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传记文学杂志社

2023-12-09 12: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传记文学杂志社

人物传记杂志有:《传记文学》,《人物》,《名人传记》等。

《传记文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物传记类大型月刊。

《名人传记》杂志是目前国内传记类杂志中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期刊,专注于财经领域,致力于各类财富人物的深度挖掘与报道。

《人物》杂志是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导为主的人物传记类期刊。1980年创刊,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

其他的人物传记杂志:

《山西青年》、《人物》、《时代人物》、《中华儿女》、《科学家》、《南方人物周刊》、《传奇文学选刊(紫色年华)》。

关于人物传记介绍: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王映霞的为霞满天

1990年 王映霞晚年有过一次轰动海外的台湾之行。1990年12月21日王映霞的晚年生活本不绚烂,退休之后更趋于平淡。起初,她的健康状况尚好,除患轻度白内障和心脏病外,并无大病,日常生活全自行料理。她长期一人独居上海,不愿与儿女们共同生活。三四十年代王映霞便活跃在上海滩,见过大人物,应酬过大场面,但她却没有交际场上人的嗜好。她不抽烟、不喝酒,不看戏、不打牌,也不跳舞,连茶也属可有可无,暮年更是如此,唯一有兴趣的是看看报纸翻翻书。 80年代初,在老朋友的劝说、鼓励下,她为报刊匡正一些关于郁达夫往事的误记,兼写一些与鲁迅、许广平、陆小曼、丁玲和庐隐等交往的文字。时来运转。1986年,王映霞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她成了文史馆里最年轻的“小妹妹”。在友人的帮助下,她搜罗了郁达夫书信四十九通,结集成册,出版了极富史料价值的《达夫书简——致王映霞》。又于暮齿之年,据自身的经历写了《半生自述》、《王映霞自传》,在大陆、台湾出版。另编就她与郁达夫的散文合集《岁月留痕》等。令王映霞特别兴奋的是,1990年,八十三岁的她作了一次台湾之行。那是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刘绍唐先生及原《中央日报》社长胡健中先生,以王映霞为“杰出大陆人士”为由,向台湾当局申请的。在台北三个月,她拜访了暌违四十年的老友陈立夫先生、胡健中先生,参观了张大千的故居摩耶精舍,饱览了秀色可餐的阳明公园。 时值1995年,王映霞身体日衰,生活不能自理,独居发生困难。儿女们邀她前往同住,她又不肯,便请雇工料理,只在寒冬或酷暑到深圳、杭州儿女家享天伦之乐。笔者即在此期间经友人介绍认识她的。王映霞的家住上海复兴中路一条弄堂里,门口是幼儿园。是年夏,我第一次登门拜访碰上铁将军把门。邻居老大妈说王老师(他们以此称呼她)骨折住院了,医院就在附近。老大妈让她的孙子给我带路,并捧着个西瓜去。看来,王映霞的人缘不错。在骨科病房我见到了王映霞。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凭直觉我一眼在众多病员中认出她。她时年已近九十,但其气质、风韵犹存,给人一种繁华落尽,美人迟暮的感觉。她因腿伤,正在作牵引,靠在床上,在与一位老先生聊天。我送上名片,作一番自我介绍后,她说她骨折住院两个月了,身体不好,头晕,出书的事等她出院后再联系。她让那位陪她闲聊的老先生找纸笔,写她的地址及电话给我。老先生在床头柜中动作稍微慢了一点,一时没找到,见我站在那儿等着,王映霞脸色不高兴,催他“快一点”。我以为那是个钟点工,后来朋友告诉我:他姓韩,八十岁了,祖籍河北,曾在浙江工作过,特地从台湾赶来照料王映霞生活的。 在我编辑她的《岁月留痕》和《王映霞自传》书稿两年内,我与她电话、信函不断,有段时间,几乎周周有信。她对我的称呼花样繁多、有趣:先生、老弟、小弟;落款是:老王、王老、映霞。她的字写得相当漂亮、工整、有力度,富男士风格。她每每来信,你得必须立即作复,否则她就大为不悦:“信来回要十五天? 真急煞人。”“小老弟,你是不是把深圳的老朋友忘掉了?”或带命令式的:“复我。” 有趣的是一次我出差,复信晚了一周,她十分恼火,在一张别致的深圳电视台用笺上写道:“我用这样漂亮的信纸给你写信,你不觉得脸红吗?”我无奈,赶忙找了一张比她的信纸“更漂亮的”印花的宣纸复信,说明理由赔不是,她的气才消掉,尔后又向我道歉并赠我一幅她的书法作品。真有点老小孩味道。最令我尴尬的是,大约在1996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早晨6点钟左右她打电话向我拜年,弄得我无地自容。我想说两句“不好意思”的话,她不让我说。她说她希望我代她在南京找一家养老院,她要到南京来养老。吓得我只敢“嗯嗯”个不停,既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后来她没有再问我这件事,我自然更不敢问她了。

蒋经国特稿:舟山国军为什么要撤退

舟山国军胜利回师台湾,没有消息泄漏、没有兵员损失,有计划、有组织、人数多、时间短而成功撤退,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堪比1940年二战时期法国北部敦克尔克盟军大撤退,值得今天的台湾军方和大陆军方总结经验...一、在舟山国军完胜回师台湾66周年之际,我再次翻看有关书籍、点看网路相关图文,我感知,国民党、蒋中正决定舟山国军转进台湾,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政治上的,二是军事上的政治上,面对现实,共产党解放军事实上已经控制大陆统治大陆,如果没有国际社会国际政治的根本变化,两岸分治是必然的了...军事上,国军战机在日常巡航巡逻时拍摄到共军在上海宁波等地建立了十五个新机场,有200架以上苏联提供给共军的飞机,有的新机场停放着怪模怪样的不白飞机,随即知道是部署了苏联刚刚援助的喷气式战斗机...甚至有天,国军战机在日常巡航巡逻时有一架被莫名其妙击落,稍后一天才查知是被苏制喷气式战斗机偷袭。这样,国军在上海浙江的空军海军优势即将逆转而丧失制空、制海权...虽然,当时,国军在舟山群岛的岱山岛上,刚刚启用一个重轰炸机基地,这是花费4000万银元才完工,若非战机斗不过苏制喷气式战斗机,国军不会放弃舟山2016.05.17  01:01我在这里以几幅图片报道一个历史记录、一件军事战略:蒋经国在1950.05.17子夜于台北发布的公开信....二、蒋经国的这个特稿,内容丰富、思路清晰、逻辑慎密、语词恳切,详细地说明了如下问题:1.舟山国军为什么要撤退?2.放弃了距离大陆最近的空军、海军基地3.国军从舟山撤退,令自己、大家、官兵、人民痛苦不已,难以接受4.过去,主张固守舟山,今日,决定放弃舟山,战略目的、战略意义一样,即挡住共军进攻台湾,确实保证台湾这个唯一的复兴根据地安全5.有台湾才能反攻,能反攻才能复兴,目前的战略决策是“台湾第一”6.舟山国军转进台湾,表现的是国军力量不够,如果台湾军力足够,当然不必撤退7.过去国军的失败,有时就因为军事上必须放弃,而政治上不能放弃,矛盾8.15万大部队撤退,当然万分危险,只要被共军发觉,明白国军意图,肯定完败9.国军胜利撤退,没有留给共军一枪一弹一兵一卒10.舟山国军撤退台湾,当然影响军心民气,但是,不撤退,最终被共军歼灭,对于军队和人民的伤害打击更大...三、http://www.doc88.com/p-9062388524120.html    这册《传记文学》是2000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刘绍唐老师赐送给我的,另外还有创刊号等几乎全套...如今刘老师已经仙逝,我永远铭记他的关怀教导...

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主要业务

文化艺术出版社成立二十多年来,以“出版双效益图书,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宗旨,致力于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戏剧、话剧、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理论专著、教材、工具书、大型画册的出版,形成了多层次的出版结构。 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杂志名誉社长、主编王文章,社长查振科,主编喻静。《传记文学》杂志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涌现的人物传记类杂志。《传记文学》杂志虽然历经了不定期出刊、季刊、双月刊、月刊的作品与争鸣《作品与争鸣》杂志于1981年创刊,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文艺期刊。它总揽文坛全局,选登最新文艺作品并配发精短评论;选载有争鸣价值的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戏剧、影视等作品并刊登相关的重要争鸣文章;介绍国内外文艺创作及理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流派、新动向,集文学性、可读性、资料性于一身

黄现璠的参阅辞书

1、日本外交部亚洲局监修、霞山会编:《现代中国人名辞典》1966年版第327页,1972年版第325页,1986年版第588页,财团法人霞山会出版。2、《中国人名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3、《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第51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4 、中国《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上册第145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编:《民国人物小传》,载《传记文学》第72卷第1期,1998年1月10日。6、《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43-144页,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7、《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华文出版社,1992年12月8、《广西古今教育人物》第270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印,2001年10月第1版9、《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第147页,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10、黄现璠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邓之诚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初版。11、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陶希圣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再版。12、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覃应机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3、黄现璠著:《侬智高》“自序”,商务印书馆,1983年10月第1版。14、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罗章龙唁电墨迹”、“韦纯束序一”、“冢田诚之序二”、“马克·本德尔序三”。15、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桂林之最》第90页,漓江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6.邓炳荧撰:《毋用扬鞭自奋蹄》,载《师范群英 光耀中华》第14卷第20~26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