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孝感日报总编辑

2023-12-08 19: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孝感日报总编辑

有收藏价值。
潘直亮,男,1941.10出生,湖北汉阳人,中共党员。主任编辑。中共党员。主任编辑。1962年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71年调至孝感日报社。1995年5月任孝感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美协理事,孝感市美协主席。《新闻美术的特征及功能》获湖北省优秀论文奖,《杨靖宇》(美术作品)获湖北省美展二等奖。国画《恋》被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国画《献寿》被比利时画家历史美术馆收藏。主要专著有《潘直亮佛教题材水墨作品选集》(香港)等。

湖北日报蔡华东现在任职

蔡华东 1957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主任记者。1982年1月到湖北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1988年任孝感记者站负责人,1989年任咸宁记者站站长,1992年任《楚天周末》副总编辑,1993年起任湖北日报社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省社会学会会员。策划、编辑的新闻报道"Kent广告冲击波"系列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检察官叶子新以身殉职》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小熊猫"见到妈妈啦》获湖北好新闻二等奖。有《试论当今中国报纸大走势》、《沦专栏专版策划》、《车匪路霸犯罪研究》等20余篇论文在理论刊物刊发。
一位总编辑的“报人责任” 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蔡华东
湖北传媒网通讯(实习记者韩建超、陈俊蕾)有这样一位报人,从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做到编辑、总编辑;
  他先后编辑出版过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
  他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奖;
  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津贴。
  在自己的报业生涯中,他把名利看得淡如烟云,却把“责任”二字看得重如泰山,“铁肩担道义”对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他,就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蔡华东。
  他认定读者是办好报纸的不竭动力
  提起蔡华东,不可不提及他在《楚天都市报》担任总编辑时的辉煌。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楚天都市报》由原来的几十万份,发展到130多万份,发行量排到了世界37位。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都市报人的缩影。
  2002年蔡华东接手《楚天都市报》总编辑以后,就认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报纸的生命力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中。“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群众,大家不订你的报纸,你的报纸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蔡总说,“所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就要全心全意依靠市民办报。”正如1843年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提出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在决定报纸命运的生死牌中,人民群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主管部门就会扶持你、支持你;你拥有众多的读者,广告商会对你青眼有加;你的编辑记者真正能够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你就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极大的智慧和力量。
  “谁是报纸的上帝,谁能给报纸带来不竭的动力?”用蔡总的话说:“你真心为群众,群众就会帮你办报。团结就是力量,和十几亿群众一起,怎么会办不好一份报纸呢?”
  主办《楚天都市报》期间,蔡总专门开辟了“新闻评论”、“读者来信来电”等栏目,接受上至省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人群的监督和建议。楚报在每年一次大的改进之前,都有一个大型读者意见调查;每周一次业务例会,都会通报读者关于对报纸的意见;内部评报栏、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都不断传递着读者的声音。因为蔡总至始至终坚信:“只要心中有党和人民群众,就可以漫漫求索路无悔,俯仰无愧天地间。”
  梁启超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开启民智”。对此,蔡华东深表赞同,他觉得“开启民智”是传媒人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在担任《楚天都市报》总编辑的日子里,他一直将“真实准确”视作报纸的生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以提升民众的素质为己任。
  在品牌塑造的道路上,《楚天都市报》以丰富厚重的文化含量,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以及文化上的道德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支持,也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认同。
  走过风雨崎岖,尝遍辛酸苦辣,才能见雨后彩虹。在责任之心的驱使下,蔡华东一直在为楚报的发展壮大而努力着、付出着,从而使《楚天都市报》在中国各大报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当广大读者和业内同行们赞扬他是“报业奇才”时,他说:“《楚天都市报》的辉煌是楚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传播先进文化是媒体人应尽的责任,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他心目中的“报人责任”内涵丰富
  2005年,他从《楚天都市报》回到湖北日报做副社长、高级记者。职务变了,但他始终将“报人的责任”放在心头。在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强调新闻人的使命与责任。
  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不忘责任。真正的新闻人要勇于承担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和经济责任。
  牢记政治责任:在采、编、报、播等阶段都按政治准则、政治纪律办事,就能自觉的地抵制一切噪音、杂音,全力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政府和人民。
  牢记社会责任:才能做到“与社会同行,与人民同在”。“新闻工作者有别于商人、有别于农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传声筒,因此心中必须牢记党的责任、党的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当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
  第三个要牢记的责任是文化责任:办报纸和做工人做农民不一样,它有一种文化的传承,具有文化传输的功能。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来都会被积累下来,先进文化有超越前人的积累;有对错误或落后的批判;有新的个性的创造;也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在积累的过程中创新文化。
  第四个要牢记的责任就是经济责任:党报集团也是我们党的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完全靠国家拨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自己肩负起经济责任,不断做大做强传媒集团。“如果我们能够牢记使命,肩负起这四种责任,其他的工作也就好安排了。”
  现在,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他更多的是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整个传媒集团的发展。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报集团必须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为己任,强化党报的权威,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执政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服务。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原则,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他的历史责任。
  蔡华东对目前少数媒体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误区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人甚至捏造虚假新闻,而将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针对新闻界频发的一个又一个“新闻”,如北京“纸箱馅的肉包子”、江西“恶毒后妈摧残小女孩”,他写出了《初论新闻思维批判与创新》,提出要创新和改善我们的新闻思维,把握向度、恪守信度、尊重、力求高度、追求深度,让那些反社会反主流的、不可新的、媚俗的、低级趣味的、肤浅草率不负责任的、滥竽充数的“新闻”在责任媒体上无处容身。记者是“社会之公人”,媒体是“社会之公器”,新闻人不可忘记自己光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新闻之外的功夫在哪里? 蔡总认为,政治和文化是新闻的两个最大的外功。对一个记者来说,政治责任是让你不小、不私,高瞻远瞩,光明磊落;文化责任是让你不浅、不俗,学养深厚,敏锐从容。
  “责任造就公信力。谁有责任心责任感,谁就会成为一流的传媒集团。”他这样说道。
  他是个好记者,更是个优秀编辑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但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在蔡华东的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
  不过,据湖北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说,蔡华东一进入湖北日报就显露出他的记者才气。“他七十年代末采写的一篇关于‘兵妈妈’的长篇报道就曾深深打动读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那位老记者说:“只是后来工作需要他做编辑、总编辑,他就把才智倾注在编辑方面,一心为他人‘作嫁衣’了。”
  翻看他编辑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编辑的文章,力求客观公正,果然是如别人评价的那样以“特殊的功底传达出特殊的意义”,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他合作多年的同事张晓峰评价他:“蔡华东是原《楚天都市报》的掌舵人,各方面新闻功底都很深厚,尤其是在新闻编辑方面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把一篇很平淡的消息弄得很精彩。”也许,他的神奇,就在于他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说作为新闻人,一要有专业精神,二要有职业精神,不能为了钱与权出卖自己的良心。
  当然,他的神奇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正如他书中所写,“‘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居上,不能张狂;处下,则更要有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和艰辛的劳动,不然就容易埋没自己。自己不做超出常规的努力,何来突破常规的成功?”
  对于荣誉,他淡然一笑
  1957年1月,蔡华东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农村当了十年农民,经历了许多风雨。后来恢复高考,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1982年毕业后走进了湖北日报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站站长、《楚天周末》副总编辑、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期刊中心总监、党委委员。曾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编著出版有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他参与策划、采写、编辑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荣获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于他工作出众,成绩卓著,被人誉为“伟大的新闻学者”、“报业奇才”。
  对于这些丰富的经历与耀眼荣誉,蔡华东只是淡然一笑,不愿多谈。“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了,荣誉只是附属物,你做得越多,回报的可能就会越多。”他的低调,如富矿藏于地底;他的语言,在他的报纸里。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文字,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联合早报的评价

内容厚重《联合早报》于1983年由原来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而成,《南洋商报》于1923年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星洲日报》于1929年由“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创办。两报的历史都很悠久,2014年是《联合早报》85周年报庆。 《联合早报》秉持了其一贯的不夸张、不渲染、不武断、不歪曲”的原则,叙事准确简洁,多用客观性语言,绝不含炒作成分,更没有媚俗之嫌,有的只是一份严肃报纸应有的稳健与厚重。尤其是《联合早报》上的评论和言论,以其国际视野、条分缕析、轻松活泼独树一帜,常常为世界其他报刊所引用。其内容的厚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新闻报道更真实、更可信,报纸才更有公信力。《联合早报》在首期《我们的话》中,就把忠实地报道新闻作为自己的职责,并承诺:“作为一份独立和民营的报纸……我们绝对不徇私。不偏袒任何人和集团,我们鼓励公正的公众舆论与批评,但绝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利用,因而损及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今天的《联合早报》,被公认是一份专业素质强、负责任、报道客观、言论公正、可信度高的报纸。《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对《联合早报》的评价是:文风好,评论到位。 二是开阔的国际视野。《联合早报》的新闻中,除新加坡本地新闻外,最多的是中国新闻和马来西亚新闻。《联合早报》设有“早报中国”、“中国新闻”、“中国财经”等专版,此外社论、言论中也有较多和中国相关的内容。两者加起来,占报纸内容的15%以上。新加坡是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东西方文化和观念在这里交汇,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平台上,《联合早报》用世界眼光审视和观察中国的发展,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这是中国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也是《联合早报》的独特优势所在。 三是倡导主流价值观。《联合早报》一直在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倡导积极进取的社会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特别在弘扬华人优秀文化传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加坡的开国领导人李光耀认为,一份报纸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他说:“报章自由和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服从新加坡的首要需求,也须服从民选政府的首要职责。①”新加坡的媒体都和政府保持着紧密合作,政府的声音能够在媒体得到充分反映。如李显龙总理在2014年8月的国庆集会讲话中,对提高人口出生率表示极大关注,《联合早报》很快对这一议题进行跟进,通过消息、社论等多种形式,及时报道相关信息,引导年轻人转变婚育观念,为提高国家人口出生率大造舆论。 四是服务百姓民生。《联合早报》十分强调对读者的信息沟通、服务、娱乐功能。《联合早报》上有个“交流站”栏目,除星期天外每期都有,每个月的发稿量平均达120.5篇,老百姓的困难、意见等都能在这个栏目得到反映。民众在“交流站”反映的事情,件件都有着落和回音。 五是保持理性思考。在为读者提供丰富内容的同时,《联合早报》始终发挥报纸类媒体之所长,刊发了很多深度文章。在言论专版中,开设了“名家专评”、“思维空间”、“科技新语”等栏目,这些栏目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写稿,如邱震海、阮次山、杜平、郑永年等,他们的时评文章紧贴实际、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充满了理性思考,十分引人入胜。风格厚重每一份报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要把《联合早报》比做一个人的话,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外表稳重,内涵丰富。 除星期天的《早报周刊》采用四开版面外,《联合早报》平时都采用对开版面,每天的报纸分为四叠,厚度可观。我曾统计《联合早报》一周的版面,平均每期的版面数为50.8个,其中广告占22个版。《联合早报》的总体风格是简洁明快、厚重大气。所有稿件都呈方块排列,十分方便读者的阅读。标题都用黑体字,不同的标题用不同的颜色和字号相区别。 《联合早报》十分善于用照片和图表。报上有很多照片、图表,有时面积超过了半个版,但不会给人很张扬的感觉,更不会显得杂乱无章。照片的大小、编排都经过精心处理,恰到好处。对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如政府增长花红的发放、公积金政策的调整等,《联合早报》都会用图表加以说明,使复杂的内容一目了然。他们有时还给报道配上漫画,使报道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的印刷质量世界一流,在年初一项国际性的报纸印刷质量比赛中,《联合早报》进入全球50份最佳印刷报章之列。这项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这已是该报第二次获此殊荣。不久,《联合早报》又获得2007年亚洲报业大会“最佳印刷金奖”。出色的印刷质量,为报纸增色不少。使命厚重由于新加坡政府把英语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用语,年轻一代华人中懂得华文的人越来越少,这必然导致华文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道:“自从南洋大学这个本地最高华文机构在20多年前走入历史之后,新加坡的华文事业凋零得更快,较具规模的华文文化机构如今已经所剩无几了。环顾四周,我们惊觉《联合早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成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且已肩负起沉重的文化象征意义了。②” 今天新加坡的华文报纸有《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和《我报》四种,它们都属于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由于历史、发行量、影响力、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更多地把振兴华文、传承华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寄托在《联合早报》上。这使林任君感到责任重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加坡华文报纸的读者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和同期英文报纸读者不断上升的势头比起来,华文报纸显得“前景堪忧”。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英文报纸的日销量增加了15万份,1999年时达到53.6万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华文文化企业的不断减少,《联合早报》逐渐成为华文文化企业的领军者、一个象征、一种希望。“年轻一代华人不喜欢华文,不看华文书报,对本族文化没有兴趣,其实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一个影响到新加坡长期发展和盛衰的重大课题,不单单是华社或华文报馆的问题。”林任君坦率地说。 为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也为了自身的生存,《联合早报》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他们多次对报纸进行改版,努力使报纸内容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年轻人阅读。1995年他们推出了网络新闻,使世界各地的读者当天能看到早报上的新闻。经过十多年发展,《联合早报网》已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每天的点击量超过300万人次,日平均点击量超过千万次。他们还积极与华族社团合作开展华文推广活动,如举办华语辩论赛、中小学华族文化常识比赛、全国相声比赛等,扩大华语和华人文化的社会影响。经常举办各种华人文化交流活动,如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到新加坡讲《论语》等。新加坡的各类华文讲座很多,《联合早报》是不少活动的主办单位。他们还开发了一款叫“新闻开口”(Newstalk)的学习软件,装上这种软件后,可以轻松上网听、读《联合早报》新闻,碰到不认识的生词,鼠标一点就会显示读音和解释。现代这款软件已在新加坡先驱初级学院试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华文在新加坡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使华文报纸的生存环境有所改观。现代《联合早报》的发行量稳定在18万份以上,每天的阅读人数超越50万人。这一成绩令林任君感到满意。他相信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华文对世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新加坡学习和使用华文人数也会越来越多,他对《联合早报》未来充满信心。 注释①《李光耀回忆录》P221,世界书局,2000年9月初版一刷②《南风窗》2006年第四期,《早报之道》 (作者系《孝感日报》副总编。2008年1月起受湖北省委组织部选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学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