除,选B。

解答社科文客观性阅读题通常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两三分钟把全文通读一遍,初步了解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观点是什么;大致有几层意思。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

二是细读题目,明确指向。再用两三分钟阅读四道题十六个选肢,弄清题干的发问指向,是有关什么的选择;弄清选择肢的信息内容,结合对文章的大致印象,形成初步判断。

三是文题对应,确定区域。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相应的信息筛选区域,在原文中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主次信息的区别和联系,为筛选信息,最终确定答案做准备。

四是比较过滤,选准信息。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照比较选择肢的表述,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筛选、转换、整合,形成合理的推断。

五是排除干扰,确定答案。运用些解题技巧,识破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迷局,让正确选项“浮出水面”。

以上谈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概括讲就是三种意识,四种方法,五个步骤。

四、复习策略与手段

1、了解命题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从2001年至今4年来,全国卷的社科文阅读成了第一卷的内容,体裁一般为议论文或说明文,字数在800字左右,如01年《铜奔马正名》约770字,02年《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约870字,03年的《沙尘暴》约870字,04年《茶马古道》约820字。信息密度很大,选文大多出自《参考消息》、《新华文摘》、《中华文摘》、《中国科学报》等报刊。设题主要围绕准确理解,准确筛选,准确推断来考虑,考题设置的干扰性因素,常常也是我们阅读时常犯的一些错误。当然,如果大阅读是文学作品的话,那么小阅读一般是自科文、社科文交替出现在第一卷,如近四年的情况就是这样。这些选文都是反映科学界的新研究、新发现、新成果,相对于大多数考生是陌生的未知领域,要读懂解题,有赖于考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考生的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就不会猜题押题,只有扎实地积累基础知识,扩大认知视野,训练技本能力。

2、大量阅读文章,增加知识储备

高考命题人张伟明说,进入21世纪,阅读已成为人们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自科文、社科文成为高考阅读材料的首选。近年来,自科文与社科文一起交替出现在第一卷,这一命题趋向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但是不少同学科学知识贫乏,做题时缺少必要的知识背景,对语段陌生,易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有些学生偏科,学文科的不喜欢读自科文,学理科的不喜欢读社科文,这种现象给考场上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只要了解那些考入名校的学生的学习经历,就可知道,他们具有阅读量大,知识面广,文理兼容的优势。因此,要求同学们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计划,留出一定时间,跳出题海,进入阅览室、图书室、借阅一些自科文、社科文报刊,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文理相交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小阅读中取胜。

3、训练阅读速度,提高解题效率

高考语文卷总分150分,需时150分钟,平均而言,1分钟得一分。但是由于个人知识面宽窄不同,熟练程度不同,各题所需时间不尽相同。作为12分的小阅读,我认为,用时超过12分钟,就是赔本,这道题用时多,那道题用时就少。所以为了不在做题时赔本,就要在平时训练阅读速度,提高解题效率。方法是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一口气读完全文和四道题,在读题时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快速排除一到两项,把答案确定在两三项内,然后找到答题区间,逐步缩小包围圈,确定选项。这样训练若干次,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习惯,好习惯形成了,高考时肯定会受益。我们的关键问题是读文解题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坚持不住。我做了一个实验,有篇小阅读,题目《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870多字,我用了约7分钟,就做完了题。这篇文章不算难。要说4年来,01年的《铜奔马正名》相对而言比02年的《沙尘暴》、03年的《全球气候变暖研究》和04年的《茶马古道》难些。

4、用好手中资料,学会一举反三

社会上高考复习资料多如牛毛。现阶段,我们手头语文资料补习班用的是魏择晖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极品教程》,应届班用的是孙雪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华英才》。纵观这几年我们用的资料,无疑是些专家名流编写的,我用八个字概括其特点,那就是大同小异,各有长短。我们只要以一种资料为主就行,其余资料是我们“顾问”的对象,即顾上了就问,顾不上就算了。对于手中的资料,要充分利用它,但不要迷信它,还要用挑剔的眼光,将错编、错排、错印的内容纠正过来。要在书中多批注勾划,越读使书越厚。精读一本资料,其余资料仅供参考,着重参考不同之处。自科文阅读和社科文阅读两相比较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