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磷肥与复肥论文

2023-12-07 06: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磷肥与复肥论文

1. Luo,J.H.,Li, J., Study on Mg2+ Removal from Ammon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Solution by Predispersed Solvent Extraction, Ind. Eng. Chem. Res., 2009 , 48, 2056–20602. 任永胜,李军等, 萃取法脱除黄磷中铁的研究, 无机盐工业, 2009, 41(1),12-143. 任永胜,李军等, 物理法净化工业黄磷综述, 磷肥与复肥, 2009, 24(1),68-724. 张海燕,李军等, 综合回收利用磷铁的新工艺研究, 无机盐工业, 2009, 41(3),32-345. 段潇潇,李军等, 萃取法制取磷酸二氢钠的研究, 无机盐工业, 2009, 41(10),50-526. 郑东升,李军等, WPA-TBP体系中多组分萃取行为的研究, 过程工程学报, 2009, 9,增刊1,87-91.7. 郑东升,李军等, 振动筛板塔中杂质对湿法磷酸萃取体系的影响, 过程工程学报, 2009, 9,增刊1,61-658. 罗建洪,李军等, 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萃取磷酸二氢铵溶液中Mg的研究,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9 , 23(2)9. 任永胜,李军等, 工业黄磷制备高纯磷的实验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6),73-7810. Huang, M.Y. Zhong, B.H., Li, J., Viscosity of the Tributyl Phosphate + Methyl Isobutyl Ketone + Phosphoric Acid System, J. Chem. Eng. Data, 2008, 53, 2029–203211. Zhou, K., Li, J., Solubility of Rifapentine in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 J. Chem. Eng. Data, 2008, 53, 998–99912. Zhou, K., Li, J., Solubility of Rifapentine in the Binary System of Acetic Acid and n-OctanolSolvent Mixtures, J. Chem. Eng. Data, 2008, 53, 1978–197913. 黄美英,李军等, 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萃取体系研究,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08,1,4-714. 尤彩霞,李军等,甲醇沉淀法净化湿法稀磷酸制磷酸氢二铵,无机盐工业,2008,40(6),27-3015. 黄平,李军等,净化精制磷酸深度脱氟研究,无机盐工业,2008,40(11),44-4616. 王邵东1 ,张红映1 ,李 军,湿法磷酸净化的萃余酸联产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钠,无机盐工业,2008,40(11),39-4017. 雷婷。李军,王珊,微波强化聚磷酸铵聚合的研究,无机盐工业,2008,40(11),24-2618. 金央,李军,张海燕,盐酸浸取磷矿石的研究,无机盐工业,2008,40(10),28-3019. 段潇潇,李军,章怡,萃取法制取磷酸二氢钠的研究,2008,40(12),24-2620. 喻婵娟,应建康,李军,硫磷铝锶矿制取磷酸的研究,化工矿物与加工,2008,(2),7-11。21. 黄美英,钟本和,李 军,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萃取体系研究,化工矿物与加工,2008,(1),4-7

洪业应的学术论文

[1]洪业应.社会工作视角下单亲母亲的生存困境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53—155。[2]洪业应.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7):17—19。[3]洪业应.浅析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09(12):71—73。[4]洪业应.洪亮吉的人口思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98—101。[5]洪业应.清镇市“十二五”人口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216~236。[6]洪业应,陈景信.区域人口-粮食-耕地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卷):32—36。(北大核心、CSCD)[7]洪业应,安和平.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64。[8]洪业应,安和平,等.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4(4):218~222。(北大核心、CSCD)[9]洪业应,安和平.基于粮食安全与化肥投入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77~580.。(北大核心、CSCD)[10]洪业应.基于人口承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7::159~164.[11]HONGYeying, AN Heping.Research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Coupled with Land Resources in Bijie District[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2011:29-32.(核心)[12]洪业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卷):171-174.。(北大核心、CSCD)[13]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 ,2013(3):(北大核心)[14]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15]洪业应.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28-31.[16]洪业应.浅谈产业集群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J].世纪桥,2012(8):45-47.[17]洪业应.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2年9月1卷2期  [19]洪业应.新时期环境视角下农村社会转型与变迁[J].世纪桥,2012年第10期[20]洪业应.农业经济与化肥投入强度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时序数据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3(4):(北大核心、CSCD扩展版)[21]洪业应.农业非点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1):(北大核心,CSCD)() [22]洪业应.新型城镇化视阈下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分----—以涪陵区为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4):115-118。[23]洪业应.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中心城市涪陵区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60-63。[24]洪业应.重庆市社会管理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07:58-60。[25]洪业应.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基于涪陵生态文明城市的思考[J].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学报,2013,45(1):31-34.(备注:内刊)[26]洪业应.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以毕节市为例[J].党建与党校论坛,2013(1):25-30.(备注:内刊)[27]洪业应.学习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 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学习十八大报告的现实思考[J]求索学刊,2013(4):33-35(备注:内刊)[28]洪业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涪陵集约型跨越式发展[J].昆明社会科学,2013(5):55-57(备注:内刊)[29]h洪业应.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现实思考--基于十八大报告的现实思考[J].求索学刊,2013(5):39-41(备注:内刊)[30]洪业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层干部读本--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讲座(参与章节撰写),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3.08[31]洪业应.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及路经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0):117-12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32]洪业应.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投入关系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3(5):8-1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3]洪业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涪陵集约型跨越式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0):56-58[34]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关系——基于贵州省的实证检验[J].改革与战略,2014,30(09):105-11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35]洪业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检验[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36]洪业应.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07):(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核心) [37]洪业应.粮食生产与化肥投入对环境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南岩溶山区重庆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核心)[38]洪业应.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路_省略_研究--以三峡库区涪陵区的个案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28-31[39]洪业应.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06):36-41)(中国权威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40]洪业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加快转变西藏经历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173-17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41]洪业应,陈景信.重庆市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02)(CSSCI) [42]洪业应.基于投入视角的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西南岩溶山区重庆市为例[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4):125-130.(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中国农业科学核心)[43]洪业应.西藏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9):1664-1670.(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中国农业科学核心)[44]洪业应.西藏农业碳排放的实证研究:测算、时空特征、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45(19):(全国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 [45]洪业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01):33-36 [46]洪业应.推进涪陵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02):72-77(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 [47]洪业应.贵州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4):47-49 [48]洪业应.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49]洪业应.工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 [J].河南科学,2015,33(10);1873-1877.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出版社)[50]精准化旅游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以涪陵区为例 [J].劳动保障世界 ,2015(5):

谁有 涂敏锐 用贵州福泉磷矿浓缩磷酸制重过磷酸钙的试验研究 磷肥与复肥 1991年第1期

你要这个干什么?你是写论文还是?

沈兵的简介

沈兵,男,1967年5月4日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植物营养学博士,推广研究员,中共党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技推广协会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任新疆石河子蔬菜研究所肥料研究室主任、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农化服务中心主任、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资深研究员。多年从事蔬菜及各种作物的施肥技术研究、新型肥料的研制、农化服务技术的研究,主持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复合肥产业化》及《高效系列复合肥配方及产业化》研究课题,先后获得省、自治区、兵团、市及企业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及专著多篇。 1984年9月-1988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1988年7月-1999年1月:新疆石河子蔬菜研究所肥料研究室主任1994年9月-1997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研究生1999年2月—2009年3月: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农化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8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在职博士2009年3月---2011年1月 吉林隆源农资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1年2月--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 资深研究员论文 一、专著与译著1、《农化服务指导手册》,农业出版社,2012年,主编;2、《农化服务应用指南》,农业出版社,2009年,主编;3、《中国化肥产业技术与展望》,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参编4、《肥料及其使用》、IFA出版,2005年,翻译5、《农业氮素循环可持续管理与活性氮副效应缓解》,IFA出版,2004年,校稿二、论文1、 李平远; 沈兵; 裴友良; 贾可,2011,超高产水稻专用复合肥肥效试验 ,【期刊】 磷肥与复肥-(1)2、 贾可; 沈兵; 李平远, 2009,复合肥企业农化服务现状与问题浅析 ,【期刊】磷肥与复肥 -(3)3、 朱彦锋; 沈兵; 张灿欣 , 2009,我国测土配方施肥中的问题探讨 ,【期刊】磷肥与复肥 -(5)4、 窦京平; 沈兵;2006,撒可富:走出平衡施肥产业化之路 ,【期刊】中国农资 (-08)5、 石学勇; 沈兵; 朱成田; 2008,我国有机无机复合(混)肥行业发展状况 ,【期刊】磷肥与复肥 - 46、 贾可; 沈兵; 张天山,2008,复合肥配方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初探 ,【期刊】河北农业科学 -(05)7、 贾可; 沈兵; 曲艳娣;2008,复合肥配方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 ,【期刊】安徽农学通报(10)8、高志; 徐阳春; 沈其荣; 沈兵;2005,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复混肥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5-12-289、沈兵; 郭勤; 杨静;1999,基质持水量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壮苗指数影响 ,【期刊】北方园艺(01) 11810、 沈兵; 郭琴; 杨静; 胡蔼堂,1999,复配基质培番茄追施化肥对其产量与品质影响 ,【期刊】北方园艺(07) 1711、 沈兵; 胡蔼堂; 郭琴; 杨静,1999,化肥追用量对基质栽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期刊】中国蔬菜(03)12、郭勤; 沈兵; 杨静,1999,基质持水量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素质的影响 石河子蔬菜研究所 【期刊】石河子科技(04)4313、 李天林; 沈兵; 李红霞 ,1999,无土栽培中基质培选料的参考因素与发展趋势(综述) 1999-09-15 149 37914、 沈兵,2000】吉林农业 2000-04-2515、 沈兵,1995,石河子科技 1995-06-15 416、沈兵; 汪清和,稀土在蔬菜上的应用 ,【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5-08-15 0 317、汪清和; 沈兵,1995,生物钾肥在蔬菜上的应用研究,【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5-10-15 0 818、沈兵,1995,多效唑控制菜苗生产的研究,【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5-1019、 杨静; 沈兵; 郭琴,1997,2.4—D加醋防止番茄落花的效果调查 ,【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7-06-15 0 1120、沈兵; 李艳; 姜涛; 郭琴,1997,加工蕃茄品质分析评价,【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7-08-15 13521、沈兵; 姜涛,1997,灰漠土老菜地施用生物钾肥和化学钾肥的比较,【期刊】中国蔬菜 1997-05-1822、沈兵; 郭勤; 姜涛,1996,石河子垦区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期刊】新疆农业科学 1996-10-1023、沈兵; 杨静,1996,双膜覆盖黄瓜施肥规律的研究,【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6-08-15 0 1024、郭琴; 沈兵; 姜涛,1996,生物活性肥料在黄瓜上的使用效果,【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6-12-15 0 725、沈兵; 李建华; 郭琴,1996,石河子地区菜地施肥存在的问题,【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6-1226、沈兵,1997,灰漠土菜地速效钾含量变化及施钾效应,【期刊】土壤肥料 1997-06-1027、沈兵; 姜涛,1997,灰漠土老菜地施用生物钾肥和化学钾肥的比较,期刊】中国蔬菜 1997-05-1828、佟新萍; 沈兵,1998,唐菖蒲球茎更新的两步培养法,【期刊】北方园艺 1998-09-2529、沈兵; 赵平; 杨静; 郭琴,1998,保护地蔬菜肥害的类型和预防措施,【期刊】蔬菜 1998-08-1530、沈兵; 杨静; 郭琴,1998,保护地蔬菜肥害的类型和预防措施,【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8-04-15 0 331、沈兵; 郭勤; 杨静,1998,无土栽培基质对酸碱的反应,【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8-10-15 10 5432、沈兵; 郭勤; 杨静,1998,牛羊粪及其混和堆制腐熟的理化性质,【期刊】石河子科技 1998-12-15 0 6233、田丽萍; 沈兵; 李天林; 李红霞,1998,无公害番茄生菜有机-无机基质培技术的研究 ,【期刊】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934、沈兵,1993,土壤结构改良剂在蔬菜育苗中的应用初报,【期刊】新疆农垦科技 1993-12-2735、沈兵,2006,专用型复合肥填补市场空白,【报纸】经济日报.农村版 2006-02-09 0 136、林葆; 沈兵,2006,植物营养和土壤中的氮,【报纸】经济日报.农村版 2006-05-04 1、2006年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新型肥料创制”项目中“系列复合肥产业化”课题,获得900万课题经费支持。2、2006年主持“平衡施肥体系在复合肥生产、销售、推广中的应用”,秦皇岛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三等奖3、2006年主持“撒可富高氮高浓度追肥”, 秦皇岛科技进步三等奖;4、2006年主持“撒可富高浓度水稻肥”, 秦皇岛科技进步三等奖;5、2006年主持的“硫酸钾型高氮复合肥S20-10-10”,秦皇岛科技进步三等奖;6、2006年主持“撒可富高浓度玉米复合肥”, 秦皇岛科技进步三等奖;7、2002年1月主持“高浓度北方通用复合肥研究”,获河北省优秀新技术二等奖;8、2002年10月主持“专用复合肥的开发”,获河北省优秀新技术三等奖;9、2000年参与完成“甜椒优质、多抗、丰产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获石河子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0、1997年参与完成“加工番茄里格尔87-5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获新疆兵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1、1992~1993年参与完成“兵团稀土示范推广”,获石河子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2、1994年主持完成稀土在蔬菜上的应用,获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13、1994年主持完成“双膜覆盖黄瓜施肥规律的研究”,获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专利:1、主持包装设计专利1项(撒可富外包装设计2、玉米一次性施肥复合肥及其生产工艺 ,3、一种玉米专用种肥及其生产工艺 ,一种清液型复合小麦叶面肥及其生产工艺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

  磷化处理是将金属表面(主要是钢铁和锌)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的多孔磷酸盐薄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篇一
  金属表面漆前磷化处理工艺问题

  [摘 要]主要研究了金属表面漆前锌盐磷化处理工艺,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宜配方和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与普通锌系磷化处理工艺相比,具有磷化膜的耐腐蚀性好,磷化温度低,磷化时间短,耐冲击性和均匀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金属;磷化处理工艺;磷化膜

  中图分类号:TG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063-02

  磷化处理是将金属表面(主要是钢铁和锌)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的多孔磷酸盐薄膜。磷化处理工艺在工业上使用广泛,主要用作油漆涂层的基底。

  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利用较多的是中、高温磷化。但因其能耗大,处理工艺时间长,沉渣多而不利于现代化生产。为了提高磷化液的质量,降低能耗成本,磷化工艺已向低温、少渣、优质的方向发展,成为当前研究中的潮流 。本文主要研究了低温锌、锰系磷化,并确定了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药品

  氧化锌、碳酸锰、碳酸钠、硝酸(65%)、磷酸(85cA、)、亚硝酸钠、硝酸镍、硫酸铜(均为分析纯)。

  1.2 磷化液的配制

  将ZnO、MnCO3、NaCO3用水溶解调成糊状.将H3PO4和HNO3,混合在一起.将上述两部分液体慢慢混合,搅拌反应完全.反应完全后得无色透明溶液,因反应放热,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待反应完全后加人硝酸镍,搅拌至全部溶解.静置熟化1 h以上,备用.若配制工作液需将上述磷化液稀释20倍,加入适量促进剂,用NaCO3调整酸度至工艺范围,搅拌均匀,化验分析备用.

  1.3 磷化膜性能测定

  1.3.1 目测法外观检验

  采用目测法外观检验是现场评价磷化膜质量的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一般检验项目有:晶体粒度、均匀性、色调、光泽、斑点、粉化情况等,可进行大体上的判断.

  1.3.2 微观结构显微镜法

  用电子显微镜将磷化膜放大100~1 000倍,观察结晶形状、尺寸大小及排布情况.结晶尺寸小些为好,一般控制在几十微米以下,排布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

  1.3.3 腐蚀性能测定法

  最常用的是硫酸铜点滴实验法.在室温(15~25 。C)下,在未浸油的磷化零件表面上滴一滴3%硫酸铜溶液,同时启动秒表,30s后不出现玫瑰红班为合格.

  2 结果及讨论

  2.1 主要成分的作用与影响

  2.1.1 磷酸二氢锌

  配制磷化液时碳酸锰用量为12 g/L,碳酸钠用量为18 g/L,硝酸(65%)用量为135 g/L,磷酸(85%)用量为210g/L,亚硝酸钠0.4 g/L,硝酸镍18 g/L,反应温度为40℃,磷化时间3 min,磷酸二氢锌是主要的成膜物质,可由氧化锌与磷酸反应制取.随着磷酸二氢锌用量的增加,磷化膜的耐腐蚀性提高;达到一定量时,磷化膜的耐腐蚀性随磷酸二氢钠用量的增加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磷酸二氢锌主要起调节总酸度的作用,含量过高时,成膜速度快,膜层粗糙、疏松、附着力差,表面有浮灰;含量过低时,溶液成分变化快,调整困难,且磷化能力较弱,甚至膜薄不成膜,进而导致磷化膜的耐腐蚀性下降.通过实验确定氧化锌最佳用量为80一90g/L。

  2.1.2 氧化促进剂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氧化锌为85 g/L,一般常温低温型磷化采用NO3-/NO2-、NO3-/ClO3-/NO2-;氧化促进剂体系较好,不仅成膜速度快,磷化膜形成结晶细密,促进剂主体NO2-;测定非常方便,所以槽液管理简单,不易出现问题.对NO3-/ClO3-;有机硝基物促进剂体系,它虽不需要经常补加,但由于主促进剂ClO2-;、有机硝基物的测定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当出现促进剂过量或不足时槽液会变成深棕色,使总酸度、游离酸度的化验带来不便.本实验促进剂主要成分为NO3-/NO2-体系.这种促进剂体系效果较好,成膜速度快,且结晶细致.但促进剂用量一定要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含量过低会使磷化膜表面不均,含量过高又会使Fe+2聚集过多,磷化膜易生黄色锈迹.通过实验确定硝酸最佳用量为130~140 g/L。

  2.1.3 磷化液中镍离子和锰离子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氧化锌为85 L,调整硝酸镍和碳酸锰的用量,实验结果如图1~2。

  镍是比锌电位高的二价金属,能参与成膜,部分地置换出磷化膜中的铁离子形成新的结晶活性中心,能促进成膜,细化晶粒,增强膜层结合力,降低了磷化温度,缩短了磷化时间.镍盐的加入量太少无作用,加入最大,没有不利影响,但会增加磷化液的成本;锰离子参与成膜,可提高磷化膜的硬度、耐腐蚀性和结合力,降低磷化处理温度、提高反应速度、降低膜厚使磷化膜颜色加深,并带有金属光泽,还可降低昂贵的金属镍的用量.通过实验确定硝酸镍的用量为1O一20 g/L,碳酸锰的用量为l0一l5 g/L。

  2.2 磷化工艺的影响

  2.2.1 温度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改变反应温度,实验结果见图4。

  温度适当升高,虽然能激活能垒低的点也能成为结晶“活性中心”,使晶核数目增多,结晶速率加快.但温度过高,Fe+2大量产生,生成大量沉渣,造成成分不稳定,消耗磷化液,使工件表面有挂灰现或不能生成膜层,易返黄,耐蚀性差,所以磷化时间随温度而定.将磷化温度控制在35―45℃之间,既能保证适当的磷化速度和膜层质量,还能减少沉渣产生,稳定槽液稳定性也差表2氧化锌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且磷化膜层粗大耐蚀性差,同时槽液的稳定性也差;温度低,磷化速度减慢,膜层不连续。

  2.2.2 酸度的影响

  磷化工艺中控制槽液的PH值比控制酸度比更合适。因为无论磷化液是由H3PO4或磷酸盐配制, 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同时存在着多步离解平衡:

  因为磷化体系中/=K2(25℃,K2=0.013), 将(2)、(3)式代入到平衡常数K2的表达式中整理得到:

  C总=5.7×10-5( +7.6 ×10-2 +4.8×10-10 +2.1×10-22 (4)

  在满足K2表达式的前提下,磷化液的PH值与配成磷化液的H3PO4或磷酸盐的总浓度之关系可由(4)式计算出来,计算结果见表4。

  2.2.3 磷化时间的影响

  其他反应条件同2.1.1,改变反应时间, 磷化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磷化时间短,能节约成本,但工艺不稳定,不易控制,磷化膜性能不稳定;磷化时间长,成本高,获得的磷化膜质量差,结晶面上再结晶,膜层粗糙较厚,附着力差.本工艺磷化时间应控制在3 min左右,能形成理想的磷化膜.

  3 结论

  通过对铁板板材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得出了最优的工艺配方:氧化锌用量为80―9O g/L,碳酸锰l0~l5 g/L,碳酸钠15―20 g/L,硝酸(65%)130―140 g/L,磷酸(85%)200―220 L,亚硝酸钠0.2―0.5 g/L,硝酸镍l0~20 g/L.本工艺属于低温锌系磷化,使用了多种金属的酸式盐作为成膜物质,控制温度在35―45。c,总酸/游离酸在18―25之间,磷化时间3―5 min,比普通锌系磷化工艺得到的磷化膜耐腐蚀性好,磷化温度低,时间短,磷化膜耐蚀性好,与涂层附着力好,耐冲击性好,均匀性好,改善了普通锌系磷化工艺沉渣多,能耗大,磷化液不耐用等缺点。
  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篇二
  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摘要: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科学利用、产业的全面发展、环境的有效保护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产业整合力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 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 政策建议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3、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近年来,一些磷矿资源丰富的省份先后就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如云南省颁布《磷矿资源开采市场准入条件》,湖北省出台《关于今年磷矿山开采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但这些整合工作仍然局限于一个省份之内,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还没有出现。本文建议,我国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加大磷化工行业整合工作:从政府引导上,中央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尽早出台黄磷行业准入条件,建立严格监管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职能;从发展模式上,要适应化工园区这一国际化工发展的主流,以园区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施清洁生产和“三废”的统一治理,实现产业的园区化、集约化和一体化;从产业结构上,适当控制黄磷的生产,积极发展磷化物等中间产品,大力发展亚磷酸盐等下游产品,坚持发展无机磷化工和有机磷化工相结合,改变单一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企业重组上,要通过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努力形成一批国际化、大型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企业集团,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以此带动和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应坚持在自主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实现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看了"金属表面磷化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表面处理技术论文

2. 试论汽车发动机气门的拆装技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