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光子学报待外审

2023-12-09 00: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光子学报待外审

57%。
投稿的内容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基本上一半投稿的都被刷下去了。《光子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月刊。1972年,《光机技术》创刊,先后改名为《高速摄影与光子学》、《光子学报》。

刘波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奖、专利

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完成的项目有:《纤栅式多参数、多功能、分布式传感技术与网络系统》(天津市重点攻关项目)、《宽带光纤光栅水听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及实用化研究》(国家863高新技术重点资助项目)、《分布式多点光纤光栅传感阵列》(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光纤光栅传感网络及其解调设备的研制》(天津市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在研的项目有:1.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微结构光纤的光电子功能器件的创新与基础研究”,(2003CB314900)。(主要骨干人员之一)2. 上海世博会项目:“大型建筑的光纤光栅安全监测系统”(主要负责人)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多维多参量光纤光栅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课题负责人)专利:1.轮辐式温度补偿型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光纤光栅微振动传感测试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高速光纤光栅传感复用解调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光纤温度测量仪,国家发明专利撰写论文、专著、教材刘波, 童峥嵘, 陈少华等. 一种应用于光纤传感的长周期光纤光栅边沿滤波线性解调新方法. 光学学报, 2004, 24(2): 199-202刘波, 孙桂玲, 童峥嵘等.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中微弱光信号的检测, 南开大学学报, 2003, 36(2): 55-57刘波, 童峥嵘, 曾剑等. 一种利用啁啾光栅反射滤波的光纤光栅传感解调方法. 光子学报, 2004, 33(1): 57-60刘波, 曾剑, 王跃等. 基于光纤光栅的标准钢梁拉伸应用分析与测量. 仪器仪表与传感器, 2003, 6: 25-27刘波, 曹晔, 曾剑等. 高双折射光纤Sagnac环镜强度型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光子技术, 2004, 1:32-35刘波, 孙桂玲, 曾剑等. ADuC824在光纤光栅传感网络中的应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4, 5:25-27刘波, 牛文成, 杨亦飞等. 基于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的精密位移测量.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05, 1(3): 53-56刘波, 杨亦飞, 牛文成等. 新型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 仪器仪表学报, 2006, 27(1):42-44刘波, 孙桂玲, 杨亦飞等. 光纤光栅传感信号的Sagnac环镜边沿滤波解调方法. 南开大学学报, 2005, 38(5): 9-11刘波, 刘艳格, 罗建花等. 均衡功率的超宽带可调谐掺铒光纤激光器. 光子学报, 2005, 34(9):1285-1288刘波, 曹晔, 罗建花等.光纤光栅水听器技术实验研究. 光子学报, 2005, 34(5):686-689刘波, 杨亦飞, 牛文成等. 光纤围栏技术特点及研究现状, 光子技术, 2005, 4: 208-213讲授课程: 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社会兼职: 《光通信研究》特约编委,IEEE PTL、IEEE Sensor Jounal、IEEE JLT, CPL, 物理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光子学报、传感技术学报、光电子激光等期刊审稿人

西安邮电学院研究生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导师名单及简介

巩稼民教授,1962年12月生,河南西平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激光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93年8月在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从事光学技术研究,1993年8月至1999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和电信学院深造,先后获得机械工程学科光电检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2003年11月,在西安邮电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申硕办副主任。2002年晋升教授职称。现任我院研究生部主任,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日常事务。
巩稼民教授主要从事光学技术、光电子学技术、光通信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光纤传输原理、光纤通信、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
巩稼民教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追踪科技前沿,近年来在‘Chinese J.Laser’、‘物理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被SCI、 EI收录6篇,参编的《光纤通信》教材已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主持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巩稼民教授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团结同志,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受到广大师生好评,曾获“院优秀教师”称号。
刘继红,男,副教授,工学博士,生于1977年1月。1999年7月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3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4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工作。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习、研究方向为光通信网络中的资源优化分配问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激光消偏技术。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项目有“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超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与开发-基于主偏振态跟踪的PMD补偿系统”,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线偏振态测量方法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偏振模色散补偿器”等。目前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偏振干涉滤波器设计方法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等效晶体的在线式高速偏振控制器实现方法研究”。近五年,先后在IEE Electronics Letters、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SCI、EI收录9篇。
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Raman光放大器的偏振相关效应、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测量与控制、WDM系统中的波长测量与稳定等方面。对超高速光网络技术、光子晶体以及光电测试技术等领域也有浓厚的兴趣。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光学原理》、《信息论基础》、《光纤通信》、《光传输网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等。
刘毓,女,博士。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3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96年12月在西安矿业学院工作,1997年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工作。陕西省通信学会会员、陕西省电子学会会员。
先后开设《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锁相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近十门课程。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国家863-409精密制导、邮电部重点科技发展项目“个人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超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与开发-基于主偏振态跟踪的PMD补偿系统等课题的研究开发。现主持信息产业部“高速光纤传输中偏振模色散特性信道模型的研究”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中受激喇曼散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的研究。
发布单位:西邮研究生部 发布时间:2011-03-20 已阅读:815次
宋海洋,男,1979年9月出生,籍贯山西临汾,硕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会员。2006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6月受聘于西安邮电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正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近几年,先后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影响因子2.0以上的7篇;国际期刊特邀论文1篇)。截止目前,发表的论文被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他引30余次,引用期刊包括SCI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Nanotechnology》、《NanoScale》、《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A》、《Chemical Physics Letters》、《Physics Letters A》等。先后多次担任《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等SCI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兴趣
(1)纳米材料各种性能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2)并行计算技术研究
(3)量子信息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纳米管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10902083),2010.1-2012.12,课题经费:40万元,项目负责人。
(2)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08JK436),2008.9-2010.8,课题经费:2万元,项目负责人。
(3)西安邮电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碳纳米管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ZL2009-4),2009.1-2010.12,课题经费:1.8万元,项目负责人。
主要代表性论文
1.Song HaiYang, Zha XinWei, Influence of nickel coating on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nanotube-aluminum composite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0, 49, 899-903.
2.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intertube spacing on sliding behavior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doi:10.1016/j.commatsci.2010.10.035.
3.Song HaiYang, Li LiFeng, Feng Feng, Torsional behavior of carbon nanotubes with abnormal interlayer distance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9, 42: 055414-5.
4.Song HaiYang, Zha XinWei, The effects of boron dopings and boron graf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9, 42: 255402-6.
5.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ckel-coa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embedded gold matrix composites, Physics Letters A, 2010, 374: 1068-1072.
6.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radius and defect on oscillatory behaviors of C60-nanotube oscillators, Physics Letters A, 2009, 373 (11): 1058-1061.
7.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sp3 interwall bridging upon torsional behavior of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hysics Letters A, 2009, 373 (6): 628-685.
8.Zha XinWei, Song HaiYang, Non-Bell-pair quantum channel for teleporting an arbitrary two-qubit state, Physics Letters A, 2007, 369 (5-6): 377-379.
9.Song HaiYang, Zha XinWei,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and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molecular dynamic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2008, 5: 1-4.
10.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embedded gold composites, Physica B, 2008, 403: 559.
11.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sp3 interwall bridging and initial vacancy-related defects up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hysica B, 2008, 403: 3798-3802.
12.Zha XinWei, Song HaiYang, Ming-Liang Hu, Comment on “Stochastic local operations and classical communication invariant and the residual entanglement for n qubits” Physical Review A, 2008, 77: 056301.
主要获奖情况
(1)2008年07月获得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奖。
(2)2009年12月获得西安邮电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第三名。
(3)2010年06月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电子邮箱:
田秀劳教授,陕西武功人,生于1956年9月,硕士。 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结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助教进修班,获结业证书,2005年3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1982年1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开设《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原子物理》、《量子信息基础》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1名。主编 《大学物理学习与指导》1书,参编《通信系统原理教程》和《通信系统概论》2书。2006年荣获西安邮电学院《大学物理》优秀课程,2009年获西安邮电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曾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纳米材料性能极其控制机理的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厅科研项目《量子信息态传输的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旋链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研究》和参与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凝聚态中的量子纠缠与局域幺正变换》;主持完成校级教学改项目《计算机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先后在国内外期刊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Int J Theor Phys、 Optics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Information、光子学报、硅酸盐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大学物理、四川大学学报、陕西师大学报等发表论文 30多篇,其中被EI、SCI 收录的有10篇。
吴成茂,男,高级工程师,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四川仪陇人,生于1968年10月,大学本科学历。 1992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2月,在航天部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东风系列洲际导弹等相关液体火箭发动机部件液流测试技术研究。1996年1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工作,现在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从事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等相关方面的实践教学工作,以及承担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管理决策、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等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为电路与系统专业研究生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等承担过实践教学工作,现为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主要承担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类有效性问题研究》,国家邮政局软科学项目《邮政行业劳动力组织结构调整研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图像置乱加密效果评价研究》,陕西省邮政局软科学项目《快递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及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包含度理论的图像分割新方法研究》。主持完成了西安邮电学院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国邮电高等学校学报》、《数据采集与处理》、《模糊系统与数学》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杂志和国内国际会议上合作发表了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1篇。合作完成有关管理科学与智能决策方面的专著1部并由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在国家邮政局软科学项目《邮政行业劳动力组织结构调整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获得原国家人事部人事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今,主要从事模式分析与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图像信息安全保护,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被评为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被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授予模范盟员称号。
惠小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4年12月生。西北大学93级第一届物理基地班学生,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均在西北大学就读,2003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访问一年。曾多次访问中科院物理所、理论研究所以及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1999年7月来西安邮电学院任教至今,喜爱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热心于服务学生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现指导研究生8名,协助别人指导博士生1名。
主要研究量子信息和量子态调控,包括量子态在固体系统中的储存、操作以及传输。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SCI收录的有32篇,被引用100余次。先后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是《量子纠缠及其实现》(10347138)和《自旋链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10547008),陕西省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低维量子系统中量子态的传输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西安邮电学院中青年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2008年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
主讲过10门课程:《大学物理》、《物理学概论》、《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和《应用物理专业英语》,研究生《量子信息论基础》和《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完成课程建设项目2项:本科《数学物理方法》和研究生《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曾两次荣获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称号,一次荣获西安邮电学院“青年突击手”称号。
徐建刚,教授,1963年8月生,陕西蓝田人,西安邮电学院理学院院长,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安科技教育协会理事。 198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获空军工程大学力学硕士学位。现在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9年晋升教授职称。 1997年任西安邮电学院基础课部副主任。2004年兼任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任数理系总支书记。2009年任理学院院长。2009年3月至2009年5月参加陕西高校第十七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多年来,主讲《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电磁学》、《大学物理实验》、《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200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2008年由陕西地图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的《大学物理学习指导与练习》,2001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的《普通物理简明教程》1994年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0篇, 其中核心以上9篇,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力学、材料物理和量子信息等。共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厅局级以上项目5项。主持的项目有:2009年陕西省教改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2010年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具有高效光电磁特性的TiO2功能薄膜研究》,2008年西安邮电学院《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08年西安邮电学院《应用物理专业物理实验课程建设》;参与的项目有:原信息产业部的《用系统概念组织、统一工科物理教材》项目,陕西省的《量子隐形传态与最佳实现方案》、陕西省教育厅《低温烧结Mg4Nb2O9微/纳米基陶瓷的介电性能调控》等。
查新未教授,男,汉族,生于1957年12月,陕西省兰田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学士学位,同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4年曾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修学习,1984年至1986年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生班学习,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从事教学与量子通信的科研工作。
多年来,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量子力学》、《光纤通信原理》、《光学》、《激光原理》、《量子光学》等多门课程。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老师合作,在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普通物理、大学物理经典名题名师解析》、《物理学》、《现代广播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等教材及教学指导书籍。
先后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凝聚态中的量子纠缠及局域幺正变换》、《量子隐形传态与最佳实现方案》。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局域不变量算符与局域不变量》项目的研究,参加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涉法大气风场被动探测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近几年来,主要研究集中在量子信息方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权威期刊《Physics. Review. A》, 《Physics. Letter. A》上.另外在《Commun. Theor. Phys.》《Modern Physics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物理学报》《中国激光》、《光子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量子电子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其中SCI, EI检索20多篇。并于1991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5年获陕西省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查新未教授为人谦虚,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1991年曾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获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另外,作为应用物理专业负责人,他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科规划等方面作了很多贡献,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赵星的个人简介

1998-2002年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应用光学专业理学学士;2002-2007年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作为研究骨干参与973课题“新型三维成像与三维微显示技术及器件基础研究”,2010-2014主持“基于偶氮聚合物光场吸收调制的超分辨微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12-2014该研究方向同时获得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资助(2011-2013)此外,在光学非球面加工技术方面与公司企业正在进行合作研究。 [1]焦小雪, 赵星, 杨勇, 方志良, 袁小聪. 基于相机阵列的三维集成成像记录系统. 光学 精密工程, 2012, 20 (8): 1653-1660[2]黎达,王曙,赵星,方志良,袁小聪. 光吸收调制微加工技术中偶氮材料光吸收率的时间变化特性[J]. 中国激光, 2012, 39(s1): s106001[3]赵星, 王芳, 杨勇, 方志良, 袁小聪.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系统显示性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光学, 2012,5(3): 209-221[4]王芳,赵星,杨勇 等 . 基于人眼视觉的集成成像三维显示分辨率的比较[J]. 物理学报, 2012, 61(8): 084212.[5]J焦小雪,赵星,杨勇,方志良,袁小聪. 基于三维集成成像相机阵列获取的元素图像校正[J]. 中国激光, 2012, 39(3): 0309001[6]Fang Wang, Xing Zhao, Yong Yang, Zhiliang Fang, Xiaocong Yua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l imaging systems based on human vision[J], Opti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Available online 15 February 2012, doi: 10.1016/j.ijleo.2011.11.034.[7]黎达,赵星,杨勇,方志良,袁小聪,三维集成成像中无串扰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光电子激光,2012, 23(1): 35-40[8]Da Li, Xing Zhao, Yong Yang, Zhiliang Fang, and Xiaocong Yuan, Tunable viewing scope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l imaging, [J] 2011, Appl. Opt. 50(34), H230-H236[9]焦小雪, 赵星, 杨勇, 方志良, 袁小聪. 基于最佳记录距离的三维集成成像光学获取技术[J]. 光学精密工程,2011,19(11): 2805-2811[10]王芳,黎达,赵星,杨勇,方志良,袁小聪.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系统立体深度的研究[J]. 中国激光, 2011, 38(s1): s109002[11]赵星,张美慧,方志良。二次曲面前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的球差矫正特性分析。光子学报,2011,40(6):865-871[12]Xing Zhao, Yuyang Sun, Jing Bu, Siwei Zhu, and X.-C. Yuan, Microlens-array-enabled on-chip optical trapping and sorting, Appl. Opt. 50, 318-322 (2011)[13]赵星,吴宏超,宋丽培,方志良。微型投影机自由曲面LED聚光器的设计。光学精密工程,2010 Vol. 18 (10): 2123-2129[14]J. Chen, X.-C. Yuan and X. Zhao et al. Generalized approach to modifying optical vortices with suppressed sidelobes using Bessel-like functions. Opt. Lett. 2009, 34: 3289[15]Jun Chen, Xing Zhao, Zhiliang Fang, Siwei Zhu and X.-C. Yuan. Modified optical vortices for encoding topological charges with principal-sidelobe ring relationships. Opt. Lett. 2010, 35: 1485-1487[16]Jun Chen, Xing Zhao, Zhiliang Fang, Siwei Zhu and X.-C. Yuan. Explicit relations and optimal parameters for sidelobe suppression in optical vortices with a modified Bessel function. J. Opt. Soc. Am. A. 2010, 27: 935-940.[17]赵星,宋丽培,孔强,母国光. 离轴非球面加工中最接近球面及研磨去除量的求解. 光学学报. 2009, 29(S1): 61-64[18]Xing Zhao, Zhi-liang Fang, Ji-cheng Cui, Xin Zhang and Guo-guang Mu.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LED sources for pocket-size projectors.Applied Optics, 2007, Vol. 46(4): 522~526[19]Xing Zhao, Zhi-liang Fang, Guo-guang Mu;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Color Wheel in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System; Optik, 2007, Vol. 118(12): 561-564[20]赵星,方志良,母国光.LED投影光源的色度学特性研究.《物理学报》,2007,Vol. 56(5):2537~2540[21]赵星,方志良,崔继承,张新,母国光.微型投影机光学引擎的研究.《光学学报》,2007,Vol. 27(5):913~918[22]赵星,方志良,宋丽培,母国光.数字光处理背投电视色度学特性的研究.《光子学报》,2007,Vol. 36(2):355~358 天津市光学学会理事;期刊审稿人: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中国激光

罗莉是什么意思

简介
女,法学博士(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和德国科隆大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曾长期在德国和美国研习和讲授法律。研究领域涉及知识产权法、公司法、金融法等,尤其对新技术与法律之间的互动感兴趣。以中、德、英文在中国、德国、英国、美国和台湾一些权威、核心期刊和有影响的出版社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
专著:
Verwertungsrechte und Verwertungschutz im Internet nach neuem Urheberrecht – Vergleich des internationalem, U.S., europäischem und deutschem Rechts (《网络版权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新发展比较研究》),德国C.H. Beck出版社,2004
主要论文有
1、《评德国的版权补偿费制度及其改革》,收录于《中国欧盟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 ,2005年3月 2、《放任还是管制:美国及欧盟电子签名立法对中国的启示》,载于《法学》2005年第五期 3、《建筑物上著作权和物权的冲突及其法律解决》,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五期 4、《版权保护期限的是与非》,载于《法学》2005年第十一期 5、《对国有公司中管理权制约机制的法律思考》,载于《法治论从》2005年第六期 6、《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民商法学》(转载)2006年5期 7、Legal 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 in China, 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 (EIPR), Vol 28 Issue 2, 2006 8、《德国著作权法数字化第二步改革评介》,载于《中国版权》2006年第二期 9、Legal 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 European and Chinese anti-circumvention rules, Global Law Working Paper Series of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available 10、《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载于《法学》2006年第三期 11、《电视节目模板的法律保护》,载于《法律科学》2006年第四期,《民商法学》(转载)2006年11期 12、《商标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制》,载于《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冯晓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13、《中国大陆反击术规避规则检讨》,载于《月旦法学》2008年第4期 14、《数字私人复制的利益平衡问题》,载于《法学》2008年第5期 译著: 《法学和法哲学导论》(德译汉),中国法律出版社,2005 合著: 《中国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等。
[编辑本段]二.国家人事部人事人才科研所研修员
女,字墨莉,号亨通主人,1982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津市市。5岁学书,先后参加无锡书法艺专和淮海书法艺专高级班学习,得到四位全国著名书法家指授;参加全国、国际书赛20多次均获奖;作品被美、英、日、韩、新、加、港、台、故宫和炎黄艺术博物馆等地多家收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展出并被收藏。举办个展,由陈立夫先生题名《小学生罗莉个人书画展》,展出甲骨、篆、草、行、颜体书法和鸡、虾、竹、石等国画精作73幅。荣获祖国和平统一杯金奖,陈立夫亲笔题赠四幅,罗莉为陈立夫、张学良、蒋纬国先生书写了对联,省电视台和多省市报刊有专介。入编《中国当代名人录》等10多部典集。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系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永久会员、国家人事部人事人才科研所研修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分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编辑本段]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女,1953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视播音主持教研室主任。教授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所有主干课程。领衔组建了电视播音主持教研室,创建并讲授《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和《文艺作品演播》两门专业课,为本学科带头人。曾荣获中央“三大台”教学奖。 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主要著作有:《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并为几十部(集)中外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配音;在几百部(集)广播剧中演播主要人物;为几十部(集)电视片解说;演播各类广播文艺节目几十个,所作节目获得好评及各种奖项,成为教学研究的有力资源。
[编辑本段]四.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
女,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授,多次被评为广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篇,熟悉口腔外科各种疾病的诊疗,擅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三叉神经痛及血管瘤的治疗。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病因和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病因和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编辑本段]五.指小女生
基本定义
“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相关词汇
萝莉塔时装(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 拥有萝莉风格的时装. 萝莉塔情结(ロリータ・コンプレックス,Lolita complex) - 指对萝莉有性喜好的情结. 萝莉控(ロリコン,Lolicon) - 原为洛丽塔情结日文的略语,后引申指对萝莉有癖好的人,以及逐渐演变成拥有洛丽塔情结的人,后者带贬义 。但与恋童癖相比较,两者区别是很大的。 中文名字:萝莉、洛莉塔 英文名字:loli,lolita 日文名字:ロリ 指小女生,年龄约为12岁以下的少女,或者外貌像小孩的女孩。 最初来自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莉塔》,描写了一位中年人跟他12岁养女的一种恋童癖爱情。文章描写一位极其注意伦理道德的中年男子的窘迫。他非常不道德地爱上了他的养女。 作者死后,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导演:Adrian Lyne编剧:Stephen Schiff主演:Jeremy Irons (Humbert) Dominique Swain (Lolita)1,北美数度禁映。在电影市场开放到那种程度的美国,审查居然会严格到那种程度,可以想象人们对于《LOLITA》的恐惧。 中文名字是《一树梨花压海棠》,黑白片,气氛相当灰暗,演员也太老了,看起来总有20岁来着,这就是最初的罗莉,和现在一般的15岁上限有很大区别。 罗莉和幼齿的区别: 罗莉强调和幼小年龄不相符合的心里早熟 ; 幼齿就是小,年龄、心理、身体未发育或刚发育。
萝莉的特征和意思
1.性别:女 2.年龄:一般不超过15岁,但精神年龄可略微成熟一点 3.性格:可爱、令人想去保护爱惜、天真无邪、开朗活泼、对男女知识不太了解、没有谈过恋爱、很黏哥哥 4.体征: A 胸部:稍有发育者居半数,平胸居三成、发育良好居两成。 B 眼睛:水汪汪的,当含着泪时,会令人为之关切. 发动时机为她的要求未得到时 C 嗓音:甜美幼嫩,在叫“哥哥——”时.有99%的男性会心跳加速 5.物种: 人类居多、有少数非人与半人类 6.服装:洋装居多,水手服、运动服或其它服饰皆可。 7.必杀技:擒抱。被抱住时,会喘不过气来.通常会和嗓音一起结合成连续技。极度危险 虽然"萝莉"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指年纪小的女孩,尤其是第二性征尚未发育或未完全发育的女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使用。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萝莉的定义与一般意义上年纪小的女孩不同,这些人认为萝莉专指年级小但是对成年男性很有吸引力的女孩,尤指性方面的吸引力。 与罗莉相对的是御姐 御姐是指成熟女性,有主见,独立。 六. 褒义 简单地说就是能引起人们(通常是男生)对年纪小或者看起来年纪小的女孩的特殊偏好(不一定是平时所说的“爱”)的女生,简单的说就是看起来显得萌的女孩,但是不一定是幼女或者少女,基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但是由于各个人萌的对象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定义差异,目前的年龄段的指代基本是高中以下,也有一部分人的好球带比较高,但是也因为一些ACG产物中的特殊别类的人物(比如神灵之类活了1W年还是幼儿体的那种)也能叫做萝莉,所以年龄渐渐的就不成为单一的定义,也衍生出只要萌就好的一类人和对于年龄身材等各个方面的数据都有严格要求的一类人,所以也不能对于每个人都有泛用性。但是目前的标准虽然不一定,但是基本的就一定要萌,而且身体处于暧昧的状态。
[编辑本段]六.形容词
形容年轻女子长得娇小可爱、声音甜美。
[编辑本段]七.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女,博士,教授。 1986.9-1990.7: 武汉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本科; 1990.9-1993.7: 武汉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硕士; 1998.9-2001.6: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和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专业,博士; 2001.12-2003.2: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助理。 2004.9-2004.12: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助理。 本人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研究,曾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固体激元与热库作用的相干瞬态过程与相干控制”(19974078,已结题),863青年基金“超短强激光脉冲作用下钕玻璃的非线性效应”(青2001-05,已结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量子相干态干涉光谱仪的原理,技术与应用”(990222, 已结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光致储能发光材料及其机理研究”(已结题),获三十八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奖资助.熟悉超快激光脉冲产生技术及超快光谱实验研究方法,各种非线性光谱技术以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在香港大学访问期间研究稀土无机和有机荧光上转换材料,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在国际著名的科技刊物发表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论文。 近期发表论文如下: 1. L. Luo (罗 莉), X. X. Zhang, King Fai Li, J. X. Shi , K.W. Cheah , W. K. Wong , M. L. Gong,“Strong near-IR photoluminescence of Er/Yb co-doped porous silic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1(21),212505 (2005) , 2.L. Luo (罗 莉) X. X. Zhang, King Fai Li, K. W. Cheah, J. X. Shi , W. K. Wong, M. L. Gong, “Er/Yb doped porous silicon – a novel white light source”, ADVANCED MATERIALS, 16 (18),1664 (2004), 3.L.Luo (罗 莉), Winnie Po-Wan Lai, Wing-Tak Wong, K. F. Li, K. W. Cheah, “Green upconversion fluorescence in terbium coordination complexe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398(4-6), 372 (2004) 4.L. Luo (罗 莉), L. Chen, Z. R. Qiu, D. C. Dai, J. Y. Zhou, and J. Kuhl. “Measurement of femtosecond resonant nonlinear refraction in Nd:YVO4 by degenerate pump-probe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9 (12), 8342 (2001) , 5. 罗 莉, 丘志仁, 戴德昌, 周建英, “稀土粉末Eu: Y2O3的自由感应衰减量子拍”, 发光学报, Vol.25, N0.3, P37, 2004, 6. 罗莉, 余向阳,陈磊,丘志仁,周建英, “稀土材料的超快共振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光学学报, 23(1), 6 (2003), 7. 罗莉, 周建英, “化学反应飞秒相干动力学与激光相干控制”, 物理, 29(3), 141(2000) 8.王干全, 罗莉,余向阳, 周建英, “飞秒相干光场激发固体样品的线性与上转换荧光光谱研究”, 光子学报, 2003年第32卷,第8期,1430-1433,(EI收录) 9. 陈磊,罗莉,戴德昌, 罗琦,丘志仁,周建英, “量子波包干涉仪的实验技术研究”,中国激光,A28(2),141(2001) (EI收录)
[编辑本段]八.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
罗 莉 :女,1972年出生,四川宜宾人,理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与科研。曾任原西南农大水产学院部门工会主席。担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主持科研项目六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八项,其中国家九五攻关“草鱼饲料参数研究”项目,通过国家科委成果鉴定;“草鱼人工饲料配方优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淡水池塘80:20养鱼新技术” 项目,获2002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美国CA文摘收录论文两篇,国家一级学报三篇,二级学报数篇。致力于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为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从零开始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曾任水产饲料教研室主任,两次荣获原西南农大优秀教研室三等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