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厉害的
ci一区论文就是发表在sci一区期刊上的文章,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sci一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期刊为一区期刊,论文发sci一区厉害吗?sci期刊分区主要分为四个区,由高到低依次为Q1区,Q2区,Q3区,Q4区,一区期刊也就是Q1区,我们都知道sci期刊的分区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来划分的,那么一区的影响因子是最高的,所以,sci一区论文发表难度是非常大的。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sci一区是国际顶级期刊,一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百分之五,相当于体育界的国际冠军,代表发表者的科研水平达到了本专业中的最高水平。
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
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
分别是:
1.Q1。
2.Q2。
3.Q3。
4.Q4。
中科院分区的方法:
一区刊:
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
二区刊:前6% ~ 20%。
三区刊:前21% ~ 50%。
四区刊:后51%~100%。
SIC产生积极评价: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三位,仅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的。
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3]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科研评价的定量时代。这件事与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并引入由科学共同体内专家,以民主决策方式决定科学基金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一起,表明我国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行政手段为主,评价结果以行政级别的形式体现,并按相应行政级别享有国家投入和待遇的行政评议阶段结束了。
据南京大学当时的校长曲钦岳院士介绍,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
在当时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人情等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SCI因其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对超脱的国际“身份”,迅速被国内科学界当成一个可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并逐步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SCI在国内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过程。
sci期刊是分区的,总共划分了四个区,分别是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但划分分区的方法,分为了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具体怎么划分的,会在本文详细介绍。
首先,sci几区按jcr划分
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
其次,sci几区按中科院划分
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
sci几区不管是jcr分区还是中科院分区,都是把收录在sci中的期刊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了四个分区,且划分标准都与影响因子有关。但采用影响因子的基数以及期刊数量占比是不同的。jcr分区是上一年影响因子,把sci期刊平均分配,中科院分区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把sci期刊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呈现金字塔形状。
sci几区中,影响力从高到低依次是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投稿一区的sci论文,含金量最高,难度也最大。好的文章,可以挑战高分区,而相对一般的文章,考虑低分区,即作者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另外,sci期刊录用文章起点是很高的,若连四区的sci都不达标,那说明文章还达不到发表sci的标准。作者要不提高写作文章的质量,要不找更低级别的期刊投稿发表。
world development属于q1区。
q1区期刊是JCR的期刊分期方法,JCR分区期刊共四等分,前25%为q1区。按照中科院的划分方式,q1区是前5%,SCI官方的划分方式的认可度更高,也更加通用,中科院的划分更加适合国内SCI期刊的发表。
JCR分区指标说明
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IF)、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CI)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IF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的篇均被引频次;CI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分区表在IF基础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遴选Top期刊考虑了CI的影响。
SCI分区指的是大类分区。
目前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使用最多的就是中科院分区,中科院分区有大区和小区,通常说的都是大区,小区分区往往容易导致期刊分区高。
中科院分区表对汤森路透每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SCI期刊在学科内依据3年平均影响因子划分分区。它包括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大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自定义的13个学科所做的分区,大类分区包括Top期刊;而小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JCR已有学科分类体系所做的分区。
扩展资料:
分区指标说明
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IF)、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CI) 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IF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的篇均被引频次;CI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分区表在IF基础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遴选Top期刊考虑了CI的影响。
(1)IF
IF是加菲尔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主要用以调整和修正大刊。普赖斯曾提出,科学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一二年后,被人们接受,并达到被引用的峰值阶段。加菲尔德正式按照这个思想,定义了IF的计算公式 。
如2014年Nature的IF,等于Nature在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论文在2014年获得被引频次总和除以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2)3年平均IF
为了使历年的期刊分区相对稳定,减少影响因子上下波动带来的影响,中科院分区表采用3年平均IF作为划分分区依据。
如Nature2012年的IF为38.597,2013年IF为42.351,2014年IF为41.456,那么2014年Nature的3年IF=(38.597+42.351+41.456)/3=40.801。
(3)CI
被引频次是反映学术影响力总量的指标,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作为IF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补充。1区期刊通常被视为各学科的优秀期刊,但1区期刊遴选标准较高,入选的期刊数量有限。
为了尽量囊括更大范围的优秀期刊,在期刊分区结果的基础上,利用被引频次指标对期刊影响力进行再次甄别,定义出TOP期刊集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科院JCR期刊分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J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