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科学报百科

2023-12-07 17: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科学报百科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施一公的主要成就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冻电镜。201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就颁给了三位开发冷冻电镜技术的科学家,因为冷冻电镜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纪元,让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见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这个新纪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学者。

他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他“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2009~2016年期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至今。

在他的治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在施一公之前,发国际顶级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鱼跃龙门”。到了施一公,发CNS易如反掌。不仅一年能发很多篇,能在2016年8月26日同期发两篇姊妹论文在Science上,还能在这些期刊上发一个主题(剪接体)的连载。

施一公告诉年轻人,想真正做到拔尖创新、立志将研究做到世界前沿,所有的知识内容都用得上。比如2013年的他还在看中学物理。木瓜君也是经历了多年的科学研究才体会到这一点。无奈作为综合大学标准生科院的配置,当年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从内容到师资,都是最低“版本”。

这样培养的科研人员如果想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会发现本科低年级学的课程不对路。而一些世界名校的课程设置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他们为更高深的科研,打好了基础。其实当初为中国高等教育设置课程的也都是学界泰斗,但往往只局限于本领域。能够跨界看到这种缺陷的,也就是施一公。

扩展资料:

施一公的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一公

恐龙究竟是生活在什么年代,科学家是如何测定出来的?

说起人类最熟悉的古生物,恐龙一定榜上有名,它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非常久,从三叠纪开始,经过侏罗纪又来到白垩纪,最终因为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恐龙才在此后的百万年中因为无法适应地球上的环境变化而灭绝。那么,你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得知恐龙年龄的吗?

铀铅测年法给出答案

说起人类最熟悉的测年法,可能很多朋友首先会想到的,都是碳14测年法,不过,这种测年法只能测算5万年之内的古生物化石,对于恐龙这种年代久远的物种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碳的衰变期根本就没有那么长。

不过,地球上的同位素并不是只有碳一种,科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了铀的身上,它最长可以测算出距今45亿年前的物体,而且精准度很高,所以,对于年代久远的古生物化石来说,科学家采用的便都是铀铅测年法。

科学家校准碳测年法

根据中国科学报5月26日的一篇报道,科学家重新校准了碳测年法,并且将碳测年法的测算时间,延长到5.5万年之前。在新的测年法正式应用后,很多古生物化石也被重新检测,而且很多化石的年龄都被改写。

比方说此前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一处古人类化石,当时通过碳14测年法,科学家们认为它的年龄是距今4.5万年之前,而这次在测年法被重新校准后,这块古人类化石的年龄整整年轻了1000岁,由4.5万年变成了4.4万年。

为何要对碳测年法进行校准?

在古代,人们并不会焚烧化学燃料,所以地球上的环境污染也很小,人类的生活其实很多也都是 依赖于大自然。不过,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开始对地球上很多传统资源进行采挖,比方说石油、煤炭等,然后通过燃烧来换取能源。

因此,伴随着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之中,空气里的碳14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而且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太空的观测,也发现太阳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地球上的碳14,当太阳的辐射越强,地球上的碳14也会增多。

所以,因为碳14测年法在上世纪40年代才开始逐渐应用,所以,科学家认为过去很多古生物化石的测量,可能都是不准确的,才会重新对碳14测年法进行校准,希望可以让人类对于古生物历史的了解,更加的精准。

是否会改写恐龙的年代?

这种担心完全是多虑的,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已经提到过,科学家判断恐龙的年龄,并不是通过碳14测年法,而是通过铀铅测年法,除非日后铀铅测年法也被重新校准,否则恐龙年龄被改写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

中科院大学和中科院什么关系

中科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中科院(中国科学院)拥有的3所大学之一,也就是说中科院大学的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院,它是中国科学院直属高校。

1978年3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1982年5月,中科院党组批准同时使用校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2000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27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扩展资料:

2016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2018年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科院大学

百度百科-中科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