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探索奥秘编辑部

2023-12-11 19: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探索奥秘编辑部

《奥秘》 科普期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16开本。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80年2月作为《科学之窗》的副刊出版发行。1982年1月,成立《奥秘》编辑部,首任编辑部主任周云乔。1994年,由《奥秘》编辑部改为奥秘画报社,现任社长、总编卢骏。社址在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26号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大楼8层。以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外太空的扑朔迷离、探险家的坚苦卓绝为载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坚持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坚持普及科学知识”为办刊宗旨。探索自然,揭示奥秘,荟萃全球科普事件,涵盖天文、地理、生物、人文、考古、旅游、历史、生活、神秘事件、坊间传闻、民族神话等诸多领域,勾勒种种奇景、奇观、奇貌、奇闻,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和石破天惊的发现,力求把最新颖、最前沿、最动人的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拓展青少年关注神秘事件的视野,为各个年龄层的读者提供最具看点的神秘事件及其探索与发现,让读者在感受世界奥秘的同时开拓视野,丰富自然知识,用科学的解释营造生命、展现哲思、阐述人生、透析生活;用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关注现实,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获云南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9年在云南期刊改革创新奖,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云南省科协《奥秘》画刊的报刊代号是多少

奥秘,或称奥秘月刊,奥秘画报,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连环画形式表现的月刊。

主要栏目有世界之迷、自然之迷、科普园地、探索者、长城长、天南地北、奇异现象传真、失落的文明、奇闻录、金苹果、走近生命、共同家园、探险之旅、读者点评。

《奥秘》创刊于1980年,是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探索五彩缤纷大自然的科普连环画月刊
期刊分类: 月刊 创刊年份: 1980
国内刊号: CN 53-1068/N 国际刊号: ISSN 1005-1376
邮发代号: 64-23
主管单位: 云南省科协
主办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单位: 《奥秘画报》编辑部

探索宇宙奥秘

过去说法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质向中心聚合成为太阳,周围还有部分散在的物质碎片围绕着太阳旋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渐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由水中产生了有机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现在最新的研究认为:行星是从黑洞中产生的.  并为此找到了确凿的证据:银河系中央的小型黑洞能够超速“喷射”行星。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只有特大质量黑洞才能以超速喷射行星。   研究人员称,实际上小型黑洞要比特大质量黑洞喷射更多数量的行星。198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物理学者杰克---希尔斯预言,银河系中央的特大质量黑洞能破坏双子行星平衡,束缚一颗行星,并以超高速将另一颗行星喷射出银河系。自2004年以来,天文学家共发现9颗被特大质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他们推测这种特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360万倍。然而,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赖安---奥利里和阿维---利奥伯从事的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央许多小型黑洞喷射出大量行星。  这些小型黑洞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的10倍,一些研究认为银河系中央至少有25000个小型黑洞围绕在特大质量黑洞附近。当某些小型黑洞将行星喷射出银河系时,它们会进一步地靠近特大质量黑洞。利奥伯说,“小型黑洞比特大质量黑洞排斥喷射行星的速度更快!研究被喷射行星的轨迹和速度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测定多少黑洞会喷射行星以及它们是如何排斥喷射行星的。”同时,他们也承认开展此项研究是很不容易的,现有的太空望远镜无法观测到银河系中央特大质量黑洞区域,该区域浓缩存在着许多小型黑洞。   研究人员推测,被特大质量喷射的行星速度达到709公里/秒,它们在银河系引力束缚下速度可能会更慢,估计这些行星被喷射时的初始速度达到1200公里/秒。然而,被小型黑洞喷射的行星速度要更快,行星在小型黑洞的排斥作用下可达到2000公里/秒速度脱离银河系

探索大脑8大奥秘:每天都在用脑,你了解大脑吗?

文/诸神的恩宠

请先猜一个谜语:每天,我们都要用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在我们身上,但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缺了它,我们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那么请问,这是什么东西?

可能你已经猜到了,没错,它就是我们的大脑!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大脑,然而有关大脑的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东方广播中心独家策划了一档有趣的科普节目,叫“创新之问”。该节目内容为普及大脑常识,形式以两方对话为主。最大的亮点是,对话的双方极具反差萌效果。怎么反差萌呢?原来,对话的一方是中国院士、著名神经生物学家 杨雄里 ,而对话的另一方则是 小学生们。

想想看,科学家认真严谨、学识渊博,而小学生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当这两方相遇时,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正如节目组所预料的那样,科学家和小学生们精彩的一问一答,为很多人普及了脑科学常识,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誉。后来,节目组将这期节目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辑,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 《与中国院士对话·大脑奥秘知多少:大脑奥秘初探》。 这本书曾荣获 “2018年度桂冠童书”奖。

好了,话不多说,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在脑科学方面,杨院士和小朋友们都聊了些什么吧。

01 大脑由哪些部分组成?

在科学界,许多人都觉得宇宙奥秘最高深莫测。但其实, 人脑的奥秘完全可以与宇宙奥秘相提并论 。世界上任何一台先进的机器,都没有人脑结构复杂。既然人脑这么厉害,那我们就有必要好好认识一下它。

脑位于我们的颅骨腔内,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 。其中,大脑占脑总重量的85%左右。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两个半球的外层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思维的器官,主导人体内部的一切活动过程。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负责控制和平衡人的各种行为 ,比如我们走路、跑步、弹跳等,都是小脑在发挥作用。脑干位于大脑下方, 脑干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个体生命 ,包括心跳、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人脑主要指大脑。相较于其他人体器官,大脑的发育过程要复杂得多。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位 ,大脑里存在着上千亿个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叫做突触 。在胎儿期,脑神经元的数量不断增加。当婴儿出生时,脑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在两三岁时,学说话学得特别快。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在两三岁时脑部发育特别快,大脑能很轻松地接收和模仿信息。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学说话学得快。

02 脑科学界都有哪些巨人?

从历史角度看,脑科学研究之路虽然不长,却充满艰辛。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利用解剖学手段研究大脑。到了19世纪,神经元理论破土而出,由此,形成了脑科学的雏形。

在脑科学研究领域,有两位巨人不得不提。 一位是意大利神经解剖学家高尔基。 1873年,高尔基首创新的染色法——高尔基染色法。高尔基染色法能将动物神经细胞的形态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使得人类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复杂而精巧的神经元结构。

脑科学的另一位巨人,是西班牙神经科学家卡哈尔,他被誉为 “神经科学之父”。 卡哈尔改进了高尔基染色法,并开创性地提出神经元学说。神经元学说认为,大脑由脑细胞构成,神经元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单位,神经元之间虽然不直接接触,但它们之间会传递信号。卡哈尔还亲自手绘了神经元的图像。通过这些绘图,人们能看到神经元细胞的模样。

由于在脑科学方面的巨大贡献,高尔基和卡哈尔同时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项。

03 目前都有哪些大脑研究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大脑的技术也越来越多。说到这里,杨院士分别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给我们介绍几项大脑探测技术。

先说微观方面的两项技术。第一项是电子显微镜技术。这种技术能看清楚神经细胞和突触的精细结构。第二项是电生理技术。这种技术能检测神经细胞活动。哪怕是活动范围小于0.1微米的细微变化,也会被它精准地记录下来。

说完微观方面,再来看探测大脑功能的宏观技术。第一项是脑电图。脑电图技术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大脑分析技术。19世纪末,英国医生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脑电波。此后他们又发现,人在思考和睡眠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脑电波。于是,脑电波这一概念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脑电图分析技术已成为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工具。

除了脑电图之外,核磁共振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脑部检测技术。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十几位科学家因在核磁共振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技术有多厉害。核磁共振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另一类是功能核磁共振技术。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在不开刀的情况下,获取人体各种器官的大量信息。用这种探测大脑,可以清晰看到大脑结构和大脑活动。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诊断脑梗塞、脑肿瘤、脑外伤等。而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则更为简单,它只要通过测量血液的氧含量,就能精确地监测大脑活动。

04 大脑图谱是什么?

然而,当我们在探索大脑奥秘时,光有大脑检测技术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张“大脑地图”。这张大脑地图的专业术语叫“大脑图谱”。 一直以来,绘制大脑图谱都是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绘制大脑图谱呢?这是因为大脑图谱能详细描绘出大脑活动,并标注出负责语言、记忆、情感的各个功能区域。要想对人脑有更深入的认识,就必须要有一张大脑图谱。

绘制大脑图谱的传统技术是,把大脑组织切成薄片,并用特殊的荧光进行染色,之后将这些切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研究,并拍摄成照片。但是,用这种方式绘制大脑图谱,不仅费时费力,还特别费钱。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始积极寻找新方法。

2016年,美国一个科研团队发明了 神经元条形码技术 。这种技术给每个神经元都配了一个条形码。如果想得到一个神经元的DNA,只需要将这个神经元的所有条形码拼接起来就可以。应该说,这种技术比传统的绘制大脑图谱的技术要高明得多。

05大脑与记忆是什么关系?

大脑素有“ 人类记忆仓库 ”的美称,那么,大脑为什么能记住信息呢?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先从一部老电影说起。

在美国电影《雨人》里,主人公雷蒙是个记忆天才,他能做到对任何事都过目不忘。雷蒙的原型是美国人皮克。虽然皮克患有自闭症,但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凡是他看过的东西,98%都能记住。皮克的惊人记忆力激发起科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情。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 记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能持续两秒左右,短时记忆在一分钟以内,长时记忆会在一分钟以上。

对于正常人而言,年纪越大记忆力越差。然而,病人莫莱森年纪轻轻却常常忘事。后来医生发现,莫莱森的记忆只能持续20秒。莫莱森为什么如此健忘呢?这事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小时候,一场车祸让莫莱森患上了癫痫。为治疗癫痫,外科医生摘除了他大脑里的一部分海马回组织。手术后,莫莱森的癫痫的确减轻了,但同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就连刚刚说过的事情都记不住。

莫莱森的失忆现象,引发了神经科学家们的强烈好奇,于是科学家们纷纷开始研究他。而莫莱森呢,由于只有20秒的记忆,于是他总能很耐心地配合科学家们的各种要求,从不厌烦。最终,好脾气让莫莱森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病人之一。从莫莱森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 大脑里的海马组织和记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说完莫莱森,再说回正常人。对于正常人来说,记忆力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训练。 记忆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依次是存取、编码、存储、取回。 人在记忆过程中,会涉会及到很多复杂的机制,只有大脑各部分通力合作,才会记住信息。

尽管记忆力对人至关重要,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纯粹的记忆并不构成价值。大脑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现实问题。

06“大脑潜能被开发了20%”,这种说法靠谱吗?

现在,社会上各种智力培训课程层出不穷。这些培训抓住了家长们的一个心理需求,那就是,要培养高智商的孩子。

那什么是智商呢? 智商指,一个人的认知程度与其年龄相符的程度。 人的智商会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人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改变。一个人只要能不断学习,他的智商就能不断提高。

说到智商,总能让人联想到潜能。今天,世界上很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脑具有无限潜能,目前人脑潜能只被开发了20%左右。杨院士认为,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为什么?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人脑开发到100%是怎样的情况。既然是这样,那又凭什么说,目前人脑只开发了20%呢?所以杨院士认为,“人脑能开发到百分之几”这种观点并不科学。

07 换头术存在哪些风险?

虽然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还很有限,但科学家对脑科学的探索从未止步。近几年,脑科学界涌现出了不少奇闻异事。比如2017年,一则换头术新闻就引发了全球网友热议。怎么回事呢?原来,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韦罗希望能做世界上第一例人类换头手术。这个想法听上去很惊悚吧?可真就有人愿意当试验品。这个人是俄罗斯的一位程序员,他因为先天患有脊髓肌肉萎缩疾病,所以只能长期坐轮椅。这位程序员相信,通过实施换头术,自己就能重新站起来。于是医生和病人一拍即合,准备进行换头术。但后来,换头手术并没有实施。

为什么呢?因为 换头术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是伦理问题 ,假设给张三换上李四的头,那么问题来了:现在这个人到底是张三还是李四? 第二是生理排异问题 ,换头术之后,病人体内会发生强烈的排异反应。如果处理不当,病人将有生命危险。由此可知,换头术能否在人身上实施,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08 未来脑科学研究的趋势是什么?

进入21世纪后, 人工智能已成为脑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人工智能,简称AI,它是研究、开发和模拟人类智能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近几年,人工智能一直是科技界的热门话题,围绕人工智能的大讨论也从未中断过。

2017年,我国围棋顶尖高手柯洁挑战人工智能AlphaGo,结果却连输三局。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其实这也难怪,因为从表面看,AlphaGo是一台机器,但实际上,它背后站着一群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说到底, 与柯洁对阵的并非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大群智力超群的科学家 。这么看来,柯洁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有趣的是,在战胜柯洁后不久,AlphaGo也跌下了冠军宝座。打败它的不是人类,而是新一代人工智能AlphaZero。

面对柯洁惨败AlphaGo这一事实,人们开始对人工智能产生强烈恐惧。于是,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抢走我们的饭碗?目前,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总的来说,今天的脑科学研究还主要聚焦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对于脑的高级功能,比如思维、情感、意识等,我们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人脑是精神活动的器官,而精神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幻莫测 。思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一特性,给研究大脑带来很大难度。然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越是未知的领域,越是能激发我们的探索欲。

21世纪是脑科学的世纪,研究大脑已成为当前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正如现代脑科学奠基人卡哈尔所说,“ 只要大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就仍将是一个谜 。” 在未来,脑科学又会带来哪些研究成果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探索奥秘搭配正确吗

正确。
下面关于“探求”和“探索”的词语搭配例子:
探求答案、探求知识、探求未知、探求科学。
探索秘密、结果、世界、人生、奥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