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东方丛刊编辑部

2023-12-06 22: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东方丛刊编辑部

文学院始建于1932年10月,是广西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著名学者陈望道、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吴世昌、冯振、林焕平、黄海澄等曾在这里任教。 文学院于1995年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文科基地中文学科点,并于2002年3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评估检查,被评为优秀等级。 文学院现在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0人,副研究馆员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31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700多人,函授生6000多人,硕士研究生500多人,留学生200多人。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四个本科专业,设有11个学科教研室。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校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所、壮学研究所、旅游研究所挂靠在中文系;院管所有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方言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另外,设有《东方丛刊》、《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编辑部。 文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1979年开始招生。现有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和语文教学论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被批准招收教育硕士语文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授权。此外,还有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到文学院短期进修或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文学院设立了“林焕平奖学金”、“冯振奖学金”、“程贤章文学奖”、“柳苏文学奖”和“基地奖教金”,以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文学院设有教工资料室、研究生资料室及学生阅览室。共有包括善本书在内的图书16.5万册,各种专业期刊700余种,积累了20余万张专业资料索引卡片。 文学院培养各层次人才上万人,已成为广西中学语言教师的摇篮、广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论和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学知识,专业基础比较深厚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少部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和较强的理论思维,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坚实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基础,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材料的能力,阅读和栓索古典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学术意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富有开拓精神。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文精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美学、马列文论、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科研论文写作、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职业校术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它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评论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美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批评、语文教学论、书法等。 广西师范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1]。现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3114.9亩,馆藏图书约220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学校共有23个二级学院(含一个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和24个校属研究所。 学校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条件优良。 王城校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历史、美术、音乐、旅游等专业的教学基地。 育才校区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学校的主校区。 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教育园区,正逐步建设为现代化校园。 学校建筑面积为71.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2亿元;有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室(中心)和公共教学平台29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155个。全校图书馆舍总建筑面积29618.75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33.97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49.15万册。建有球类馆、武术体操馆、塑胶田径场等各类现代体育设施,总面积89879.16平方米。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 学校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和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西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科基地在终期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 住宿条件还OK啦,师大的文科专业都搬到雁山新校区了,都是新宿舍,6人间1050,其中有150的热水费,4人间1300,也是有150的热水费,上下铺,对面是电脑桌,上边是衣柜,有两个电风扇。后面是两个卫生间,阳台咯~~住宿条件是还好的啦~~ 4、缺陷:新校区,离市区远,交通不便,校园里面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不过雁山很安静到是真的哦~~

刘俐俐的学术简介

【国内外讲学】  2012年:  应肇庆学院文学院邀请,于2012年4月28日在该校作“‘重读’文学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演讲。  应暨南大学邀请,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第143期,于2012年6月13日在该校作“‘重说’故事与文学研究新视野”的学术演讲。  应广州大学文学院邀请,于2012年6月13日在该校作“‘重说’故事与文学研究新视野”的学术演讲。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于2012年9月28日在该校作“‘重说’故事与文学研究新视野”的学术演讲。  2011年:  由德国弗里茨蒂森基金会(Firitz-Thyssen-Foundation)的资助,并由波恩大学中国文史哲系(Abt. Sprache & Geschichte Chinas)邀请,于2011年5月24-7月22日,在该校进行研究工作。  接受澳门大学中文系邀请,从2011年8月15--2012年6月15日以访问教授身份在该系讲学。  2010年:  应澳门大学邀请,于2010年9月26-29在该校中文系访问并作学术演讲《“重读”文学经典》。  2009年:  应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邀请,于2009年3月31日在该校文史哲研究院大楼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会议室作“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  应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邀请,于2009年4月13日在该校作“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文本分析”的演讲。  2008年:  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邀请,于2008年5月8日-12日在该系学术访问并演讲。  应暨南大学暨南百年学术大讲堂邀请,于2008年5月14日在该校作“在公共空间中约见文学经典”的演讲。  应中山大学文艺学邀请,于2008年5月13日在该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  应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于2008年11月28日在该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  应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邀请,于2008年12月1日在该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  应河北大学文学院邀请,于2008年11月7日在该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  应吉林大学文学院邀请,于2008年11月21日在该校作“文学经典与文本分析”的演讲。  2008年之前:  曾经应兰州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文学院邀请前往讲学。  应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邀请,2007年3月——5月,前往访问讲学,在台期间,还应台湾成功大学、东吴大学、华梵大学、静宜大学、元智大学邀访问讲学。  【学术专著】  《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独立完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独立完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新时期小说人物论>>,独立完成,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理论视野中的作家张俊彪>>,独立完成,花城出版社1994年出版  <<新文学与乡土中国>>,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颓败与拯救>>,独立完成,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隐秘的历史河流》独立完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谈笑之中说逻辑>>(译著)二人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学术论文】  2013年:  《说书体小说中“故事”的人文关怀与叙事策略——以冯梦龙的《滕大尹鬼断家私》为中心》,《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2期  2012年:  《汉语散文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与语文教学——以《历代散文选》为中心》,收入《国语文教学理论与务实的多元探索》,台湾五南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后现代视野与文学经典问题域的新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07期摘编约4000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7期复印)  《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5期  2011年:  《我的学术选择及反思》,粤海风2011年2期  《从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系列故事叙事看其介于口头艺术和作家文学之间的特性——以凌濛初的《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1年2期   2010年:  《大历史观与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2期  《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性质与作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1期  《“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1期  《叙事探究与文学经典研究》,文艺报2010年3月19日2版  《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我国白话小说的叙事艺术——以李渔《合影楼》为例》,南开学报2010年5期  2009年:  《从西方叙事学的“多叙法”看唐传奇的艺术机制——以沈既济的《任氏传》为例》,文学与文化第10辑  《“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5期  《比较视野中的唐传奇叙事学分析——以韦瓘《周秦行记》文本分析为中心》,南开学报2009年5期  《汉语写作如何造就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学术研究2009年4期  《唐传奇《古镜记》的叙事学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4期  《建设当代意义的民族文学理论——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6日,第5版,改版第376期(总1176期)  2008年:  《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8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11期复印  《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收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辑《文化与诗学》(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9期复印  2007年: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与历史文化典籍运用》,南开学报2007年5期  《日记何以成为小说——以施蛰存《上元灯》文本分析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10期复印  《多层叙述的艺术魅力与“幸福”话题的当代延伸——巴金《复仇》艺术价值构成机制》,中州学刊2007年2期  2006年:  《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视点》,学术研究2006年11期  《“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4期  《学术生命在本科生教学中闪烁与延伸》,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10期  《《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艺术价值构成探寻》,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5期  《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催粮差》的文本分析》,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8期复印  《李健吾评价《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的原因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4期  《永远的故乡与鲁迅的返乡之路—— 鲁迅《故乡》的文本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005年:  《梦醒时分的阐释空间——白先勇《游园惊梦》艺术价值机制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6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3期复印  《论西方新叙事理论文本批评方法论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南开学报,2005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中》2005年9期复印  《西方文学感受研究略论》,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2期  《论整体观照中的文学阅读》,学术研究2005年10期  《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2期  2004年:  《跨学科视野中的文本批评学构想》原载《学术研究》2004年3期  《叙事性文本批评:层次递进现象及其意义》,原载《学术研究》2004年10期  《假设命题式批评与“难以解释的符号”》,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7期复印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原载《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5期  《艾罗斯特拉特:跳出人类来审视人类的范本》,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004年2期复印  《聚焦于文本的愉悦》,原载《东方丛刊》2004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0期复印  2003年: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原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10期复印  《《厄歇尔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11期复印  《心里展开的故事与人的痛苦——哈代《彼特利克夫人》解读》,原载《外国文学》2003年5期  《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的广阔空间——以戈德曼的社会学方法为个案》,原载《南开学报》2003年6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复印  《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艺术描写的空间》,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4期“冬之卷”。  2002年:  《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5期复印  《在魔鬼和拉比之间,该听谁的话?——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原载《名作欣赏》2002年3期  《论建立当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3期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原载《民族研究》2002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12期复印  《追求与探索——读《意义阐释》》,原载《书屋》2002年10期  2001年:  《90年代中国文学: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原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年7期复印  《论萨义德〈东方学〉的文艺学方法论意义》,原载《东方丛刊》2001年1辑  《传统在全球化中的意义》,原载《人民论坛》2001年3期  《从歧途到正途:中国后殖民批评的价值何在?》,原载《南开学报》,2001年3期,上海《戏剧艺术》2001年第4期作文摘。  《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原载《文艺报》2001年10月26日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1年6期复印  2000年:  《后殖民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原载《南开学报》2000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8期复印  《书写他者的困境与批评的失语》,原载《文艺争鸣》2000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年11期复印  2000年以前:  <<老舍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参照意义>>,原载<<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1期(创刊号)  <<在认识的深化中逐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关于《文学概论》课程的思考和探》,原载<<西北高等教育>>1998年4期  <<走向自觉:90年代中国小说的可能和必然>>,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1期 (<<人民日报>>1998年2月20日作了论点摘编)  <<真正的诗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原载<<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1期  <<对历史独具特色的审视>>,原载<<小说评论>>1998年2期  <<民间之于新诗:新诗的思考>>,原载<<兰州学刊>>1998年3期  <<侏儒的拳击与西北文学>>,原载<<文学自由谈>>1998年5期  <<论近年来小说创作中对知识分子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模式的演变>>,  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6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论点摘编)  <<消逝于小说深处>>,原载<<小说评论>>1997年1期  <<论小说与媚俗>>,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  <<我们和小说--对小说的追问>>,原载<<小说评论>>1997年5期  <<西部的人文体验和艺术表现>>,原载<<中国作家>>1997年4期  <<真实的现代感受>>,原载<<文艺报>>1997年12月25日  <<人与历史的复杂缠绕>>,原载<<文艺报>>1998年12月3日  <<世纪之交的中国小说艺术精神>>,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1期  <<流浪汉小说:由浪漫到深沉>>,原载<<小说评论>>1996年2期  <<走向形式的西部人文情感>>,原载<<文学评论>>1996年4期  <<论小说作家的创作间歇>>,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4期  <<近年小说创作与发展的文艺学思考二题>>,<<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2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社会心理学考察>>, 原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6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5年1期复印  <<崇高与悲壮的艺术世界>>,原载<<小说评论>>1994年1期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伦理道德考察>>,原载<<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1期  <<西部小说作家的审美情感与现代意识>>,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3年6期复印。  <<关于文化形态小说的话题>>,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5期  <<新时期小说人物形态的考论>>,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0年12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美学特征考察>>,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2年1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文化学考察>>,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1年10期复印  <<我们向小说要求什么>>,原载<<河北文学>>1992年2期  <<杨绛散文的独特视角>>,原载<<文论月刊>>1991年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1年6期复印  <<新时期小说观念演变的思考>>,原载<<飞天>>1991年4期  <<柏原的小说世界与西部文学>>,原载<<小说评论>>1991年6期  <<西部汉子形象及其思考>>,原载<<绿洲>>1992年5期  《弥散于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问题》,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文艺理论:应答当代文学的挑战与出路》,原载《文艺报》1999年9月21日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悄悄变动着的历史观》,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9年9期复印  《精深博涉的研究--读莫芝宜佳的《管锥编与杜诗新解》》,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获奖情况】  1、专著<<新时期小说人物论>>曾先后获多项省部级奖,主要有:   1993年度获兰州大学世川良一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  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甘肃省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最高奖三等奖(1995年)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五届优秀成果奖(1996年)  2、专著<<理论视野中的作家张俊彪>>曾先后获多项奖励  甘肃省高校1994--199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甘肃省政府第五届社会科学最高奖三等奖(1997年)  3、论文<<真正的诗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1998年获第四届全  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评论奖  4、1997年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教师成材奖  5、2001年获南开大学优秀教师贰等奖  6、论文《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2002年获冰心摄影文学奖  7、专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  8、专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获天津市第九届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  9、2009年12月“文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获得南开大学2009年度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0、2009年5月论文《学术生命在本科教学中闪烁与延伸》,获得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  11、论文《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获天津市第十二届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  【承担研究课题】  1、1996年承担题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看甘肃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发展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已经结项。标志性成果为发表于《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系列论文。  2、1997年开始承担题为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已经结项。标志性成果为学术专著《隐秘的历史河流》。  3、2001年6月开始承担题为小说的文本分析的南开大学校内教材项目,最终成果是题为《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的专著,已经出版。  4、2002年1月开始承担题为文学研究方法的相通与转换研究的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已经完成并结项。  5、2003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题目是《叙事性文本研究中社会文化内涵与文学性关系的新拓展》,已经完成并结项。  6、2006年获得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题目是《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经典文本研究》,已经完成并结项。  7、2006年作为主持人获得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青年论坛资助项目“文学经典的当代理解与价值”,已经成功举行并且结项。  8、2006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读法研究”,已经完成并结项。  9、2012年9月获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张爱玲研究的若干当代文学理论问题”,在研。  10、2012年10月获得天津市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课题“张爱玲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在研。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的下属系部

中文系建于 2002 年,现有一支 22 人的精干教师队伍,其中正教授 1 人,副教授 4人,讲师 15 人;博士和在职博士生 6 人,硕士8人。现设有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设有汉语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和文艺学 5 个教研室,在保持高质量的语言文学课程之外,还开设《财经写作》、《财经文秘》等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中文系教师近年来先后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孔子研究》、《文艺理论语批评》、《红楼梦学刊》、《名作欣赏》、《东方丛刊》、《修辞学习》、《作品与争鸣》、《现代语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了十余项科研课题,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设有学术文化交流论坛,邀请全国多位知名学者来系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中文系的教学理念是: 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创具有财经类特色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财经文秘工作以及与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财经写作、文艺学、比较文学、新闻学概论、语言学史、美学概论、财经秘书学、汉语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民间文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部门、高校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教学及文化宣传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中国文化史、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普通话、演讲论辩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学、网络新闻与传播、大众传播学、新闻道德法规、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 绘画系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由全国著名版画家、美术学者周路教授任系主任,任课教师有全国著名油画家高鸣院长、石祥强副院长,以及一批毕业于南京师大、首都师大、安徽师大、江西师大等的硕士青年教师。系以培养具有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提高。绘画专业本科课程在素描、色彩、美术史等绘画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构成学、创新思维训练、电脑美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装饰造型与表现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新课程,形成了“强化基础、规范高效、传承创新、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绘画专业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绘画系立足人文、面向社会,努力成为安徽财经大学文化建设基地,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文化修养深厚、美术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社会适应力强的新型美术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具备在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出版单位从事教学、设计、编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书法、艺术设计、艺用透视学、艺用人体解剖学、油画人物写生技法与创作、油画风景写生技法与创作、油画综合材料技法与创作、壁画专业材料技法与创作、工笔人物写生技法与创作、水墨人物写生技法与创作、写意花鸟技法与创作、山水技法与创作、书法与篆刻、雕塑技法与创作、版画技法与创作、摄影基础、中国民间美术以及艺术实践、艺术采风等。 本专业是安徽省首批获准招生(2002年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三所本科院校之广告学专业之一。依托我校财经、管理特别是市场是营销等专业学科在安徽省的优势,以科学定位、适应市场需求为学科建设理念,以出专业人才、出精品人才为培养模式。经过六年的努力,我校广告学专业已经处在安徽省广告学学科的教学科研的前列,我们力争在2010年将广告学专业建设成安徽省重点学科。广告学系有广告经营与策划、媒体设计两个方向。广告经营与策划招收文史类考生;媒体设计招收艺术类考生。目前两个方向共有在校生……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广告策划与制作能力,能在政府机关、广告公司、影视公司、新闻媒介、互联网企业、工商企业以及市场调查和信息咨询等行业从事广告宏观管理、广告公司经营管理以及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市场营销及市场调查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装饰基础、立体构成、雕塑与陶艺基础、文字设计、创新思维训练、广告学概论、策划文案写作、设计美学、中外美术史、摄像及制作处理、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商业展示广告、广告摄影艺术、包装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比较扎实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艺术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艺术设计企业管理、艺术设计公司经营管理、形象设计创意、策划与制作、艺术设计教育等方面工作。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平面与色彩构成、装饰基础、立体构成、文字设计、人体艺术表现、景点写生、摄影艺术、表现技法、基础雕塑、设计美学、中外美术史、艺术研究、设计概论、中国画技法与书法艺术、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等。 动画专业在国内是新兴的专业。动画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资金、科技、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动画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推进资产增值、催生高新技术、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适应全球经济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动画专业历经两年多准备,于2007年正式招生,每年招生人数为50人,每班25人。预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00人。动画专业建立在我院美术系、艺术设计系、新闻系、广告系、汉语言文学系等与动画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基础上,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专业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及讲师担任,并聘请美术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讲学。动画专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两间各有26台MAYA工作站的工作室为三维动画、二维动画的基础教学与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流的教学环境;两间各有26台拷贝台的手绘工作室是手绘动画基础教学、实验教学的场所,多间画室为学生学习绘画基础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动画专业还拥有网络线拍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后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全面而优良的设备以及专门的动画音像资料室。这些设备不仅在教学上,而且在实践上为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无障碍地运用设备工具从事动画创作工作。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是既拥有对现代化设备娴熟的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人文艺术素养与丰富的动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动画创作者。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动画的创作设计、制作工作,能够适应于动画片制作发行部门、电视媒体的动画与广告制作部门、网络公司、动画公司、职业培训学校、高等学校动画或艺术设计专业、国家与动画艺术相关企事业部门等单位的动画应用与研究工作。主要课程除学校规定的基础课程以外,动画专业设置了造型基础、色彩、人体速写与解剖、动画概论、动画制作基础、原画创作、动画造型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稿本设计、动画导演、动画剧本创作、动画后期合成、视听语言、计算机动画基础、MAYA及3DSMAX软件应用等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动画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除在每门专业课程中学生能够拿出相应的实践作品之外,还专门设置了动画创作联合作业课,组织学生分组创作动画短片,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创作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动画专业还设置了摄影、音乐赏析、中国画技法、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外艺术史、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等课程。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新闻出版、广告、文博展演、影视传播、娱乐、网络等文化企事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并融合文学、艺术等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涉及文化、艺术、管理、经济、营销、法学等多个学科。本专业要求学生熟知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国家的文化战略与政策;具有文化产业管理、营销、策划、经纪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知国际先进文化产业的理念与管理模式;具有较扎实的艺术学功底,掌握文艺作品生产、传播的规律,具有某一方面较突出的文艺鉴赏素养。本专业按照普通艺术类专业进行招生,报考的学生首先要经过专业考试,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兼具文化、经济、艺术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学年,并实行3—6年弹性学制。凡依照培养方案提前学完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允许提前毕业(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延长在校学习期限,但不得超过两年延长期。

中国最早的图书出版社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图书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择要列之如下:   * 出版第一部语法学学术专著——《马氏文通》(1898);   * 出版第一部中英文对照排版印刷的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1898);   * 出版大陆第一部英汉字典——《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899);   * 第一个使用纸型印书(1900);   * 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学术论著(1902);   * 第一个使用著作权印花(1903);   * 第一个作为文化企业引进外资(1903);   * 第一个作为民间企业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师(1903);   * 第一个系统地编印出版《最新教科书》等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1904);   * 第一个创办《东方杂志》等一系列现代意义的杂志(1904);   * 第一个采用珂罗版印刷(1907);   * 出版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纂的双语辞典《英华大辞典》(1908);   * 第一个采用电镀铜版印刷(1912);   * 第一个使用自动铸字机(1913);   * 第一个采用胶版彩色印刷(1915);   * 出版我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大型现代语文辞书《辞源》(1915);   * 出版我国第一部专科辞典《植物学大辞典》(1917);   * 成立我国第一个中资电影机构——活动影戏部(1918);   * 生产制造我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1919);   * 制作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震东华文打字机》(1919)。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CP)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3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极盛时期,商务有员工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36个,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60%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成为堪与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镇。从这座文化重镇里,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陈云、张元济、茅盾、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王云五、郑振铎、叶圣陶、蒋梦麟、竺可祯、黄宾虹、袁翰青、陈翰伯、陈原……这些光辉的名字都写在了商务的史册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国难不息,商务也饱受兵燹,两度惨遭破坏,艰于维持。但是,在百般艰苦的环境下,商务坚持“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之精神,依然举起文化抗战和国家复兴之大旗,与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出书不辍,奋斗不歇。

泰山的诗赋典籍文化简介?

泰山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关于泰山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致分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纪末及新世纪三个阶段。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泰山的演进轨迹,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

古代至1949年
传为汉代人应劭所著《泰山记》当为泰山专著之滥觞,惜其书早已失传,仅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古籍中留下片断,据周郢统计,自《泰山记》乃至1949年,泰山专著共127种。自《泰山记》后至明代,见于著录的仅有北宋刘跂的《泰山秦篆谱》。有明一代泰山专著开始大量问世,共有30种之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时期

有清一代,泰山专著更加繁荣,共计53种,使泰山研究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其中以聂鈫《泰山道里记》、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览》最为著名。

2、民国时期

泰山专著共胡42种,亦属洋洋大观。如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胡君复《泰山指南》等。值得关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药物志》,专录泰山所产中草药,在历代泰山专著中别具一格。这一时期最为权重者当属泰山学者王价藩、王次通父子编辑的大型文献《泰山丛书》。 《泰山丛书》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泰山文献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阅泰山文献一百八十多种,予以审慎细评,对其中有些篇章的内容还作了实地考察核对,按文词水平和资料价值选录四十种,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笔手抄成四十五册。按文献内容分甲、乙、丙、丁四集(注:其中一集与泰山无关):山经水志为甲集(十三种六十一卷);舆地人文为乙集(三种十四卷);文苑诗稿为丙集(十四种十五卷);年谱记事(包括王价藩自撰著述)为丁集(十种二十卷)。全书有例言、目次、后记等。1936年出版《泰山纪胜》、《岱宗大观》、《泰山图说》、《泰安州志》四种作第一辑,内有序、跋和梁漱溟题签,王易门的题额以及出版概况等。《中国丛书综录》收录《泰山丛书》中的《泰山纪胜》、《泰山图说》、《岱宗大观》各一卷。《泰山丛书》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1989年11月复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参见《周郢文史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页。]。

3、西学东渐时期

二十世纪的学术新思潮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了一批学术巨子,而这些学术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维与视角展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研究,泰山文化他们偶有涉及,但却代表了这一时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学术高点,同时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精英的新思维。

如章太炎在《訄书》中专设《封禅》一节,在《检论·原教》中也专论封禅。章太炎在《封禅》中称:“人主方教民佃渔,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议礼?”可见,“人主”教民打猎与捕鱼以防飞禽走兽侵扰的草昧时代,尚谈不上礼仪。他认为帝王“封禅为武事,非为文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步演变成社会习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祀后土以顺其礼,文之以秩群神以扬其职。是其示威者,则犹偃伯灵台者也。”章太炎对斯宾塞社会学思想情有独钟。早在1898年,时任《昌言报》主笔的章太炎和总翻译曾广铨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论进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论礼仪》(Manners and Fashion)。 “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借助斯宾塞《论礼仪》中所阐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演变与政治统治、宗教统治一样,有其整合社会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东方丛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认为“然则所以恶伤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号于九围,而实阴收其利,故封禅可尚也。”[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页。]章太炎还从社会风俗习惯变迁、新陈代谢的角度,诠释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图》。实际上,随着宇宙的进化与更替,“河图”之说同“封禅”一样,不过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诠释的结果,其原意与章太炎所处的近代社会对此的审视完全是两码事。这样,与《史记》所彰显的“封禅”观念形成强烈对比,为泰山封禅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