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绿色中国编辑部

2023-12-06 03: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绿色中国编辑部

主办单位: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承办单位: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民网绿色中国杂志社特邀顾问邵华泽 十四、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有芳 十五、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原国家林业部部长、中国绿化基金会顾问、中国林业产业协会顾问。曲格平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原国家环保局局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杨伟光(已去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广播电影电视部原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何东君 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秘书长缪宏 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总编辑。副秘书长徐辉 人民网副总编辑。胡勘平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部部长。耿国彪 绿色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向阳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副总编辑。于守山 亚太第一卫视执行台台长、北京电视台著名导演、2009绿色中国公益大使。叶 晟 总政歌剧团大型活动总策划、2009绿色中国公益大使。刘晏平 香港卫视董事局主席特别助理兼精品台台长。陆松林 新财富(澳门)论坛组织秘书长。兰人河 《香港商报》广西办事处主任。艺术指导刘劲 总政话剧团著名影视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周恩来总理扮演者、2009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公众人物大奖获得者。音乐总监舒楠 空政文工团著名作曲家、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获得者、2011绿色中国公益大使。组委会大型活动部主任向 阳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副总编辑。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副主任孔令首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大型活动部副主任、执行导演。封 祯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大型活动部副主任、绿色中国网络电视新闻主播。

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属于什么级别的

垃圾级

怎样投稿给编辑部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什么是“地球村”里的“中国苏菲”?

廖晓义,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创始人。1993~1995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访问学者。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

廖晓义自1991年来,廖晓义发表关于“中国工业化和经济代价”等论文40多万字,主编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绿色社区手册》等书,拍摄《全球环保之旅》等电视片一百多部,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环境论坛和公民环保活动,并建立了面积为180公顷的绿色生活培训基地。2000年,廖晓义获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1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授予她“绿色文明大使”称号,同年她还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2002年,被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至今。200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绿色向导”称号。2006年,荣获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国家环保总局等七大部委授予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2008年5月15日,她作为奥运火炬手在井冈山传递圣火。2008年9月25日,在第二届克林顿全球公民奖颁奖仪式上荣获“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2008年12月14日,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保事业”高峰论坛上荣获“十大环保贡献人物奖”。

影响全国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她还提出了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廖晓义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8年,廖晓义的朋友送了她一篇论文,名字是《改造与适应是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关系》。文章大意是除了改造自然,适应也是人和自然的一种基本关系。廖晓义被朋友的论文感染了,也正是那篇论文让她走上了环保路。

不久,廖晓义和朋友自发创建了“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代价”课题组。经调查获得的一组组因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的可怕数字,让她悄然发誓:今生今世就做环保一件事。《中国工业化和环境代价》发表后,反响平平,令廖晓义很失望。

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以环保为主题的片子《撼人的回声》。对于当时环保意识还不强的中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没有引起太大关注。当廖晓义偶然间看到这个片子时感触很深: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每天这么多的电视节目却唯独没有环保方面的内容,实在是个缺憾。她想起CNN的一个环保节目制作人说过“美国的公民环境意识70%都来自电视”。

廖晓义决定用电视媒体来唤醒国人的环保意识。她主动联系媒体写环保题材的电视脚本,并亲自撰写了拯救生态环境的电视片《绿色文明与中国》。于是,她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环保者成立了摄制组。电视脚本出来了,却由于无钱拍摄、制作而只好搁浅。

1992年,廖晓义在失望之中带着女儿去美国看望正在攻读数学博士的丈夫。去美国3个月后,她就收到摄制组成员的来信,信上说,如果她再不回去,摄制组就面临散伙。这封信让廖晓义坐立不安,后来她不顾丈夫的挽留,还是带着借款回国了。回国后,她和摄制组的成员用了1年零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时间长度为60分钟的《绿色访谈录》。可是片子出来后却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播放。

1993年5月,廖晓义带着破碎的梦再次回到美国与丈夫和女儿团聚,在美国期间,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各类从事公共服务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几乎有全美国的民间环保精英,以女性居多,负责监督环保执法,影响力很大。这让廖晓义深受启迪,她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采访国际杰出的环保女性并制作成片子,拿到即将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播放,号召中国有影响力的女性投入环保工作。那个想法让廖晓义清晰地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从那以后,廖晓义为了尽快学好口语,找到一份保姆工作,每天主人一下班,她就抓紧时间和人家练口语,晚上回到家也学习到很晚。一年后,廖晓义已经能用英语正常对话了,她辞去了保姆工作,选修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每天上午上课、泡图书馆,下午到餐馆打工。到星期天,就去参加当地人组织的环保活动,接受美国环保理念,研究环保法规在中国的可操作性。经过努力,廖晓义最终通过了托福考试。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马尔文教授想收她攻读博士学位,廖晓义婉言拒绝了:“马尔文教授,谢谢您的好意。美国不缺博士,可中国却缺环保人……”后来,她倾尽打工所攒的两万美元,高薪聘请专业摄像师奔赴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采访40多位国际环保女杰,片名叫《地球的女儿》。

1995年初夏,领到美国绿卡的廖晓义带着刚刚完成前期拍摄的《地球的女儿》回到北京,租了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暂时栖身。有一家公司高薪聘请廖晓义,她却拒绝了。朋友善意地劝她:“先解决生存,再谈环保吧。”她却说:“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生存,蓦然回首的那一天,就会发现这个地球上已没有人类。”

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和论坛的参加者超过4万,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规模空前。大会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风采。廖晓义制作的专题片《地球的女儿》登上了第四届世妇会NGO论坛,博得一致好评,成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民间组织论坛的焦点,福特基金会为此捐助廖晓义4万美元。有了钱,廖晓义一方面酝酿着创建民间环保组织;同时,也在加紧拍摄环保专题《环保时刻》,并和中央电视台洽谈播放事宜。

1996年3月7日,由廖晓义创办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地球村”)正式注册成立。从此廖晓义便到社区、家庭主妇和孩子中间去一点一滴地倡导中国人自己的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社区理念。

1996年4月22日,由廖晓义担任制片人和总编导的电视专栏《环保时刻》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定期播出了。首播那天,曲格平与她一起主持。廖晓义以每周一期的这个栏目作为自己的讲台,向数以亿计的观众宣传再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观念。《环保时刻》作为由民间环保组织创办的电视专栏,受到全中国观众的喜爱。

开始于1996年的垃圾分类试点和随后的绿色社区实践,是廖晓义创办的“地球村”最早倡导的。

一天,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王庭蕴找到“地球村”,说街道居民看了《环保时刻》都很受启发,愿意将垃圾分类,廖晓义便亲自去大乘巷讲演示范。从那天开始,三个红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头巷口,废纸、垃圾、玻璃分类投放。

1997年6月,北京宣武区环卫局局长张鸿声特地赶到“地球村”,希望在宣武区尝试将垃圾分类。廖晓义和同事来到槐柏树街,一一向居民示范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绿色生活的广阔前景,廖晓义又带着他们参观再生资源分选站。在“地球村”的实验田里,经过24小时发酵后的生物垃圾种上了绿色无污染的蔬菜,不少群众惊叹不已。

中国绿色时报的版面设置

《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全面改版,一版、二版为要闻版,聚焦林业行业动态新闻及关系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和生态环境要闻;三版为社会和国际版,全面拓展绿色外延,将新闻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报道社会各个阶层对绿色事业的关注和绿事动态。四版为绿色潮专刊,以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宣扬绿色文化、绿色时尚为宗旨,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百姓的枝枝节节。作为绿色信息总汇,《中国绿色时报》是海内外客户理想的广告发布媒体。报纸对开四至八版,每周一、二、三、四、五出报(周五刊、每周28块版),邮发代号:1--122,国外发行代号:D4700。全年定价:168元(含周二《花草园林》和周四《绿色市场》周刊)。《花草园林》周刊——以“荟萃花草信息,美化人民生活,引导大众消费,促进行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全面提供花卉、草业、园林、园艺等方面的最新产经信息和百姓消费指南。彩色印刷,每周二出版。《绿色产业》周刊——以“传播绿色观念,推动绿色产业,引导绿色消费”为宗旨,荟萃四方绿色信息,打开两扇致富大门。提供木业、家具、家居、果木、苗木、绿色食品及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全新信息。彩色印刷,每周四出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