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作者,是《新青年》杂志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他们的品格条件所构成的信誉以及对问题的见解构成了《新青年》杂志的传播效果和它的领先性、专业性、权威性,而这些编辑作者本身也成了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和一代大师。《新青年》有一个强大有力的作者群。早期主要以陈独秀为中心(主撰人),周遭凝聚了如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陈嘏、李亦民、高语罕、谢无量、潘赞化等一大批热衷于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在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后,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鲁迅、沈尹默等一批北大教员,朱希祖、陈启修、马寅初、高君宇、张崧年、孙伏园等一批北大学生,还有全国各地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也聚集到杂志周围。中国革命史上的明星——陈独秀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中国历史上他也被称为“思想界……确认后请采纳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报刊代号 报刊名称 刊期 出版日期 订阅单价 全年价 14-9 新青年 月刊 当月01日 ¥6.00 ¥72.00 刊物介绍 《新青年》始创于1978年,前身为《黑龙江青年》,2002年改为《新青年》朋友版。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主管,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主办。在这里,友情、亲情、爱情、世情得到全方位的展现。真情,像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文字间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伴着读者和作者的共同成长,2008年重新定位改版为《新青年》珍情版。在保留原有的反应世间“真、善、美” 情感故事基础上,更贴近都市情感生活,同时更加关注新时代都市女性的职业、生活、情感。读者对象主要以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都市女性为主。用优美的笔调、动人的故事为您讲述都市的情感故事。让你在匆忙的生活中试着放慢脚步,聆听来自心底的声音,体会真情的弥足珍贵,更加珍爱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真情和感动。
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对当时青年表现出的殷切期望,在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今读来,仍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区区两千多字,却将中国青年之于中国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