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国外名著。
原因很简单,我从小就是坚定的性价比的追求者。从不因一位杨氏英语老师敲着桌子说我“有了窝头就不想吃馒头”这种事儿而感到难受,而且还对她带有一种嘲笑的意思——十五岁的我不知道三十多岁的她拼来拼去,就凭那块再大也比脑袋小的胃,能吃下几个馒头。
在语文老师那边儿,日子想混得好,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国外名著。为什么读名著?因为读别的很难得到赞赏,你说你读青春小说、流行小说,还有现在的网文,你好意思引用到自己文章里?名著就好意思,非常好意思。再说,读多了,真的能明白为什么这叫名著,而别的就不行。听名曲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不读中国名著?也不是不读,只是论起“经典性”,那自然是当代不如现代,现代不如近代,近代不如古代。这下儿坏了,古代人写文言文,和我说话又不一样,带着任务学嘛是可以学的,但是自己主动看?我没那么高境界,累死我算了。总而言之我早就看出它性价比不高,用同样时间我读三本外国名著,也许中国典籍都看不完半本,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我是不干的。
我就在这种阴暗的偷奸耍滑中成长了起来,甚至还看过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名著都讲了些什么”这种书。因此一度,我觉得自己特别应该上电视节目,就是那种SK状元榜啊,开心辞典啊的电视节目,后来的一站到底也一样。反正这种节目问的都是“XX书是谁写的”“XXX是谁干的”“XXXX是什么”这种款式的问题,经过一番操作,是完全可以屁都没看过,更没有任何思考,然而就真答出来的,就跟当年B站注册100题一样。这也正是我从来不拿这些节目的擂主啊冠军的当回事儿的原因。
扯了这么多,这本《萌芽》又是如何想起来看的呢?
具体的大概是为了凑单。但是后来买的却又不是凑单的那一本。法国作家的书我一贯都倾向于买一本中文版,再买一本法语原版,希望自己能看完中文版,再翻到某些特别喜欢的段落,找到法语的仔细看看。直接看原版那跟看中国古典名著一样,累死我算了。
因为在孔夫子上买化学书,顺带搜了一下发觉居然有原版,六十多块,然后干脆在同一家店又买了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中文版,一堆霉味儿书就这样跟前辈们一样到了我那仓库一样的房间里。这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名翻译和百度百科上不一样,在这里我就都沿用这本的翻译了。
大概看了十分之一,我就感受到了左拉的功底。现在这个时代由于有电脑手机各种游戏的存在,读书量当然大大地降低了,毕竟娱乐度太有限。但是左拉这本书却让我感觉可以把电脑扔到一边不停地看。世界级大文豪全都有丰富到诡异的程度的知识储备,我从来不清楚为什么他们身处于文化人阶层之中,描述起各个行业的生活来却非常专业,而且同一个人不同的作品还要再跨很多界。这也正是“当今的知名作家”不能比的——有那么一些写小说的人,名气也很大了,但他们的'作品总靠某种奇想在写,你看后也许会说这个角度我没想到,这个知识我不知道,但绝不会惊讶地觉得他竟然洞悉一切到如此深的境界。
我搜索左拉生平和评价,里面说他强调文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个我赞同,因为他描述矿工的生活,之所以让我信服,就是因为从逻辑上看很合理。我不是太想多谈主角艾蒂安、马赫和马赫老婆他们,因为大多数能找到的文学评论都绕着他们转。
我特别关注的,且没怎么见人说的点是这几个:
首先是“让兰”这个人物。童工,拥有与家庭性格截然不同的精明狡诈。他爷爷长命老是个勤快认命的老头儿,以其亲属们的不幸,反衬出其虽然一口一块黑痰,但至少能活到老居然已经是幸运。他爸爸是那种典型的“最好的家庭顶梁柱”型男人,所有文艺作品中交口称赞的中年,活儿好人踏实光明磊落。妈妈也是“最好的家庭主妇”,能生能养能操持,坚韧无比。大哥是个轻佻爱玩儿不成熟但总体不坏的青年,大姐是个善良勤快但不聪明的苦命姑娘,还有个驼背妹妹更是老实厚道勤快的好孩子,后面一堆弟妹尚不能看出性格——于是他的存在实在是个异类。
他仗着自己聪明对于一对男女小伙伴的欺压,为取乐而折磨酒店老板家的怀孕母兔子,实际上正是矿主对工人欺压的缩影。这也和快要结束之时艾蒂安和苏瓦林等人疯狂思索的问题一样——人类真的有救吗?难道不是达到平等之后,聪明有力者总会再度占上风,不拿愚钝无力者当人看吗?让兰的邪恶是原始的,原始的是更有生命力的。然而小小的,腿还残疾了的他也是全书第一个开始蓄意杀人的,之前工人们的围攻也最多是恰好导致了奸商的死亡。
最后自诩领袖、爱学习爱琢磨人类的艾蒂安反而要靠他去藏身和活命,而艾蒂安在离开的时候,看见他在选煤棚里工作,还是那么狡诈。如果说罢工虽然失败,但工人的反抗却已经露出了萌芽的话,那么也许未来的一线希望,就在让兰这种小流氓身上吧。
然后是“长命老”。世世代代的煤矿工人,矽肺病人,手很有力但腿坏了,经历过很多,温顺而胆子当然就并不大。这个人物一开场是“现实”的代言人,相对于儿子和儿媳来说,他的形象更不那么理想化。
然而结尾之处掐死塞西儿小姐,却又带有一种理想的奇幻色彩——按理说他已经不可能再站起来了,他应该不能,但是他就是不但站起来,而且还真的做到了。
在那之前他在人群里掐到过一次塞西儿小姐,从那时起他的性格已经改变,后来真的掐死的这一次,看到的时候只能说,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才能让他在疯癫和残疾中做到这一切啊。
而塞西儿小姐该死不该死呢?
这件事儿跟让兰杀死的那个士兵一样。从主观上说,谁站在他们的位置上,也很难就想通了一切,但是客观上,他们的存在确实对矿工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以马赫一家为首的矿工村生活困苦,顺则家破,逆则人亡。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不管主观的客观的过错,被他们弄死了,没有办法说什么,只能自认倒霉吧。
大哥扎查里的死亡似乎是给整个悲剧的故事最轻却最干脆的一笔。
无论早期还是中后期,他都是那么轻浮——拿着钱就想跟伙伴喝酒,没钱就管情人要,罢工期间还要打球。但是到了最后,妹妹危在旦夕,他突然呈现出了别人比不过的焦躁。
这也给我一种真实感,因为这种人的头脑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头脑让他没心没肺,简单的头脑让他奋不顾身,简单的头脑也让他最终丧命。
因为着急挖通道救妹妹,他的灯引爆了瓦斯——从开篇就在描述的,遍布矿坑的瓦斯终于像是“第一幕时挂的那把剑”,杀了人。他被炸得焦黑,头也不见了。
如果说男主人马赫的死亡是悲剧故事的必需品,大女儿卡特琳和二女儿阿尔奇的死亡是其性格人设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扎查里的死亡就是似乎可有可无,但有了,就让人更悲痛的那个设计。
最后要谈的是经理埃纳博先生。
他毫无疑问是个反派,自私冷血,性无能还愤愤不平,再愤愤不平最终也能接受妻子和侄子的通奸以及未来侄媳妇的死亡——因为担心万一侄子真结婚了,妻子跟仆人搞上可怎么办。
我比较在意的是,饥饿的人群冲到了他窗口,而他满脑袋都是刚发现通奸的证据,觉得别人没有面包,但也不比自己更悲惨。
他说:“这群混蛋!难道我日子过得幸福?”
他幻想着自己虽然也没面包吃,但是能够肆无忌惮地纵情,与女人野合。
于是他对着人群狂喊:“面包!光有面包就够了吗,混蛋?”
就算在这种书里,只要人性的逻辑是对的,反派就仍然能让人理解,虽然仍旧不值得同情。
埃纳博先生的这种思维真的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吗?
就在前一阵子,我跟一个懂球帝谈及某位吃了红牌的球员。该球员资质不错,但是总被更厉害的顶级球员压一头,俱乐部甚至为了引入别人而卖掉他。于是他在场上面对老东家和那人,情绪相当失控。
我说,我似乎可以理解他。
懂球帝说,呵呵,他就算在家躺着也是1700万欧元到手,爽得一批。
我说,如果我拿1700万欧元,那我也觉得自己爽得一批,什么也不求了,为了引入谁谁而卖掉我一点儿都没关系。但是,这个的前提是我根本不会踢球,更不是什么有资质当大牌球星的人。假如我真的是那个样子,那1700万欧元根本无济于事,不管几千万几亿那也是我本就该得到的,我还会觉得自己也应该得到当家球星的地位,而不是为了谁谁就被卖掉的地位,所以就算躺着拿了别人几辈子也赚不来的钱,我还是会痛苦。
这就是我所认知的人心,而且也正是我因为某些事情而悲辛无尽的原因,不管别人怎么说“其实你比起…………已经过得不错了”也无济于事。
无济于事,无济于事啊。
今天我读了《萌芽》这篇文章,里面的两个主人公和他们两个的爸爸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件事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把葡萄核种在花盆里,每天精心地照顾葡萄核,可是没种出葡萄来,他爸爸知道儿子正在做这件荒唐的事后,给了儿子一耳光,并且把儿子的花盆也给摔碎了。第二件事讲的是一个女孩也把葡萄核种在花盆里,她的爸爸没有打击她,而是给予了她鼓励和支持,悄悄在花盆中插下葡萄藤。
那个男孩的爸爸,为什么这么无情?他为什么扼杀了儿子的希望?为什么扼杀了儿子的创新精神?他难道没有想过,这会给儿子带来多大的打击吗?而那个女孩的爸爸,就是那么的善解人意了。他了解女儿身上的创新精神,进而鼓励、支持了女儿身上的创新精神。光是支持、鼓励儿女的这点,就已经十分值得我们现在的家长学习了。现在的家长牢牢地把“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这样不好不好。
关于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我身边有这样一则故事。我对面楼上的一个小弟弟,十分喜欢看最近播出的动画片“宇宙星神”,他妈妈却十分反对,那么小弟弟只好趁妈妈出去的时候偷偷地看。关于孩子看动画片,完全不必反对。大可以借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来教导孩子,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人,这样,岂不是很好吗?
其实在身边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兴趣,要教育引导,要鼓励支持,这样,孩子才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今年六十有五,除了抽烟、喝茶、看报纸,平时没有太多的爱好,打拳、舞剑、下棋、打牌是门外汉,不过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为了找到一些事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他,退休了还要去昆山“打工”,不过这位“打工仔”的工资可真高,一个月好几千呢,你说奇怪不奇怪?家人见他年纪大了,纷纷劝他别干了,他说“再干一年就不干了”时,可到时发现他反悔了,真拿他没辙了。
外公的烟龄已经有几十年了。年轻时,他在北京工作,那时文化生活很单调,大家下班后就聚在一起抽烟聊天。有一次,一位朋友拿出根烟来递给外公,外公觉得好奇就尝试着吸了一口,结果后来朋友们就老给他递烟,从此以后就上瘾了,他现在每天都离不开烟,一天会抽一包烟,特别在生气时抽的烟更多。唉,看来让外公戒烟永远都戒不了了。幸好他喜欢喝茶,不然的话,我们要把他送到戒烟中心了。
说起外公喝茶,简直跟喝白开水没什么两样。别人喝茶是先看看形,再闻香,最后品尝,而且一次也只品一小口。可他呢,也不管是苦还是甜,一股脑全喝下肚去,问他感觉怎么样,他顶多三个字:“没味道。”我小时候,看着外公端着一大杯的茶在喝,就想喝一口,结果又苦又涩,赶紧吐了出来,外公却风趣地说:这是马尿,你喝不得。长大了,才知道外公喝茶是要放很多茶叶的,而且偏爱花茶,怪不得苦得很。
外公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就是看报纸。给他几张报纸,他会待在自己的卧室里半天不出来,有时看得入迷了,叫他吃饭他都听不见。外公还是个篮球迷,听说年轻时还是场上的主力队员。现在老了,不能上场打球了,但看球的爱好没有变,电视里只要有球赛,他几乎一场不落,什么NBA、CBA,他都喜欢,有时三更半夜还要起床看球赛。有趣的是,看着看着他就会着了迷,就像自己亲自上场一样,要是看到自己喜爱的球队打输了,他还会懊恼好长时间呢。
外公年纪大了,应该让他享享清福了,可他对自己总是很苛刻,平时省吃俭用,对我却是有求必应。外公非常疼我,虽然在外地工作,可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外公,以最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他,为外公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