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眉山日报总编辑

2023-12-08 09: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眉山日报总编辑

一、

世间大凡出故事的地方,便是神仙洞府。

乐山老操哥韩思一韩老九,江湖上人称九哥。九哥浑身上下都是故事,岁数过了七十,走路笔直。此公好扮像,飘逸白发衬托出炯炯有神的一双玉眼,双手十指修长,配一身白衣白裤白皮鞋,活脱脱一个老操哥,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

此翁年轻的时候,更是玉树临风。曾经住在学道街商业局宿舍的人大都记得一个场景,那时,乐山有个年轻姑娘长得十分好看,用老话形容: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时不时看见韩老九夹着一把小提琴,翩翩然光临美女的家,然后弦乐响起:

“骏马奔腾在辽阔的草原”。那时最流行的小提琴曲,特别是几段跳弓,扯把子的很。

而我的记忆则停留在顺城街,至今尚存的拱宸门边上,那个时候,城门脚下,与豆腐社为邻,住着乐山数得上名号的美女,外号黄葛兰的操妹儿,九哥站在操妹儿的家门口,侧身、偏头、下巴颏夹着小提琴,旁若无人拉弓揉弦,演绎一首《凤求凰》。以后念起豆腐的香味,耳中自会响起九哥的琴声。

热爱音乐是那个时候乐山美女对外宣布的第一张标签。

近些年江湖上兴起书画热,大凡住家,不论大宅小居,挂上件把名人书法或绘画作品,满屋飘文气。在乐山,以我之见,九哥的书法作品占比量最大。每次去看他,总见求字索书的商贾粉丝们人来人往,曾有感戏诗一首:

“犹记当年乌尤寺,漫山尽系赵熙字。而今九哥书嘉州,满城尽挂思一书。”

不仅是我有此认识,原眉山日报总编辑汪明福、乐山文士陈遐龄同样认为:“思一名门出生,少小喜舞文弄墨,从幼好玩、音乐、提琴、篮球、舞蹈等无所不通,唯嗜究赌道,人称嘉州一代赌王。⋯⋯”

二、

每次回乐山,我总会去看看九哥。九哥的身上有股气场,这气场,并不是来自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故事。九哥年轻时,与名满四川的大画家李琼九先生过从甚密,在大佛寺文管所,他与所长黄高彬、后来的嘉州画院的老先生们也是相当熟悉,几乎是一个不在编,又每日上岗的编外人员。对于一个旧时代出生富家的弟子,传统美学文化,那是从小耳濡目染、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年的秋天,我和九哥一起吹闲事,说起小时候临帖习字。九哥话赶话说起一段玄龙门阵,他说1979年他在大佛寺山上瞎混。碰见一个背着竹甲背的农民,六十多岁的年纪,问他收不收购字帖,说着从甲背中抽出几卷发黄的纸,上面是历朝历代大文人的书帖。九哥就把这个农民引去见了文管所的黄馆长,黄馆长见这些字帖保存的不好,用一元五角钱收购了。九哥站在旁边有点为农民心疼。

说来又是一个巧字。九哥找的女朋友老家是牟子场的。他骑了辆自行车去牟子耍,正好在下场口又碰到前几天去大佛寺卖字帖的农民,衣服都没换,仍然背着竹甲背。九哥喊住老农,问他屋头还有没有字帖。那人很是警惕,左顾右看,小声对九哥说,字帖没有,倒是有些画。九哥来了兴趣,和那人一起去了他的家。

九哥说,那个老农的家在马边河旁。所谓马边河,其实是岷江每年涨大水后留下的一段水沟。水沟很短,就在今天的牟子大悲寺往西走。九哥眼中老农的家,其实是一爿东倒西歪的草房,里面用木头搭了个阁楼,屋里还住着两个老男人,其中一个说是有八十多岁了。说话间,带九哥来的人搭个木梯子爬上阁楼,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画纸装进竹甲背拖下来。九哥粗粗一看,吓了一大跳,忙问那农民,这些画是从哪里来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回答,祖上过去是成都的大粮商,土改抄家,金银珠宝拿走了,这些画纸没人要,我们就收起来了。

那天,九哥漫不经心讲着这个故事,我也是心不在焉的听着过去的往事。九哥说,我把这一堆画纸装了满满一背篼,把身上准备订亲结婚的两千元全部给了三个老农民。话了,九哥又补了句,他说我回去把东西悄悄藏好,有天在大佛寺碰了个香港人,他正在买嘉州画院首任院长李琼九的画,此人似乎是书法绘画的行家,我便约了他,给了他一幅唐寅唐伯虎的仕女画。那人二话不说给了我五千元。1980年,三五百元可以买一爿门面房的年代,这笔巨款在我的身上岂能不漏风。很快公安有人找到我,让我说清这钱的来历,他们以为我与黄馆长勾结,倒卖了大佛寺的文物。他们也不想想,大佛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

说话间,秋去春来,年华似水。九哥仍然是天不见亮起床写字,他的书法长卷,在乐山一中、在乐山城市公园绿心路、在仿古建筑一条街一一嘉州长卷展出,创造了中国书法吉尼斯世界纪录。九哥是个有心人,他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歌咏乐山的诗词文章,用各种书法字体写成作品,并装裱妥当,他说,等他的书法博物馆建成后,他会把这些作品留给乐山。让后世子孙通过观赏他留下的书法作品,爱上乐山、爱上中国文化。

三、

今年初夏回乐山,在电业系统工作的朋友,邀请我和九哥一聚。那天下午,我开车先去九哥住的地方,一个热爱文化的房地产商免费提供给九哥的工作室。九哥泡了好茶请我喝,不知道怎么提起,九哥从堆着自己书法作品的地上,随意从中抽出一卷古画让我欣赏。画很大,四尺整幅,同行的朋友帮九哥一同展开,画面色彩鲜艳,人物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表现的是三个士大夫在溪边抚琴,有山有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看便知是幅名画。细看右下角题款:“仇英实父为怀云先生制”,还有仇英朱文印。

我一下张大嘴,显然受到惊吓。这样一幅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作品,怎么会出现在川南小城乐山?如果这是一幅真迹,它的市场价格应该在数百万元以上。如果真是一幅真迹,这幅名画应该是挂在省级以上的博物馆。

九哥似乎见惯了这样的场景,毫不在意我的惊讶。收起画卷,又从地上的纸堆中抽出一卷画作,徐徐展开,首先是只蜻蜓,然后是两片精致的树叶,再下又是三片叶子,叶下是只神态悠闲的蚱蜢,乐山人叫油啄母。这是上世纪初大画家齐白石的手迹无疑。白石老人的作品有自己的特点,画的颜料是采用天然矿石、甚至蓝宝石由自己研磨的,伪造难度大。到了晚年,老人怕以后眼睛看不见画不好,八十多岁年纪,在纸上把飞虫和树叶先画好,待老了有人上门买画,再随意搭配点树干野草就成了一幅精美作品。

九哥给我欣赏的画作,正是白石老人晚年的作品。按照时下拍卖公司的行情,这又是一幅可以卖出大价钱的宝贝。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居然看到大师的真迹。大师的作品,自然会产生独有的魅力和气场。大凡参观过博物馆,见过大师们的作品,画面是会说话的。

我问九哥,这宝贝是哪来的呢?九哥说这是他花了两千元钱从三个老农民的烂房子里买来的。于是,九哥又重头把几年前讲过的故事又讲了一遍。末了,满不当回事的把名画丢进纸堆,说,以前我有一大堆好画,卖了一些,又被人骗走了一些。还有一些,有空的时候再给你欣赏。说完,又从纸堆里翻出一张周边破烂、画芯完好的清初王翚的小品。这小画别看不起眼,上面除盖满清代乾隆皇帝、宣统皇帝的印和各种收藏章,更重要的是还有与王翚同时代的书画大家恽寿平的一段长文,实殊难得。按照画上王翚留下的丙寅年辰,两年后,一代宗师恽南田就挥别了这个世界,只活了五十八岁。

怪不得清代的帝王很看重这幅作品,这里的信息量大到可以写一本书。

四、

九哥讲的故事我是相信的。他证实了我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古代乐山、犍为、井研等地中举出去做官发财的名人,他们除了名字和官位留在地方志上,难道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证明他们那时的辉煌?

九哥讲的故事发生在岷江边的牟子古镇,这个镇是古代驿道上,出乐山城的第一个驿站。清代末期,这里出了个举人叫唐淮源。他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乐山考出的举人、进士,曾任职河南新乡知县。清朝被推翻后,脑袋瓜子灵活的唐进士,先是在河南古都开封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1926年又去了北京打拼,一直做到1937年,因了见不惯日本人,才回到老家乐山,在成都、乐山做生意,是民国时期乐山数得上的大老板。

更引人注目的是,唐淮源先生是个真资格的儒商,他的一手漂亮的楷书,至今尚为人称道。不仅如此,唐进士善诗词格律。这样一个热爱文化又不愁衣食的人,他一定会收藏许多艺术方面的好东西。

我的猜测不是无妄之言。大凡读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的口述历史和四川师范大学杜道生的回忆,自然会把牟子唐淮源的生活轨迹和这两个近世的大名人联系在一起。

先说启功,启功先生的宗族是清朝皇室后裔,满族正蓝旗人,他的先祖是雍正皇帝。按照清代的规矩,八旗子弟是不用上班干活的,他们的生活费由皇室提供,不过有个差别,下一代的生活费总是比上一代低,传了八九代之后,能够维持生活,或者生活的比较满意的八旗人家就困难了。到了启功的曾祖父溥良,他向朝廷申请,放弃封赐,象普通人一样参加高考。溥良有真材实学,光绪元年中举,六年后又考进二甲三十名进士。溥良的长子毓隆也象父亲一样,参加高考,成为进士,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朝廷委派四川,出任乡试正考官。正是这一年,来自乐山牟子场的唐淮源,在主考官毓隆的眼皮下参加四川乡试中举。按照中国传统士人的说法,一同求学的叫同窗,同一年参加高考的叫同年,出自同一个老师的叫同门,唐淮源就成了毓隆的学生,顺理成章,主考官毓隆是他的恩师。

启功出生才一年,父亲就去世了,他一直跟随祖父毓隆生活。清庭逊位后,上个朝代留下的遗老遗少,失去了生活来源,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大都贱卖自家收藏的宝贝。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京城遍街都是从皇宫或者旧时贵族家散落出来的文玩杂项。到了启功发蒙读小学,家里实在没钱了,启功回忆说,“祖父的学生唐淮源正在北京做生意,伸出援手,不仅提供了学费,还支持他家度过了难关。”

杜道生也有回忆,说他当年同时考取了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语言,自然是北大首选,可家里一时困难,唐淮源正是杜家的亲戚,毫不犹豫支持杜道生去了北京大学,吃住行都包了。

故事讲述到这里,我的意思也逐渐明了。九哥1979年从牟子马边河收购来的书画,如果故事存在,应该与牟子唐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辉煌有一定的关系。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出来的人,是把六艺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一如当下,不管你是做官还是经商,一旦到达气定神闲的境界,家里的墙上是离不开几幅有品位的书画。

鸣谢:乐山顺城街“市井小舍”、豆妈、耿乐生、陈红、黄慢提供部分照片。

眉山日报的介绍

《眉山日报》是中共眉山市委机关报。报纸为对开八版,周七刊,激光照排,胶版彩印刷,全国发行。

叶敬忠的媒体报道

1.《80后留守儿童长大为人父母:“不让孩子再留守”》,2012年6月1日(中新社)2. 《抽样调查显示: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2009年2月1日。3. 《80%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2009年1月30日。4. 《调查显示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2009年1月24日。5. 《调查显示: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2009年1月6日。6. 《据调查95.4%外出父母缺少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2009年1月6日。7. 《一年见一次,“男工女耕”婚姻堪忧》,2008年12月4日。8. 《调查: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8年12月2日。9. 《调查: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2008年12月2日。10. 《暂时歇歇脚吧,父母妻儿在家盼你们呢》,2008年12月2日。11. 《特写:盼夫、盼父、盼子——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盼望与等待》,2008年12月1日。12. 《叶敬忠:提防中国农业生产老龄化导致农业后劲不足》,2008年12月1日(中新社)。13. 《男耕女织已成往事?女性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2007年2月24日。14. 《调查显示:八成农户粮食产量能满足家庭需要》,2007年2月24日。15. 《调查显示:六成二农民单纯从事农业》,2007年2月24日。16. 《Left-behind kids struggle when parents migrate》,2007年2月7日(Reuters-路透社)。17. 《建设新农村高峰论坛举行专家学者探讨实策》,2007年1月21日(中新社)。18. 《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九个问题亟待关注》,2006年12月17日。19. 《新农村建设不能“嫌贫爱富”》,2006年11月27日。20. 《农业专家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挑战》,2006年11月25日。21. 《农民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2006年11月24日。22. 《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难以大面积推广》,2006年11月23日。23. 《目前江苏湖南等地试点村的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2006年11月22日。24. 《探索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谨防农民集体失语》,2006年11月22日。25. 《农村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四成不知父母打啥工》,2005年8月26日。26. 《调查显示:中国1000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2005年8月26日。27.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2005年08月26日(中新社)。 1. “农村孩子安全之忧折射发展之痛”,《农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第3版2. “多学科视角关注新型城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9日第481期3. “‘小候鸟’来了”,《广州日报》,2013年7月11日A21版4. “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河南日报》,2013年7月10日第8版5. “和父母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之道”,《中国妇女报》,2013年7月4日6. “让他们道出自己的心声”,《云南日报》,2013年6月21日第2版7. “社科研究为农村留守人口提供学术关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6日第446期8.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在身边挣不到钱有啥用?”,《文汇报》,2012年10月24日第12版9.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两个人的耕耘”、“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乡村生活?”,《文汇报》,2012年10月24日第9版10. “暑期更需关注安全问题”,《中国妇女报》,2012年8月8日第3版11. “农村留守妇女‘不安全’状态怎破解”、“破留守难题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法制日报》,2012年7月7日第4版12. “老人留守窘境该如何破解”,《法制日报》,2012年7月6日第4版13. “应对儿童留守‘危机’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法制日报》,2012年7月5日第4版14. [留守隐伤]“留在村里的女人们”、“农村存在着大量‘准残缺家庭’,她们的苦痛不可忽视”,《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第14版15. “两会扶贫之声:留守儿童源于城乡发展失衡”,《中国扶贫》,2012年第6-7期(合刊)16. “Kan China zichzelfblijven voeden?”(荷兰)DE VOLKSKRANT,2012年3月10日第8-9页(pp 8-9, 10 MAART 2012)17. “Proper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needed”,China Daily,2011年11月7日18. “构想多元、差异和混杂性特征的发展模式”,《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17日19. “留守人群孤独守候”,《农民日报》,2011年2月23日第3版20. “毕岭村的留守女人”,《农民日报》,2010年9月25日21. “撕裂的成长:‘留守’宿命,何时打破”,《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18日22. “十年,两代候鸟迁徙的心灵史”,《东莞时报》,2010年8月18日AII02版23. “听农村留守儿童倾诉爱与盼”,《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8月7日24. “多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些方便”,《东莞时报》,2010年7月13日A9版25. “女人的村庄:农村留守妇女调查”,《东莞时报》,2010年7月13日AII02版26.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6月1日,第4版27. “让‘用工荒’不再慌”,《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3月11日28. “‘Work widows’ suffer in silence”,China Daily,2010年3月8日29.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广州日报》,2010年3月4日30. “对话‘职业代理家长’”,《中国扶贫》,2009年12月1日31. “‘破烂’王当导演:为了‘有父母的孤儿’”,《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0日第11版32. “她散发的是一种自觉的光芒”,《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0日33. “‘女孩效应’在中国”,《世界博览》,2009年8月第8期34. “公共服务资源城乡二重天”,《中国扶贫》,2009年8月16日35. “叶敬忠:关注留守人群的爱与痛”,《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3月1日36. “八成农村老人靠劳动自养”,《燕赵老年报》,2009年2月13日37.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承德晚报》,2009年2月10日38. “抽样调查80.9%的农村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人民代表报》,2009年2月9日39. “八成农村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报刊文摘》,2009年2月9日40.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珠海特区报》,2009年2月5日41.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文摘报》,2009年2月5日42.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和父母说知心话”,《报刊文摘》,2009年2月4日43.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攀枝花日报》,2009年2月2日44. “六成留守儿童烦恼不告诉父母”,《京江晚报》,2009年2月1日45.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梧州日报》,2009年2月1日46. “六成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渤海早报》,2009年2月1日47. “农村养老困局”,《中国扶贫》,2009年2月1日48. “80.9%留守老人自养”,《嘉兴日报》,2009年1月31日49. “农村留守老人八成自食其力”,《联合早报》,2009年1月31日50.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4日51. “请让农民工告别工棚”,《潍坊晚报》,2009年1月22日52. “告别不人道的工棚制度”,《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1日53. “春运潮折射民工生态”,《青年时报》,2009年1月8日54. “80.9%‘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老年日报》,2009年1月8日55. “留守儿童亟需父母情感交流”,《楚天金报》,2009年1月7日56. “96%留守儿童相信读书有用”,《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6日57. “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香港文汇报》,2009年1月6日58. “80.9%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6日59. “叶敬忠—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南方日报》,2009年1月4日60. “应在政策和行动上给予留守妇女更多支持”,《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30日61.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作家文摘报》,2008年12月26日62. “叶敬忠课题组农村留守人口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农大报》,2008年12月25日63.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农村留守人口”,《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24日64. “伤村: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新京报》,2008年12月20日65.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介绍”,《北京青年报》,2008年12月15日66.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北京科技报》,2008年12月14日67. “留守人员受邀请北京参加研讨会”,《眉山日报》,2008年12月13日68. “留守儿童渴望学校专设知心老师”,《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3日69. “新词:体制性寡妇”,《南都周刊》,2008年12月12日70. “留守人口问题暂难解决但需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2月11日71. “农村留守儿童人生观形成需正确引导”,《光明日报》,2008年12月9日72. “农村留守人口渐成弱势群体”,《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9日73. “留守人口27大难题引社会关注”,《人民政协报》,2008年12月9日74. “五成留守儿童对家人‘逆向监护’”,《北京晨报》,2008年12月8日75. “全国共有4700万体制性寡妇”,《黑龙江晨报》,2008年12月5日76. “用爱留守我们的家园”,《中国扶贫杂志》,2008年12月4日77. “四成留守妇女性压抑”,《南方农村报》,2008年12月4日78. “调查称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妇女长期性压抑”,《呼伦贝尔日报》,2008年12月3日79. “农大课题组一项调查显示2000万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难满足”,《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12月3日80. “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厦门晚报》,2008年12月3日81. “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十堰晚报》,2008年12月3日82.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期盼与等待”,《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3日83. “4700万‘体制性寡妇’尴尬了谁”,《21世纪周刊》,2008年12月3日84. “‘留守妇女’更需要文化和心理关怀”,《贵州都市报》,2008年12月3日85. “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生活报》,2008年12月3日86. “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城市晚报》,2008年12月3日87.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长期处性压抑状态”,《大庆晚报》,2008年12月3日88. “4700万留守妇女”,《淮海晚报》,2008年12月3日89. “长期分居威胁留守人群婚姻”,《文汇报》,2008年12月2日90. “长期分居威胁留守人群婚姻”,《浙江日报》,2008年12月2日91. “留守孩子摘掉‘问题’标签”,《北京晚报》,2008年12月2日92. “69.8%留守妇女常感到烦躁”,《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日93. “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新京报》,2008年12月2日94.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向父母倾诉”,《无锡日报》,2008年12月1日95. “莫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中国扶贫》,2008年7月1日96. “大学生村官办起电视台”,《京华时报》,2007年12月17日97. “非转农:城里人的非典型选择”,《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7月16日98. “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体失语?”,《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99. “新农村建设九大问题及建议”,《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100. “Fee waiver provides welcome relief to rural vendors”,China Daily,2007年3月1日101. “专家研究不能只在千里之外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6日102. “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5日103. “As China Booms, Millions of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7年1月24日104. “Rural women left to hold the fort at home”,China Daily,2006年12月23日10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做农民的传声筒”,《南风窗》,2006年12月16日106. “新农村建设是否需要农业合作化?”,《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13日107. “农民期盼的新农村,是个啥模样”,《农民日报》,2006年12月8 日108. “Farmers weigh in on socialist countryside”,China Daily,2006年12月6日109. “Now, farmers have a say on new countryside”,China Daily,2006年12月6日110. “新农村建设不能让农民集体失语”,《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111. “写出农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农民日报》,2006年11月27日112. “Farmers have their say 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ina Daily,2006年11月23日113. “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文汇报》,2006年11月23日114. “农民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115. “谨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116. “目前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京华时报》,2006年11月22日117. “瓜农进城:除了围堵还能做点什么”,《经济参考报》,2006年7月24日118. “留守儿童的草样年华”,《南风窗》,2006年4月16日119. “专家的声音:这是我所看见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政府意见”,《都市快报》,2006年1月5日120. “撑起爱的天空”,《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11月18日121. “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叶敬忠访谈录”,《文汇报》,2005年11月5日122.“Left-behind children should not be forgotten”,China Daily,2005年10月21日123. “唤起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人民政协报》,2005年9月27日124.“人物在线: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北京青年报》,2005年9月20日12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亲情缺失的伤害无法弥补”,《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19日126. “Rural Children need a safety net”,China Daily,2005年9月10日127. “远离父母的2000万孩子谁来管”,《华夏时报》,2005年9月6日128. “关注农村近千万‘留守儿童’”,《光明日报》,2005年9月5日129. “四成留守儿童不知父母干啥农大调查显示一道‘沟通’难题”,《报刊文摘》,2005年9月5日130. “开学了聚焦千万留守儿童”,《农民日报》,2005年9月1日131.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民日报》,2005年9月1日132. “我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政府尚无清楚思路应对”,《京江晚报》,2005年8月30日133. “父母进城打工使在家孩子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专家呼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文汇报》,2005年8月29日134. “请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福建日报》,2005年8月29日135. “‘关注留守儿童’研讨会召开 2000万留守儿童何去何从”,《沈阳今报》,2005年8月29日136. “2000万留守儿童何去何从”,《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8日137. “2000万留守儿童引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需配套体制政府正处于调研阶段”,《西安晚报》2005年8月28日138.“‘城里上学太费钱’四成留守儿童不想进城”,《合肥晚报》,2005年8月27日139. “四成留守儿童不想随父母进城”,《新京报》,2005年8月27日140. “四成留守儿童不知父母打啥工”,《北京晨报》,2005年8月26日141. “‘关注留守儿童’发布千万儿童现状堪忧”,《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8月26日142. “调查显示:1000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恩施晚报》,2005年8月26日143. “以农民为本的改革推广工作”,《农民日报》,2003年2月19日144. “儿童参与社区发展”,《公益时报》,2001年10月25日145. “叶敬忠:做农无悔”,《北京人才市场报》,2000年9月16日 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如何真正减少儿童溺亡事件?2013年7月2日 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拿什么保护你,孩子!,2012年5月30日3.阳光卫视,《立言者》:叶敬忠——关爱农村留守人口,2009年8月30日4.中央电视台1,三八特别节目《我们的田野》,2009年3月7日5.中央电视台7,《聚焦三农》: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现状,2009年4月256.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2009年1月10日7.中央电视台1,《我们》:我们九亿农民:河南马旺周一家(上·下),2008年11月9日,11月16日8.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实话实说》:千里寻母记,2006年12月25日9.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报告》:关注留守儿童,2006年7月23日10.中央电视台1,《中国人口》:渴望,2006年06月29日11.中央电视台12,《道德观察》,2006年6月2日12.中央电视台(少儿),《成长在线》,2006年5月30日13.中央电视台2,《对话》:春天的约会——关注留守子女,2006年3月5日14.凤凰卫视中文台,《社会能见度》:农村留守的孩子们,2005年11月3日15.中央电视台4,《新闻60分》,2005年10月23日16.中央电视台1,《田野》:农村·调查(3、4),2000年6月15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