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天下为公议论文

2023-12-07 07: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天下为公议论文

公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请你就公正写一篇 议论文 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公正的议论文,供你参阅。

或许有人一生下来就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就受着非凡的待遇;或许有人,由睁开眼睛的瞬间就注定吃苦,挨饿……不论如何都不比怨恨,因为上帝是公平的。

出生在繁荣的都市当然能受到优越的 教育 ,但是出生在山村的你不要哭泣。因为你能保存一颗完美的,纯洁的心,这不是每个城市人能够拥有的。你知道什么叫做满足,不需千吨黄金,只要有一支新的笔、一本新的书就能让你露出笑容,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

上帝是公平的,繁华的市中心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它多了高耸着的建筑,但却没有了原来的成阴绿树,清澈小溪。学生们低头认真做作业、复习的情景到处可见却不见了孩子们与鱼儿、虾儿嬉戏的身影。添了各种式样的新车子,却被废气掩盖了清爽的空气……

有时候你总说你躲在村里不会有所成,当不上上市公司总裁。上帝是公平的。他不给予你总裁的位置,要你从低级职员做起,不是他吝啬,是因为他要锻炼你,要你用自己的实力坐上这位置,他不想你想一些子承父业却一事无成的纨弟子,只有真正经过风雨花儿才能结成甘甜、硕大的果实。

生在都市的你,抑或落在山村的你,都不必埋怨任何东西,因为“上帝永远是公平的。

近日读史,感触颇深。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今天请友饮酒畅叙旧情,明朝开堂审案秉公执法”,将贪赃枉法之好友,在家宴中飘飘然“人家头上只有一顶青天,而我却得天独厚有两顶青天”的清河太守绳之以法,在公正无私中撑起了“一顶青天”。

历史在延续,时代在发展。翻越历史长空,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更要深刻体味“一顶青天”,大力提倡公正无私,使其历经岁月的磨砺而愈加灿烂辉煌,经受时空的洗礼而愈加晴空万里。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它是人类永远仰慕的美德,是一种可于天地共存、与日月争辉的高尚德性。一个人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公生明,偏生暗”和“有公心必有公道”等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中国历史 文化 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一贯提倡公正无私。从古至今,“天下为公”、“公正无私”始终是先进人士追求的理想,公正无私者总会青史留名,为当时和后世永远铭记,以权谋私、徇私枉法者始终受到谴责、鄙视。 “天下为公”、“公私之交,存亡之本”、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今天我们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宝贵财富。

公正无私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质。尧舜让位、祁奚举贤、腹暾诛子阐明了公正无私、公私分明的道德品质。从本质上说,公正无私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是调制好一切家庭、社团、国家及全人类关系的最基本智慧,也是共产党人应该追求和具备的价值取向;而腐败,则是对公正无私的根本否定和最大践踏。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公私分明历来都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同样处于重要位置。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就是因为私心贪欲膨胀,不能时刻警钟长鸣,最终成为害群之马,为世人所不齿。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肃纪律,加强修养,始终做到公正无私、公私分明,为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贡献力量。

公正无私是从政的道德根本。古人从不同角度申论官德之内涵,首先强调的就是“公正无私”。《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都体现着为公不为私,秉公不徇私的精神。历史上众多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廉吏如包拯、海瑞等千百年来始终被奉为官员的楷模。公正无私是政德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公正无私,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公正无私,不凭私意,不徇私情。只有这样,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理直气壮,挡住各种压力,顶住各种诱惑;才能肝胆可鉴,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真正承担起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前段时间看了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课堂实录,内容为公正,课很长我也仅仅只看了一点皮毛。这所课引发了很多的思考,通常在生活也会遇到类似的道德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有不同的选择,从而构造了复杂的哲学问题。例如,一列火车飞速行驶,前方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另外一条道上有一人,可以选择撞向一人。还有一种,你的身旁有一个超级大胖子你可以选择将他推下可以挡住列车,你会如何选择?在第一题时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一人拯救五人”,而在第二题时这个说话却又不成立。这道问题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情境却让我们有了不同的判断,因此我们的公正、道德哲学是否也可以相对而论?

将这个话题与哲学扯上关系是永远也理不清的,那么就让我们抛开哲学,就简单地来论一下公正。

公正这个话题是我们时刻会思考的,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在这里?”。甚至经常能听到很多人的抱怨:我如果是xxx就好了,上天真不公平。我们每一个自出生起便有了不同的命运,不同命运的人会互相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水平线上,由此便有了对比,也有了公正这个话题。

上天对于我们是否公正?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有些人从小生在富足的家庭里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而有些人却摆脱不了贫困从小就要担起家庭给予的重任。有些人成绩一般却可以凭借着家庭背景上一所优秀的学校,有些人成绩明明够了却被那些有背景的人挤下来。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非凡的天赋,有些人注定只能平庸一生。上天所给予每个人的性格也都是不同的,还有外表。从一开始似乎命运都已经注定,再多的努力也难以扭转。那些一开始就生活在富足家庭里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谋得安逸的职业,而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即使花尽努力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还是要拿着 毕业 证书奔波于各个招聘会。这样的场景不免会让我们感叹上天是否公正,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似乎又有不同的答案。

那些富足的人永远活在安逸之中,直到死的那天让他回顾所走过的人生,他应该会后悔自己居然没有奋斗过没有轰轰烈烈过。而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即使他在死的时候并没有获得一份好的生活,但他回望奋斗过的过去一定是了无遗憾的,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奋斗过也不枉来人间走一遭。

看见一个朋友将自己忙碌的生活写在微博上,然后说“这才是年轻该有的姿态。”生活十分的充实,每天行走于忙碌之中,尽管最后会觉得很累也会落得一身后遗症,但是至少为了梦想而努力过。有梦的人是最可爱的,就该乘着年轻的时候奋斗,以免未来的自己后悔。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感慨不公正的,因为本来就没有公正可言。但是请你拍着胸脯问自己:你觉得现在幸福吗?你是否拥有一个虽然不富裕但是完整温馨的家庭?你是否拥有一群一直陪伴着你的朋友?你是否有那么几个慈祥的长辈?你是否拥有过那么几件让你开心的事?如果你全都回答你拥有,那么你无资格感慨不公平,因为你拥有的已经够多,你完全没有理由去抱怨任何的人或事。因为要知道,在世界的很多角落,甚至有连这些也不曾拥有的人。什么都不应该抱怨,只能思考自己是否还能努力一下,使事情变得更好。

因为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所以便有了对比,也产生了公正一说。相同的事情放在不同人的面前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公正也是相对而论的。所以无需感慨公正这个问题,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不在世俗中泯灭。

求一篇关于天下应实施仁政的议论文。800字 急急急!!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
  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
  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这启发了他以仁治国,事事以民为先,展现“贞观之治”的现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结实的基础。唐太宗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讴歌伟绩。由此可见,当初他取悦于民,他的仁政让他实实在在地坐拥天下。
  历史就是如此。翻开历史的书页,无不向我们讲诉朝代更迭,试想君王如果仁政,便让江山稳固屹立不倒,那何乐而不为呢?
  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必得天下。群众会像一抹阳光,给予君王与朝廷一片明朗大地;群众会像风帆,与君王和朝廷在大海上乘风破浪,顺利航行,共同进退;群众会像一棵大树,帮君王与朝廷遮挡所有的风雨……历史璀璨始终需要君与民共描绘,君待民好,民自然待君好。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得民心者得天下 议论文

  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银寿

  改革开放以后选举制度得以恢复,选举工作逐步走入正轨,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合乎时代要求的实现形式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明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正当性。

  “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孟子的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

  那么,古往今来,中国取得最高权力有哪些途径,这些途径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得民心”呢?

  第一种途径谓之禅让,指帝王自动地把权力交给别人。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在帝位,年纪大了要选接班人,咨询各部落首领,大家推举舜作继承人。舜经过各种考验后,代行天子职责,尧死后正式即位。舜在选接班人时,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代行天子职责,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人推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推举他的儿子伯益作继位人。关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也为当时人所普遍推崇,特别是儒家,视之为最高权力转移的理想模式。实际上这是原始社会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体现了原始民主。儒家所推崇的“禅让”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禅让的对象是有德之人,表现为作风俭朴,爱民做好事,而且做的是一般人做不了的大好事,如大禹治水。二是和平交替,并经过推举——试用——继位三阶段。三是“天下为公”,有别于后世的“天下为家”。当然,这里面含有许多美化和理想化的成分,但类似的原始民主制在世界各地各民族早期大致是存在的。这时国家还没有产生,如果笼而统之算有“天下”的话,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儒家据此鼓吹和提倡“内圣外王”的圣贤政治观,认为只有圣人成为君主,才能实行“王道”之治,建设“大同”社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王”的理想与此异曲同工。

  第二种途径是用武力夺取政权。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彖传》),说的是商王汤、周武王以天的名义征伐暴虐无道的夏王桀、商王纣,并取而代之做了天下的君主。这是进入“天下为家”的阶段社会后,儒家提出的关于最高权力转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袭君王如果暴虐无道,就必须以“革命”方式加以推翻。古代的“革命”与现代的“革命”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以武力推翻原来的政权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自禹之子启杀掉伯益,又出兵打败反对他废弃禅让制的部落而袭位之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以武力的方式实现,取得最高权力之后都视天下为王或皇帝私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后世也有以“禅让”名义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但受禅者不是已经大权在握,如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三国时曹丕受汉禅建立魏;就是以武力威逼为背景,如司马炎受魏禅建立晋,赵匡胤受周禅建立宋,等等。以武力夺取政权,古代叫做“以马上得天下”,现代则叫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种方式“得天下”,是否就“得民心”呢?一般而论,经过农民大起义而建立的王朝,往往是比较“得民心”的。典型的如刘邦在陈胜、吴广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西汉,刘秀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东汉、李渊李世民父子在瓦岗军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唐朝、朱元璋在红巾军等农民大起义后建立明朝,等等。这个时候,“民心”的体现多如史书上描述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作为回报,新的王朝建立初期会出现一个“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时期。当然,这类“得民心”是程度有限的,体现的多是地方士绅的意愿,正如禅让制一样,体现的也多是各部落首领的意愿。至于那些纯属军阀性质的武夫之间,经过武力争夺走马灯似地建立的政权,往往是与民心无关的,也往往是不得民心的。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交替,前后170个年头;最有代表性的是五代的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先后不过54个年头,而且政权争夺纯凭武力,充满血腥,对社会经济文化破坏极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种途径是世袭。封建帝王,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靠的是血缘关系。这个时候如果讲“民心”的话,只涉及那些朝廷亲贵大臣和地方的封疆大吏,与一般官吏没有多少关系,与广大老百姓更是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兄弟子侄之间为抢班夺权难免一争,骨肉相残的事不绝于史书,但限于皇帝家族内部,本质上不同于武力争夺。这种权力交替方式确定性很强,总体上是和平的,这是其价值所在。其弊端在于任人唯亲,选择的范围狭窄,且偶然性强,不能保证接班人的质量。历史上通过这种途径产生了许多暴君、昏君、庸君,著名的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等。有的简直是糊涂虫、白痴,如蜀汉后主刘禅、西晋惠帝司马衷等。还有不少幼稚的孩童,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的娃娃帝(10岁以下)有29个之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成为导致封建专制王朝政治腐败和政治衰朽的重要根源。但老百姓对此局面无能为力,在专制主义的长期宰制之下,反变得麻木不仁,对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逆来顺受,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民心”只是在这个时候以“民怨”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

  纵观夏朝建立以后的中国社会,获取最高权力的途径无外乎武力夺取与世袭两途。这两种途径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实现权力和平转移,不能保证选贤任能,不能体现人民权利。武力夺取政权破坏性太大,导致社会生产力难以持续积累和发展;昏庸之君太多,带来政治腐败和政治衰朽;“家天下”的格局,使大多数人处于附从和被奴役的状态。怎么克服这些弊端,不能说先贤们没有关注过、思考过。比照前述儒家关于禅让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清楚地表达了很有针对性的愿望和理想,但没有探索出有效的途径。中国最后在世界上落伍,与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则率先开辟了新的政治道路,由此成就了自身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成就了数百年来主宰世界的霸业。

  新的政治道路集中体现在比较好地解决了美国开国者提出的问题:“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组织。”(《联邦党人文集》第一篇)解决的办法就是创造了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制度,即通过公民投票方式,来选择国家领导人。在民主选举制度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通过赢得选民或选举人的有效多数票来实现的。民主选举制度对解决传统选任制度的弊端有极强的针对性;有一套公开、公平的竞赛规则和程序,任何一个有被选举权的人都可以按照这套规则和程序去追逐政治权力,不需要也不允许使用暴力方式和其他非法方式;选举方式具有开放性、竞争性,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因而能够选贤任能;由于实行普遍选举和定期选举,政治领导人既要顺应民心才可能上台,也要顺应民心做事才可能谋求连任(连任也是有限制的),这样就能够防止国家权力成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然,西方的这一套选举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由于受资本属性的限制,其效果远不是完美的。至于应用到其他国家和地方,“水土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相对于传统选任制度,确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

  对于中国来说,民主选举制度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方式。这就决定了这一制度的确立及其实施,必定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事实正是如此。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开始了通过选举产生最高领导人的尝试。民国时期,在实则由新旧军阀以武力论短长的条件下,民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在中国完全变形走样。比如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不惜以巨款贿赂国会议员,收买选票,并在选举当日派军警包围会场,强迫议员选他当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在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直接选举参议员,创造了“识字的人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人用画圈法,不识字的人用投豆法”等实现普选的方法。但建国后选举制度一度被当作“资产阶级民主”加以批判和否定,选举法形同废纸。改革开放以后选举制度得以恢复,选举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的重要政治职位都需要经过选举产生。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合乎时代要求的实现形式,是中国走上政治文明大道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如何在具体形式和内容上使“民心”(选民意志)得以更充分的表达,还须对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比如选举人大代表,要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直至向全面实行直接选举过渡。邓小平曾经指出:“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是个大方向。

封建论中公天下的含义是什么啊

意思是: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

【出处】《封建论》——唐代·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译文】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扩展资料

1、《封建论》创作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情况愈演愈烈,当时各地藩镇极力鼓吹要恢复周以前的封建制度,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目的是为自己的割据制造舆论。和这种政治局面相适应,分封制的论调又开始抬头。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写下了这篇议论文。

2、《封建论》鉴赏

《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雄辩地论证了郡县制的巨大优越性。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也无力改变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痛斥了各种鼓吹分封制的谬论。

这篇文章从理论上有力地抨击了维护分封制的谬论,打击了藩镇们的气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全文观点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既有正面论述,也讲反面教训,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且多用排偶句子,骈散相间,语言凝练,语气清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