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求是杂志观后感

2023-12-10 07: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求是杂志观后感

我国《民法典》是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一起来看看《民法典》 观后感 心得5篇精选2020,欢迎查阅!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上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具有里程碑意义。不看新闻,其实我是真不知道,所以非常有必要学一学,现将学习所得整理如下:

一、民法典,国家很重视

民法典是由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完成的。民法典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贯彻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有机结合。它是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民法典,内容很丰富

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从法治层面推动_痛点难点问题,让民法典更有温度。针对高空抛物伤人现象,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明晰有关方面责任,守护百姓“头顶安全”;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针对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不良现象,通过法律形式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民法典,为人民着想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人民权益的防护网。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更好地为百姓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民法典是一部“宝典”,遇到问题可以找法说理,解决问题可以依法办事,真正可靠实用。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2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发展的基本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

我国民法典充分反映了人民意志,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上,其特点是“重人轻物”。民法,是调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所有的法律,因此,《民法典》也被大家称为是社会生活的 百科 全书,是人民权利的宝典,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都离不开它。这次《民法典》的出台,可以说亮点多多,比如新增加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规定;比如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 措施 ;比如引起网友议论的“离婚冷静期”,民法典规定,提交离婚登记申请后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为了减少争议,也列明因为家暴出轨等引发的诉讼离婚,不受这一限制;再比如增加了打印、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增加规定对继承人的宽恕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它删除了现行《继承法》关于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而是以最后一份遗嘱的效力为准......

诸如此类,无不彰显着时代特色,成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维护和保障着人民合法权益。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3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时代标杆,我们需积极主动学习并宣传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和意义。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 文化 ,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除此之外,民法典还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深刻领会民法典的内涵,履行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职责。

民法典是时代标杆,我们应加强日常生活的普法宣传,以推进人人懂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实效。民法典设计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有序性,提升社会的和谐度。

民法典是时代标杆,我们需做党的声音的传播者,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民法典有效实施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与信任。这就离不开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这样既能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同时也是敦促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民法典,做知法、守法、信法的公民。

相信民法典的颁布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也将得以继承和发扬,人民生活水平也定会在民法典颁布的浪潮中稳步提升!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4

2020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重要 文章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唯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领会、广泛普法、加强解读,才能让民法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深入领会,让群众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纵观民法典的编撰历程,细读民法典的通篇内容,深入领会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既标志着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要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既多读多看多学相关专家学者关于民法典的理论文章,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的背景、目的,认真学习民法典总则、民法典各分编,又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提供重要遵循。

广泛普法,让群众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民法典的顺利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关键。这部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法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大力推进民法典进校园,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 教育 ,依托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及重要作用。同时,要积极营造人人学民法典、知民法典、爱民法典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社会各方力量加深理解认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页、绘制宣传墙、文艺汇演、专家巡讲等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民法典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普法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既享有权利,又认真履行义务。

加强解读,让群众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民法典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必须加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解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聚焦”“三个阐释好”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即“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要自觉树立“事事关己”的民法典学习意识,把总则编和各分编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分编逐一进行系统学习。在阐释好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一系列新概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淬炼、专业历练、实践锻炼。从思想上认识到充分理解民法典总编分编重要内涵的重要性,增强对民法典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积极参与集中学习、自觉开展自学等方式,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自觉养成懂爱、爱法、守法的意识,在遇到涉及自身权益的问题敢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法典的实施,意义重大且深远。让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让民法典走进群众心里,在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释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党员干部只有学好用好民法典,才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在民法典实施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保障。

学好民法典,党员干部要做学习的排头兵。民法典作为人民的法典,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百姓心为中心是其诞生之初的重要使命,指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系统的学好民法典,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民法典普法宣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民法典》深入心里,提高运用法律 方法 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只有真正学好学通民法典,明白其根本内涵,才能在基层管理中用到实处,用得精准,才能更好为群众服务。

用好民法典,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子弟兵。民法典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走群众路线,接地气,聚焦了人民日常生活中许多关心的问题,并且很多条文也都是司法解释或者是经由长期的司法实践上升为法律条文的,跟中国现实是匹配的。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用真情感动群众,只有常怀为民之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民服务基本宗旨,想方设法聆听群众的原声,才能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只有将民法典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才能走近群众,才能搭建沟通的重要桥梁。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相关文章:

★ 《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2020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民法典》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最新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民法典》最新观后感作文2020【5篇】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心得最新汇总大全5篇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最新

★ 2020《民法典》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最新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篇2022

《民法典》 观后感 心得有哪些?《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 百科 全书,重在保护私权利,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一起来看看《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篇2022,欢迎查阅!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1

因为在《民法典》确定不设立债法总则的前提下,所以就有必要引入准合同的概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其他之债的具体规则是非常复杂的,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民法典》合同编第三分编对准合同作出了规定,其中规定了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制度,《民法典》合同编设立准合同分编,不再在债法中割裂各种债的发生原因,而使得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制度与合同制度有效联系,并充分考虑法律适用中的不同情形,从而实现了对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的整合。因此,准合同的设立使得合同编更加符合国情,更能回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更能把握中国的时代脉搏。《民法典》详尽的立法内容 科学的立法体系对于我们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经公布,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 热点 。合同编在准合同分编对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进行了法律规范。这两项长期被忽视的制度写入了民法典,树立了良好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无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民法典合同编用法律制度形式规范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对于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2

民之所期,国之重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制定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民法典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前后历经数十年,曲折而漫长的制定过程,让我们也感受到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的坚守和执着。数十年法制建设中,我国民法领域一直没有一部统一法典作为参照。本次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法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从2016年3月份民法典提上工作日程,历时五年,完成庞大而复杂的编纂工作,凝聚了党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和法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心血,反映着老百姓的心声。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尊严,对国民来说是一种骄傲。与现行民法单行法相比,民法典的内容并不是推到重来,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单行法基础上的修正和完善,及对单行法进行的一次系统化整理。民法典共分七编,总则编 物权编 合同编 人格权编 婚姻家庭编 继承编 侵权责任编 附则,共1260条。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关系民众生活方方面面,大到航天飞机 蛟龙入海 港珠澳大桥等,小到民众生活柴米油盐 鸡毛蒜皮小事,相较刑法而言,其与民众的生活关系更为紧密。

民法典的颁布对于法院来说,在民事案件审理中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给法官审理案件一个明确的指引,有助于加强司法审判的统一性,可有效避免同案不同判情况发生。对于从事法律职业人来说,无异是最激动人心的一件大事,是作为法律人的骄傲。当然,法律颁布后是需要诸多法律解释配合实施,目前还没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民法典该如何适用 审判中该如何引用以及现行的法律解释等置于何种法律地位等问题的解决办法。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做好民法典的学习工作和为审判中正式适用民法典做好准备工作,把现有工作完成好,为民法典的正式适用打下坚实工作基础。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3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 文章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民法典能深深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民法典中看立法为民。立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史记·商君列传》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两千多年里,这一直是句空话,并且这句话本身就表示出在立法层面上有“王子”和“庶民”两个完全不平等的对象,这就是在立法层面上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极大侵害。故这句话的用途只能是掩饰封建统治者自身特权,以及安抚不断被剥削的人民群众,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们的“法律遮羞布”。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则不一样,它在基本规定第四条中提到: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这就能看出,它对于法人 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等民事主体,一视同仁地给予保护,同等保护,平等保护。

从民法典中看司法为民。群众在司法方面最怕什么?最怕法律规定不清不楚,导致司法裁定浮动巨大。有可能滋生出面对有钱 有地位的人“唯唯诺诺”,面对普通百姓却“重拳出击”的恶性案例。所以,一部法律规定得越细致,思考得越全面,对普通群众就越有利。从民法典宣传图册中“小明的一生”就不难看出,这部法律为了群众真的是“操碎了心”,从出生到成长再到离去,从偶然事件到必然事件,对群众的保护可谓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这部法律就好比群众的一道“长效护身符”,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庇护着我们。

从民法典中看执法为民。执法,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类,尤其是群众之间发生小型冲突。在法律不是特别完善的时期,很多群众之间的细微冲突都是通过执法人员的协调来解决。其中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碰瓷。碰瓷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催生了行车记录仪这个产业,可见影响有多大。碰瓷的现象也反映出,现代社会确实存在少数“老赖”,他们以“耍赖皮”为生存的资本,或利用人们的善心,或利用法律盲区来讹诈人们。而民法典中有许多“除赖”的法律法规,比如对于确定为霸座的人就可以直接拒载。这些针对性的法律规定,让执法人员在处理这些“无赖”时有法可依 依法处置。

笔者不是法律专业,对法律的解读或许不是特别深刻,但就从我这样一个“小白”的角度也能看出民法典满满的干货,足以说明其“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多么深刻。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4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同时也是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 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 结构严谨 规防合理 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增进人民福祉 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济南一中队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学习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领悟编纂《民法典》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探讨并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性学习第三编《合同》 第七编《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下一步,济南一中队党支部将逐步结合实际工作,对民法典中涉及执勤业务的部分着重研讨,并形成执勤规范,为未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筑桥铺路。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

民法典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通过具体规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 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 婚姻家庭 生产经营 个人信息保护 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的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 人身自由 生命权 身体权 健康权 姓名权 肖像权 名誉权 隐私权 婚姻自主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构建完备的社会财富保护体系,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让公民尊严得到充分尊重 民众智慧得到极大发挥 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当具有的历史价值。我们要做好民营经济界普法 教育 工作,通过工商联平台进行宣传,引导会员知法守法 学法用法;要领悟和践行民法典的真谛,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企业经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涉法矛盾和问题。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重在保护私权利,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纠纷和矛盾的解决均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和支撑。因此,我们工作生活需要民法典,离不开民法典,学习民法典势在必行,学习民法典必须久久为功 长期坚持;学习民法典必须结合实际,在分析实际案例中学习,掌握实质要义和标准;同时还要做好向身边人的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学习成效,为建设法治社会作贡献。

《民法典》观后感心得5篇2022相关文章:

★ 学习民法典总结汇报5篇

★ 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心得

★ 2022“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活动总结精选十篇

★ 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总结简短范文2022【十篇】

★ 民法典的认识和感悟心得体会范文【5篇】

★ 2022“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系列主题活动总结十篇

★ 有关2022全面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5篇

★ 2022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总结简短十篇

★ 知心法官观后感5篇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好结尾?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求是》杂志刊发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引发关注,其署名作者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这一新机构的首次亮相释放重大信号,官方已在从制度层面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就在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将正式“接棒”,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如何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外界期待从此次两会中寻找答案,而从目前已公布的政策文件和学者分析来看,平稳过渡至少要从三方面共同发力。
巩固脱贫成果,为平稳过渡“夯实地基”。脱贫是动态工作,低收入农户在脱贫后有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返贫,尤其在后期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诸多方面较为薄弱,巩固脱贫成果并织牢防止返贫的一张网显得极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不少贫困县脱贫后,若后续政策落实没跟上,可能会返贫,这就需要在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性,“脱贫不脱政策”才能巩固好现有脱贫成果,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块“压舱石”。

共和国的脊梁———《求是魂》观后感

《求是魂》观后感
昨日观看以竺可桢老校长为原型的母校原创话剧《求是魂》,十分感动,期间多次热泪夺眶而出,几乎是我自投身戏剧观摩与研究十数年来,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
这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学大师为题材自主创作舞台剧,首期共有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邓稼先)、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爱在天际》(郭永怀)、浙江大学的《求是魂》(竺可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个人以为,在这五部剧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长的形象最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桢是校长,而且他长校是在浙江大学发展最为困难甚至是差点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长在民国时期是与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罗家伦等齐名的教育家,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西迁云南,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大西迁贵州,都为未来中国保存、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我所知,各校西迁过程中,只有竺校长的夫人和幼子由于缺医少药,客死他乡。可以这么说,论西迁期间做出的贡献,竺校长堪与其他校长比肩,而若论西迁期间付出的个人代价,竺校长是最大的。
三、竺校长是老一辈留学西方,学成归国(是旧中国而非新中国)的科学家,是现代中国其本学科的奠基人,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他可以跟蒋介石说不,可以对“人定胜天”提质疑,也可以对“全球变暖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长继任者马寅初先生犯言直谏的性格不同,竺校长更为温婉,但尤为坚定。
之所以有难得的观剧感动,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几点对竺校长的一贯崇敬,二是家中几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学院教工,曾经参与西迁;夫人的祖父是1945级数学系校友,苏步青、钱宝琮先生高足,两位老人都曾经亲身感受过竺校长的风范,并时常向后人津津乐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学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现仍住求是村。对母校与老校长的感情绝不只限于我个人的主观体会。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师生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看得出,严谨的案头研究,巧妙的创作灵感和编、导、演、音、美等各艺术部门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结合严整、和谐,学术性、戏剧性、艺术性的交融极为自然。现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觉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学子的青春向几十年前学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还有几点在观剧过程中随手写下的印象:
1、竺校长在与马一浮先生对话中,自称“藕舫”恐怕不妥,旧时自称称名,称呼别人称字,似乎是个原则。
2、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满溢同学表演可圈可点,把这位国学大师至真可爱
的书生气表现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叹的是,当时校长对这位先生的尊重,而马先生可以随便就直言校长的话“错!”,今天这样的故事恐不多见。
3、剧中人张云峰(原型为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其子张镜湖,系史地系1948届校友,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有一句台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毕竟是引用孟子原文,还是准确些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迁期间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时,《词学》的作者误为“孟承焘”,当为“夏承焘”。
5、最后一场竺校长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个胶垫,因为在没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数次出现这种情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