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第四纪地质期刊

2023-12-08 07: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四纪地质期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双月刊,CN 37-1117/P,ISSN0256-1492)创刊于1981年9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海洋地质学及海陆第四纪地质学及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中国海区、大洋地质和“三极“地区研究报道特色;注重海区与大陆、区域性与全球变化对比研究。

frontiers in genetics 是什么杂志,影响因子是多少?

影响因子是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和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GEOSCIENCE FRONTIERS》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季刊,公开发行,2010年10月开始出版。主编莫宣学院士,美国Southern California 大学的Gregory A. Davis教授担任特约副主编。

《GEOSCIENCE FRONTIERS》瞄准国际地学领域学科前沿,发表国内外地学前缘研究成果,探索地学前缘发展态势,为推动地学事业的发展和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服务,是一份重要的地学领域学术期刊。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和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不是一个杂志名字,而是一系列的杂志总称,和 NPG 里面的Nature Research Journals 和 Nature Review Journals 一个意思。

Nature Research Journals 的影响因子(因为Nature Research Journals是Nature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等的总称,而不是一本杂志).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和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的影响因子。

扩展资料:

每年年初的两期基本固定为“地球物质科学”主题,重点征集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结晶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国内外前缘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

每年年中的两期基本固定为“地球结构、构造与动力学”主题,重点征集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学、大陆动力学、宇宙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等方面的国内外前缘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的应用课题论文。

每年年末的两期基本固定为“地球表层科学”主题,重点征集环境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灾害地质学、水文与工程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找矿勘探学、能源地质学、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地层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国内外前缘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各期基本上开辟有“非主题来稿选登”栏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中心

文献计量学与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

1.文献计量学的理论

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学术期刊是科技及先进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信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方式日臻完善的今天,作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就应先行一步,高瞻远瞩这是形势使然。

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在发表科技论文、科技成果获奖和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科技论文一般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研究最直接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效率,特别是论文的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国内外管理人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如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文献体系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文献的变化规律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学以外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科学技术生产效率的评价,使决策者可以对科技研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例如出版著作数、发表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部门中作为考核、奖惩、晋升职工的评估依据。这些简单指标的组合,就可以评价大学、研究所、工业公司以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能力。在近10年中,文献计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各方面更趋成熟,研究层次更趋深入,定量化描述的手段与方法也日益改善。同时寻求更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更现代化的文献数据处理手段,最终有效地指导文献情报工作。

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匈牙利、印度等许多国家不仅把文献计量指标作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管理的高度,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计量学应用所必需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我国著名学者赵红洲、蒋国华等人曾经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并以“学术榜”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国家科委为了从一个侧面评价我国学科发展、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成就,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今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ISI的三套出版物,对我国学者从1983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8年起也逐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简称《指标集》)。集内有100多项统计指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及其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该书的内容包括:统计源概貌,机构研究计量统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研究计量指标,地区研究计量指标,科技基金计量指标,合作研究计量指标,人才研究计量指标,文献评价计量指标。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连续资助了6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使其研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与其它社会评价指标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和计量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与支持,因而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事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这是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趋势之一。

2.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建立的背景

文献计量学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正规的文献信息计量工具,为应用提供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必须依托较为适宜的文献数据库才能进行。目前国内文献计量学研究大多利用SCI为数据源进行统计研究,但在本研究进行项目调研中发现SCI创建时间较短,在可追溯性方面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检索工具(如地质学方面有200多年收录史的GeoRef),虽然SCI收录5000多种期刊,但由于其专业覆盖面很广,故每个学科的收录数量都不够。并且SCI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各科学间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SCI中没有“分类号”一项,不能按学科进行分类检索,因此用它进行某学科的统计就很困难,一些文献统计项目为了用SCI进行各学科综合统计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等加工、录入,这一点可反映出数据源选定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结果和效率。可以认为利用SCI对国内外地球科学进行分学科和领域论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论文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统计分析,论文研究的区域分布统计分析,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公共查询系统技术实现对地学文献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输出,实现地学文献的信息化管理。

(1)系统运行环境:

a.服务器: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I 800、RAM/256M、Disk/20G;

b.客户机:DINDWOS 9X或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 350、RAM/64M、Disk/9G;

c.网络:互联网;

d.数据库:MS-SQL 2000。

(2)系统结构: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三级B/S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其中,Web服务器位于系统的中间,是原型系统的枢纽与核心部分,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前端是Client/Brower,中间是Web Server,后端是Sql Server。

图1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的结构图

(3)系统总体功能:

a.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输入与维护、查询、显示输出等,系统也提供Web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可在远程或本地进行编辑、浏览、维护。

b.系统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初评估、总评估:依据文献查询结果进行学科、主题、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区域等相关度的统计和分析。

c.数据交换功能:系统可通过转换工具将数据转换为其它标准格式,如2709等国标数据。

d.系统具有完整的桌面管理和帮助系统。

(4)系统构成框图(图2)与主要功能图(图3)。

图2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的构成框图

(5)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在中文WIN2000下利用SQL2000、ULTRADEV、VBSCRIPT进行开发。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选定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建库主要收集和利用《GeoRef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eoRef)、《中国地质文献库及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DS)作为数据源,GeoRef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在1982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地质调查所信息中心所建的地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北美地区自1785 年以来的和世界上其它地区自1933年以来的地质文献,包含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上公认的5000余种期刊、会议资料等,总共约220万余条,其收录范围覆盖了地球科学近40 个类目,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检索数据库。GDS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所建,收录1985 年至今的400 余种期刊、专著、论文集和国际会议中文资料,累积文献量达20 余万条,收录范围基本覆盖了地球科学、土地科学等40个类目,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最大型的检索系统,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数据库。选取上述两个数据库作为本系统数据源的主要原因是:①GDS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诸多方面与GeoRef接轨,建库依据了文献计量学的结果;②两种数据库均有较为严格选刊标准,收录文献的种类较多,即将国家级单位主持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杂志悉数收录,也将一些地方主办、流通区域有限因而影响较小的地球科学杂志收录;③两种数据库收录时间较长,GeoRef已有200年数据,GDS的数据年限已有近19年,非常适合于我们对多年来地球科学论文情况进行分析;④两种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设立既遵循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又是从检索文献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GDS是参考了GeoRef的类目名(表1、表2)。所以根据GeoRef和GDS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代表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不足之处是两种数据库都缺少引文分析。

图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

表1 GeoRef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

表2 GDS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

续表

3.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实例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是利用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检索提取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科技人员群落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榜的测定;检索提取分类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选项有:题目、作者/单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卷、页、文献索取号、语言、载体形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识别号、记录状态、文献类型、目录级别、文献载体、ISSN号、ISBN号、会议、版次。如想了解我国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通过系统选择框架结构中“出版年”,输入“年代(1997、1998、…2001)”,检索出各年代收录的全部文献,再选择系统框架结构中的“作者/单位”输入、并通过Excel运算处理,即可得到如下的统计数据(表3)。

表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1997~2001年收录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

国内外学科结构统计分析

利用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GeoRef数据库100年、GDS数据库15年期刊论文进行学科的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利用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进行检索,GeoRef数据库的检索式:分类号的字段代码、GDS数据库的检索式:选择检索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输入分类代码,采用上述方法我们采集了国外100年、国内15年的分类数据,编制了国际地质科学体系学科结构的百年演变图及国内地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近20年演变图(详见第一章)。

中外综合性期刊地学论文对比研究

(1)《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Nature》和《Science》的地学学科结构的统计分析

《Nature》和《Science》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主办的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地学文章一般都反映了地质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而《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也可以算是我国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4种杂志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及其变化趋势。

比较4种期刊可知,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的论文数都居于其它学科之上,说明近年来对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日趋重视。词频统计结果也表明与其相关的术语出现最多,如“第四纪”、“新生代”、“全新世”等。因为第四纪从时间上离人类活动的历史最近,因此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等,无不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上关于宇宙地质(或球外地质)的论文排名在前5位,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排名要靠前。球外地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及到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当然它还反映了我们对地球起源等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之所以国内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设备水平有关,其次是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外两著名期刊上关于经济地质(包括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国内两大期刊在油气地质、金属矿床两类论文数量均名列前茅,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大有关。另外,地质找矿仍然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占相当大比重,这方面的成果(论文)也就很多。

(2)《Nature》和《Science》国别分布的统计分析

从表4、表5可看出,前10位除中国之外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英、法、德为第二梯队,明显落后于美国。这表明只有经济上相对强大了,科技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也很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因而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能够跻身前10强,说明我国在地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表4 在《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

图4反映了过去20多年以来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地学论文的情况,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近6年以来迅速攀升,表明我国地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表5 在《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

图4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地学论文数量变化曲线

(3)《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

对《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4种期刊1996~2001年每一年不同单位发表论文数的多少进行了排序,从图5、图6看,在《Natur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58%、28%、15%、11%、0.2%;《Scienc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47%、27%、0.4%、0.05%、24%,大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研究所。这与《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情况完全相反(表6、表7)。

从表6、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地学论文最多的单位是研究所,其次才是大学或学院。按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科院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及其所属各实验室发表论文数最多,其次为地科院、地震局、海洋局等所属研究所。中科院论文数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所。大学中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排名未分先后)。

图5《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

图6《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

表6《中国科学D辑》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

表7《科学通报》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

中外期刊地学论文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

根据选定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采集和分析了16000多个数据,从而对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行星与宇宙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地质观测技术等研究学科和领域进行了专题调研,反映了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详见学科分述部分)。

地质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
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
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
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
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
地理学报 2.31
矿床地质 2.09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
地质学报 1.783
石油学报 1.701
中国沙漠 1.691
岩石学报 1.561
地球物理学报 1.56
地理研究 1.48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
地球学报 1.374
中国科学D 1.354
第四纪研究 1.323
岩矿测试 1.319
地质力学学报 1.30
地理科学 1.28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
干旱区地理 1.239
石油实验地质 1.18
自然资源学报 1.165
煤炭学报 1.119
古地理学报 1.086
沉积学报 1.077
天然气工业 1.006

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一、成果内容概述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调查部署开展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经过四年的野外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成果:①青藏高原东缘在上新世时期(4.3~2.6 MaB.P.)出现了一个大泛湖期,北到康定,南至攀枝花。②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湖相、风尘和冰川沉积的地层序列,通过各种环境指标的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段古环境的变迁过程;③通过多时相遥感图像解译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各种环境指标分析,对若尔盖草地沙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土地沙化的主要因素等开展了系统研究。④建立了不同时段古环境事件演化的时间序列,并与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区上新世以来不同时段古环境演化的成因机制。具体如下:

(1)若尔盖草地沙化的调查评价

通过三个时相卫星图像的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查对该区土地沙化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取得了新的认识:该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瓦切-黑河牧场、玛曲-曼尔玛、阿西牧场-花湖一带,空间上呈近南北向分布,地貌部位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河流阶地以及山间盆地中,对三个砂带的表层以及三个风成沙-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对该区风成砂的物质来源以及土地沙化形成的历史及其演化机制等重大环境问题获得重要的认识。通过若尔盖地区空间分布的五个环境剖面的年代学和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厘定若尔盖古湖的发育时段,环境指标分析建立该区晚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特征。初步研究发现在1.5万~1万a若尔盖为湖泊环境,1万a后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形成草地沼泽环境。

(2)川西高原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成都红土和甘孜黄土剖面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出:典型红土与黄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界限以及松山期的贾拉米洛极性事件;川西廊带区黄土剖面高分辨率的磁化率测试结果也表明:川西黄土剖面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表明川西地区至少在1Ma以前就出现了风尘堆积。大面积连续风尘沉积的形成,一是有大面积的干旱区为风尘堆积提供物质来源,二是有足够强劲的风力为风尘物质的搬运提供动力条件。该区风尘沉积自更新世中期开始形成,说明该区在此时期以来大气环流的格局、水文植被状况等发生了急剧变化。

通过系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青藏高原东缘风尘物源及其反映的更新世中期以来大气环流格局演化以及物源区干旱化发展等环境状况的变化。②对风尘搬运风力的研究,有望对高原季风、印度洋季风、西风环流的演化获得重要信息。③从古土壤、古风化强度的角度,探讨更新世中期以来全球性重大环境事件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反映,同时就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印度洋季风的行为和机制进行探讨。④建立该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系列的重要环境事件的时间序列,并通过与全球/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的对比,对该区环境变化的机制获得新的认识。

(3)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昔格达古湖的研究及其意义

大渡河及安宁河流域上新世时期普遍发了一套河湖相沉积,这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约4~3 MaB.P.存在一个大湖阶段,此项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古环境变迁以及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川西高原昔格达河湖沉积的典型剖面研究,建立该沉积层的时间框架,磁性地层研究表明,泸定海子坪剖面主要形成于高斯期。经调查,我们选择泸定海子坪和冕宁周家大沟剖面为研究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且通过粒度分析、有机碳含量测试为西南地区长时间尺度的环境记录提供有意义的基础资料。两个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结果显示:昔格达组地层属上新世时期,发育时代为4.2~2.6 MaB.P.。泸定海子坪剖面记录了5个大的从粗→细的沉积旋回,15个沉积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的Φ值直接指示了各旋回的沉积阶段,Φ值小,水动力较强,为动荡的沉积环境;Φ值大,水动力较弱,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记录显示在2.8 MaB.P.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就已开始,昔格达古湖为过水湖;至2.6 MaB.P.,昔格达古湖完全消失,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环境发生大的改变相一致。对海子坪剖面有机碳含量的环境记录研究,有机碳最低值为0.14%,最高值为1.04%,平均值为0.38%。有机碳记录表明,泸定海子坪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经历了凉→暖→凉→冷→暖→冷→暖→冷→凉等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2.6 MaB.P.间的古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对川西地区上新世期间环境演化格局及其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关系等国际上普遍关心的热点科学问题取得新认识。

(4)依托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科学论文25篇、专著1本,其中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英文版)等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15篇。项目组先后参加33届国际地质大会(IGC)、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青藏高原国际研讨会(HKT)等国际会议进行成果展讲,提交了国际会议详细摘要,报告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关注。

二、应用范围及实例

川西地区第四纪环境调查评价成果应用方面,若尔盖草地沙化调查评价为一实例。若尔盖沙化较为严重,该区草地沙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选取年均温、年降水量、降水变率、大风日数、人口数量、载畜量、耕地面积等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分量分析方法,定量化地分析现代时期土地沙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贡献率为64.56%的第一主成分中以人为因素的因子负荷量为高,而贡献率为35.44%的第二主成分则以自然因素的因子负荷量占绝对优势,这就说明在草地沙化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几乎是同等的,也就是说,若尔盖草地沙化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综合过程。同时在自然因素中,以降水、年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因子负荷量为高,说明在若尔盖降水的变化和风速的大小是驱动草地沙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变化及草地开垦规模的因子负荷量为高,是草地沙化过程中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若尔盖草地沙化是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气候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沙、石漠化的一个重要自然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气温平均增高超过2℃;降水量总体上减少,蒸发量总体逐渐加大,加剧了本区的干旱程度,同时人类不合理无节制的利用开发草原大大加剧草地沙化。对此,提出了七方面对策建议,以报告形式提交了地方政府,建议分别为:深入调查该区环境问题,提高了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加强对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合理利用泥炭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监测;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建立法制观念;大力发展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

三、成果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技术咨询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永双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