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州学刊总编辑

2023-12-07 1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州学刊总编辑

《中州学刊》是河南省社科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理论期刊。1979年创办时名为《学术研究辑刊》,1981年更名《中州学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正式交邮局向国内发行;1984年第1期起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1996年第1期起,每期由128页改为144页,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电子出版物编辑部出版并向世界发行。2005年页码改为258页。《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服务改革开放。曾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二十佳期刊。《中州学刊》是国际学术交流期刊,是中原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欧美等地。中州学刊杂志社目前设有编务室、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第三编辑室。现在工作人员1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含省优秀专家1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中州学刊》主编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 跨世纪杂志社成立于1993年,隶属文学研究所。2000年,跨世纪杂志社从文学所分离。2007年10月,社科院机构改革,跨世纪杂志社被定为社科院直属独立的正处级部门。杂志社下设编务室、编辑一室、编辑二室。跨世纪杂志社主要工作任务是编辑出版社科类文化期刊《跨世纪》。1993年3月《跨世纪》期刊正式创刊,刊期为月刊。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2004年《跨世纪》期刊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成立16年以来,杂志社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主旋律,秉承“传承文心,博采时华,至情至纯,透悟人生”的办刊宗旨,坚持“经典、时尚、现代”的办刊特点,以健康向上的内容,博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张岫峰还活着吗

答:张岫峰还活着。张岫峰,1925年生,河南省柘城县人,195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曾任河南省学联首届主席、《河南青年报》总编室主任、商丘第一高中副校长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所长、曾主编《学术文摘》和《传统养生学资料选》。主要著述有《老子与中国养生文化》、《关于中国养生文化》、《关于中国传统养生学术的几个问题》、近年来,更集懦、释、道、医、武各家养生理论和功法的精华,编著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

数英雄论成败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生死,,这文章是谁写的?

郭英德,著名作家,男,1954年10月生,福建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者,2000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人物简介
学术兼职
参加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学术研究成果专著
参加撰写
编撰
论文类
近期研究课题人物简介
学术兼职
参加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学术研究成果 专著
参加撰写
编撰
论文类
近期研究课题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郭英德 (Guo Yingde) ,1978 年 9 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 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上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聂石樵教授, 1985 年 7 月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元杂剧与元代社会等级结构》。 1986 年 9 月开始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导师:启功教授、邓魁英教授, 1988 年 12 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 1996 年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1999 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文科跨世纪优秀人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曾在日本访学数年。
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1985 年,任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会理事。 1997 年,任北京市《水浒》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7 年,任中日韩东方诗话学会会员。 1998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聘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大专起点本科班入学考试命题教师。 1998 年,任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委。 1998 年,任江西吉安师范专科学校《吉安师专学报》编委。 1999 年,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2000 年,任《文学遗产》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参加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参加《中国古代文人活动与文学风貌》, 1988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人撰成专著《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获得 1997 年上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主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1990 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 1 万元。该项目已于 1993 年完成,撰成专著约 60 万字,其中本人撰写约 18 万字,专著已于 1995 年 10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八五”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该项目已于 1998 年完成,撰成专著约 25 万字,本人撰写约 10 万字。该书获得 1998 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将于 1999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清初明遗民爱国思想研究》, 1996 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百人工程”项目。 0.8 万元。( 1996.5 1999.12 主持《中国古籍总目提要·总集卷》, 1996 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横向项目。 0.5 万元。( 1996. 2000.12 ) 主持《中国古代文体资料笺释》, 1998 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 1.5 万元。项目批准号: 9823 。 (1998.7 2000.12) 主持《古诗词诵读精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横向项目。 2.1 万元。( 1999.2 1999.9 ) 专著《元杂剧与元代社会》,获得 1994 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于 1996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1994 年,《明清文人传奇研究》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 1995 年,《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获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1996 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1997 年,《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获《湖北大学学报》 1997 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8 年,《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获首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999 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成果
专著
《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 1992 ;台北锦绣出版公司, 1992 年。 《明人奇情》(与过常宝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中国古代的恶霸》(与过常宝合著),商务印书馆, 1995 年;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与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合著),中华书局, 1995 年。 《中国古代戏剧》(与陶庆梅合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年。 《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长河落日——中华文学通览·清代卷》,中华书局, 1997 ;香港中华书局, 1997 年。 《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李渔》,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参加撰写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 年。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年。 《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辞典》,齐鲁书社, 1991 年。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中华文明史》(十卷本),任中国文学史学科副主编,撰写其中元明清文学部分约 20 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编撰
张养浩《三事忠告》(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中国学生百科全书·语文卷》(主编),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 1991 年。 《明史故事选》(编著),学苑出版社, 1991 年。 《清史故事选》(编著,署名张应),学苑出版社, 1991 年。 《中外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文史英华·戏曲卷》(编注),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炎黄文化精品丛书·艺事精品》(评释),学苑出版社, 1994 年。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柳宗元卷》(校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文》(评注),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 年。 《新编千家诗》(评注),中华书局, 1999 年。 《古诗词诵读精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论文类
《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 《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福建戏剧》 1984 年第 3 期。 《也说“衙内”》(与长胜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5 年第 1 期。 《明清时事剧概述》,《江苏戏剧》 1985 年第 2 期。 《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中州学刊》 1985 年第 2 期。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 《水浒争鸣》第 4 辑。 《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 , 《戏曲研究》第 15 辑。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 1985 年第 4 期。 《福建戏史录补遗二则》,《福建戏剧》 1985 年第 5 期。 《古典戏曲脚色漫谈》,《福建戏剧》 1985 年第 6 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名作欣赏》 1986 年第 1 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古代戏剧家的戏曲虚实论》,《戏曲艺术》 1986 年第 2 期。 《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86 年第 2 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福建戏剧》 1986 年第 3 期。 《“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福建戏剧》 1986 年第 4 期。 《寄讽实无,雪耻或有——〈琵琶记〉创作意图之疑案》,《古典文学知识》 1986 年第 4 期。 《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 1986 年第 8 期。 《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 2 辑。 《无奇不传 , 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 , 《福建戏剧》 1987 年第 1 期。 《“异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传〉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学知识》 1987 年第 1 期。 《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名作欣赏》 1987 年第 3 期。 《“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传奇的喜剧特征》,《名作欣赏》 1987 年第 4 期。 《画出潇湘水墨图——元杂剧雨景描写赏析》,《陕西电大》 1987 年第 5 期。 《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文学遗产》 1987 年第 5 期。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7 年第 6 期。 《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与李真瑜合作),《戏曲研究》 1987 年 12 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 1988 年第 1 期。 《“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 , 《名作欣赏》 1988 年第 1 期。 《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 1988 年第 3 期。 《“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 1988 年第 4 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文学遗产》 1988 年第 5 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 2 辑。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 28 辑 1988 年 .12 月。 《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道路批评》,《文学遗产》 1989 年第 3 期。 《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戏剧文学》 1989 年第 7 期。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 1989 年第 7 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5 期。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戏曲研究》第 30 辑。 《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 1989 年第 6 辑。 《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与郝诗仙合作),《齐鲁学刊》 1989 年第 6 期。 《蒋士铨传奇本事考略》,《文献》 1990 年第 1 期。 《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戏剧文学》 1990 年第 1 期。 《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文史哲》 1990 年第 2 期。 《明清文人传奇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 1990 年第 2 期。 《“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民族文学研究》 1990 年第 2 期。 《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语文学刊》 1990 年第 3 期。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 1990 年第 4 期。 《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文献》 1990 年第 4 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4 期。 《“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 1990 年第 12 期。 《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署名张应),《民族文学研究》, 1991 年第 1 期。 《贾宝玉和宋江——浅谈〈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论〈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 1991 年第 4 期。 《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 1991 年第 8 期。 《中国古书的价值》,《大学生》 1991 年第 9 期。 《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1991 年。 《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赏》 1992 年第 1 期。 《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 1992 年第 1 期。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与傅璇琮、谢思炜合作),《文学评论》 1992 年第 3 期。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 1992 年第 8 期。 《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文献》 1993 年第 1 期。 《书圣原是大诗人》,《跨世纪》 1993 年第 2 期。 《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 1993 年第 8 期。 《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中华戏曲》第 14 辑 (1993 年 8 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 1993 年第 4 期。 《沈璟传奇本事考略》,《文献》 1993 年第 4 期。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4 年第 4 期。 《( 1992 年)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 1993 )》。 《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 1995 年第 7 期。 《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 1995 年第 4 期。 《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 1995 年第 11 期。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名作欣赏》 1995 年第 6 期。 《第一印象·第二视力·第三只眼(评〈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2 期。 《刺世伤时,显微阐幽——论苏州传奇的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3 期。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中国文化研究》 1996 年夏之卷。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 1996 年第 4 期。 《明清传奇的价值》,《文史知识》 1996 年第 8 期。 《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 《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操作规程——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方法论》,《文学评论》 1996 年第 5 期。 《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 , 《湖北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6 期。 《古籍校勘原则之我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 年第 6 期。 《论清前期的正统派传奇》,《文学遗产》 1997 年第 1 期。 《情的探险——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与过常宝合作),《红楼梦学刊》 1997 年第 1 期。 《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中国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2 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文学评论》 1997 年第 4 期。 《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 4 辑。 《论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说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殷都学刊》 1997 年第 4 期。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 《论“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 1997 年。 《“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学——谈钱穆的几部著作》(与李山、过常宝合作),《书品》 1998 年第 1 期。 《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传奇史·后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1 期。 《雅与俗的扭结——明清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文学评论》 1998 年第 2 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谈话》(与刘勇强、竺青合作),《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2 期。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在感性与知性之间——评叶嘉莹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 1998 年第 3 期。 《江湖奇人写真录——清初传记文选注》(与陈洁合作),《中华活页文选》, 1998 年。 《说诗说稗自风流(评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诗稗〉)(与赵仁珪合作),《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3 期。 《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 1998 年夏之卷。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话剧是演给谁看的?》,《戏剧文学》 1999 年第 1 期。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高校理论战线》 1999 年第 2 期。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 1999 年第 2 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与过常宝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高校理论战线》 1999 年第 3 期。 《悬置名著——明清小说史思辨录》,《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2 期。 《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检讨历史——谈黄仁宇的几部历史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 1999 年第 2 期。 《挑战自我 超越极限——〈杨义文存〉读后》,《中国社会科学通讯》 1999 年 4 月 27 日。 《论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戏剧文学》 1999 年第 9 期。 《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评介杨义〈楚辞诗学〉》,《文学遗产》 1999 年第 5 期。 《论顾炎武的遗民心态》,《新国学》第一卷,巴蜀书社, 1999 。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 (《明清研究》) 1999 , Napoli-Roma , 1999 。 《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 1985 年 7 月 16 日。 《典籍的现代阐释和文化传统》,《光明日报》 1993 年 7 月 7 日。 《蒲松龄与孩子王》,《人民政协报》 1993 年 10 月 7 日。 《艺术与淫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国消费者报》 1995 年 1 月 7 日。 《禅宗的三重境界》,《中国消费者报》 1995 年 3 月 18 日。 《中国古典小说史的理论思考——读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日报》 1996 年 5 月 16 日。 《我们比王国维多走了多远——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随想》,《文艺报》 1997 年 10 月 23 日。 《正史以外的补充——简评〈珍本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丛书〉》,《中国图书商报》 1997 年 10 月 24 日。 《详备精细,益智启思——评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读书报》 1998 年 1 月 21 日。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1 月 20 日第 4 版。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 1999 年 4 月 27 日;《光明日报》 1999 年 5 月 10 日。 《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 1999 年 5 月 4 日。 《文学史著作的读者》,《师大周报·文化增刊》 1999 年 4 月 23 日。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读后》(与李山合作),《师大周刊》 1999 年 6 月 25 日。
编辑本段近期研究课题
清初明遗民作家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文体资料汇编及中国古代文体学史论 明代文学编年史 郭英德,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华林甫的学术成果

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37.0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18.1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38.0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1.5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1.5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1.3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1.7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11.《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0.7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0.4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2.5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2.1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1.6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0.5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0.5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1.3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0.5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1.3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0.3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0.4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1.7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0.3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0.2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0.5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30.《唐代两浙驿路考》,0.8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1.2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0.4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0.2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2.5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2.0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26.7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1.5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1.1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3.5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0.5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0.6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0.5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1.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1.2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1.1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49.《“中国”名称考》,0.2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0.2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0.5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54.《唐亩考》,0.6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1.2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59.《<括地志>辑本校读》,0.5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0.3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0.6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62.《唐代的地名整理》,0.4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0.3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0.4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0.4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66.《慈溪地名探微》,0.2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0.3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68.《梁份评传》,0.6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0.7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70.《西湖珠光照杭州》,0.5万字,台北《历史月刊》第75期(1994年)。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72.《关於<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73(1).《隋唐<图经>辑考》(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73(2).《隋唐<图经>辑考》(下),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1.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0.8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1.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同上1.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2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1.2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1.2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97.《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0.2万字,《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99.《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1.2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1.1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2.4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2.0万字,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0.6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106.《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11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地震》,刊于《光明日报》2008年6月22日第七版。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台湾盗版系由名为“国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0.7万字,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0.2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1.7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0.3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12.5万字(全书43.9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49.7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3.5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1997~1999年)。④统计截止时间:2012年12月31日。

袁俊杰的主要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论文:  [1]. 袁俊杰. 河南平顶山春秋晚期M301发掘简报[J]. 文物, 2012, 4   [2]. 袁俊杰. 论伯唐父鼎与辟池射牲礼[J]. 华夏考古, 2012, 4   [3]. 袁俊杰. 胙曹之媵器随葬于母国贵族墓地原因探析[M]// 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  [4]. 袁俊杰. 胙国历史征微[M]// 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  [5]. 袁俊杰. 周公诸子考[M]// 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2  [6]. 袁俊杰. 论《宾之初筵》与燕射礼[J]. 史学月刊, 2011, 11  [7]. 袁俊杰. 再论柞伯簋与大射礼[J]. 华夏考古, 2011, 2  [8]. 袁俊杰. 伯唐父鼎铭通释补证[J]. 文物, 2011, 6  [9]. 袁俊杰. 作册般铜鼋铭文新释补论[J]. 中原文物, 2011, 1   [10]. 袁俊杰. 两周射礼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11]. 袁俊杰. 胙国史事探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2]. 袁俊杰.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J]. 中州学刊, 2008, 2   [13]. 袁俊杰. 小邾国媵器随葬于本国贵族墓地原因探析[J]. 华夏考古, 2008, 2   [14]. 袁俊杰. 柞伯鼎铭补论[J]. 中原文物, 2008, 1  [15]. 袁俊杰. 作册般铜鼋所记史事的性质[J]. 华夏考古, 2006, 4  [16]. 袁俊杰. 论宋代御史台督察制度[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17]. 袁俊杰,刘兵. 浅谈宋代御史台的督察职能及历史作用[J]. 开封大学学报, 2005, 1  [18]. 袁俊杰. 再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标志[G]//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19]. 袁俊杰. 中国商人之圣祖范蠡[M]// 杨海军. 世界著名商人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0]. 袁俊杰. 关于新石器时代特征与标志的几点看法[J]. 河南大学学报, 1998, 5   [21]. 王龙正,姜涛,袁俊杰.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J]. 文物, 1998, 9   [22]. 王龙正,袁俊杰,廖佳行. 柞伯簋与大射礼及西周教育制度[J]. 文物, 1998, 9   [23]. 袁俊杰. 完善典志体编辑体裁的马端临[M]// 阎现章. 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24]. 袁俊杰. 编辑图文并茂大型综合性农书的王祯[M]// 阎现章. 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25]. 袁俊杰. 大型综合农书编辑体系的初创者贾思勰[M]// 阎现章. 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26]. 袁俊杰. 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孔子[J]. 史学月刊, 1996, 6   [27]. 袁俊杰.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教育思想[J]. 河南大学学报(增刊),1996, 5  [28]. 袁俊杰. 试析孔子的治国能力[M]// 骆承烈, 李玉洁. 孔学初探.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29]. 君杰. 略谈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的特点与价值——兼论恐龙绝灭的原因[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1  [30]. 军捷. 世界第九大奇迹——西峡恐龙蛋化石群[J]. 中州今古, 1995, 1  [31]. 袁俊杰. 河南发现的几种古钱币[J]. 中州今古, 1989, 3   [32]. 袁俊杰. 也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与戴国华同志商榷[J]. 江西文物, 1989, 1主要学术著作:[1]. 参编《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版。[2]. 合著《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3]. 副主编《世界著名商人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4]. 合著《中国早期国家性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5]. 合著《中华文化劫难录》,同心出版社2001年2月版。[6]. 合著《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修订版(上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7]. 参编《中原文化大典》(55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8]. 副主编《补编版明清胙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2月版。[9]. 副主编《平顶山应国墓地》第一卷(上下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7月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