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总述张延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81年考入北京青年报,成为一名记者,1981年他23岁;23年后,当年那张国家投资30万元、四开四版每周一期的小报,已变成国内都市类主流大报。2008年,已经在北京青年报社长岗位上磨砺了两年的张延平,正在为打造现代传媒集团倾心探索023年,他从记者、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辑一路走来,跨越了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各界赋予的荣誉记录了他的贡献:1983年至1986年,连续两届当选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3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报“十佳记者”;…… 此外,张延平曾有多件作品获全国和北京市新闻奖项。对报业的贡献,不仅为张延平赢得了荣誉,他也被赋予了诸多社会责任;张延平现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全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共青团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青联常委。成功范例当新世纪来临时,《中国青年》杂志在它的2001年第一期,推出了“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其中就有张延平。他的入选理由是:“身为全国最好的青年报纸北京青年报的总编辑,他的影响将随着他的报纸影响不断提升。”张延平在入选不久,升任北京青年报社长,他的提升再次将他的理念影响到更大范围。而在他对报业的影响中,把媒体导向与市场的成功结合,最具示范意义。“办报要讲党性原则,但其运作却要遵循市场规律。”张延平说,“两个满意”是中国新闻人必须过的关。在这一点上,他把自己的办报经验做了这样的比喻:“只有让‘主旋律’这条腿站稳了,报纸的另一条腿才能使上劲。”说起报纸的导向与市场的关系,北京青年报一位部门主任讲了这样一段经历。1994年春节刚过,报社新闻热线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内容是:“我同事的儿子在清河劳改农场服刑,他从冰窟窿里救出警察的两个孩子,可警察带着获救的孩子走了,救人的犯人却死在了冰河里。”接报的记者愤怒了,“曝光!”这是年轻记者的反应。可当时做常务副总编辑的张延平在仔细看过热线电话记录后,启发记者选择最佳报道角度,他说,“一个犯人能有舍己救人的行为,这其中是否有着回归高尚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它的意义比报道一个单纯事件会更具价值。”果然,在记者随后的追踪报道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使大墙中的人与普通人的距离拉近了,当事的警察一家亦表现出强烈的懊悔……就是这原本并不是很大的新闻由头,在张延平的指导下,记者一点点开掘,一层层深入,以致全国20多家媒体跟进采访,媒体的正面引导,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中国新闻界四个最高奖项 “中国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这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的奖项。已经成为国内新闻界评选的四个最高奖项。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16届.今年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定于七月下旬举行,共设26个评选项目,其中报纸、通讯社作品设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摄影、报纸版面、新闻漫画、报纸副刊作品8项,广播、电视作品设消息、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各7项,网络作品设评论、专题2项,综合评选的项目有新闻栏目和新闻论文2项.中国新闻奖评委会由新闻主管部门、新闻单位领导、新闻院校、新闻研究机构专家等70人组成。评委实行轮换制和回避制。
“韬奋新闻奖”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编辑、通联、校对、资料等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不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台长,中央新闻单位和部委专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台长)。前三届每届评出获奖者10名,获提名奖者30名。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能更好的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此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于1991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中国记协于1994年主办的常设全国性新闻奖。评选奖励全国优秀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通联、校对以及新闻节目的制片人、主持人和新闻播音员。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
表彰新闻界中优秀分子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促进新闻界多 .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他的母亲以手工劳作供他读书。他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就学,成绩优异。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1927年初,他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入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一三”惨案,学校被封,革命学生尸体枕籍街头。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之后,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入南昌,编入贺龙为军长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和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为糊口计,他又入军队医院当看护兵。 1928年下半年,他考入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当时他希望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为模本,走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路来。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机愈益加深,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使他感觉到,他所受到的教育不能解决民族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大问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范长江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受到校方的阻挠和压制,因此他决定脱离中央政治学校。利用一个星期日,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 1931年底,他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北平。为了探求真理,继续学习,他在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工读生活之后,于1932年秋季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1月,他开始为北平《晨报》和天津《益世报》投稿,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新闻,这是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开端。一年之后,他成为天津《大公报》的固定撰稿人。这一时期,他主要致力于抗日军事问题的研究。 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查旅行。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红军的情况很少为外界所了解。红军北上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成为他当时注意的中心之一。另外他那时认为,抗日战争全国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而荒僻的西北地区却很少为人所知。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进入大西北,全程四千余里,历时十个月,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他的旅行游记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他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的报道谈古论今,意趣横生,涉及宗教、民族关系等广泛内容。其中引人入胜的描述,入木三分的议论,广博充实的知识,以及正直高尚的民族民主主义精神,获得广大读者的称赞。这些游记以后汇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风行一时。 这次旅行结束以后,他回到天津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1936年8月,为了了解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内蒙西部的实况,他又长途跋涉深入额济纳旗采访,随后骑骆驼穿行千里戈壁返抵阿拉善旗。绥远抗战期间,他在百灵庙和红格尔图一带抗日前线进行战地报道。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他预感到这是中国政治的转折点。为了揭示事变真相,澄清社会舆论,以利于促进团结民主、全面抗战的政治局面,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宁夏飞抵兰州,又从兰州进入事变中心西安。在西安,他通过杨虎城将军找到周恩来,作了深入的交谈。1937年2月6日,他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由西安前往延安。2月9日夜晚,他在延安的窑洞里会见了毛泽东。毛泽东与他作了通宵谈话,讲解了十年内战的经过,并详细地阐述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这次谈话,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除美国记者斯诺外,范长江是以正式新闻记者进入延安的第一人。他所写的《陕北之行》,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以极大的热情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生气勃勃的面貌,介绍了中共的领袖人物,宣传了中共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这些报道使蒋介石大为恼怒,《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受到责骂,范长江的信件开始受到检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立即奔赴抗日前线采访,写了大量战地通讯。1938年3月,他与徐迈进、陈同生、恽逸群等人在汉口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青记”成为团结抗日的进步青年记者的中心。 1938年10月,武汉弃守前夕,他因与《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的政治观点分歧,脱离《大公报》,随即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与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创办《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1939年初,在桂林建立“国新社”总社。同年5月,在重庆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范长江参与领导的“国新社”和“青记”,利用其合法地位,与,新华日报》密切配合,宣传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40年12月,范长江与沈钧儒先生的女儿沈谱在重庆结婚。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令逮捕范长江,他避居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创办《华商报》,并兼顾香港《国新社》的工作(当是香港国新社是恽逸群负责)。1941年底,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范长江辗转桂林、武汉、上海等地,最后到达苏北解放区。在解放区,他历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社(华中版)社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他到达南京,作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成员,是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解放战争期间,他跟随毛泽东和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中共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全国解放初期,他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4年第一届人大以后,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范长江到科技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的发展,为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科协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被迫害致死。1973年毛泽东对范长江的问题作了批示,他的政治生命得到了保护。1975年他的骨灰移入了八宝山烈士公墓。 文转摘文史资料略有改动 悼亡友范长江 其一 梅英 书生戎马值途穷, 抗节高怀背故踪。 塞上霜严存弱息, 延河日暖换新容。 笔枪在握传真理, 矢石加身扣醒钟。 风雨纵横常夜旦, 老兵离阵太匆匆。 悼亡友范长江 其二 梅英 当年敝履无冕王, 史笔董狐正义张。 火海驱驰民族泪, 风云变幻寇仇亡。 昭昭战撽春雷动, 草草南朝兽走忙。 鲁迅杂文谁并驾, 菁英争道范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