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化软实力期刊

2023-12-11 14: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化软实力期刊

文化软实力研究不是c刊。
《文化软实力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旨在聚焦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创新研究,深化学术探讨,开展国际对话,反映国内外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成果,打造文化软实力研究高端学术平台,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撑。
C刊,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明确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影响力增强的过程中,当今时代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依靠政府主导、政府补贴的传统“文化交流”模式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文化出口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发达国家在依靠文化出口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早在“一战”期间,美国便极力推动本国电影占领世界电影市场;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在《关于文化外交的新构想》中,明确提出“动漫外交”战略;2006年1月17日,韩国总理李海瓒主持会议,专门讨论的是“韩流”产品世界化问题。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流”电视剧等等,都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依靠的恰恰是文化出口的方式,它们能够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其中当然有着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的强大竞争力。
第二,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城市)在一国文化影响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吉布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代文化生产在城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就业、投资、产业集结等方面,大都市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首都城市远远高于非首都的其他都市。在美国,50%以上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在人口100万以上的都市里,更严格地说,主要是集中在两个中心:纽约和洛杉矶。1998年,悉尼在文化产业方面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0%以上,而悉尼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整个澳大利亚的32.2%。 从就业方面看,伦敦占整个英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6.9% 。瑞典的文化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职位总数的9%)大多集中在斯德格尔摩 。在日本,东京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日本文化产业就业总数的16%。进入21 世纪以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出跨国资本运作、产业结构高度提升、产业分布组群化态势,在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周边产生出带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12亿元,占GDP比重10.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首都城市,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正确选择。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会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北京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
(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800 多年建都史、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不仅有故宫、颐和园等丰富的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更有京剧、曲艺、美术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北京有了自己独特的符号,有了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金矿。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北京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处,并在这种多元交汇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北京有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数字等高科技文化,有全国最大规模的书画、古玩等艺术品市场,更有全国最高水平的文体演出盛事。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北京诸多文化行业在全国独占鳌头:北京地区出版的图书约占全国总量的1/2,音像制品占1/3,期刊占1/4,报纸占1/5,电视剧出品(部)集数和电影产量占全国1/3 以上。在出口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规模也日益扩大,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2001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0%;2004年约占40%,年增幅20%以上。2006年北京实现海关软件出口3.56亿美元,占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1/3。
(二)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创新能力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作为全国首都,不仅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方面也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专利授权量方面,2000年北京的专利授权量为5905件,2006年为11238件,增长了90.2%,其中发明专利2000年为1074件,2006年为3864件,增长了259.8%;在科技奖项获得方面,2005年,北京地区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5项(通用项目),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247项(通用项目)的30.4%。
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在R&D投入上,2005年,北京科研机构共获得科技活动经费735亿元,占全国科技经费的14%,高居全国各地区之首。另外,北京的R&D投入逐年递增, 2006年达到5.8%,超出了同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科研项目上,北京地区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各项研究项目排名和经费使用均为全国第一。2004年承担的基础研究计划158项,占全国的41.7%,使用经费4.8亿元,占全国的46.1%;承担的863计划1227项,占全国的 32.1%,使用经费27.9亿元,占全国的30.0%;承担攻关计划716项,占全国的35.1%,使用经费20.0亿元,占全国的13.4%;承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76项,占全国的12%,使用经费1.1亿元,占全国的13.4%。总之,北京的知识创新能力强大,在全国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 创意资源丰富, 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大量创意人才。全国有400多个科技信息类研究院所及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地区。北京地区拥有独立信息机构50多个,占全国的10.7%。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北京地区拥有高等院校89所,科研机构350所,有科研活动的单位数目6481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54家。北京市的人力科技资源占全国总科技人力资源的9.24%,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北京每10万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1.7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两院院士有706人;北京拥有全国1/3的研究生院、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北京培养的博士后占全国的1/3。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源,为北京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四)首都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意味着被赋予了一个代表中国的象征符号,这个符号给北京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首都优势是北京所特有的财富,是国内任何城市不可比拟、无法相争的无形资产。首先,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巨大的“注意力”资源,这种“注意力”资源在当代社会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其次,首都优势为北京带来了庞大的各种消费人流,其中,国内外高端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庞大的高端人员流动数量,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再次,首都优势为北京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契机。如北京近年来兴起的会展业、总部经济,包括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带来的奥运经济,主要是靠首都优势实现的。
(五)文化创意机构数量众多,文化创意集聚区初具规模
《北京蓝皮书》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573 家出版社中,有237 家在北京,占全国出版社总量的41.36%,而从出版量、种类上,北京市的图书出版业所占比例将近全国的一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提高。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发行集团都纷纷北上,在北京建立分支机构,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贝贝特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北京发行中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世纪文景图书公司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此外,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也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海淀园的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雍和文化园、电子城798 文化基地、北京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另外,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朝阳公园文化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六)奥运机遇
加拿大学者约翰·弗里德曼指出:“奥运会已经远远不只是(像始创时那样)关乎运动技能,至少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它已经变成了一桩大买卖。奥运会不仅把整个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主办城市,而且正如所期盼的那样,在当地零售商、旅店以及其他服务者的口袋里留下了上亿的美钞。”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够为北京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有长远的后续影响。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北京,为展示北京传统和东方文化神韵,扩大国际交流,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与隐忧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战略定位有待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
在全球化语境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以世界大都市作为参照与直接竞争对象。因此,面向全球的、整体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定位、战略布局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就整体而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定位尚不明确,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形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全球应处于何种位置?面对伦敦、纽约、东京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应采取何种战略步骤以应对其竞争?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等等,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
(二)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实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足
企业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没有名牌的企业就不可能打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国际文化的竞争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实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较量,培育和造就名牌文化创意企业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唯有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业,才能担当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的重任。目前,北京的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将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作为比照对象,这些企业无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品牌方面,都难以与之直接竞争。
(三)配套服务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将眼光放在国内市场,原因有三: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仅面向国内市场便可获得足够利润;第二,由于文化历史悠久和前期市场培育不足的原因,我国文化产品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往往遭受较大的文化折扣,文化企业采取外向型发展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第三,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至今仍难以形成规模,难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规模经济效益恰恰是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些企业在北京市场也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立足北京、面向国际市场,但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使得它们在走向国际市场时面临资源、渠道、资金、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一)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
全球化时代,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营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城市营销”概念来源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概念。科特勒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由国家营销概念衍生而来的城市营销也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各种资源、产品和城市整体形象以现代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推广。
城市营销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包括城市资源、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的全方位的营销。城市营销有三种主要的营销方式:一是“景点”营销,二是“项目”营销,三是系统整体营销。无论“景点”还是“项目”,都是静态的、局部的城市营销方式,只有系统整体营销才能真正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和特征。
当今时代,在城市系统整体营销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至关重要的产业型态。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城市风貌和城市精神。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相关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营销。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对良好创意的孵化作用,也会为城市营销方式的更新产生推动。
目前,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并未将其与城市营销的整体进行整合。我们认为,在政策指定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应从城市营销的高度,制定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战略,解决观念、机制和策略三个层面的问题。
在观念层面,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观与城市营销观念结合起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意识和“营销”意识。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的核心地位,强调它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城市形象提升过程中的整合效应,这是它与文化产业概念不同的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始终贯穿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识。“营销”意识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把城市整体形象“营销”出去。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营销和贸易环节的忽视是一个普遍问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贯穿营销意识,将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作为重要战略环节。
在机制层面,应充分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推动表现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在目前中国文化贸易出于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既关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建立鼓励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激励机制,同时建立防止内部企业恶性竞争的制约机制。鼓励充分体现北京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对好的文化创意产品给予奖励或补贴。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打破行业间、产业间的各种壁垒,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以相关产业链为主体,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创造力为目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牢固树立“北京创意”的品牌。
在策略层面,在挖掘本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和现代市场策略。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北京城市营销过程中的重点所在。在大众文化成为主要文化型态、文化贸易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这种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必须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以此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使之为世界所认知和了解。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策略上,应强调以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在市场策略上,应变被动的“请进来”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品牌策略上,应变单纯的产品品牌为“北京品牌”,以体现北京城市形象为核心,形成相关的系列品牌。
(二)尽快落实各项鼓励政策
自北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出台了各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在2006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采取了出口退(免)税、奖励优秀出口企业、培育营销网络体系等各个方面的鼓励政策。从现有情况看,这些鼓励政策仍存在着规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种种不足。有关部门应根据产业、企业的现实,尽快落实资金、税收、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等有关政策,使得各种鼓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三)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对接,形成合力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那些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优势。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初期,其背后往往存在政治和经济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力推动。在政治推动方面,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政治压力促使目标市场国开放本国文化市场,比如,美国便是利用WTO谈判等手段极力推动本国文化产品出口。在经济方面,那些国际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背后往往有着其他产业资本的推动,索尼、哥伦比亚、迪斯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它们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作为依托,文化创意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一枝独秀”。
由于综合国力和中国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北京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借助政治压力不太现实。较为现实的做法是: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接,吸纳其他产业领域的资金、营销网络等资源,形成合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过程中急待解决的各种资源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火车头”作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双赢。
(四)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为国际贸易人才转轨提供便利
龙永图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时指出,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有国外生活、工作背景,取得过成功经验的,比较熟悉国外的制作方式、营销渠道、发行放映的人才” 。相关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北京也不例外。
目前,北京有多家高校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文化贸易等相关专业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专业的设置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注重相关文化、传媒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在与经济、贸易对接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今后,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着力解决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对接,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在完善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为外贸人才的交流、转向提供便利。与文化贸易相比,我国在其他产品贸易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更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我国在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拥有大量能够熟练从事国际贸易和应对相关问题的高端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其他领域已经成长起来的贸易人才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捷径。对内,可联合文化、外贸等有关部门,对优秀贸易人才进行登记备案,根据其意向选择对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培训;对外,可由政府部门牵线,促成国内机构与国外文化企业的联合、交流,邀请有关人员为国内非文化产业方面的高端贸易人才进行培训。另外,也可设立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定期组织其他领域的国际贸易人才参加。
(五)明确目标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具有人类共通性,比如,中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这一点对于所有国家都是如此——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非洲落后国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按照同一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不同国家。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则并非如此。文化创意产品以其中蕴涵的文化内容为根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若与目标市场国的价值观、审美趣味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该文化产品就不可能在目标市场国取得成功。因此,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并针对目标市场加强调研与合作。
早在1927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过一份由驻华使领馆人员提供的中国市场调研报告,该报告对“中国电影趣味”的把握相当细致,特别提醒制片人“三角恋爱和两代人冲突的题材因违反传统伦理而不受中国人欢迎”,还将“大团圆”、“善恶分明”等归纳为美国电影能够占据中国市场的原因。对目标市场国文化习惯、文化市场的深入了解,是美国文化产品能够风靡世界的原因之一。
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必须有针对性地了解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市场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根据目标市场国的实际情况制作、发行文化产品,从而做到事半功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具体措施方面,可组建专业性调研机构,对世界各国文化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定期发布各国市场调研报告,供业界参考;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也可将归国后提供演出总结报告、参展总结报告等国外市场信息作为条件,收集国外文化市场的有关情况,既方便管理部门的宏观统筹,也能在以后的有关申请中向申请企业提供建议和指导。
中国古人云:“借势胜于造势,借力强于发力。”加强与目标市场国的合作,挖掘合作方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贸易的主导地位开始从一国政府转向跨国公司。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等大型跨国文化集团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十分明显。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可以集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链,然后以多种形式向全球的文化市场大量推出,获得竞争的优势。在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真正主体的今天,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也成为一种“巨人”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大型跨国文化公司,将难以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鉴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应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集团。在企业整合充足的过程中,应将行政性整合与市场整合加以统一,使企业整合之后真正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改变国内文化企业整合的政府运作模式,以免形成“大而不强”的局面。

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是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之一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和同年发表在《外交政策》上的一篇题为《软实力》的文章中,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或译为软力量、软权力)这一思想,后来他不断发表文章和著作,逐步完善其软实力理论。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文化、价值观、对外政策等组成的软实力和由军事、经济实力组成的硬实力两个部分组成。他宣称,在当今世界,软实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力量将依赖于有形的硬实力和无形的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结合。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从表面上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放任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自由发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战略。美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渗透于它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美国对内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维护主流价值观念,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对外在强大经济实力和高技术的支持下,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为载体,输出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在扩展本国文化利益的同时提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美国的文化政策虽有不确定、不连贯的特点,但发展国内强大的文化产业,不断输出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的文化战略始终没有改变。

  英国早在1990年就率先将文化战略提到议事议程上来。英国文化委员会在该年接受政府委托起草英国文化发展战略。1992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在这份文化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创意性(creativity)问题。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积极推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担任主席一职。这个工作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对英国文化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

  法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第四个五年计划(1962-1966)开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计划之中。法国设有文化部,在文化发展方面不像美国太信赖市场的作用,而更倾向于国家的扶持。它一方面对自己的历史传统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处于守势而反对文化入侵。面对美国文化的涌入,法国政府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1993年谈判中坚决反对美国把文化列入一般服务贸易范畴,首先提出“文化不是一般商品”、“文化例外”的概念,反对文化入侵。法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对内扶持、赞助本国文化产业;对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提升法语地位,加强法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澳大利亚在1994年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 Nation)为目标,公布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从此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从1999年开始,澳大利亚实施旨在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外交和文化产品出口的“在国际上推广澳大利亚文化”的战略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非常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发表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策略》,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文化厅公布和实施《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随后,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其目标是力争在]O年之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强国。目前,日本的文化产业体系已较为完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从以上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看,他们不仅有较为成熟的文化发展战略、比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而且通过实施文化发展战略而获得较大成就。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己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发挥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做法。

  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而且还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美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占国内GDP的四分之一,已成为美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中以视听音像产品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出口额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而居第一位。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业:2002年报告》表明,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业创造增加值5351亿美元,占GDP的5.24%,在过去24年中以平均7%的增速两倍于其他产业的增长,提供就业机会471万个,占美国整个就业率的3.5%。1997年至2001年,美国对外文化贸易收入和出口额以平均9.41%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达到889.7亿美元,再度领先于其他产业(包括化学、汽车制造业、装配业、航天业和农业)。

  1995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净收人大约是250亿英镑,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的产值。2000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达到9%,是其他产业的3倍,成为英国产值居第二位的行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到2001年,英国文化创 意产业产值高达1125亿英镑。截至2002年,10年间英国总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则增长93%。1997年至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成长率平均为5%,而整体经济的成长率仅有2.8%。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195万人,已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对外文化出口方面,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贸易额已占到世界的1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当可观。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值已达到103亿英镑。从1997年到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额每年增长15%。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增长率平均只有4%。

  在法国,电影业、图书出版业和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是欧洲最大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国,电影业长盛不衰,其电影产量在世界名列第五。在世界出版市场上,法国堪称执全球出版业之牛耳,其年营业额200万法郎以上的出版社约400家,小型出版社3000家。1997年法国出版47214种图书,总营业额140.9亿法郎,其最大的阿歇特出版集团年营业额123亿法郎。在世界文化大国中,法国的文化旅游业在全球首屈一指。1998年全球赴法旅游人数超过7000万,法国旅游业盈利高达710亿法郎,占全球旅游市场10%,使法国连续三年荣居第一旅游大国宝座。

  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支柱产业。不过,由于受到日本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自1996年开始,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略呈下滑趋势。相对于日本整体经济的下滑,日本文化产业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文化产业内部,虽然有些产业的产值在下降,但有些产业却在持续增长,特别是以音乐、动漫、美食、绘画、娱乐、时装、广告、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风靡全球,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汽车业。与此同时,日本的文化出口和就业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1992年至2002年,日本的文化产品出口从50亿美元增长到150亿美元。2002年日本服务业1700万从业人员中。与娱乐业、广播影视信息业、教育业、文化团体有关的人员有456万人。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动画、漫画和游戏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另人瞩目,素有“动漫王国”之称,同法国、美国一起,被列为世界三大动漫画片生产国。截至2005年底,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占世界市场的62%。

  这些文化产业大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和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文化产业必须有大投入,才会带来大产出。这是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多渠道为文化发展融资是这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包括政府直接拨款、企业集团投资、境外资金、社会中介机构赞助和个人捐助等多元筹资形式是国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文化输出,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发达国家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当今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强文化外交,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注重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输出,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第三个重要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大国,拥有全球“文化巨无霸”企业的一半以上。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文化产品出口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以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德国贝塔斯曼等领衔的全球50家最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居了当今95%的国际文化市场。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居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但是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和西方通讯社垄断。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S(美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美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好莱坞影片、几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自由的无线广播等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权。美国利用大众传媒和电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文化。塑造“天堂”般自由繁荣的美国形象。美国文化集团不断向海外扩张,通过政治、经济和科技手段将其文化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倾销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输出文化产品,美国在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在维护美国文化产业强势地位的同时,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时尚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法国政府在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推进文化交流,加强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法国一直认为法语文化的生存状态事关法国国家利益和命运,因此,保护和复兴法语文化的国际地位就成为法国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法语做为法国文化的载体,受到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0年。第一个政府间法语国家组织——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Agency for Cultural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在尼日利亚成立,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组织。1997年,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机构改组为国际法语国家组织(IFO,InternationalFrancophone Organization)。近四十年来,IFO成员国家和地区从21个增加到55个,涵盖五大洲,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2%,国际贸易总额的15%。IFO带有浓烈的法语文化色彩,增强了以法国为轴心的法语文化的向心力,在国际法语国家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法国逐渐地、主动地强化了对该组织的主导权。另外,法国还在世界各地设立数目众多的法国文化协会,为各国法语教学提供教师,为各国的法语教师提供赴法进修的奖学金。目前,法国在152个驻外使馆设立了文化处,在20个驻外领馆建立了文化组。法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签有文化协定和文化交流计划,在世界68个国家开办了134个文化中心和文化学院。在法国,举办外国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动已是持续了若干年的传统,曾先后与埃及、以色列、摩洛哥、捷克、中国等国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法国力图用“文化大国”来提高其国际威望和政治地位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法国通过文化发展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形象温和、措施有力,是一种攻防兼备的战略思维。

  日本为了向世界传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产经集团提出了“彻底数字化”的口号,启动了数字化通信卫星广播,1999年又启动了卫星数字广播,开通新的传播网络。富士产经集团参加的日本广播公司(NHK)每天用两个卫星广播系统和5个卫星广播站、22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将日本的艺术、电影、音乐、茶道、插花、相扑等传播给受众。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动漫片在法国电视台播出,成功登陆欧洲市场。现在,许多日本动漫片风靡全球,动漫产业带动的衍生品,如卡通、游戏、电脑动画也行销海外。这些“拳头”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的有力载体。近年来,日本打造的“酷文化”征服了全球,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哈日风”极大地扩展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力。

  从美国文化几乎走进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到法国复兴法语文化的国际地位,从美国“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到以动漫、游戏、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风靡全球,无一不昭示着实施对外文化输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因此,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注重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是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而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得益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的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常胜不衰提供人才保证。法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对法语文化引以为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最终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国。日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居了有利地位。这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战略规划、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内外并举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他们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播本国文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