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
[摘 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使用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语言 交际
当你面对与他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当你需要拒绝他人无理请求的时候;当你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当你想要说服别人同意你观点的时候;……有一样东西能为你实现目标,那便是------语言。
现实中,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虽然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重要性就要差多了。根本上说人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
那么什么是语言?
一、语言的概述
“按照常人的理解,语言就是说话。”[1]然而这是一个比较狭隘的定义。语言不是说话,也不是所说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身不等于语言。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
(二)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三)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四)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五)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学者曹志希、何玲梅认为“语言具有无限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主要原因之一是 ,与其它文际形式相比 ,它最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之最惊人的特点是它能够帮助编造或理解以前从未有过的句子。” [3]
二、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这其中奥妙何在?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 利言攸先”之说;政治场上有“领导过问了”,“ 一言定升迁”之说;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生活中常有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可见,在现代交际中,能否成功运用语言的影响力,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通过成功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识的人可以熟识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的形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是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睢说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壶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
语言的运用能力确实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能的至要途径,确实是我们驾驭生活、改善人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是一们雄辩家,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美国总统林肯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相处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巧妙地引导他人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最后自己也会陷入困境。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4],人才也许不是口才家,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口才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一针见血,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还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说出话来才能滴水不漏,有条有理,最后,还必须有流畅的表达能力,间接来说,知识渊博,话才能说的生动通顺,正因为口才具有综合能力的特征。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交际相互影响,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依存。
其表现在:
第一、交际中用语言打破尴尬
美国前总统里根第一次访问加拿大的时候,遭到了反美的人群示威反对,他的演说不得不时时中断,让陪同的加拿大总理觉得很难堪。
可是,面对如此难堪的场面,一向幽默的里根总统却仍是一脸的轻松,他满面笑容的说:“这种事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二、交际中用语言捍卫尊严
周恩来总理接待记者来访。一美国记者发觉总理拥有一支派克钢笔。便问:“请问总理阁下,连您也拥有一支派克钢笔,是否说明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一听,顺手拿起派克钢笔,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 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做纪念的,他说这是抗美战争的战利品。它让我们想起那并肩战斗的年代。这样,我便有了一支贵国的钢笔。”
第三、“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类的生活、劳动、社会斗争、人际关系协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要解体。
第四、“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无论什么阶级、阶层、团体,语言同样地为之服务。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会发生变异,出现种种社会方言。
第五、“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均受到社会的制约。”其一,人离开社会无法掌握语言;其二,人生长在不同的社会就能掌握不同的语言;其三,个人使用语言必然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
第六、“语言依赖社会而存在。”其一,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其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如果消亡,语言也随之消亡。[2]
我认为,交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交际。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际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来达到良好的交际,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3]曹志希 何玲梅.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 期 总第90 期
[4]杨茂平.感悟生活:帮你能说会道.九州出版社,2008年10月
自己从网上转帖和编辑了下,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仲选 2000
语言、文化与翻译 上海外教 奈达 2000
译介学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顾嘉祖 2000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上海外教 陈福康 2000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外研社 范文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外研社 文秋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外研社 程琪龙 2001
语言与语言学:实用手册 外研社
语用与认识--关联理论研究 外研社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外研社 蒋祖康 2000
理论文体学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外研社 高一虹 1999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 外研社 刘润清 1991
语言的符号性 外研社 丁尔苏 2000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研社 毕继万 200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研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外研社 平 洪 2000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外研社 胡文仲 1999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研社 刘光准 1999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 外研社
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外研社
中国辞书学文集 外研社 2000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 外研社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外研社
文化与交际 外研社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研社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外研社
语言与文化 外研社 邓炎昌 2001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外研社 田惠刚 1998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与展望 外研社 许嘉璐 1998
语言要略 外研社 方 立 1999
语言学方法论 外研社 桂诗春 1998
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研社 刘润清 1999
文化与语言 外研社 王福祥 2000
许国璋论语言 外研社
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 外研社
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2000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外研社 Sapir 2001
普通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Saussure 2001
语言论 外研社 Bloomfiefd 2001
语言学综览 外研社 Aronoff 2001
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外研社 Beaugrande 2001
吉姆林英语语音教程 外研社 Cruttenden 2001
音系学通解 外研社 Gussenhouen 2001
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 外研社 Chen 2001
优选论 外研社 kaqer 2001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 外研社 Packard 2001
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和参数到最简方案 外研社 Ouhalla 2001
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外研社 Ballin 2001
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 外研社 Smith 2001
语言知识及其本质、来源和使用 外研社 Chomsky 2001
当代语义理论指南 外研社 Lappin 2001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外研社 Sperber 2001
语用学引论 外研社 May 2001
语用学 外研社 Leuinsou 2001
言辞用法研究 外研社 Grice 2001
如何以言行事 外研社 Austin 2001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 外研社 Searle 2001
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 外研社 Searle 2001
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外研社 Aitchison 2001
语言学简史 外研社 Robins 2001
英语学习词典史 外研社 Cowie 2001
现代词典学入门 外研社 Bejoint 2001
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外研社 Leech 2001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Leech 2001
人类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Foley 2001
英语:全球通用语 外研社 Crystal 2001
社会语言学通览 外研社 Coulmas 2001
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Schmid 2001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 外研社 Taylor 2001
英语的衔接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英语的功能分析:韩礼德模式 外研社 Bloor 2001
历史语言学导论 外研社 Lehmamm 2001
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 外研社 Baugh 2001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外研社 Bell 2001
儿童语言发展引论 外研社 Cohen 2001
语言学习与运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索 外研社 James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 外研社 Nunan 2001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 外研社 Richards 2001
ESL/EFL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 外研社 Reid 2001
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外研社 Brown 2001
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 外研社 Broen 2001
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外研社 Hatch 2001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外研社 Brown 2001
外语学习与教学论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测试词典 外研社 Dauies 2001
语言测试指南:发展、评估与研究 外研社 Henning 2001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 外研社 Bachman 2001
评估与测试:研究综述 外研社 Wood 2001
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外研社 Wray 2001
用语料库研究语言 外研社 Thomas 2001
语法化学说 外研社 Hopper 2001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 外研社 Crystal 2001
应用语言学百科辞典:语言教学手册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我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
Clark,J.etal.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Gimson,A.C.andArnold,E.AnIntroductiontoPhoneticsandPhonolog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gman,1983
Lyons,J.LinguistiSemantics.An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J.S.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A.Syntax.AMiniminalist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obin,R.H.GeneralLinguistics.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Quirk,Randolph,etal.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Longman,1927
拓展内容: 语文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年第二期.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付宜红着:《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从书·本国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范印哲编着:《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1期.
[9]陆迎芬:《中学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