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我精选作文(5篇)
未来的我精选作文 一
畅想未来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将拿着崭新的语文课本,迈着轻捷的步伐,走向我向往已久的讲台。这时我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激动啊!
我站在讲台上,望着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的心里无比的激动,一点也没有紧张的感觉。我会把自己所有学过的知识都教给他们,我会用自己精湛的讲课方式,赢得他们的喜爱。我的第一堂课绝对是非常顺利的,因为。这一堂课像清风一样让这些孩子的心中泛起一朵朵美丽的花朵。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会让所有的孩子学识渊博,认真学习,长大成为一名为祖国贡献的人,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将有喷不完的热情。在课余,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和学生们一起携手向知识的高峰走去,一起面对艰难险阻,不轻言放弃,不退缩。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将教他们一起唱那豪迈的,奔放的《歌唱祖国》:我要让他们和我一起用饱蘸深情的笔,写下《祖国,我为你骄傲》。我还要教他们爱祖国,不要出卖祖国。祖国是他们生命的摇篮,让他们知道祖国在我们信心中是多么的重要,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的美丽动听。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给他们讲中国的诗人李白,杜甫,杜牧的诗。中国的散文家冰心,朱自清,鲁迅的散文。让他们自己去领略诗中的各种境界。风格,还有那刚健雄浑的笔触。
假如未来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是多么的希望我的学生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的有名,有时,我希望他们成为一名诗人,一名作家,但是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是不会强迫他们的,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事业,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做出贡献。
我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来,我希望他们有自己出色的成绩,我会自豪地说那是我的学生。
这就是我,一位未来语文老师的全部奢望。但是这些只是我的想象。真希望有一天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我会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
为未来加油!
未来的我精选作文 二
前天,我做了一个关于未来的好梦:未来的我是一位著名医院的医生。在过去,小红因癌症而死去了;而现在,因癌症而死去的人达到一年上百万个人了。而我们却对它无济于事。所以我就全身的投入了对癌症相克的机器的研究。经过我不分昼夜的研究探寻,我终于研究出了一种可以抗癌的机器小人:他身高一厘米,长一厘米,一百年也不会变形,也不会摔坏,踩坏,它可以进入人体内消除癌细胞,你们不用担心,因为外面是用十分高级的软钢筋做成的,不会伤害到器官的;机器小人的头上是玻璃,里面有灯,可以看清四周,就可以遥控他去消除癌细胞;机器小人的嘴里有一个吸管,它是用来喷射你们不用担心机器小人会没电,因为他是用癌细胞和二氧化碳来补充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并会呼出氧气。
第二天,有一名当红的女歌手来到了我们的医院,说:"医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我的鼻子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好难受啊!"于是我们就用b超等各种检查方式来给她检查鼻子,等了两小时后,报告出来了,是恶性鼻癌。呵呵!终于轮到我的机器小人上场了。然后我按下了开始的按钮,机器仙人就徐徐地进入她的鼻子不到一分钟机器小人就来到了癌细胞的前面,我又按下了喷射的按钮,机器小人的嘴就慢慢地消失了,然后从里面出来一根吸管,朝着癌细胞插了下去,机器小人就开始吸取癌细胞,看着癌细胞一点一点地被消除,看着那癌细胞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心真的是欣喜若狂啊!突然,一阵"玲,玲,玲,玲……的铃声把我给吵醒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的未来就不是梦。
未来的我精选作文 三
曾几何时,我和玩伴们天真的追逐和嬉戏,那些撒在阳光里的纯真笑颜,透露着无限的乐趣,梦想不时在我的心扉拍打。当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我们品尝到苦痛与艰辛,逛尽闲情山水,看尽闹世繁华,便体会到人世冷暖的'悲凉,了解到刻骨铭心的痛楚。
徜徉在繁华街市,看着那些穿梭而过的车辆,望着轮下溅起的朵朵水花,发出耀眼的光芒,心中便有一圈圈涟漪荡漾开来。心中的梦变成了模糊的记忆,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细细品味人生的每个音符,当记载岁月的小刀,把每一簇暗淡和迷茫刻向心房,你是否还对未来心存放飞的梦想?
梦想如诗,梦想如画,在昏暗的天空。却似稚儿的期许,为将来许下草率的诺言。遥远的回忆,年少的梦想时时刺痛我似乎麻木的心灵。我在自己编织的网中挣扎,想逃,却始终在寻找呼吸的缺口。回首往事,空虚无情的压在心头,展望未来,望望前方,云遮雾挡,我就像站在高山之巅,寻找未来的方向。
朋友,你也停留在梦想里吗?你也停留在梦醒时分吗?醒醒吧!朋友,你可千万别做梦里的行者,因为不论在梦里走了几万里,但醒来终究只是在床上。风华正茂的我们,不但要有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更要有苍茫大地我主沉浮的豪情壮志!
人生旅途里,或许我们会被沿途芬芳的花朵所吸引,而忘记了前行;或许我们站在风景的路口迷惘,而忘记了选择。生命中已积的尘埃,如同岁月的流年,总得有放弃,总得有希冀。当我们匆忙奔向远方,为未来而奔波劳累,人生的绿叶也在茁壮成长。朋友,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在召唤,让我们留下前进的执着的身影。问一下未来,看见青春双眸闪过的希冀,任时光穿越四季,忘了眼前的萧瑟,忘了失意时候四壁回荡的声响。未来在生命中舞动,如同花间蝶舞飞扬,哪管暮霭中的余韵,在褪色残阳中,却依然在了望到忙碌的身影。
我的未来不是梦。人生只要敢于追求,只要不甘平庸,才会云开月明,看见希望的阳光。让我们释放青春的能量,失败挫折算得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不会因此而变成断章残篇。让生命的热情在追求中激荡,让生命是篇章从即刻开始谱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风破浪的我们终究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们不再陶醉于与世无争的宁静,不再向往流浪的潇洒,更不愿为别人的辉煌作陪衬。人生的色彩不属于苍白,让我们用青春涂抹五彩斑斓的色彩,点亮前路;人生的天空不属于空荡,让我们用时光编织未来的羽翼,尽情的翱翔;人生的命运不属于颓唐,让我们脚踏实地,承诺一个个希望。
愿作骏马,驰骋于飞沙弥漫的大漠,感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迈;
愿作海燕,甘受暴风雨的洗礼,振翅于雾雨纷飞的汹涌浪尖;
愿作苍鹰,从小自立自强,翱翔于云飘雾绕的万里苍穹。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欲与天公试比高,我们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机水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务实精神,点亮人生之灯,照亮未来之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拍拍胸口,向上天庄严宣告:我的未来不是梦!
未来的我精选作文 四
未来的我是怎样?谁也说不清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乘坐哆啦a梦的时空穿梭机不一会儿就到了10年后的今天。我一本正经地坐在实验室里研究着怎样延长人的寿命,我一会儿敲敲云南元某人的头骨,一会儿又看看保温箱里的婴儿。
由于现在的环境污染,很多新生儿都因为基因的变异而死亡。作为科学家的我感到这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我必须要想办法拯救人类的生命。晚上,我漫步在街上,不时有几片树叶随风飘落下来。"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喂,是谁呀?哦,爸爸,干什么?""爷爷心脏病犯了,正在紧急手术,你快过来吧!""不会吧!好,我马上到!"我赶紧坐上一辆出租车,来到医院。
爷爷在我小时候就患上了心脏病,经常住院。现在我都20岁了,不知道爷爷这次手术能不能成功呀!手术门开了,我和爸爸一拥而上,医生说:"老人家现在很虚弱,情况好坏只能靠他自己了。"爸爸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我却灵机一动,不如把爷爷当成试验品,试试我的新发明,就算实验失败,爷爷还是能像现在这样。我拍拍胸脯对爸爸说:"别担心,我有办法救爷爷。"
乌龟是寿命很长的动物,大约能活200多岁,爷爷现在80岁,才过了乌龟寿命的一半不到,如果把乌龟基因注入爷爷的血液里,那么,爷爷岂不是真的长命百岁了。
我赶紧拿着乌龟基因配制的药水奔波到医院,注入爷爷的皮肤里。过了许久,爷爷稍微睁开眼睛,爸爸叫他,他不理,让他吃东西,也不吃,爸爸失望地对我说:"没用的,爷爷这么大岁数了,也差不多了。"我却扑哧一声,笑着说:"现在是冬天,乌龟要冬眠,爷爷也要冬眠了。"
的确,春天来了,爷爷醒了,又可以和我一起探索大自然和人类的奥秘,和我一起倾听世界这美妙、神奇的声音。
看!这就是未来的我,造福于人类。不过,大家都想像爷爷这样长命百岁,不光是要靠我这样的科学家,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这样人人都可以"长生不老"了!
未来的我精选作文 五
2036年的今天,一辆豪华的小轿车停在中国科学院门口。一位气质非凡的女士从车上趾高气扬走了下来。原来这位就是深受人们爱戴的、伟大的科学家我——林锴珺。
今年我的三项大发明,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简直让外国人对中国人令眼相看。
且听我的第一项发明。今年一月份,我发明了一种闻名世界的高级小轿车。小轿车豚体形,显得小巧玲珑。车门上有一个窗帘,窗帘上有一个"大眼睛"."大眼睛"能辨别真伪。要是发现小偷来了,"大眼睛"先把小偷电晕,警察也被通知,马上到达现场,把小偷缉拿归案。因为小轿车使用的不是有毒燃料,所以排放出的竟然是沁人心脾的香气。车内有五种颜色的按纽。如果你按下红色按钮,一双神奇的"手"马上帮你按摩,让你既轻松又舒服;要是你按下黄色按钮,神奇的"手"马上端来各种美食,让你大饱口福;如果你按下蓝色按钮,小轿车就会自动变成一辆潜水艇,让你在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遨游;如果你按下紫色按钮,小轿车又自动变成一架飞机,让你在蓝天上领略世界大好风光;如果你按下黑色按钮,小轿车成了会走路的房子。这样,你可以在你喜欢任何一个地方安家落户,还可以随时欣赏异地建筑、名胜古迹。爸爸妈妈扶我读书太辛苦了,今年我有了这样一辆小轿车,终于实现了他们两个老人家几十年来的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他们的宝贝女儿带他们到全国各地去旅游。
今年三月份,我又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药——"百病灵"."百病灵"是能治世界上所有疑难杂症的特效药,它还能使人们健康长寿。这项发明是我一直以来最想研制成功的。因为四十多年来,妈妈一直是个过敏性鼻炎的老病号,她不知吃了多少药,去无济于事。看着妈妈遇到冷空气或混浊的空气时,她不是鼻痒鼻塞,就是打喷嚏、流鼻涕。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可好了,妈妈闻了"百病灵",整天笑容满面,人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人也变得特别温柔,不再动不动就烦燥不安了。
其实"百病灵"是一种树叶,这树的种子是我用好多物质和化学成份,进行严格配方研制成的。树长大后,树叶十分奇特,长在树上发出光彩耀人的光。只要病人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树叶,轻轻闻一闻,顿时一股奇异的香味就会扑鼻而来,眨眼间,病人的病好啦!他们永远脱离病魔的折磨了。
今年我最厉害的一项发明要算前天刚刚发明的"环保手电筒"."环保手电筒"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特殊功效。这两天,人们争着买这种"环保手电筒".大家摁上"手电筒"开关,你看,肮脏浑浊的河水变得绿波荡漾;被砍掉树干的树桩一夜之间竟重新得活,成了参天大树,到处绿树成荫;平时恶臭难闻的气息一下变得异常清新;小鸟如今又开始啁啾飞翔,快乐极了。就这么短短的两天,地球妈妈笑了,她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因为"环保手电筒"把她从病痛中彻底地解救了出来。地球妈妈成了绿色的海洋,许多人纷纷到中国科院向我祝贺。我此时此刻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呀!我下定决心,今后还得继续努力,创造发明出更多有益于人们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未来。我相信我只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我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我一定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专访姚檀栋、范蔚茗:为什么青藏高原是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
知识分子2016-03-26 06:56:07阅读(1)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撰文 | Jane Qiu
翻译 | 邓志英 王玫珺
校译 | 钱心怡
●●●
青藏高原及其扩展到周边的山地,占地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将近中国大陆面积的一半。这里有着除南北极外最大的冰川面积,因此也被称作地球的“第三极”。
2012年启动的“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项目是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战略研究专项,五年预算超过2亿元(约合4000万美元),由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CAS)青藏高原研究所(ITP)主导。2014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青藏高原研究所总部设立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长期支持并提高其学术水准。
青藏高原研究有什么样的重要性?进展如何?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
就这些问题,《国家科学评论》(NSR)近期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姚檀栋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范蔚茗研究员。
1
一个理想而独特的自然实验室
NSR: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姚檀栋:青藏高原的重要性可以从科学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阐释。从科学层面来讲,研究该领域主要是出自对地球如何演化的好奇。青藏高原是解答这一问题的最佳地区之一。由于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碰撞,这一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大多由高原海拔升高引起。河流与冰川的形成、季风的演化以及冷适应动物与生态系统的出现都在其影响范围内。可以说青藏高原是研究这一系列完整过程的理想之地。
姚檀栋,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Jane Qiu供图
范蔚茗:过去几十年,地球科学从聚焦单领域研究发展到重视多学科研究,这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发展方向。对地球系统科学而言,青藏高原是一个理想而独特的自然实验室。从地质学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无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它自身最大的谜题之一,是为什么它的面积如此辽阔,表面变形却如此之小——与崎岖的喜马拉雅山脉相比,青藏高原表面的大部分地形是相当光滑平坦的。
姚檀栋:的确如此。最初的兴趣涵盖了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现在我们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来探索这一地区的演化,并着重于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大气圈、冰冻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生命圈都包括其中。由于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冰冻圈的变化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高度关注。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类活动,或者说人类圈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在20世纪的后半世纪急剧增加,尤其是在政策角度这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凭其除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川面积而以地球“第三极”而著名——可以通过影响季风、提供宝贵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而直接影响这一地区的20多亿人。但相比南北两极,与其相关的研究却少得多。
范蔚茗:青藏高原还会以地震和滑坡等形式对人类造成影响,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青藏高原在区域及全球范围都具重要意义:亚洲最大的10条河流由此发源,青藏高原也因此被誉为亚洲水塔;它还影响着大气循环、亚洲季风、亚洲的旱涝模式甚至北美的气候。此外,青藏高原上的造山运动会带来丰富的资源,但这背后的过程却鲜为人知。同样不为人知的还有这一地区的采矿潜力,这既具学术价值又能带来实际利益——尽管我们也应该考虑大规模采矿的可行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范蔚茗,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范蔚茗供图
NSR:在青藏高原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姚檀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我还未见过谁不为她的美丽与宁静而肃然起敬的。但在这里工作也极具挑战性:我们经常去海拔很高的偏僻之地,那里的氧气含量和大气压都极低,这些都会对人的生理产生直接影响;天气也十分寒冷,常常是“风雪如刀面如割”。
范蔚茗:在这里工作无疑比在大多数其他山区工作都更具挑战性。我们必须自己露营、做饭,还有可能碰上车辆故障或陷入泥坑的状况。这就是为什么青藏高原研究需要申请更多的经费支持的原因——只有当研究设施都十分完备、车辆性能足够好、卫星电话可以在有需要时使用了,我们才能把风险降到最小。与几十年前相比,最近几年的情况已经好了不少,但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姚檀栋: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工作感受,还和你对所从事的研究的热爱程度有关。如果你足够热爱,这些艰苦的条件都算不了什么;如果你不喜欢,当然很容易被这些挑战吓退。我认识很多研究者,他们对青藏高原的研究抱有极大热忱,甚至几近痴迷。对他们而言,艰苦的环境和生理上的挑战是不值一提的事。
这跟登山十分类似,危险而富挑战的登山活动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但是很多人会花不少钱和几年时间来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其他高峰。就如之前所说,人们对海拔的反应差别很大,这也会影响他们如何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应对挑战。
2
新研究回应板块碰撞与高原上升争议
NSR:中国科学院在青藏高原研究上的重点是什么?
姚檀栋:主要研究重点的确定是2012年启动的“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B类先导战略研究专项和2014年成立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优先研究中所体现的,聚焦于六个圈层的特征及过程机制的系统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其中包括四个核心领域:第一,板块碰撞和高原隆升的时间和过程;第二,这一进程对高原浅表过程的影响;第三,地壳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第四,地震、滑坡、冰湖溃决等与青藏高原相关的地质灾害。最近几年,这些研究已经收获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成果。
范蔚茗:确实如此。比如新研究对板块碰撞和高原上升过程的争论就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争论已持续数十年。有人认为碰撞发生在西部,有些人却认为始自东部。现在,运用新测年法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碰撞是在6500–6000万年前左右从中部开始的。不过目前并未形成定论,许多问题仍然充满争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一过程远比我们之前想得要复杂。
姚檀栋:第二个重要贡献则涉及青藏高原什么时候上升到足以影响周围区域、又是什么时候达到现有高度,这一问题同样充满争议。几年前的同位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约在3500万年前达到现有高度,但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一结论。我们的最新研究显示,3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升至了2500-3000米,并在大约400万年前达到现有高度。
第三个重要贡献是发现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呈三种模态:强融模态、趋稳模态和趋进模态。这三种模态实际上是对季风和西风相互作用的三种模态的反映。在季风模态区,冰川退缩强烈,呈强融模态;在西风模态区,冰川退缩趋缓,呈趋稳模态;在西风与季风的交替作用区,大部分冰川稳定,部分冰川呈前进趋缓,称之为趋进模态。这种特征也出现在湖泊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过程,因此是一种连锁式过程。
范蔚茗:值得强调的是,板块碰撞和高原上升的时间不仅仅对于地质学家富有意义。它也是理解这一地区整个地表过程和环境变化的关键,例如地貌学、河流的形成、亚洲季风的演变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能够充分理解这一机制,从而建立能够模仿这些过程并预演未来变化的模型。
姚檀栋:青藏高原上升会对周围地区产生一系列影响。比如说,长江在2300万年前演变成了现在的河道,这与高原上升是密切相关的。当高原达到它现有高度时,它就成为了长毛犀、北极狐、雪豹等许多动物的进化中心。一定高度的高原对大气环流也有重要影响:它是西风带的物理屏障,会引发亚洲季风的演变。如果没有高原的存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就会是一片荒漠,而不是如今这样肥沃的土壤。
范蔚茗:还有一个正被研究的领域是板块碰撞前的地质证据。虽然欧亚大陆的南部边缘可能由于古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而存在山脉——就好比在南美板块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安第斯山脉,但在印度撞上欧亚大陆之前,高原并未形成。尽管应有以矿产资源形式表现出来的地质证据,但我们所知的大部分矿产资源都形成于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碰撞。这很令人费解,因为海洋板块的俯冲是矿物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
3
气候变暖下的高原
NSR:在如今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青藏高原有什么变化?
姚檀栋: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受到不同气候带影响的青藏高原,因为气候变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对气候变暖最大的响应特征是温度剧烈上升。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温度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周边低地和平原地区。平均变暖幅度是周边低地和平原地区的两倍。青藏高原大致可分为受西风带影响、受亚洲季风影响以及兼受两者影响的三大区域,这三大区域的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不同表现特点反应出全球变暖对高原的影响。当温度升高随处可见,降雨模式改变的差别就会很大。过去一段时间,西风变得越来越强,同时带来更多冬季降水;而季风变得越来越弱,并伴随降水减少。其后果是,在印度季风主导区域,冰川后退非常严重,湖泊在缩小,生态系统也在恶化;而在西风主导区域,大多数冰川都维持原状甚至还有前进,湖泊面积在扩大,生态系统也在好转。
4
共襄盛举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NSR:为什么国际合作对于青藏高原研究十分重要?
姚檀栋:青藏高原和它周围的山地是一片独特的地质与地理区域,许多特征与南北极相似。这些特征主要缘于它平均达4000米的海拔以及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它也影响着10多个国家和20多亿的人口。要想真正了解这个地球“第三极“,我们必须采取整体研究并与邻国合作。这也与地球系统科学本身的理念一致。在当今世界,若不兼备区域性和全球性视野,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地球科学家的。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教导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思路。
NSR:国际合作进展如何?
姚檀栋:正是这种整体研究的理念促使我们在2009年发起了国际计划“第三极环境计划(TPE)”。我担任主席,另两位合作主席分别是来自美国俄亥俄大学的Lonnie Thompson和德国法兰克福研究机构和博物馆 “森肯堡世界生物多样性”(Senckenberg World of Biodiversity) 联盟的主任Volker Mosbrugger。我们与邻近国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密切合作, 内容包括共同考察、共同研究、共同组织会议、共同组织培训研讨会以及参与交流项目。我们与国际机构亦有合作。我们的计划是UNESCO的旗舰计划,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综合山地发展研究中心有很好的协作。
项目总部位于北京的TPE计划正在逐渐扩展:TPE的加德满中心已经和CAS的科教中心联合运行;明年在美国也会成立一个TPE研究分中心;另一个欧洲分中心也正在筹谋之中。我们机构现在有很多来自第三极邻国的博士研究生,例如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缅甸这些国家,他们中有超过十人已经毕业。这将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另外,与邻国发展友好关系并建立合作也相当重要。
5
未尽的挑战
NSR:青藏高原研究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姚檀栋: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主要的挑战是发展能在高海拔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直升机,无人机和现场观测自动化设备。在这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这大大阻碍了青藏高原的研究。比如,常用于极地研究的直升机能大幅提高在青藏高原这种大区域的运输效率,但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使用直升机还是奢望。
范蔚茗: 科学家的跨学科合作也存在挑战。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能经常通过专门会议结识;但当他们要去其他领域寻找合作者时,就有些不知所措。而且来自不同教育背景、有着不同视角和专业知识的人之间常常存有交流障碍。将社会科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项目中更是具有挑战性。
姚檀栋:我认为这一方面要归咎于我们的教育面太窄,没有鼓励学生要具备广泛的兴趣和开阔的视野。而且科学家的培养过早专业化了,这使他们很少能对自己领域外的东西产生兴趣。
范蔚茗:从政策角度来看,政府在青藏高原研究上不能只着重支持短期项目,而应有个长期的战略计划。大多数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观察和现场实验。这应该是建立CAS Centers of Excellence的理念,但我们仍在为长期的资金支持而苦苦挣扎。
姚檀栋:然而还是有发展而且振奋人心,比如CAS给横穿青藏高原的High Elevation Observation Network观测研究站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当然支持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范蔚茗:国际合作在中国是个流行词,但我觉得中国尚未为科学上的全球化做好准备,很多政策不利于国际合作。举个例子,很多优秀的邻国学者很愿意到中国工作或学习,但一旦他们来到这里后就会在住宿、学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遇到阻碍。而且,在国外使用本就是为国际合作而设的仪器和科研经费还十分困难。所以在国外建立观测研究站依旧是件棘手的事。
姚檀栋:政治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政治动荡已经影响到研究合作。几年前,一些登山者在喀喇昆仑遭绑架和杀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不得不停止往这个区域派遣研究人员。中国与印度间一直悬而未决的边境问题同样影响着两国合作。边境地区的合作还具很大潜力,从冰川学、水文学一直到生物多样性研究,但这样的研究仍是相当局限的。不过我们的确和印度学者们有积极的学术交流。与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合作已在大幅改善,这是个长期工程,我们不指望一夜之间会有改变,但会一直努力下去。
NSR:您想对有志于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学生和年轻科学家说些什么?
姚檀栋:兴趣是关键。青藏高原是这个星球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从很多方面来看,青藏高原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地。它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研究者。我希望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去青藏高原进行科学探索。能够献身于感兴趣的科学事业是人生的一大殊荣。
范蔚茗:年轻人可能先要对青藏高原研究有些了解,才可能对其产生兴趣。科学家们有责任向年轻人讲述高原研究的迷人之处,从而唤起他们的激情。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就如我之前所说,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理想天然实验室。这就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现在是投入这一领域研究的大好时机。
姚檀栋:我们在引领年轻人了解青藏高原研究方面做得还不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针对本科生的研讨班和夏令营,活动内容涵盖研讨会和参观高原上的考察站,但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青藏高原研究正处其黄金时期,如果你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就把它选作终身的研究方向——那将是你一生最为宝贵的经历!
英文原文2015年11月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原标题为“A sky-high view of the Third Pole: an interview with Tandong Yao and Weiming Fan”,题目及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NSR是科学出版社旗下期刊,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知识分子》获NSR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在微博、微信和今日头条刊发该文中文翻译。
学院
作品名称
课题负责人
获奖等级
课题组成员
指导教师
作品类别
材料与纺织学院
数码提花织物“织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柳洁渊
一等奖
许雅婷、胡丁亭、唐澜倩、张萌、赵庆会
周赳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基于聚四氟乙烯膜法的垃圾渗透液处理技术
李玖明
一等奖
蓝杰蕊、沈亚芳、林诗婧、王鸿渐
郭玉海、朱海霖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超级纤维/金属纳米基元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调控及其在环境中传感中的应用
朱罕
一等奖
邹美玲、王盼、包世勇、蔡盛赢、蔡颖婷
杜明亮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可见光驱动自清洁催化功能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董素素
二等奖
章天涯 彭超 徐磊 叶雯 杨李慧
吕汪洋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咖啡纱多功能家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姚佳
二等奖
俞涤美、张三星、范硕、林学良、郭淑敏、范丽霞,吴鲜鲜
张红霞、祝成炎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自粘性三原色有机颜料微胶囊的设计、制备与验证
刘虎
三等奖
陈杭南、贾贵奇、徐畅、周贝贝
戚栋明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天然彩色棉纤维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特征及应用研究
胡雪峰
三等奖
章琪超,虞鹤群,张健,于剑锋
唐志荣、周文龙
科技发明制作I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高效导入式集绪器
戴冬冬
优秀奖
王肖肖、郑寒露、刘荣芝、王洁瑜、王刘艳
江文斌
科技发明制作(能源化工)
法政学院
儿童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桂泽平
一等奖
王少晶、韩雅华、张琳、周海洪、寿方亮、张靖
王健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法政学院
浙江省家庭结构变迁及社会效应研究(2000-2010年)
朱玥琪
一等奖
秦一帆、袁俊秀、徐瑾、
金碧华、方水明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服装学院
人体体型细分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倪世明
特等奖
金娟凤 王怡萱 罗炯 庞程方 宋时一 孙洁 叶玲 陈晓如 宋睿
邹奉元
科技发明制作I类(信息技术)
服装学院
基于BP算法的电子喷印协同四分色印花智能配色方法
韩文迪
三等奖
孟文婷 李漪 陈昕 范正辰 吴一岐
张聿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信息技术)
服装学院
人文素养与社会管理创新——杭州市人文素养调研报告
何凌帆
优秀奖
邵英姿 方崎名 吴祚霖 陈金娣 林雨青 李玲莉 徐佳敏
孙虹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机械与控制学院
非圆齿轮行星系旱地钵苗自动取苗机构设计与优化
方炜明
特等奖
杨茂祥、吴林声、叶伊莎、孙文斌、陈坎坎、叶珂
赵匀、赵雄
科技发明制作I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基于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溶液浓度检测装置
徐文杰
一等奖
许珺、张永兴、阮登峰、、胡威
张建新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水下高速物体超空泡减阻技术的实验系统设计
胡俊辉
一等奖
周素云、汪剑锋、胡青青、郑朝朋、高聚瑞
施红辉、贾会霞
科技发明制作I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山核桃振动采摘装置
陈少钟
二等奖
余克龙、潘珂、倪柯楠、陈裕盛、杨佳男
武传宇、杜小强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多功能智能导盲拐杖
王琳娜
二等奖
吴利敏、曾 龙、徐佰意、张银露、王 阳、
胡旭东、杨亮亮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水稻钵苗移栽机械手的设计
祝广辉
三等奖
杜立恒、黄小艳、徐乐辉 、李丽、刘大庆、
俞高红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流体驱动管道机器人
邹继安
三等奖
王康丽、沈建洋、章思恩、郭俊
武传宇、杜小强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安全行驶的独轮自平衡代步车
刘俊杰
优秀奖
苏怡雪、严小建、程露
郭亮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轮桨腿一体化水陆两栖移动机器人创新设计
章 斌
优秀奖
冯 军、黄海彪、严小建、沈靖皓
胡明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建筑工程学院
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基于120个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式保护模式探讨
曾伊凡
特等奖
李茹冰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省施工噪声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
刘城
优秀奖
吴涛、斯旭东、陈文明、李元元、胡荣逸、付雅文、崔清、李艅珂、孟利清
刘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景宁县畲汉传统民居研究
董春燕
优秀奖
史小梦、沈清、高琰、向冬、王健
周红燕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一个动态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的初探
张青杰
二等奖
杜雨婷、张艳红、刘浩博
胡剑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省排污权制度改革调查研究
周楠
二等奖
沈文婷、徐铭、裘宁宁、施励锦,沈玲佳
沈满洪,谢慧明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Web2.0和云计算的科研人员知识社区构建方法研究
黄雅文
二等奖
金敏、傅青苗
潘旭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区际与代际之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张巧川
三等奖
朱明、郝亚楠
胡剑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影响实证研究:以中国各类型大学为例
李雪菲
三等奖
胡昀、唐娅妃、李恩、邹芬雅、罗海静,
彭学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微动力仓下配料除尘系统研究
李矗东
三等奖
李小辉、李鹏鹏、李明杰、郑春美、叶海纳、陈世超
吕媛媛,孙良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控制类)
科艺
从多角度二维非接触式测量得出人体下肢形态技术研究
张嫣妮
三等奖
姚星、余杭旦、郑立塞、何良飞、傅翰煊、何梦蝶
张扬
科技发明制作II类(机械与控制)
理学院
SiC/TiO2结构与功能仿生型纳米骨骼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陈旭
特等奖
伊长江,徐步思,陈信宁
董文钧 李小云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能源化工)
理学院
一类新的双层纺织材料热湿传递厚度设计反问题
李向杰
二等奖
徐杰灵、黄祥祥
徐映红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数理)
理学院
数字人体模型的关键尺寸自动提取
符晓勇
优秀奖
符晓勇 陈怀玉 董伟杰 姚亮 潘声涛
李重
科技发明制作(信息技术)
理学院
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行为现状及应对措施调查研究
张莹莹
优秀奖
张莹莹 李君 濮红艳 刘家伦
王笃明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启新
面向智能无线通信的可重构滤波器件研究
张志浩
特等奖
郎婷、杨利利、蒋伟斌、赵开宇、武青华
李霖、徐伟强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信息技术)
启新
催化纤维的设计构筑及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黄振夫
二等奖
郑彬彬、王列、孙利杰、余志恒
姚玉元、陈文兴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启新
健身娱乐益智跷跷板的研制
沈嘉琪
二等奖
范泽冰、王志阳、干黄标、高建红、张继骋、朱丹红
俞高红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启新
纱线空气捻接实验平台的搭建及科学研究系统的提出
陈小天
二等奖
王冠华、叶进余、陈培远、程开华、房国栋、郝震
吴震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机械与控制)
启新
载药海藻纤维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陈佳锋
三等奖
周阳、俞叶丽、高张昀、陈瑞
姚菊明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启新
染料酶化太阳电池光阳极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贺倩
优秀奖
曹厚宝、宋立新、杜平凡
熊杰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能源化工)
生命科学学院
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机制和动物水平治疗研究
夏瑞龙
特等奖
王宇沙、王强、陈攀峰、 尤志远、朱晓翠
付彩云 张世馥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血清中卵巢癌相关miRNA的筛选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蒋理想
一等奖
李东瑞、陈鹏超、陈莹、符遥杰、黄志雄
丁先锋 郭江峰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激素诱导丹参毛状根中丹酚酸类成分积累的研究
马旖旎
一等奖
陈菲菲、周雍、陈正豪
梁宗锁 、杨东风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黄酮类化合物的组合配伍逆转乳腺癌耐药性研究
陈培远
二等奖
杜江丽、金槿
许传莲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丝胶蛋白/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赵瑞波
二等奖
韩华锋、杨新燕、李泽豪
孔祥东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高密度发酵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脂肪酶的研究
李晶虹
三等奖
王梦婷、孙亦灵、倪楠、 张柏超、张怡婷
陈玮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阿尔茨海默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牟玲燕
三等奖
钟云平、钟思飞、沈蒋君、王驰、郑雪丹、李纯鹏
李 司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雌激素污染水源的检测及其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潘芬芬
优秀奖
陈利淼、潘华晔、吴佳、 谢辛慈、丁宇敏
吕正兵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癌症靶向基因-病毒ZD55-Kallistatin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何婉婉
优秀奖
马步云、周立、李阿荣、 陈舒婷、郑璐佳
王毅刚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调查与分析
钱学伟
优秀奖
彭微、柳郁子、谢黄振、金珂珂、李晴晴
吴蓓蓓、王昌米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文化传播学院
养老:从养老到养心—浙江省村镇养老院文化荒芜问题的调查研究
王焱
优秀奖
朱晓霞、邱丹怡、吴嗣琦、居万强、黄沁怡
高长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文化传播学院
“触摸拱宸文化,打造魅力杭城”——以拱宸桥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古为今用”的价值
徐佳丽
优秀奖
郑煜程、田静、胡灵、潜莎莉、陆鸣敏
白晓萍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信息学院
织机物联网系统
唐世雄
一等奖
王琦、杨媛媛、徐冬香、王彬彬、何慧超
沈炜
科技发明制作I类(信息技术)
信息学院
成语大作战
周光伟
二等奖
张帅波、安鲜儿
宋瑾钰
科技发明制作II类(信息技术)
信息学院
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建筑节能集控系统
赖思恩
三等奖
杨光辉、胡国强、杜雯
舒挺
科技发明制作I类(信息技术)
艺术与设计学院
大学生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与启示—基于对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
金晶
优秀奖
杜彬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打造区域全德育场!《人民教育》刊载我区“行走德育”系列成果
上城教育
2019年06月18日 ·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官方账号
2016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启动“行走德育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通过德育内容的建构,探索“行走德育”的实施路径,绘制“行走德育”网图,将德育落细落小落实,形成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2017年底,“行走德育”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为什么是“行走德育”?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说:“就是要把我们的德育工作从灌输转向体验,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静态转向动态,让学生在快乐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滋养和浸润。”
深度体验:
让学生“行有所悟,德有所立
针对中小学德育目标大而划一、德育方式过于单一、德育环境比较封闭等问题,上城区教育局与相关部门联手挖掘资源、整合力量,将各类场馆、企业、社区等资源作为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场所,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笃行养德: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城区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场馆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如何将散落的德育资源串联起来并结合区域力量再挖掘,体现了上城教育人的智慧。
“我们打开校园和区域边界,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体建构,分学段建构研学主题,推动学旅合一、知行合一的实践体验活动。”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莺认为,这种精心设计使区域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成为徳育的有效情境和载体。
进而,为了突出以“行走”促“体验”、以“研学”养“德行”,上城区提出“笃行养德”的研学目标。
“笃行养德”的总目标是“体验传统文化之美、传承红色革命之魂、发现祖国建设之策、树立少年报国之志”。对应总目标,上城区设计了“寻根”“铸魂”“追梦”“扬帆”四个研学主题,每个主题分1-3、4-6、7-9三个年段设计研学项目。
“寻根之旅”包括“跟着诗词游杭州”“镇馆之宝的来历”“传统文化与艺术”三个项目,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铸魂之旅”包括“我向英雄学什么”“我是中国小军人”“我爱中国共产党”三个项目,引导学生寻访英雄,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回顾新中国成立之路,追寻建党历史,滋养“中国心”。
“追梦之旅”包括“美丽家乡新变化”“绿水青山在浙江”“科技改变了什么”三个项目,通过动手动脑动心的研学旅行,让学生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心。
“扬帆之旅”包括“我拿什么献给你”“生存劳动我能行”“我的理想不是梦”三个项目,帮助学生逐步发现并正视自我,认识到只有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围绕这些主题,上城区创建了80个研学体验点。并规定,全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参加总计18次不少于32天的研学旅行。这些做法不仅为研学提供了实践抓手,也作出了制度保障,打破了各种知识学习的人为分离,消除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人为屏障建立起资源、教育与人的成长之间的桥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勇敢娃娃兵”:培养学生团结、坚毅、向上的品质
今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全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上城区的“勇敢娃娃兵”研学基地名列其中。
“勇敢娃娃兵”研学基地是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发的系列研学基地之一,中心主任金莹介绍:“我们以国防教育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培养学生团结、坚毅、向上的优秀品质。”“勇敢娃娃兵”研学基地陆续开发了一日营、两日营、五日营等课程,上城区将其中的五日营课程列为五年级学生验的“必修课”。
学生们每每说起自己的五日军营生活都是热血沸腾。
“清晨,我们迎着朝阳开始越野突击训练,感受勇难关的长征精神,在‘忠实碑’‘月岩’体验南宋文化的韵味……”胜利实验学校学生吕庭亦在日记中写道:“夜晚,在南宋皇城根下露营,在与同伴搭建的帐篷边,有滋有味地观看红色电影,回首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许下军营心愿:铸勇土灵魂,做热血少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数‘飞夺泸定桥’了,教官让我们每个战士手拿一块木板,一边铺木板一边前进,我和同伴合作,一个人把后面的木板拿到前面,一个人用力把木板固定住。突然,一颗炸弹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压低身子,躲过一劫,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踏上对岸的木板。”天长小学学生周昕妍还沉浸在体验过程中,“想想战争年代,红军叔叔面对的可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更是水流湍急的江水,而他们却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他们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在真人CS现场,红蓝两个战队模拟真实战场——血战独树镇,战略布防、团队进攻、实力对抗、夺取领地……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学生沈心说:“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敬仰沉着应战,成为战场上的小战狼。”
“在模拟的长征路上,我们体验长征战士的千辛万苦,在穿越沟壑、跋山涉水中勇敢突破各种障碍,成功完成挑战。”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学生程麒舟意犹未尽地回忆自己的五日军营生活。在“勇走陡壁”关,小勇土们面对悬崖峭壁,紧贴崖壁,小心翼翼且毫不畏惧,在大自然中强健体魄,锻炼意志。程麒舟说:“军事训练虽然艰苦,但能帮助我们克服畏难心理,练就阳光心态,使我知道什么叫刚毅果敢。这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五天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勇敢娃娃兵”项目不仅在上城区是学生竞相参加的热门课程,而且在省内也广受关注。今年5月,“勇敢娃娃兵”研学基地面向全省开放网上报名,80个名额在30秒内被“一抢而空”。在深刻体验中,学生的身体经受考验,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实现成长。对每个孩子来说,这里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淘活动”:让上城孩子过多姿多彩的周末生活
2018年9月,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成立60周年之际,为孩子们献上一份大礼:“淘活动”平台正式上线。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孩子们可以一键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活动可不是学科培训,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长见识”。在王莺看来,“‘淘活动’平台就是引导家长把双休日还给孩子,少上学科培训班,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玩’转周末。”
当然,上城区的“淘活动”不限于周末,还延伸到假期,从半天、一天、两天到几天,活动时间长短由学生自主选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淘活动”账号,可以把心仪的活动放入购物车,线上报名,线下活动。
上城区在自主研发的免费公益活动如“钱庄小掌柜”“小小陶艺师”“植物园探秘”等项目的基础上,与各类场馆、研学旅行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更多课程供学生选择。
“丰富学生的选择,为每个孩子提供适性的教育,是我们的目标。”王莺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进而实现内化。”
“淘活动”平台就像一个资源中心,把各类有志于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资源的场所、机构整合起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个各取所需的活动和资源连接,成为优质的德育资源共同体。
平台随时收集家长和学生的评价信息,并及时加以改进。“平台也及时记录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信息,并以淘足迹的形式留存。”金莹说,“同时与中小学生学籍库信息互通,与少先队锥鹰争章评价机制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过程性评价材料,为他们的童年留下珍贵而美好的记忆。”
文化浸润:
让德育抵达学生内心
文化是中小学德育的“软力量”。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提升德育的品位和效力,是上城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十四节气:让学生走进生命之源
2015年12月中旬,看到有些班级在准备庆祝圣诞节,胜利小学校长俞珺觉得这样的“氛围”有点不对。“当时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整个校园却一点传统文化的氛围都没有。”俞珺说,“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学校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俞珺的想法得到学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大家马上围绕冬至节气开发相关课程。“虽然时间比较紧,我们还是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开出菜单式课程供学生选择。”
由于学生对冬至节气并不了解,有这样一个机会了解身边的节气文化,学生兴趣盎然。在“冬至绘图”课堂上,学习制作独特的“九九消寒图”,感受古人消寒、盼春的心情;在“冬至养生”课堂上学习养生小知识;在“冬至之说”课堂上,了解冬至的来历,感受“冬至大如年”的年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祖先在循环往复的季节变化中发现的大自然密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基于这一认识,胜利小学将每个节气开发成课程,纳入学生的日常课表。
每年,徐寻知和杨彬两位老师都要带领学生在屋顶农场种植艾草,共同体验园艺农耕生活。学生自发成立小队,查阅艾草种植的方法,认识常见的农具,在屋顶农场设置防风、防雨设备和降水量监控设备,并用绘本记录种植过程。
到了清明节,“老师和我们一起探索艾草的香气从哪里来,认识完整的艾草有六大器官。”
三年级(1)班学生兴奋地说,“通过研究,我们证明艾草的香气来自叶片”“我们还用自己种的艾草做青团呢”。
“因为艾草有药用价值,古人才会用艾草做青团,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学生说,“我们可以在节气课上学到不同的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此外,在孩子的眼中,有个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密切的“宝贝”——幸福卡。一套幸福卡共24张,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每种幸福卡代表不同的评价维度。在孩子们集卡的背后,体现了节气对自然的意义、对生活的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小建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