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今日家具》 德国家具市场 意大利国际家居 中东室内家居
国内的《华东家具》《主流家具》 《家具与环境》,《家具与生活》
家具的三种常见风格:
1.现代简约风格:适合年轻人、新婚人士及比较前卫的白领等,家具风格简洁大方实用,市场家具品种多样;
2.中式风格:适合年龄稍长者,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等,家具传统范很浓,整体也简单但是不失贵重;
3.欧式风格:适合有过国外生活经历,及特殊文化爱好者,企业老板等豪宅欧式装修风格,家具讲究手工精细的裁切雕刻,非常奢华大气;除去这三种风格还有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巴洛克风格、日式风格、混搭风格等等,这些不同的装修风格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找到,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工作身份特征来选择自己的家具风格。
二、选择家具材料
1.按照材料分类:
实木家具:最传统的家具材质,因用材的不同而直接影响家具的品质和价格,一般普通实木市场中,北方多为水曲柳、柞木、橡胶木及松木;可以根据木材硬度表来初步了解下各类木材的优劣。
板式家具:常见人造板材料,多为橱柜、床板、桌子类、沙发木制件等部位使用,其特点是便宜、制造成本低、简单实用,环保性较差、甲醛含量高,使用寿命较短。
其他材料家具:钢制、一次成型塑料等,其家具风格大多现代时尚,价格因用材量而高低差异大,钢制使用寿命较长。
三、选择合适的家具商家
购买途径:
1.大型家居卖场购买;这种购买方式直观,能够方便分辨家具好坏,但是费时费力,对于家具外行而言,容易迷失自己想要的风格而被导购忽悠,最好有懂行的人陪伴或者确定选好家具款式,目的性强的去购买。
2.网上购买;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只有图片,不能有效保证家具质量,最好是在网上买小件家具产品,或者信誉好,名牌的家具网商购买。
3.生产厂家直接购买;这种购买方式一般是有熟人在家具厂工作,家具材料有保障,价格实惠,但是产品做工可能较差,样式不能完全达到满意,适合购买一些床、大衣柜等大件耐用家具。
4.首先根据自己喜欢的家具风格和样式在网上搜索相关家具(包括家具样式、材料、工艺等),然后参照图片去家具卖场购买,这样既目的性强,也不会被卖家忽悠,而且还能货比三家,便宜购买。
四、鉴别家具的好坏
1.用材的分辨:例如观察门板饰面的边缘如果有明显分层或者饰面不同,木纹纹理不一致等现象,这位板式家具。另外,市场上常说的实木颗粒板家具非实木家具,而是刨花板家具;
木头材质的鉴别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个人建议如果想买某一材质的家具,可带一件小样和放大镜,通过现场自己观察对比,大体判断是否相符。
2.实木含水率的分辨:对木材家具进行干湿度的检测。含水率超过额定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家具变形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木材家具的时候一定要用手去感觉一下家具底面或者里面没有上漆的地方是否有潮湿感,如果有的话不宜购买,另外可以仔细观察实木部分油漆下面是否有开裂现象。
3.做工好还的分辨:用肉眼观察家具的四角是否平整,结构是否牢固。可以将家具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晃一晃然后就知道答案了。比如要检查沙发的稳定性的话可以上去做一下,摇一摇然后听听有没有声响,是否活动、发软等。
4.板式家具做工检查:检查包边、封边等是否严实。如果家具封边不严实说明里面的材料肯定潮湿,时间久了肯定会掉掉的。消费者在检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封边是否圆角,其他形状的最好不要购买。如果是用木条封边的很容易出现崩裂、发潮等问题;如果是用三合板包边然后再用钉子钉实的,那么要注意观察所有钉眼是否平整如一,颜色是否一致等问题。
5.带镜子的家具检查:如果要购买带镜子的家具一定要注意观察镜子是否有变形走色等问题。另外还要注意看看镜子背面有没有内衬纸和背板,如果没有不合格。
6.漆面检查:如果家具喷漆了要检查油漆是否光滑、没有皱痕等现象。
7.软床沙发的检测:挑选软床的话要注意软硬度要适中,
哥特风格 及 服饰特点
哥特风格 o"19{ D^.
1Z_2s2`p
关于“ 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做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 =cwdl7N&I
,bRYqU?#0
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产生了那一时期所谓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TDpi9OB
:RG=3T[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 EdgarAllanPoe、 Mary Shelly和 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称为“哥特”风格。至此,哥特风格中的恐怖颓废已经被补充得几近完美。 AcQmY?
cGUsao
哥特式服饰受建筑影响较大,其服饰上的特点是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特别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V"6Q'D
:={rPj-nU
中世纪,裙长是一种等级的标记,只有高贵的太太们才允许后摆拖地,并有权把它染成绿色。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 1x3>XN]a
r=4vN=:
13— 15世纪欧洲服装中歌特风格最为流行。那尖尖的埃宁帽( henin)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9lR-
3T)_(SM"
时下流行的哥特式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但时下所谓的哥特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看起来带有更多的商业色彩,这使得“哥特式”听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销口号。 H9Dw#.em
-& T.rsp
在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 Gothic”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iu.$P-s
z>A;|iL
现代时装中流行的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欧洲中世纪尖顶大教堂、恐怖哥特文学的代表作《吸血鬼纪事》,还有 20世纪 80年代的重金属乐团……与今天的哥特似乎都远了一些,在看过了世 Y0;66bfh}
J_}Rsp ED
界顶尖服装设计师们热热闹闹的 2004年秋冬时装发布会后,一股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的神秘力量———新哥特服饰风格( New Trend of Gothic)锁定了我们的视线。 +&*Ybbhb
du>d?
新哥特式风格 G @8wv J
#Q M9!k@9k
新哥特流行有音乐、电影助阵新哥特服饰风格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最初崛起于上个世纪 70年代末的西方音乐界。在非主流音乐的花园里,一些另类摇滚乐队逐渐孕育壮大成哥特摇滚乐派,小部分的异类并不会受大众潮流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充斥着对于死亡、痛苦、黑暗、性欲的描述和体验,风格怪诞而又神秘,一出现便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于是在音乐的催生下, 20世纪80年代,一股以此为潮流的服饰风格出现。 9FcH\2J
`6FH@" |I
黑衣流行是从 Bauhaus乐队开始的,这是一支性别取向不名的乐队。他们总是化着妖艳的妆,并把这种风气带到时尚潮流中去,男人们穿着带花边的衣服、高跟鞋、戴着珠宝首饰、高至大腿的靴子……总之是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 01">$
j%ux,0Y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领紧身皮衣和有着复杂纹路的银饰,最关键是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某种精神境界。 5{\;7(
9ohO-t$XkY
年轻人接受了它,并为之疯狂。青少年们开始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而且相当认真。 dz,4);Mg
m.&"D> \t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音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大行其道。那时恰逢好莱坞以哥特文学为背景的恐怖电影复兴。在一系列卖座影片,如《剪刀手爱德华》、《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里,偶像明星约翰尼·德普,薇诺娜·赖德苍白秀丽的容貌、清澈天真的眼神伴着电影阴森诡异的氛围,时而浪漫时而恐怖的情节让人心醉不已。伴随电影引发出的一股股热浪,哥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兴奋点。 fK; I0J
5z@QAQ
哥特时尚也巧妙地随之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你哥特么?找个镜子照一下。 .&;:X )
l *]nvd_
2001年,随着史诗般的魔幻大片《指环王》在全球获得空前成功,哥特文化横跨东西,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于是,各大牌时尚杂志纷纷预言哥特风时装将引领新的潮流,设计师们也伺机而动。 K/|qn)
<I.{meDg
2003年秋冬时装发布会后,这股神秘力量已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在 Gucci的时装秀上,模特尚未登场,整个环境便在群狼嚎叫及蝙蝠振翅的音响效果中显得鬼气十足, Tom Ford让模特们在脖子上挂起黑色十字架,扎上黑色宽领带,穿上黑色束腰缎子大衣,黑色斜裁长袍,向人们展示出他精心准备的哥特风格,优雅而又性感。 K?gO ]T{6
=g<Y[Fi2
美国经典老牌 Ralph Lauren也将发布会变成了黑色的海洋,模特们身着长长的牧师披风、拖地鱼尾裙,系在脖子上的黑色丝带映衬得肌肤如雪,哥特式的菱形耳环在行走中摇曳生辉,显示出一派中世纪的神秘感,浪漫而富有韵味。 n{E9p3i
CQI\/oaO
Dior的一个珠宝展示会,索性搬到了里兹大饭店,把房间布置成闹鬼的城堡,将整个晚会命名为“吸血鬼的舞会”。淑女名流们彻夜狂欢,不醉不归,时尚成了一场追逐互动的游戏,被发起者和参与者演绎得神形兼备。 0khAi|PY
t&nK5p95(
心思缜密的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发现,人造皮革、 PVC面料、塑胶等在 20世纪 80年代哥特服饰里大行其道的面料不见了踪影,取代它们的是轻盈的雪纺、柔软的锦缎和奢华的皮草。在经典的黑色之外,一些浓郁华贵的色调,如暗红、深棕、宝蓝等也开始露面。而贴身裁剪的上衣、长裙,精心设计的项链、耳环无不勾勒出性感优雅的女性形象…… #bCzWg
:8l#jU `y
细观之下, T台上的哥特服饰风格经设计师的改良,早已嗅不出昔日濒临死亡式的颓废气息,那些鬼气阴森、幽暗恐怖的气氛原来只是他们故意布出,意图吸引视线的疑阵,擦一擦双眼,我们无条件地接受了眼前这股苏醒的“伪黑暗”势力。 .( X!*J]G
YnW,6U['{g
无论怎样,新哥特风格来了,时装迎来新哥特的世纪,模特们披散着黑色长发,画着浓重的黑色眼影,面无表情地鱼贯而出,无数设计师将他们的舞台变成了展示哥特时尚的秀场,新哥特服饰风格带起了新一轮的视觉冲击波…… 哥特式服装特点 <n)R?P(or
一 面料 `]m/z a%7
哥特式服装的面料多选用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等。 Nj|~3 *KO
V SUz+W
二 辅料 DY!mq91
常用的辅料有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 {uji7TB
hP26Bb1
三 颜色 }*3#*y "
哥特风格的颜色选择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大红,暗红),深紫色(茄色),墨绿,湖兰以及灰色与黑色搭配使用。 z{dn
9Qhk~^ngg
四 款式特色 } P/ x@N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1PdxoRa4=
哥特风格注重的是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突显哥特味道。 h2#S ?
1 镂空: V0' _PR@;
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 #^Jy#)
2 面料上的暗花纹: I6,sN9` K
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 l6S
3 捆绑束腰 8/* 6&#-
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aok,qn'j
4 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 /]*#+;;%
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J>Uzd, /
ua!g}m~
五 塑造哥特风格的关键 jboQ)NxT!,
在女款服装中,我们多用柔软的雪纺面料和绸缎,纱,蕾丝来表达女性婀娜与性感。特别是轻薄的雪纺,衣者宛若从地狱飘来的邪恶天使,让人渴望却不可及。男装中除用华丽的绸缎面料外还采用了合成面料,皮与帆布来表现男性刚强与坚韧。让男性充满了统治者的风范。 1 GL@t?S
1 领 >4}2~;
高耸的立领 _Ak?i\
夸大的荷叶领 |.zotEh
V字领 ' of5v6:8
2 肩 ;qF#!Kb5
高垫肩 @|^2 +K/
小窄肩 n|oAfJUk,
3 袖 = ?hx+-'
高袖笼 ]'UO]i/
修长的窄袖 $LF
收紧的袖口与散边的袖口 |ei?s1)
4 腰 G/Xa`4"_
高腰身 Pb| 'f(
束胸衣 AE)<ee%\\
5 裙 Odr@9MJ
修长的礼服裙 q(Y<cJ?X
大下摆的公主裙 e_wz8]K)n
6 裤 C'hI{4@P
紧身鸡腿裤 26E"Ui5q
宽大的裙裤 v?yHj-
7 鞋 B(mxW8y
厚底松高鞋,超长细鞋跟,尖头长靴,鞋上的金属与铁链永远都不嫌多
图片:7_5.jpg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巴洛克艺术尽管有呆板的礼仪,有形式上的骄矜和夸张,但它毕竟是一个阳刚的时期。而紧随其后的时期,即洛可可艺术,是大约自路易十四 1715年逝世时开始的,则显得更为讲究,更为矫饰,更为呆板,因而也更为柔弱。可以认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18世纪初欧洲瓷器使用的普及。原先,人们一直是用笨重的银制餐具饮食,用大块的石头创作巨大的雕塑,而现在则是用易碎的瓷器来做餐具,也制作小巧玲珑的瓷塑像,从而反映了这个风流时期的精神。 君主政体和教会的绝对权威在17世纪促进了那些有活力的表现形式向前发展,而它们正是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为了自我表现以及具体解释他们的专横权力要求而需要的。在18世纪,这些权威人物丧失了威望,这不仅因为一些世俗和教会的贵族由于放荡的品行而在思想道德上威风扫地,还因为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了理性思维,使人们有能力认识到了旧社会制度的缺点。这种依据批判性思维得到的充满乐观的自信,以及与此相连的对自身能力的无限自信,最终也导致了个人感情价值的高雅化。人们喜欢牧歌式的轻松愉快的抒情,喜欢阿那克里翁式的诗篇,不愿再要17世纪悲剧中那种符合道德的歌颂义务、荣誉和意志的英雄史诗,而是更喜欢喜剧的真实及其贴近现实的典型化和精彩的对话风格。 在这个时期里,造型艺术是这个在思想道德上得到解放的社会的一个忠实的仆人。尽管如此,洛可可艺术并不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或者与巴洛克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为又是椭圆形的,并且,还有两个比较小的椭圆厅介于中央大厅和西厂之间。总之,在教堂内部,椭圆厅和圆厅反复交叉渗透,这种“多声部性”简直可以跟巴赫创作的一首赋格曲相比。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人,接着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路易十五封她为蓬帕杜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建筑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图202)。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维尔茨堡大主教府的楼梯厅为巴罗克晚期建筑的优雅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诺伊曼在这里大手大脚地浪费空间,设计了两个互相对称的楼梯厅,但只有其中一个建成。然而,仅只这一个就足以赋予这宏伟的内部空间一种壮观的气氛了,并且,这种气氛又由此传给了前厅、花园厅和朝觐厅等一系列建筑(图207)。威尼斯人堤埃坡罗在楼梯厅和朝觐厅画的天顶画,把建筑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无可比拟的程度。天花板被600平方米的巨大天顶画化解为五颜六色的光,它们就像是从敞开的天空射进室内来的。这天空充满了光怪陆离的形象,它们巧妙地掩盖了建筑与绘画的界限(例如,狗就像是站在凸出的横线饰上)。石膏花饰也挤入了画中,而画中的人物则利用他们手上的雕塑物品占有建筑空间。凭借着这种幻觉手法,实现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完全统一。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③色泽柔和、艳丽、轻快,给人轻松舒适感。 ④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巴罗克时装跟样式主义和西班牙时装的那种几何形状的严谨相反,深受生气勃勃的生命意识影响,这是与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情况相同的。轮状细褶皱领过去曾跟平展的或者衬垫的衣领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现在不经僵硬地垂下来,后来又干脆让平披在肩上的花边领取代了。帽子都有宽边,可以按各人的气质制成宽式、高式或斜式,头发自由散披。如果缺少天生的头发,可以用假发。自路易八世起,特别是在法国,假发成了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那种长假发在头顶部位蓬松鬈曲,然后分为两翼垂至肩上和胸前。 洛可可家具男装仍继续采用那种下摆宽松的上衣,也可以紧贴腰身缝制。衣袖为花边袖口,或者是只有胳臂四分之三那么长的短袖,露出里面的镶了花边的衬衫。裤子呈袋状宽松地垂至长袜处,在那儿用玫瑰花饰带子系起来。1675年前后,男装出现了迄今仍然流行的三件套。上衣演变为长至膝盖的坎肩,外面再套装饰颇多的紧贴腰身缝制的外套,裤子是细长至膝的短裤,下面是丝织长袜和带扣襻的鞋子。 巴罗克女装放弃了西班牙钟式裙那种几何形状的严谨,可是保留了宽大的髋部和紧身的胸衣。在一条颜色不同的衬裙外面,套钟形的长裙,大多在前面打褶裥,身后拖着裙裾。洛可可女装变得爱卖弄风情,有褶裥、荷叶边、随意的花边和隆起的衬裙。一种穹顶形的鲸骨圈取代了古老的钟式裙,造成了巴罗克晚期那种典型的女性剪影效果,从过于宽大的裙子到瘦削的肩膀,再到发型高耸的头部,整个人显现出一个圆锥形。
17世纪:巴罗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巴洛克艺术在各方面的表现:
建筑方面:柱子特别粗大,屋顶布满雕刻。满足霸者心态,如路 易十四时期所建筑凡尔赛宫雕刻方面:皱折阴影夸大浓烈,使得姿态夸张。 绘画方面:然虽同为中世纪之宗教画,但由于立足于自由主义之 上,因此也在技术上充份的发挥洗练的功夫。构图雄 伟豪迈、色彩豪壮华丽富变化、明暗的阴暗对比深刻 、线条极尽曲折,使人有极度夸张之感。其它方面:画人物丰满健壮,且视女性化的柔弱艺术为禁物。西班牙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和好望角、新大陆的相继发现促使西、葡两国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使得到了十七世纪,西班牙由文艺复兴运动转变成巴洛克艺术。 西班牙深受信奉「旧教」的影响,使得王室、教会仍持强大的势力,此异于意大利和法兰德斯,而在此对宗教的神秘感情与专制 . 君主的强大势力之下,所诞生的庄严的艺术便为「巴洛克艺术].
18世纪: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的法国,盛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其风格是精致纤巧、色彩柔和艳丽。洛可可艺术的兴起与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盛有关。18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的危机越来越明显,封建统治阶级已经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及时行乐之风盛行。在封建统治阶级没落的同时,资产阶级正在兴起,洛可可艺术风格正好也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18世纪末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英语∶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浪漫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19世纪: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 19 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思潮。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印象派绘画:
又称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艺术创作思潮。印象派绘画出现于1874年,这一年一群无名的年轻画家举办艺术展览会,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被一保守派记者用来在文章中借以讽刺此画派,称之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画派因此而得名。印象主义以创新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反对古典主义、反对浪漫主义。主张画家到室外,根据眼睛在阳光下直接观察事物的感受来作画,表现物体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开辟了绘画的新领域。印象派画家从各个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地、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描绘画家身边的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但是却舍弃了通过艺术来表达崇高理想的艺术家的社会职责,表现出颓废的一面。在世界绘画发展史上,印象主义具有革新意义,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为展示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提供了新的技巧,为艺术家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拓展了艺术审美的新领域。为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世纪:
1.超现实派 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翌年举办了第二次。此后,在巴黎、哥本哈根和特纳里夫、伦敦、纽约等地有过多次重要展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该运动的蓬勃状态,不过由于其成员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战争倒也间接地扩大了它的国际影响。战后,在巴黎、纽约等地先后举办了国际性展览会。除了组织各种活动外,超现实主义团体还充分运用杂志、报刊等媒体及传单、小册子等手法来传播其观念。1966年9月28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布雷东去世,这使团体失去了极其重要的凝聚力量。1969年10月4日,许斯特在《世界报》发表最后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第四章》,指出“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没有任何内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于二月份决定将它放弃,它和我们再也没有关系。”曾经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至此结束。不过,其影响力绝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运动对20世纪美学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2.荷兰风格派 一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而与卷入战争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互隔离。在极少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一些接受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观念启迪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荷兰本土努力探索前卫艺术的发展之路,且取得了卓尔不凡的独特成就,形成著名的风格派(DeStijl,荷兰文,即风格之意)。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其他合作者包括画家列克(BartvanderLeck)、胡札(VilmosHuszar)、雕塑家万东格洛(CeorgesVantongerllo)、建筑师欧德(J.J.P.Oud)、里特维尔德(GerritRietveld)等人。显然,风格派作为一个运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其影响是全方位的。
3.抽象表现主义画派 汉斯霍夫曼(HansHofmann,1883—1966)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4.波普及其之后的画派 20世纪产生于美国画坛上的抽象表现主义,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如果说,这个画派其实是欧洲现代派绘画在美国的延续,那么此后在美国所产生的种种绘画流派,则全然是美国人自己的创造。波普艺术,便是最早的一个具有美国特点的画派。
5.至上派 走向纯抽象——俄国前卫艺术
6.未来派 未来主义(Futurism)首先是一场文学运动,它最初由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1878—1944)一手炮制。在1909年2月20日的《费加罗日报》上,马里内蒂以浮夸煽情的文辞推出了“未来主义宣言”,号召扫荡一切传统艺术、创建能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未来主义自此诞生,并迅速由文学界蔓延渗透至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摄影等各个领域。
7.表现派 表现主义(Exprisseonism)一词,是德国艺术评论家威廉沃林格(WillemWorringer)在其发表于1911年8月号《狂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采用的;他把这个词,与塞尚、凡高和马蒂斯等人的艺术联系在一起。1912年在狂飚美术馆举行的“青骑士”画展,再次被冠以这个名词。从此,该词便成为德国艺术中诸多偏于情感抒发的倾向的名称。从广义上说,表现主义可用于所有强调以色彩及形式要素进行“自我表现”的画家,但其特指的含义,则是基于二十世纪初叶德国的三大艺术运动,即“桥社”(DieBrucke)、“青骑士派”(DerBlaueReiter)和“新客观派”(DieNeueSachlichkeit)。
8.野兽派 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9.立体派 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画派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10.后印象派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ionsm)一词,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Fry)发明的。据说,1910年在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但是临近开幕,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作为展览组织者的罗杰弗莱事急无奈,便不耐烦地说:“权且把它称作后印象主义吧”。这一偶然而得的名称,毕竟还切合实际,因为参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后的画家。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等。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
以上为17-20世纪的主要价格艺术流派,细分的流派可以参考以下列表哦:
17世纪荷兰画派
17世纪巴洛克美术
早期基督教美术
动态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
波普艺术
威尼斯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
新艺术运动
象征主义
新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美术
写实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新古典主义美术
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
前苏联美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美术
社会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构成主义和风格派
巴黎派
未来主义
西方油画的发展及风格流派
立体主义
表现主义
黄土画派
补充一下黄土画派:
黄土画派是刘文西创立的,刘文西是毛主席的fan,长期以来在毛主席《延安讲话》的指导下,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向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创作了大量反映生活战斗在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改天换地英姿风采的艺术作品。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刘大为、杨晓阳、赵振川、王有政、陈光健、崔振宽、罗平安、戴希斌等60多位画家为骨干的黄土画派。他们活跃在黄土大地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峁峁,为黄土高原和西部的崛起挥彩泼墨、擂鼓放歌。黄土画派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黄土画派的宗旨是:提倡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世界艺术学习,向时代学习,从而全面汲取营养,加强人物画创作,提高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使人物画更具有深刻的个性和艺术魅力。人物画既要继承发扬传统的造型艺术规律和笔墨表现力,又要汲取西洋画严格深入的造型基本功力,力求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的同时追求强烈的地方特色,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时代感,能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人物画;同时也重视山水、花鸟画的创新,创作具有浓厚地方特色,鲜明个性和时代精神的崭新的山水和花鸟画。山水花鸟画要开阔视野,扩大题材,既要有传统功力又具有时代新鲜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山水花鸟新作品。总之,要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这是我们创立黄土画派的心愿和目的。
西方古代建筑风格流派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3、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6、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7、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8、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9、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10、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11、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12、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13、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种设计理论,意大利则有一套设计哲学,或者说一套设计思想体系。”———乌姆伯托·艾柯
意大利的设计既不同于美国设计,也不同于北欧设计。意大利的设计师在每一件设计品中,既注重紧随潮流,重视民族特征,也强调发挥个人才能,他们的设计是传统工艺、现代思维、个人才能、自然材料、现代工艺、新材料等等的综合体。
与 其它 国家的设计师相比,意大利的设计师更倾向于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意大利设计师不断推陈出新,60年代即开始引导世界设计新潮流,从60年代的激进设计、反设计到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运动,意大利设计师一直走在世界设计的前沿,他们在设计领域展现的创造力,使别国的设计师眼花缭乱。
下面为你介绍了22位意大利设计师,希望你对意大利设计风格能更加了解。
1 Miriam Mirri
Miriam Mirri 的设计作品满富创意与巧思,在童趣可爱的外型上用色也格外大胆。 1964年意大利波隆那出生的 Miriam Mirri,先后毕业于 Scuola Superiore di Disegno Anatomico 与 Università del Progetto 的传播与设计系。
毕业后搬到了伦敦,并于 Nigel Coates 的建筑事务所担任设计师的职务,也担任 Stefano Giovannoni 多年的设计助理。
1993年来到米兰定居,于2000年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设计工作同不少品牌合作,部份设计作品也曾出现在国际设计年鉴之中,Miriam Mirri 也在母校 Università del Progetto 教授设计的课程。
设计师官网:
2 Elio Martinelli
毕业于美术系的 Elio Martinelli,对美学的要求与鉴赏能力极高。20年代出生的他,经过了二次大战前世界性经济萧条与战后纷乱残破的时局,在如此有限的经济与资源供给下,Elio Martinelli 仍然凭著自身的努力,在50年代初期创立了 Martinelli Luce,也正式他的灯具设计之路。
Elio Martinelli 热爱他的设计工作,他一路带领着 Martnelli Luce 从无到有,并走过许多艰难的时期。 他出色的设计才华与制造上的专业知识,使品牌稳定发展至今,简约却极富深度的作品,成功地将他与品牌推上国际舞台。 Elio Martinelli 的设计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也为意大利的灯具设计历史写下最具代表性的一页。
Martnelli Luce官网:
3 Bruno Rainaldi
Bruno Rainaldi 在设计的工作领域里闯荡了二十几个年头了,自称为 “Street Designer" 的他,是透过具体的工作经验和第一现场的学习来培养其丰富的设计涵养。生涯之初在 Maddalena De Padova 从事 家具 销售业务的工作,而后和 Enrico Baleri 成为合伙人,于 “Baleri & Associates" 负责市场行销策略和设计传播的工作。
Bruno Rainaldi 将对于市场和设计产品的深刻认识与良好的沟通能力加以结合,抱持着 开放的心态、清晰的远见、不受拘束、富趣味性、甚至带有煽动性的视界 ,成为了当代极具影响力的意大利设计师。
设计师官网:
4 Dodo Arslan
设计师 Dodo Arslan 是个3D构图的高手,极简与科技感都是他拿手的呈现风格。获得多项大奖的 Dodo Arslan 合作厂商相当多且广泛,包含 IKEA、Timberland、Bruni、Motorola、HP 及 Samsung 等,他出色的作品也广被世界各地所收藏,包含意大利、纽约、上海、杜拜等博物馆,同时也被收录在许多具代表性的设计书籍,例如 Taschen 出版的 Design Now! 杂志。
Dodo Arslan 发现 人们在生活中,似乎总是不停寻求新的物品去取代那些旧的物品,在汰旧换新的过程中,自然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也往往遗失物件原可能因时间累积而散发的独特意涵。
设计师官网:
5 Luca Trazzi
1962年意大利 Verona 出生的 Luca Trazzi,1987年于 University of Venice 取得建筑学位后担任大学助教的工作。获得 Carlo Scarpa Award 之后搬到了米兰于意大利知名建筑师 Aldo Rossi 的门下工作。同 Aldo Rossi 密切合作长达近15年的协作关系,开发了许多知名的建筑:米兰国会、吉隆坡新城镇中心…等等。在 Aldo Rossi 过世之后 Luca Trazzi 也接下了‘ca’ di cozzi’的计划案。
Luca Trazzi 于1993年开立了自己的设计和建筑工作室,2000年成为了 designboom 的 co-CEO。Luca Trazzi 和许多制造商共同合作,如 Kreon、Swatch Suisse、Viceversa、Guzzini、WMF、Illy、Chicco 等等。 Luca Trazzi 的设计追求历久不衰的经典与优雅,摆脱风尚的潮流捕捉具有永恒性的设计形式。
设计师官网:
6 Fabio Novembre
火速窜红世界设计圈的意大利建筑师 Fabio Novembre,深受巴洛克风格的刺激。Fabio Novembre 只为欢愉和美丽做设计,设计主题往往以爱的各种表现为对象。
1966年意大利南部的 Leece 出生,1984年移到了米兰 Politecnico 学校修习四年的建筑,而后到了纽约大学学习电影。2000-2003年接下了 Bisazza 的艺术总监一职,马赛克磁砖制造商 Bisazza 背后的重要推手,大胆创新的室内空间设计,将 Bisazza 推向了国际,也重塑了该公司的国际品牌形象。
Fabio Novembre 自己形容作品为现代、当代的设计风格。 将属于当代时空背景下的设计文化,充分的反应在其具有冲击性的迷人设计之中,彰显了他勇于创新且话题性十足的自我风格。
设计师官网:
7 Andrea Branzi
Andrea Branzi 为意大利建筑师暨设计师,是 60 年代时 Alessandro Mendini 带领的后现代主义支持者之一。他专长于建筑、都市规划、工业设计、与文化推广,配合的客户包括 Alessi、Cassina、Poltronova、Vitra、Zanotta 等国际知名品牌。
设计商品之外,他在各大国际展览中极为活跃,曾为意大利设计博物馆策展,也出版过数本讨论米兰建筑设计的书,担任杂志编辑等。1983 年他成为米兰设计学院 Domus Academy 创办人之一,设立当时第一个国际性的设计研究所。1987 年荣获 Compasso D’oro,特别感谢他在设计与理论上的贡献。
设计师官网:
8 Bruno Munari
Bruno Munari 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蜒绵好几十年,从 30 年至 90 年代,包括绘画、工业设计、视觉设计、教育等。但若称他是位“大师”级的人物,低调的他可能会以贯有的讽刺与批判态度,要人先定义“大师”这个词。
投身于未来主义,晚期开创“抽象主义运动”(Movimento Arte Concreta) 的 Bruno Munari,讲求 纯粹的创造,与简单、明了、和谐的艺术作品,常带有诗意与深奥的人生涵义 。例如 “无用的机器”(Useless Machines),用绳子吊挂好几个几何图形在空中,唯一会的反应是随风晃动,来反讽不是万物皆须具备特定功能、提供极高工作效率。
设计师官网:
9 Vico Magistretti
被誉为当代意大利的真正的设计大师,设计的领域从建筑、家具到日常用品都有。1920年米兰出生,1945毕业于米兰的 Polytechnico。 Vico Magistretti 对于现代主义的理想有着很深厚的期待,致力于创造简单、功能性、理性、优雅、无名的新设计 。
“概念设计”的创作观念,由功能而非造型出发的设计影响了几世代的设计思维。Vico Magistretti 从一个精确的功能性概念开始发想,因着它简易和直接的脉络思考,自然而然的赋予物件独具的个性。自传式的设计作品,记录了他私人世界里的内在意识。Vico Magistretti 拥有丰富想像力的内在生活,创造了崭新而原创的产品。
设计师官网:
10 Stefano Giovannoni
国人熟知的 Alessi 与国立故宫博物院共同合作推出的“清宫系列”(一只一只的可爱清朝餐具小公仔),由 Magis 推出的一系列常见于大街小巷橱窗里的 Bombo 高脚椅和餐桌椅;都来自于意大利设计师 Stefano Giovannoni 的巧思。
1954年出生于意大利 La Spezia,Stefano Giovannoni 1978年毕业于建筑学系后,于佛罗伦斯当地的大学教书。1985年和Guido Venturini 共同创立了 King-Kong 工作室,从事建筑、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家具的设计,于1989年成功的为Alessi设计出非常受欢迎的卡通人物 Girotondo 系列。
相较于几何形式和冷冽理性的色调,Stefano Giovannoni 有着幽默风趣、色彩鲜艳的设计。然而, 他的作品绝不只是虚有其表的玩味外型,而是在趣味的外表装饰下,巧妙的融入直觉好用的强大功能性本质。 多项作品获得国际性大奖的肯定,并被国际知名的博物馆永久珍藏。
设计师官网:
11 Piero Lissoni
Piero Lissoni是当代意大利家具设计的领先人物。他的作品中往往新旧并陈、自然与人文、科技与手工皆能达到完美接合,如同裁缝师一般,缝接了意大利设计的前身和今世。
Piero Lissoni 的家具有着简朴的线条、端庄的用料和灰色的阴影,偶而也会用点橘色提味。毕业于 Polytechnico of Milan 建筑系,Piero Lissoni 和合伙人 Nicoletta Canesi 于1986年成立了 Studio Lissoni。
工作室官网:
12 Paolo Lomazzi
1966年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后,即于米兰开始合作的设计三人组。Jonathan De Pas 与 Donato D’Urbino 和 Paolo Lomazzi 合组设计的工作室,从事建筑、家具、室内设计、产品设计。Paolo Lomazzi回忆道创建初期:“那时年轻的我们,充满活力,尝试从固有的传统中解放。”
1967 年为 Zanotta 设计的扶手椅“Blow”,正如其名,一推出便一炮而红。运用PVC材质、丰富鲜艳的色彩及实惠的价格,迅速成为流行指标。70 年代夸大的棒球手套“Joe”更是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概念。
此后,他们也参与 其他 很大的家具品牌设计,例如 ALESSI、Poltronova 等知名品牌。于 1979 年获颁 “Compasso d’Oro” 贡献奖。三人共创的设计工作室在Jonathan De Pas(1991年)离开人世后,依然实践著设计的初衷 “create nice, happy and useful objects” 。
工作室官网:
13 Mario Bellini
Mario Bellini 是意大利建筑师、家具设计师,与工业设计师。1935 年出生,1959 年于米兰工艺技术学校 (Milan Polytechinc) 获得建筑博士学位。1955 年至 1965 年间,他是意大利设计当红于国际市场的第一把交椅,他以自己的机械设计语言从事创作,成为战后设计的一股风潮。他负责包含电信终端设备、电打印机、与打字机等的设计。
他的设计特征,在于创造融合建筑的与拟人特质的产品,如他创造一个无接缝的、弹性的、橡皮按键的 Divisummal 计算机,备受市场欢迎。Bellini 的大量作品,起源于来自经典之作的启发,经过市场性、大量制造之可能性评估,以及获利率的多种考量而成。因此, 他的作品并未倾向于拘谨古板,企图创造与技术及文化意义相等的良好意大利设计。
设计师官网:
14 Marco Maran
1963年意大利山城 Siena 出生,于 Siena 和 Florence 修习艺术以及建筑的 Marco Maran,打自一开始就成功地和许多设计大厂合作,并陆续于1994到1998年间屡以最佳年轻设计师之姿获得许多设计大奖,特别是以办公会议家俱设计知名。
擅长塑料单椅的 Marco Maran,设计产品有着弹性多功能的用途和雀跃的设计精神。Marco 受意大利大厂 Parri 之邀出任其公司的艺术总监,成功打造出许多广受欢迎的经典佳作!
设计师官网:
15 Lucidi Pevere
1974年出生的 Paolo Lucidi 和 1977年出生的 Luca Pevere 两人在米兰的工艺学校就读时相识。
Paulo 曾短暂任职于 Piero Lissoni 的工作室,之后多年与 Marc Sadler 共事,案件的委托对象包含 American Standard Europe 以及 Salvatore Ferragamo 等。这段时间里他学到相当多设计新思维,并懂得如何将设计性与市场的销售可能共同提升。
两人于2006年一起离开米兰,回到两人的家乡 Udine 开设 LucidiPevere 工作室,作品遍及欧洲各大品牌。所设计的商品总类包括家具,灯具,餐具,浴室用品等等。
设计师官网:
16 Luca Nichetto
1976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生的设计师 Luca Nichetto。于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of Venice 修习工业设计,1999年为 Salviati 设计玻璃产品而开始了设计生涯,随后也在意大利灯具大厂 Foscarini 担任研发和设计顾问的工作。
2006年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Nichetto&Partners,从事工业设计和设计顾问的服务。曾获许多设计大奖的 Luca Nichetto,如 EDIDA 年度设计师、IF等,也在大学担任讲师的教育职。
Luca Nichetto 对于形式和功能的拿捏有着独特的风格。家乡高超玻璃工艺技术的传统,深植在 Luca Nichetto 的设计中。如同当地玻璃工作坊的制作精随,在于研发、直觉、持续的尝试。研究的发想和过程,在 Luca Nichetto 的设计中也占有很重要的比例。 将完整独具的设计概念,准确的透过材质和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演绎产品独一的个性和文化内涵。
设计师官网:
17 Harry Bertoia
意大利艺术家与家具设计师 Harry Bertoia,他在1952年正值37岁时,为 Knoll 设计了举世著名且具有专利权的 Diamond 椅子。这是一张美丽至极的家具典范,外表有力且优美,并在上市推出之时获得极大的成功。因为这张椅子,Bertoia 在现代设计史写下一个注脚,并将工业用的金属丝线,引进家具设计的世界。
Bertoia 所有的作品,皆有高度精巧工艺的特征 ,身为一个具有想像力的雕塑家,与具有发明力的设计师,Bertoia 的作品将形式与空间的关系,成功地加以连结。
设计师官网:
18 Enzo Mari
1932 年出生的意大利设计师 Enzo Mari,是当今最受敬重的设计师之一,设计界的重要良知。
国立米兰艺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e di Brera)文学和艺术系毕业的 Enzo Mari,没有接受过设计传统的专业训练。二十四岁时,在米兰开了一间工作室,继续钻研他对于心理学、各种感知系统和设计方法的研究。
Enzo Mari 的设计都来自他对艺术和生命的好奇,每一件事物都值得停下脚步反复思量。设计不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满足最根本的需求而去创造。
Enzo Mari 曾说道自己的每一件做品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去酝酿,对于成功生产的结果也会不断的以反思性的眼光去重新评估和批判(常常怀疑自己那些热销的产品,还是有许多改进之处)。Enzo Mari 实事求是的特质,设计要从问题的最本质开始思考,坚持要设计出可以大量生产的美丽实用产品。
19 Cini Boeri
才华洋溢的 Cini Boeri 自米兰理工大学毕业后,就在声望极高的建筑暨设计师 Gio Ponti 身边工作。简洁明亮、大块状、极富现代感的设计风格,为她赢得许多国际设计大奖。
她擅长于运用心理学,找出人们最终的需求,并结合工业设计,让生活更简便满足。 喜好实验不同材质的她,所设计的家俱与灯饰,皆尝试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组合,例如不规则形状的泡绵组合,呈现不同的感官经验。除了设计,她也在世界各地知名学院任教,包括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柏克莱大学、巴西圣保罗理工学院、里约热内卢建筑学院等,可谓是意大利设计史上重要的女性设计师之一。
20 Carlo Alessi
意大利出生的 Carlo Alessi,就读工业设计,并于毕业后加入父亲的铁工坊 Alessi,推出许多经典的厨具如 八角 形水壶 Ottagonale、 最畅销的茶与咖啡组 Bombé 等。1980年,Carlo Alessi 掌管公司经营权,开始力邀外界知名设计师跨刀设计,Alessandro Mendini、Ettore Sottsass、Richard Sapper、Achille Castiglioni 等。
最出名的可谓是 Richard Sapper 所设计有两种汽笛音调的热水壶,与 Michael Graves 所设计壶口站着一只可爱蓝色小鸟的热水壶。Carlo Alessi 掌管 Alessi 至 2009 年逝世为止。
Alessi官网:
21 Angelo Mangiarotti
Angelo Mangiarotti :“ 快乐来自于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
出生于意大利的他,对于建筑学界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米兰读完建筑科系后,Angelo Mangiarotti 在美国做研究访问两年,结识了当时的建筑大师 Frank Lloyd Wright、Walter Gropius、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与 Konrad Wachsmann 等人,对他的冲击与影响深远。
回到意大利后,他相继在米兰与东京设立建筑事务所,完成许多公家机关的基础建设案、商业或私人住宅案件、及雕刻艺品。另外,对于家具及工业设计也多产的他,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材质,例如玻璃、塑料、金属、陶瓷、水晶来做设计,作品充满意大利的浪漫与感性,例如雕刻品般的玻璃花瓶、有机型态的手吹玻璃灯罩等。
设计师官网:
22 Andries Van Onck
荷兰出生的 Andries Van Onck 在德国主修工业设计,毕业后则定居意大利,设立工作室。他的设计作品涵盖广大的领域,包括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厨具、餐具、家具、消费品、机械工具、街灯、汽机车等。
Andries Van Onck 所设计的东西偏重机能与实用性,例如可收纳的梯子、装滑轮的收纳箱等,许多为各国设计博物馆之收藏。Andries Van Onck 也致力于学术研究,多次出书以及经营网站讨论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应用。
设计师官网:
其他国家设计师风采集(请点以下链接):
18位日本工业设计师风采篇
......
更多国家设计师风采集正在收集中
「设计疯语」:意大利刮起的是一种大胆无畏、勇敢向前的设计风。
终わる ↑
若谷设计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设计师介绍图文来自于Design A-Z官网:)
微信公共平台搜索: RuoguDesign
主编微信号: liluli10
新浪微博搜索: 若谷设计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