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如刚下过雨,空气中飘着阵阵花香,地面十分洁净。片片五颜六色的鲜花,真像我在聊城晚报上看的那样。曲径通幽,一步一景。也像著名作家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描写的那样,无论朝哪个方向摄影,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我们小区向西不远,路南是新建的《凤凰苑》。2018年五一开园。5月3日下午,我相约老伴走进凤凰苑,顿觉天地开阔,心旷神怡,其喜洋洋,园内三二游人,脸上无不带着几分欣喜,几分好奇,几分欣赏,留恋往返,连连举起相机...... “叫忠增他两个来!”老伴高兴地说。忠增是我的二弟,年过古稀,热爱 生活 。每天陪老伴到处转,见美景不放。老伴这样说。足见凤凰苑之美、之奇。首先提到他们,是想到她们有的是时间。其实,她想让所有亲朋好友来逛逛。共同分享这份美好。 “要叫小果果来,保险更好!”小果果是我孙女的女儿,玲珑乖巧。我这样说,是因为果果年龄小,正是玩的时候,特爱玩,特会玩儿,人来疯,见不得新鲜地方。她要走到一个喜欢的地方,不会有一刻闲。想象她在园内跑来跑去的样子,眼不够,腿不够。不累个通身是汗不拉倒。 我们先走到正门,门不小,多处有铁索,只是窄处无有,那意思很明白:游人随便进,车不能进。于是转到东门,不仅车可进去,而且园内有多处停车处,很方便。 我们从东门停车,绕道正门过桥,先是看到一个巨大的圆盘,中间是一层层高出的花坛。我好奇地步量过,花坛直径足有30米。离圆盘边还有很远。南方是一排高耸的牌坊似的大理石,呈半圆型包围着圆盘。圆盘南设绿地,绿地前有河,河中有水,不多。河北设桥似的木板路,临河木栏杆,都是深红色。对岸沿河全是花地,烂漫不断。只能从东边一个拱桥上过去。 我和老伴激情洋溢,奋勇一路走去。过河见弯曲的小路如花,全用蓝漆喷着,与红花绿叶相映,特别好看。有工人正在施工,还未全部完工。过河往南不远,就是“凤鸣台”,据说是全园最高处,设在一个小山似的土坡上,上面是一座三层楼高的高台,有螺旋状的梯子上去。我迤逦爬上高高的土坡至台下,已经很累,望台生畏。便只在台下木椅上坐下休息。考虑不可勉强,只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上。 园很大,一天不可能逛完,何况大病初愈。天也晚了,便原路回家。路上休息时,老伴说,总是闻着花香,让我仔细闻是什么花香。我也闻不出来,什么花都有,我怎么能闻得出是哪一种花的香味呢? 第二天下午,我们又去了凤凰苑。因为上午要正常锻炼,还有一些生活中的事。我们这次直奔西门。进去和东门一样,也是一个停车场。我们停车以后,在场内转了转,四处眺望一番,总体看,感觉与东边差不多,也是地域宽阔、蓝天白云、曲径通幽、鲜花遍地,一步一景。只是细部略有不同,似乎场面更开阔些。部分场地尚未完工,许多工人正在施工。来回运送花苗、树苗的农用三轮车不断,许多女工正在栽花植草。因为觉得没什么新鲜,便转道向东玩了一会回家了。 第三天,五月五日上午,我和老伴与二弟相约去看月季园。二弟夫妇是第一次去,处处感到新鲜。在中心广场拍照留影后,便直奔凤鸣台,爬上最高处。受他的影响,我也一口气上去了。两个人在凤鸣台上眺望远处,浮想联翩,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随后下来,去了月季园。 月季园内,花海如潮,游人如织。曲经回廊,美不胜收。拍照留念的人众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纷纷以花为背影合影留念。为孩子拍照的多,母子合拍的也不少。还有的一家三口合影,孩子当然在中间。也有老人,少。我们四位特别抢眼。因为 心情 好,先是二弟为我拍了几张,我又为他拍。他又特意为两妯娌合影。与我夫妇合影。都很高兴。 走累了,两妯娌坐在花廊下凳子上休息,二弟到远处转了转,拍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座矗立的巨石,上写“纪念林”三个大字,还有几个小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副照片我是第一次见,反应了决策者建园的决心和愿望。 回程中坐在路边巨石上休息的时候,我看到路边刚栽的花丛中立着一个个小牌。那小牌约30公分高,丁字形。下端插在松软的泥土里,上部是一横板。板上写着花的名字。上下全是深红色。字是黑色,手写而成,不十分工整,有些字分辨不清。看清的部分显示来自地域不同,有“南非”,有“金边”等。看着那些散乱的小牌,我忽然觉得,园子大了,地球小了。世界彷佛就在眼前,这里就是世界。 【作者简介】李民增,男。山东聊城人。中国乡土 诗人 协会会员,聊城诗人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劳动午报》《中国电视报》《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甘肃日报》《广西老人报》《昌吉日报》《大江晚报》《南国都市报》《中国乡土诗人》。《海外文摘》、美国《伊利华报》、苏里南《中华曰报》、印尼《千岛日报》及本市《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宣传》《聊城文艺》《鲁西诗人》《东昌月刊》《东昌时讯》《景阳冈》等国内外报刊及《山石榴》《三尺巷》等多家网站。散文获第三届《中华情》全国 诗歌 散文大赛金奖。出版诗集《春雨潇潇》、诗文集《柳园漫话》。 (责任编辑:副主编)
李莎 (1914-),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女,原籍俄罗斯,教授。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1936年在苏联与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结婚,1946年随夫来华定居, 1964年加入中国国籍。在中国一直从事俄语教学工作,1949年转入外国语学校执教,先后担任实践课、翻译、文学选读等多种课程的教学,为我国培育了近千名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效果突出。1979年获教授职称。李莎致力于研究俄语词汇学、修辞学等学科,著有《俄语新词新义》等著作,并长期从事编写审订俄语教材、词典、教学参考书等工作,主要成果有《俄汉同义词词典》、《当代苏联文学原著选读》、《中级俄语》等。此外,她参加了重要的翻译审订工作。如《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俄文版、《周恩来选集》俄文版等。1998年被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普希金奖章,以表彰她在俄语教学上的突出成绩。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现为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理事。1983年起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9年任中俄友好协会理事,被授予俄中友协荣誉奖章和俄罗斯文化部普希金奖章。��
李梅 (1950.11-),女,汉族,广东陆丰人,中共党员,教授。1971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捷克语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讲捷语本科各年级实践课、语法、口译、视听、国情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捷克语言史、历史语法等课程。1983年赴捷克查理大学文学院进修,1993年再度赴查理大学深造。主要著作有《基础捷克语》(上、下册)、《捷克文学》、《新捷汉词典》(合编)等。此外,在《东欧》、《海外文摘》、《外国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捷克语言文学及国情的文章和论文。两次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李德恩 (1939-),男,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语系,留校在附校任教。1984年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外国文学》副主编,现任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在国外发表3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拉美文学流派的嬗变与趋势》,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外国文学三等奖(1998年),并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学图书奖"三等奖(1998年)。主要译著《波波尔·乌》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文学图书奖"三等奖(1998年)。��
杜学增 (1941.1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中共党员,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4年至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系作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修社会语言学。1993年至1994年在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思大学访学,研究"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语言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在本科主要教授英语技能课。在研究生层次主要教授社会语言学、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曾任英语系二年级教研室主任,现任英语系系主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协会副会长。专著有《英语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英美文化词典》第一作者、《中英文化习俗比较》、《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论文:《中美首名用法比较》、《中英非亲属关系使用亲属称谓的比较》、《澳大利亚单语与多语之争》、《澳大利亚口音》、《快速阅读》。��
杨立民 (1936.4-),男,汉族,浙江诸暨人,教授。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思想史、美国政治等。��
杨迟 (1940.12-),男,汉族,辽宁盖县人,教授。自1990年起任瑞典语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瑞典语言史、瑞典国情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译作有:《和平的反革命》(合译,上、中、下册)、中篇小说《酒鬼》、组诗《非洲》、《世界文学家大辞典》(瑞典作家部分)。主要著作:《瑞典语》、《瑞典语--汉语口译手册》等。��
杨学义 (1951.3-),男,汉族,河北三河人,中共党员,教授。1975年2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留校工作,任英语系团总支书记。1982年5月至1985年5月在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工作。1985年5月回国,任英语系党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总支书记。1988年9月赴英国利兹大学进修教育与行政管理学。 1996年5月起任校党委副书记, 1997年2月起兼任副校长至今。现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任理事、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常任理事。参与编写:《初中英语》(上、下册)、《高级中学实验课本英语精读》、《高级中学实验课本英语泛读》、《高级中学实验课本英语口语》、《高级中学实验课本英语听力》、《高级中学实验课本英语语法》、《中学教师听力》第一册。论文:《肩负历史使命,把握有利时机,努力把大学建成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关于转型期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思考》、《用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指导邓小平理论学习》、《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的几点思考》、《面向新世纪国际教育浅析》等10余篇。��
汪嘉斐 (1935.3-),男,汉族,浙江吴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俄语修辞学、演讲学。主要著作:1)《俄语常用词词典》(定稿组成员)、《当代苏联原著选读》(1-2卷合编)、《俄语语体研究》(合编)、《俄语功能修辞学》(译著)2)《修辞学讲座》、《日常口语体》、《俄语公共场合讲话体初探》、《讲演体研究》、《口语用词特点的再认识》、《口语中的同义现象》、《俄语同义现象的现状与前瞻》、《Pиторика基本思想的理解和应用》。3)文艺性译著:《初部总结》(中篇)、《寒雨潇潇》(中篇)、《卡扎科夫文学随笔》、《母亲的心》(短篇)。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沈大力 (1938-),男,汉族,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大学一级三阶教授,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评委会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法国瓦莱斯文学会荣誉会长,法国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荣誉会员,法国芭菲影视节"社会写真"评委会主席。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法国竞业金红十字勋章、中国文化部剧本翻译专项奖。其传略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国际作家辞典》、印度《世界名人录》、美国玛氏《世界名人录》。著有长篇小说《延安的孩子》(巴黎法文版、意大利文译本、日文节译)、《悬崖百合》、《夜空流星》、《梦湖情侣》。散文集《巴黎声影》、《欧美游记》,组诗《欧仁·鲍狄埃石墓》、《梦之华》(中文、法文及意大利译文),剧本《泰坦的芦笛》,法译中《巴黎公社诗选》、《欧仁·鲍狄埃诗选》、《蒙塞拉》、《茅庐血恋》、《刀丛血花》、《凤凰于飞》、《布吕赫的幽灵》,中译法《锻炼》(矛盾长篇小说,巴黎版)、《棠棣之花》、《幸存的人》、《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故宫珍宝》。另有法文论文《巴黎公社的精神遗产》、《平等的回响》、《瓦莱斯在中国》、《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樱桃时节》、《阿弗洛蒂德与雅典娜》、《人狼与蝴蝶梦》、《孔子的世界大同观》。中文论文《巴黎公社墙考辩》、《国际歌及其作者》,意大利文论文《彼岸》、《中国古典城邦观》、《"悬崖百合"的境界》、《生命的气息》。俄文论文《巴黎公社--场人民主权运动》,英文论文《罗布莱斯在中国》等。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沈萼梅 (1940.12-),女,汉族,浙江慈溪人,中共党员,教授。1958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0年至1962派往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意大利语专业代培。1962年回本校法语系。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73年至1975年赴意大利语言学院和罗马大学进修。回国后继续任教。1984年至1986年赴意大利威尼斯大学进修。1989年8月赴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短期讲学。1991年至1993年赴意大利米兰大学任教。1990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6月获意大利外交部颁发的荣誉奖状和奖金。专业方向为意大利语言文学。主要成果有《意大利语入门》、《当今意大利会话》、《意大利语中级教程--意大利当代文学巡礼》、《意大利当代文学史》、《意大利文学》等。主要译著有《无辜者》、《罗马女人》、《利比亚沙漠》、《长青藤》、《一个女贼的回忆》、《罗马故事》、《索非亚·罗兰》等。��
邱苏伦 (1947.11-),女,汉族,广东人,致公党党员,教授。1975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1985年至1986年在泰国朱腊隆功大学进修;1990年至1991年、1995至1996年、1996至1997年先后在泰国治迈师范学院、清迈皇家学院和培文颂刊皇家学院任教。�
主要科研成果有译著《邓小平文选》(合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就》(系列电视片25集)。著作:《初级汉语课本》(1991年泰国奥萨瓦塔纳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第五版)、《中级汉语课本》(1998年泰国奥萨瓦塔纳出版社)、教材《泰语》第一册、第四册(合著)。在泰国莎班雅杂志上发表论文《论中国佛教的发展与演变》、《论中国佛教的三大特点》、《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等。曾任北京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优秀奖,三次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陆培敏 (1942-),女,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4年至1985年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系进修,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资深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曾任英语系基础教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精读课教学,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美国教育、应用语言学等课程。合著:《列国国情丛书:美国》。合编:《大学英语基础教程》(1-2册)。论文:《我们对精读课改革的创议》(合写)、《大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合写)、《美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
陈乃芳 (1940.1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并留校做教学和党政双肩挑工作。1978年8月至1980年8月,由外交部派驻比利时使馆兼驻欧共体使团工作。1984年9月至1985年9月公派美国麻省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称号,并获"丹柯杯"一座。1992年10月至1995年8月,由国家教委派驻比利时使馆兼驻欧盟使团任教育参赞。1996年5月起,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1997年2月被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委员,"国际论坛"杂志主编。主要著作:《大学生英语听力教程(初级)》(学生、教师用书,合编)、《大学生英语听力教程(中级)》(学生、教师用书,合编)、《大学生英语听力教程(高级)》(学生、教师用书,合编)、《大学生英语听力教程录像节目》(主审)、《人类文明史英语读本》(第一集上下两卷,主编)。于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北雁,原名侯江林,甘肃静宁人。曾用笔名雨山、了聊等。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图书策划人,自由摄影师,资深媒体人,自由摄影师。曾担任过杂志编辑记者、图书编辑、网络编辑、新闻策划、报刊主编等工作。在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数百篇文章。散文作品《人在画中游》荣获全国散文奖二等奖。作品《人在画中游》并入录《<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散文作品《一盏煤油灯》荣获《海外文摘》全国文学笔会二等奖。2012年2月,出版长篇小说《小小梅林》2012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山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