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齐鲁周刊总编辑

2023-12-06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齐鲁周刊总编辑

  2009年“搜星中国”青少年艺术风采展示活动
  河南组委会
  二零零九年九月

  组 委 会 组 织 机 构

  主办单位:文化部所属中国文化管理学会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院
  (香港)现代教育杂志社
  文化部所属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化经济专业委员会
  文化部所属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专业委员会
  文化部所属中国文化管理学会青少年艺术中心
  承办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学会青少年艺术中心
  北京当代前沿管理咨询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
  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国现代文化出版社
  北京光明智业书刊社
  北京华夏大家书画艺术院
  录播单位:中央电视台
  官方网站:“搜星中国”网站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院
  全国活动组委会:
  主 任:穆道荣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执行会长
  秘书长:贾开福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青少年艺术中心主任
  常务副秘书长:李明田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青少年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河南组委会:
  秘书长:许诺 河南牛人广告策划有限公司 运营总监
  副秘书长:郑向阳 河南牛人广告策划有限公司校园文化传媒总监

  顾问和专家委员会:
  (排名不分先后)
  胡 珍 中国文联第七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全国政协委员
  赵启全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原会长、文化部机关党委原书记
  沈西峰 文化部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副会长、教授
  吴昊昱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炎黄子孙热爱祖国联合会创始人、教授
  李克实 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牛根颖 国家发改委原司长、中国国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游 琪 文化部原外联局局长、东方文化学会会长
  陈琪林 文化部群众文化司原司长、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长、教授
  于耀鲁 世界旅游资源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杨怀玉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陈玉书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
  冯红成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会长助理、教授
  魏 军 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
  王明旨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
  闻立鹏 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
  张重庆 中国戏剧学院教授
  商尔刚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教授
  娄润良 原总政军乐团党委副书记
  张 陵 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副总编
  刘相臣 北京服装学院原招生办主任、教授
  李淑英 北京师范大学原教育系副主任、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周建军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齐德金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李泽林 文化部服务局副局长
  吴国祥 文化部机关事务局副局长
  鞠雄志 文化部监察局副局长
  王新亚 文化部社团管理办公室处长
  王志清 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知名编导
  张云柱 人民日报社处长 人民日报培训学院院长
  何 欣 人民日报社策划中心主任
  马克?邓守瑞 澳大利亚悉尼拉?帕马玛电声乐队吉他演奏家
  麦克尔?梅 American San Luis University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Talei (泰 勒) (美国)语言学家、中国现代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
  Martin (马 丁) (新西兰)语言学家、深圳大学外籍专家
  凌 锋 东方周末报社社长、香港电影协会理事、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宝珠 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原书记
  荣毅捷 著名舞蹈家、荣毅捷舞蹈艺术学校校长
  那 顺 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王言昌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
  马 羚 著名电影演员、歌星
  汪 洋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齐 迹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高 露 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唐子淇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北京光年传媒集团培训拓展总监
  肖荣生 著名影视明星
  江 山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刘 伟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刘春红 著名歌星、第七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第二名
  东 方 著名歌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独唱演员
  于乃久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陈荫夫 中国名人工作委员会名人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诗人、书画家
  蒋躞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一级指挥
  邱长海 齐鲁周刊总编助理、执行主编
  邢富源 香港繁荣出版社总编辑、教授
  孙宏斌 港澳影视文化艺术传媒中心总裁
  金明伟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教育家、评论家
  杨庶正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指挥家
  梁崇伟 深圳交响乐团原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著名音乐评论家
  金 浩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青年舞蹈家、舞蹈评论家
  林 莎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青年钢琴演奏家
  申莹莹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青年钢琴演奏家
  潘先伟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空林子 著名诗人
  赵亚强 著名画家、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 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微雕大师
  罗有生 台湾著名新派画家
  王达金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著名书画家
  董 旭 北京四方教育学校校长
  滕 飞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 浩 青年歌手、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获得者

夏季亭的脑子里永远只有一句话“学生,夏季亭的生命之源”,学生就是骗下一级学生的工具。夏季亭何须人也

夏季亭 夏季亭,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中共党员。1960年2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德州地区行署史志办公室副科长、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教师和《德州师专学报》副编审,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东方讯报》(今《齐鲁周刊》)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主任编辑。1998年创办山东英才专修学院,2001年晋升为我省民办高校第一位研究员,2002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山东英才专修学院改建为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后任院长,2004年被山东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4年12月获英国温布尔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2007年9月,被山东师范大学正式聘请为该校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英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济南市社会力量办学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一、学习经历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同济大学进修德语。
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总裁班(EMBA)学习。
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英国温布尔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
2006年4月至5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培训班。
二、工作经历
1982年8月至1987年5月,德州地区行政公署史志办任副科长。
1987年5月至1993年12月,德州师专历史系教师和《德州师专学报》副编审。
1993年12月至1998年6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东方讯报》(今《齐鲁周刊》)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主任编辑。
1998年6月, 任山东英才专修学院院长。
2002年7月,任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院长。
2008年4月,任山东英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三、科研项目与获奖
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山东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5年11月至今,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抗美援朝战争:地位与影响”课题的研究;
2005年12月至今,参与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世界近代史资料库的开发与建设”课题的研究;
2006年8月至今,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民办学校运行机制、经费筹措与监管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6年10月至今,主持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5年11月,2006年3月合著《民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山东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2007年,合著《<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四、主要办学业绩
1998,创办山东英才专修学院。2002年,该院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改建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九年的发展,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650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6亿元、教职工846人、高职在校生9464人,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好、规范化程度和社会公信力较高的民办普通高校。
夏季亭同志在民办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如“名家治校、名师执教”方略、“专业知识 + 现代化技能 + 职业素养”的育人理念、“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服务宗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等。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民办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的自律与诚信建设、民办教育的投融资问题、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多次在济南市、山东省和全国的一些专业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介绍经验。
五、获得的主要奖励
投身民办教育之前,先后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计委科技进步奖”、“德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
2003年被评为“山东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2003年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
2005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005年荣获“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提名奖;
2005年荣获“山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
2005年荣获“山东省优秀职业教育校长”;
2005年荣获“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6年6月荣获“首届中国教育管理科学人物奖”;
2006年12月荣获“山东创业十杰”;
2007年1月荣获“山东职业教育领军人物”。
2008年4月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振峰的工作经历

2006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分到《山东青年报》从事记者采编工作;2006年10月进入《齐鲁周刊》从事采编工作;2008年底进入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任宣传处专职编辑,负责编辑山东消防报,负责《山东法制报.消防专刊》和中国消防在线山东稿件的编审工作;2009年底辞职,随后供职于《中国食品质量报》山东记者站,并创办山东食品安全新闻网;2010年初进入山东大众报业集团下属《新晨报》,在报社新闻中心负责记者采编工作;2011年7月调到光明网鲁南频道,负责频道网站新闻中心。2011年底因机构改革调整,光明日报鲁南记者站以及光明网鲁南频道撤销;2012年初,《齐鲁法制网》在临沂设立临沂站,担任副站长,正式开启了《齐鲁法制网》在临沂的采编工作。目前担任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证券报》社改革和发展专刊中心副主任,齐鲁文化教育网执行主编、采编部主任。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济南日报》、《新晨报》、《中国产经新闻报》、《半月谈》、《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环境报》、《都市女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瞭望东方周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山东青年作家》等几十家国家中央及地方媒体以及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大众网、齐鲁网、天山网等国内主要新闻网站发表新闻作品数十万字,编辑各类文学,新闻稿件四百余万字。许多调查稿件被国内外网络媒体广泛转载,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因喜爱文学和诗歌创作,近年来发表若干诗歌、散文等,有若干诗歌入各种选诗歌选集。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京剧,这些人总感觉高人一等?

其实对于许多年纪小又不识字的孩童而言,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图的只是“放电影”的热闹而已,早早搬了板凳去占地方,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在银幕后面看电影的经历,人物和字幕都是反的。当年电影下乡,是一部片子在各村轮播,许多人追着放映员跑,不管那电影已经看过几遍。样板戏受欢迎的成都可见一般,那么京剧样板戏至今深受欢迎,为多数人所喜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小编特转发《齐鲁周刊》刊发的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军先生的署名文章,以供大家进一步学习讨论。

歌剧《白毛女》剧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它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青春的回显。这种红色经典的回潮,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和美学因素。

作为出生于七十年代的研究者,在我的记忆力和生活中,就没有样板戏的历史记忆,但是样板戏却以不同历史方式,一再地向我们这代人昭示它的存在。

首先是来自童年时代的相关记忆。我出生在农村,我家老屋的堂屋墙上就挂着杨子荣的《林海雪原》打虎上山的那个图像,以及《海港》和《龙江颂》等连续性故事画,这都让幼小的我记忆深刻。

其次是来自于我的岳母乔正芬。她就是个农民,参演了《红灯记》,出生于莒县浮来山乡田家店子的她,仅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曾经以扮演《红灯记》李奶奶的角色,参与了田家店子村的庄户剧团“样板戏”的演出。

第三是当我博士毕业在山东师大工作后与样板戏的不期而遇。在一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春节聚餐会上,学科老师在宴会上当场演唱京剧现代戏《海港》中的一段选唱,全身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有力。这些事情都引起我的思考。

样板戏为什么会这样存在于我们这种父辈的内心的青春记忆里,特别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的生命存在,他们的青春记忆,他们的情感世界都与此有关。所以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样板戏这种时代,但是它很多方式向我呈现出来,让我思考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对于样板戏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如说我们看到样板戏今天的重新复出,像2004年的红色经典改编。像2005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演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就是典型的样板戏在今天重新复活,重新出现的一个跨国案例,对于样板戏的评判,我个人认为要从事实出发,从历史出发,从样板戏本身的艺术现象的艺术性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种种的是是非非还原出样板戏的戏剧本相。

作为最大的事实,样板戏本身是新中国京剧现代戏改造运动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戏较为成功的现代性艺术改造,它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我个人认为样板戏是空前绝后的,它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来过。样板戏的传播方式,它的成功,它的十年磨一剑,凝聚所有的国家力量进行一出演奏,甚至我在想,再过五十年,再过一百年,当后人来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话,样板戏可能是不能不谈的、不被遗忘的艺术精品,它依然在社会主义艺术史上划下深深的痕迹。

而事实上,在新世纪的今天,样板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戏剧史、当代中国京剧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存在,这也是我进行乡土中国民间的审美接受研究,力图建立具有新的本体意义的乡土中国民间的农民话语体系,来重构知识分子话语生产场的一个目的。

198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耿其昌的一曲杨子荣《智取威虎山》“今日痛饮庆功酒”唱段、李维康演唱的《红灯记》中的“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洪亮的心”唱段,引起了热烈关注、大量争议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样板戏回潮的热流经历了一个从戏剧的局部唱段、整场复演到电视剧扩展改编的过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它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青春的回显。从九十年代开始,像老作家杨润身,对《白毛女》进行改革创作长篇小说《白毛女和她的儿孙》。2004年,电视剧《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轮番出演引起红色经典的热潮。在新世纪前后的电视屏幕上,红色艺术经典的改编剧出现在人们的审美视野之下,到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红色经典的回潮,它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和美学因素,90年代是中国思想一个转折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在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其弊端也一步步显现出来:贫富分化、三农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伦理失范、腐败滋生等等。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从GDP的发展速度转向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廉洁、公正以及工农大众所享有的生命尊严是今天人们思考与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最为直接的思想资源。因此,带有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红色经典就成为人们怀旧情愫的直接审美对应物,也是人们抗拒思想庸俗化,追寻公平公正、获得生命尊严的艺术表达方式。

我看到这些红色经典热潮在回潮过程中那种审美的变化,一方面它有突出的新的改造,这种改造被认为是必然的,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美学缺陷,如“高大全”“三突出”等为人所诟病之处。今天看来正是这些缺陷和不足,恰恰为样板戏的当代改编提供了新的美学创造契机和美学空间。

所以,我们会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样板戏等红色经典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社会意识层面,甚至是文化、心理层面,通过一股强烈的变革意识要求,来回应今天的当代历史语境。红色经典改编剧就被赋予了很多期待,自觉不自觉被赋予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审美的心理期待。

2014年11月25日,电影《智取威虎山》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07年,山东一个民间的文化公司组织改编的一个电视剧《红灯记》,得到各方好评,被誉为“翻拍最成功的红色经典”。电视剧《红灯记》改编过程中采用了新的美学理念,如凝聚和扩张革命灵魂内核、摒弃二元对立审美观、原生态呈现历史。这是一个从简短的样板戏到长篇的电视剧本,从舞台美学到电视剧美学的成功转化。我们看到《红灯记》的改编剧是一种重要的宝贵的红色文化实践,它汇集了一种红色话语,升华为今天的红色历史经验、成为新世纪红色文化的一盏红灯。

制片人李珑说,我从小就和父辈人一样喜欢《红灯记》,他说父亲是一个参加革命战争的人,看不惯那些红色经典被粗制滥造改编的问题。我要把它重新呈现出来,我有这种责任感。显然,制作方是有着鲜明的红色文化历史记忆的,有着鲜明的红色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感的。这成为新改编《红灯记》中内在的、不可动摇的精神理念。

那么多红色经典剧作的改编,前赴后继,为我们趟出了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我们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他没有遗弃革命内核,反而是凝聚与扩张那种革命灵魂内核,建构一个英雄的日常生活,红色英雄形象在新的语境中如何重获新生,这是红色经典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尊重原著英雄形象的内涵,凝聚与扩张革命灵魂的内核,建构英雄的日常生活是重铸英雄形象的审美原则。

新编的样板戏《红灯记》依然具有崇高美学,没有进行简单的解构,让英雄有出处,来还原英雄的多个情感倾向,还原李玉和作为扳道工一个平凡的职业,父亲和儿子的家庭身份。即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建构李玉和这一英雄形象,表现一个英雄的日常生活本色。日常生活为“英雄行为和英雄情感”提供了生活源头,达到了英雄有出处、情感有归宿、革命有信仰的审美效果。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这是个重要的艺术探索。

红色革命文化,是《红灯记》中红色经典的文化内核,是现代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革命文化凝聚着对工农大众的政治承诺和文化关怀。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关怀工农大众的视角来看,新世纪这样一部葆有红色文化精神内核、蕴藏着人性艺术魅力的《红灯记》改编剧是一种重要的、宝贵的红色文化实践,具有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建构价值。

改编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回顾、审视和建构新世纪中国的红色文化,让工农大众实现政治参与、经济分享、拥有生命尊严。当代中国农村问题学者于建嵘说我们应该把已有的红色文化遗产,转为今天的精神资源,转为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一个方向标。《红灯记》里的“红灯”本身就有着深刻的革命寓意和政治寓意,它闪耀着中国共产党对穷苦人关怀的政治信仰和情感指向。这种红色历史文化也为当代中国艰难的改革提供了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原动力以及正确的政治路标。

就像《红灯记》里面所倡导的,“风雨路上,都是这盏信号灯为咱引路。过去,你爷爷举着它,后来你爹举着它,现在,该你举着它了。”当代红色经典改编剧《红灯记》就是汇聚红色历史话语、升华红色历史经验、建构新世纪的红色文化、照亮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路程的一盏新的红灯。这个问题指向了红色经典改编的历史理念和审美效应的问题,红色经典改编剧《红灯记》,对审美这种理念内核的准确把握,这种审美观的呈现,是一个成功的尝试。《红灯记》从电影到沪剧,到电视剧改编,它一路走来,也想一路走下去。

样板戏的故事也没有结束,样板戏的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智取威虎山》电影的来自历史深处的不可磨灭的重要精神背景。

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它的不断历史呈现决不是偶然的。从我的乡村记忆,到美国纽约百老汇的演出;从农民知识分子到今天的资本的介入、导演的介入,从《红灯记》的制片人李珑的红色情结,再到我们看徐克的侠义叙事,《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改编影视剧走向了一条新的商业化、资本化、娱乐化的道路。

样板戏内里的红色理念和侠义公平公正理想的追求,在新的资本的商业帝国时代,铸就了一种新的属于商业帝国的“影像乌托邦”神话——《智取威虎山》,续写着人类对公平正义、侠义理想的永恒追求。

京剧《红灯记》剧照。

山东英才学院的院长是企业家吗?

夏季亭,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2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德州地区行署史志办公室副科长、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教师和《德州师专学报》副编审,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东方讯报》(今《齐鲁周刊》)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主任编辑。1998年创办山东英才专修学院,2001年晋升为我省民办高校第一位研究员,2002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山东英才专修学院改建为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后任院长,2004年被山东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7年9月,被山东师范大学正式聘请为该校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英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济南市社会力量办学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10年,他作为山东省民办高校唯一的专家出席山东省第24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
学习简历
1978.9—1982.7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
2005年1月 英国温布尔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工作简历
1976.12—1978.10 德州市皮毛服装厂,任团支部书记
1978.10—1982.7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班团支部书记
1982.8—1987.5 德州地区行政公署史志办任副科长
1987.5—1993.12 德州师专历史系教师和《德州师专学报》副编审
1993.12—1998.6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东方讯报》(今《齐鲁周刊》)
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主任编辑
1998.6 参与创办山东英才专修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前身),任学院院长
2002.7 任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院长
2008.4 任山东英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科研项目与获奖
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山东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5年11月起,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抗美援朝战争:地位与影响”课题的研究;
2005年12月起,参与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世界近代史资料库的开发与建设”课题的研究;
2006年8月起,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民办学校运行机制、经费筹措与监管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6年10月起,主持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
2005年11月,2006年3月合著《民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山东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奖;
2007年,合著《<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2009年,《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主要办学业绩
1998,参与创办山东英才专修学院。2002年,该院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改建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成为济南市第一家民办本科高校。目前,山东英才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1250余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职工946人、在校生2.5万人的较大规模、办学质量较好、规范化程度和社会公信力较高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夏季亭同志在民办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如“名家治校、名师执教”方略、“专业知识 + 现代技能 + 职业素养”的育人理念、“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服务宗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等。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民办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的自律与诚信建设、民办教育的投融资问题、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多次在济南市、山东省和全国的一些专业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介绍经验。
获得的主要奖励
投身民办教育之前,先后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计委科技进步奖”、“德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
2003年被评为“山东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2003年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
2005年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005年荣获“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提名奖;
2005年荣获“山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
2005年荣获“山东省优秀职业教育校长”;
2005年荣获“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6年6月荣获“首届中国教育管理科学人物奖”;
2006年12月荣获“山东创业十杰”;
2007年1月荣获“山东职业教育领军人物”。
2008年4月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0年,当选齐鲁晚报“年度最具影响力教育荣耀人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