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反思性教学论文

2023-12-08 16: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反思性教学论文

教学反思小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教学反思小论文,请参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讲清楚明白,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我们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会重复一些语言,久而久之,它会作为一种课堂惯用语存在。稍不注意,这些课堂惯用语就会给我们引发麻烦。比如:一位教师讲课时有一句口头禅:“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后排角落里的一名学生因为没兴趣听课,又怕被老师责备,正在悄悄数老师说的“我想大家都知道”时,这位老师又说了一句“最近,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时,这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都不知道。”顿时,周围的同学碍于老师的尊严虽没哄堂大笑,但有好几名学生忍不住低下了头在窃笑。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或多或少地存在惯用语不当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一、反思导入语

我们常说,兴趣是求知欲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影响到师生互动,在平常的教学中,导语不能“公式化”。如:“同学们,请打开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x课。”当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开场白时,可以想象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导入语,应诱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的动力。

二、反思提问语

在听课时,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提问时,用手指直接指向一名学生,大声说:“xxx,你来,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我想,对于这个带有命令式的话语,时间一长,学生中会有很多都会怕老师这句话吧。其实,作为教师,提问应该多样化,讲求艺术性,老师的提问应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发展。

三、反思评价语

有许多教学高年级的教师感叹学生年级越高,发言越不积极。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高年级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对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每当学生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连看都不看这名学生,直接朝学生做了一个坐下的手势,学生一次次的坐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怎么还会有?教学生,教师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惯用的方式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像音乐家指挥那样,应对每个乐于参与的每个细节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语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有的教师喜欢说:“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这就好像是一个程序,这样的课堂真难以让人说是成功的。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总结就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以及引申、拓展、深化课堂内容的功效。

什么叫反思性的教学论文

1.理论 反思 。理论 反思 并不是要我们对教育理论评头论足,而是指由教育理论中某一个论述,引发我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2000年,我在山西省教科所编辑的《国内外教育文摘》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顿悟的文章,这篇短稿引发了我对本门学科教学方法的 反思 ,写出了《学生顿悟的前提及其激发途径》一文,该文在1999年江苏教育报三版 的教学 天地栏目得以发表,在报纸上能够发表2000字文章,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2.教材 反思 。教材的 反思 可以从教材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处理两个方面去进行。教材特点的分析可以运用对比的思路,即比较新老教材的不同的。在新老教材更新换代的时候,此类文章比较容易发。1997年正值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修订之际,我仔细比较了新老版本的异同点,构思了一篇题为“初中化学教材可读性及其利用”一文,文章分两部分,一是新教材可读 性的 体现,用了这样六个小标题: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用语规范、说理透彻、导语简练、内容丰富,第二部分为“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可读 性的 若干思考”,从通过阅读,引入新课;通过阅读,设疑解惑;通过阅读,梳理知识;通过阅读获取方法;通过阅读,开阔眼界;通过阅读,陶冶情操等六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所用实例都来自于本人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如果平时 的教学 中没有 反思 的习惯,没有教学随感的积累,这样的文章是不好写的。该文3600字,被1998年第6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刊登,并被人大复印资料目录索引。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也可以积沙成塔,演绎成文。这方面,可以着眼于某一章节教材的处理,也可着眼整册教材的处理。1996年,本人总结了若干年来教材处理的经验,写成了《教材处理中的顾后和瞻前》一文,该文发表于1997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8-9合期。3.教法 反思 。教法 反思 的重点是为 什么 用这种教法?这种教法的理论依据是 什么 ?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了那些缺憾?如何弥补这种教法的不足?等。2001年,本人申报的课题——提高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研究,被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市“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借助开题论证之际,我总结了实验教学改革中比较可行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了提高化学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途径:增设演示实验,创设探索情境;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下放”演示实验,增强探索体验;“提升”演示实验,开掘探索深度。写成的3000多字的论文,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年10期上发表.。教法总结也不一定写成大文章,写成小小的个案也行,最近,为了给自己的课题研究充实材料,我尝试写了不少探究性教学个案,其中,借助探究实验,感悟定律内涵;粒子基本性质探究个案;运用对比实验,探究金属性质,物质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等8篇个案已全部得以发表。4.学法 反思 。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学法的指导,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系统归纳,撰写成文的意识,大家可能还比较缺乏。其实,这类文章撰写的难度不大,只要选准切口、归纳全面、说法新颖,定能成功。2003年上半年,在一次化学基本概念复习题的评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基本概念类试题时,联想十分重要,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这类试题,总结出了联想关键字词、联想概念网络、联想具体实例、联想相关前提、联想变化过程五种方法,写出的3000多字的文章在《中学化学》03年7期上得以发表。学法指导的文章,取材广泛,知识的理解方法,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的点播方法都可以有文章可做。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章我写的不少,相关内容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某一个章节,如,攻克一个难点的四种方法,酸碱盐的学习策略,逆向思维在酸碱盐学习中的应用,例谈顺向探究与逆向思考,解读化学方程式中的“=”等。5.试题 反思 。试题 反思 可以是对命题趋向的探究,这类 反思 的着重点,不在于试题如何解,而在于试题体现了 什么 思想?好在哪里?今后的考试中还会不会出现,今年2月份,我在《考试》上发表的〈化学命题趋势预测〉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写成的。试题的 反思 可以是对试题特点的评述,2002年,我发现化学试题中条件隐含 性的 试题为数不少,因此,仔细收集了相关的试题,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了化学试题解题条件的十种隐含形式,写出的文章《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隐含形式》在2003年的试题研究上得以发表。试题 反思 ,还可以是对解题方法及要点的归纳总结。我在2003年试题研究上发表的〈物质推断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在2005年3月在《中学教与学》上发表的〈例谈答题思路的形象化概括〉,在2001《初中生学习技巧》上发表的〈谈谈物质推断中的思维定势〉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试题 反思 要把握两个字,一个是“新”,要 反思 就 反思 最新的;另一个是“快”。

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三数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反思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辩证思考”,不断进行自主反思,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反思性教育的含义,进而提出高三数学课堂反思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三数学;反思性教学;含义;策略;

高三是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高三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成败在此一举。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也要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寻求改进,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最终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反思性教学法相关概述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做出理性选择,并在这些选择当中选择最佳方案。反思性教学法的实施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在难题中的解决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并在学生基础结构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再者,反思性教学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不断通过反思来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再者,反思性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自我反思,同时还要思考学生特点。

2、高三数学课中反思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2.1课程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特性明确课堂上应该讲述的内容。备课方案能够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材依然是教师第一参考资料,由于高考内容脱离不开教材,所以教材内容具备一定的可循性。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对难点问题分层剖析,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过去教学经验,对所讲内容进行反思,最后展开归纳和整理,从而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设计。

如在“导数运算”这节课中,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对知识框架、知识要点内容进行分层研究,找出其难点,包括:导数与函数和、差、积、商的'导数与复合函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需要针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特别是在复合函数的求导当中,作为教学难点和高考重点,需要突出设计,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到“外函数的导数乘以内函数的导数”内涵,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当中使学生可以正确分辨出复合函数结构。导数概念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节课内容,所以可以适当的减少讲解比例,可以让学生分清本节课学习内容主次,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2.2确定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当中,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教学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朝向目标不断的反思和努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要不断的对自身行为和目标进行反思,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如在“抛物线”一课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或生活实例辅助讲解,可以抛出一个粉笔观察运行轨道特点等,这样即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意识,掌握抛物线的特征,遇到实际问题也可以针对性解决,从而达到反思教学目标。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该方法不理想,可以考虑多媒体播放抛物线轨迹,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2.3交流学习形式,发挥学生主观性

高三数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但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数学题教学,都要引入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提前心理准备,否则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思路,也可以让学生避免处于心态松懈或过于紧绷状态。

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观察教室里黑板面与天花板面所在的平面的交线与教室地面有何关系?”“为什么平行?怎样去判断平面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通过正面平面外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证明这条线和平面之间无交点。再次证明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不同位置关系无公共点,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实现。此时让学生“无限”转变成“有限”。通过反复交流即可得出相关结论,之后在列举反例:“假设不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必相交,这时直线与平面必有一个交点。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交点与平面内的这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这样即可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讨论即可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展开针对性教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生不断反思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总之,不断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周玉娟.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鹿文文.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6):633-63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

教学 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一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做为教师,哪些是教学反思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水平界定教师反思的内容:

水平一:侧重于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过程、事件及学生的反思。

(1)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做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及情感的全面发展;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需要及实际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课程 实施方案 能否顺利实施;还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动作、言语、学生的状态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各种 渠道 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查阅学生的作业,找个别学生谈话,依据教案回顾课堂教学,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 兴趣 爱好 的反思。它主要强调对学生的数学 文化 、思维与理解水平、兴趣爱好及其对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准备等方面的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及个性差异就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师教学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水平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当前知识背景的研究、认识,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结合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这是反思性教学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3)对教材的反思。教材是知识传递的有效载体,对教材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深刻理解 教育 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学生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补充、改编和整合的活动。如立体几何的模型教学、函数的板块教学等。对教材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和 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平二:侧重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及现有教育研究成果的反思。

(1)对教师教育教学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它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所进行的反思性活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吸收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 经验 。通过对自身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不断反思,会促使其对教学实践更富有执著性和责任心。

(2)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反思。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反思目的就在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已有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水平三:侧重于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学校及社会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反思。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留意、审视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对教学活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根据女生怕学数学、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现状,可设计《高中女生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课题,以达到增强女生信心、训练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二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 要学 会 数 学 的 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 总结 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 故事 ,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 传说 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9.5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 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 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 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 才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教师用心, 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 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 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情感的共鸣, 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 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 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三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理性思维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 教学方法 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

★ 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怎么写高中数学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 2020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高二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 中学老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