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哲学是什么论文

2023-12-09 1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哲学是什么论文

当我还未曾接触哲学时,常常认为哲学是神秘的、抽象的,是一门虚无飘渺的学问。究竟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疑问道。当我们在不断深入地学习哲学时,才发现生活处处有哲学。
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知识,哲学所提供的知识是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关于如何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识,是推动人们对已有知识进行深入反思的知识。这是因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就是智慧之学,追求智慧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作为中学生,只有不断地思考和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哲学的知识,深刻理解什么是哲学,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哲学并不只是对我们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追溯哲学的历史时态发展线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都汇集在哲学的思想里。在21世纪的这个信息时代里,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我们现时代的精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它牢牢地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它推动了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当我们呱呱落地起,无时无刻不在和世界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规律,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通。即使面对高寒缺氧,高山冻土等困难,国家仍不遗余力地完成对青藏铁路环保投入工作。国家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事实,国家对青藏铁路环保投入多达15亿元,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而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唯物辨证法的哲学让我们了解了,新时代要求我们具备一种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种创新行为总是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人格等因素相联系,总要受到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更多地掌握知识,因为它是攀登高峰的阶梯,但对知识的深入了解需要科学的怀疑精神。试想,如果人类没有怀疑精神,那么社会进步从何谈起?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否定,后世科学发展将何以为继?试想,革命先辈如果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今天正是所谓知识爆炸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所以说,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从今天的学生中培养出来。
对学习哲学的感悟当然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点,通过往后的学习,我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体会哲学知识,用哲学的思维来感悟生活,指导实践。

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论文

不同的人对哲学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觉得哲学妙不可言,有人认为哲学一无是处,又有人觉得哲学神秘莫测。自然,认为哲学十分美妙的人是哲学的爱好者;责备哲学一无是处或者神秘莫测的人,并没有真正领会哲学的内涵。其原因部分要归咎于哲学的本性,它对于缺乏起码入门常识的人是非常费解的学科;部分应归咎于某些哲学教师,他们或是为了自我炫耀故意让自己显得十分神秘高深,或是不愿意引导初学者循序渐进。但主要应归咎于那些缺乏耐心的探索者,他们幻想只花片刻时间就能换来别人用一个小时才能取得的收获。从那些对哲学的低调评论中我们能得到不少启发。有个学生说:“‘哲学’这个术语对大多数人是模糊不清、飘浮不定的。围绕着毫无价值的题目,堆砌言过其实而且毫无意义的词语是哲学给人们的普遍印象。”这样的观点我们即便不能说是毫无根据,至少它也是建立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样的错误基础之上的。哲学神秘吗?C·J·杜卡斯说:“哲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但是哲学不会比农艺学、天体物理学、人种学、地震学或其他任何一门不为人们了解的学科更神秘,因为未知的东西总是显得很神秘。既然哲学的确涉及了许多未知的东西,所以它的神秘感主要来自无知和不熟悉。人们一旦对哲学有所领悟,对它的喜爱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

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论文

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什么是哲学”论文

首先要提醒读者的是,不要指望在本文中找到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的词典式的回答,那样的回答恐怕只有词典中才有。不过,这篇文章也不会完全离题,因为它要讨论的是一些与“什么是哲学”这个话题有关的东西。这个话题起源于我在完成译作爱因斯坦的错误后与网友讨论时所发的一个贴子,我在那个贴子中提到,Weinberg(即那篇译作的作者)对哲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是持相当否定的态度的,他的《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一书中有一章的标题叫做“反对哲学”(Against Philosophy),而且他对哲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有这样一个评价(大意),那就是哲学偶尔会对科学家起正面作用,但即便在那种情况下,其作用也只是防止科学家被更糟糕的哲学所污染。

我引述的Weinberg的这一观点很快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我原本以为能吸引眼球的“爱因斯坦的错误”这一原始主题。很多网友参与了讨论,使那篇文章的回复次数及字数都创了纪录。本文主要是对我在那场由“一个贴子引发的讨论”中的观点作一个整理及扩充,顺便开辟一个新的主题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场所。

我在三年多前的旧作小议科学哲学的功能退化中曾对类似的话题进行过讨论,在本文中,我将避免重复在那篇文章中已经叙述过的东西。在此次讨论中,有网友提出了哲学影响现代科学的两个具体例子,其中一个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与玻尔(Niels Bohr)有关量子力学基础的哲学争论对诸如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的积极影响,另一个则是有关数学基础的哲学争论孕育出元数学的例子。

我先说说对那两场“哲学争论”的看法。我的基本看法是那些并不是哲学争论,拿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争论来说,那是一场非常具体的物理学争论,尤其是爱因斯坦,他无论是试图推翻测不准原理,还是试图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即EPR论文),都是从理想实验出发的,而那些理想实验的构筑都是非常具体的物理。要说爱因斯坦利用了什么哲学思想,那无非是有关决定论的古老信念(这是我在小议科学哲学的功能退化一文中所说的早期或中期科学哲学思想的一个例子),而没有任何新的哲学。而玻尔反驳爱因斯坦对测不准原理的挑战所用的也是纯物理的手段,虽然他总是喜欢顺便表述一下他的互补原理,但那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包装。玻尔对EPR论文的反驳倒是在实质上用到了他的互补原理,从而可以算是哲学回应,但有关EPR论文的争论对后来出现的那些新兴领域的影响却是源自爱因斯坦对EPR实验的构筑,而不是玻尔那几乎无人真正理解的互补原理(这方面的讨论可参阅拙作纪念戈革—兼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及EPR等)。

有关数学基础的“哲学争论”也类似。我们只要看看参与那场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的著作,比如形式主义代表人物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的《数理逻辑基础》(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Logic),直觉主义代表人物布劳威尔(Luitzen Brouwer)和海廷(Arend Heyting)等人的"论排中律在数学上,特别是函数理论中的重要性"(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excluded middle in mathematics, especially in function theory.)和《直觉主义》(Intuitionism),以及逻辑主义代表人物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就会发现要把那些著作看成是哲学著作,就跟把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看成哲学论文一样的不合理。

象这样的讨论,它们在出现的时候不仅不是哲学,而且往往是具体学科中的前沿课题,讨论本身也是高度学术化的,与本质上是思辨性的哲学讨论截然不同[注一]。而对数学和物理的后续发展产生真正积极影响的,也正是讨论中最学术化的部分,而不是哲学(虽然很多人曾围绕那些讨论写过很多可以被归入哲学的文字)。我们也可以看看元数学,在它的核心内容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哲学,有的只是源自上述学术著作或学派的具体学术成果。

不过在讨论中我们也注意到,人们有时会把针对一门科学的基础所做的任何讨论都笼统地称为哲学,比如对数学基础的讨论被称为数学哲学,对量子力学基础的讨论被称为量子力学的哲学,等等。哪怕那些讨论是具体学科的研究者通过该学科惯有的研究方法所做的研究,只要一涉及学科的基础,就会被分类为哲学。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等于是用定义的手段强行把哲学的触角插入每一门科学的根基,这是我所不认同的。而且如果一种号称对科学有用的“哲学”实际上只不过是用惯常的科学手段做出,却被插上了哲学标签的东西,那它本身就说明了这种“哲学”是根本无需单独去学的,对于一个研究科学的人来说,他所做的只是惯常的科学研究,不能因为有人将其成果归为哲学,就把他视为是哲学的受益者,或认为哲学对他的研究是有帮助或有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虽然我并不认同那种把针对科学基础的一切讨论都视为哲学的做法,但那种做法的确用得很广,凭一句“不认同”来反驳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我以前通常是用“以思辨为基本方法”来作为对哲学的界定的,但如果象数学基础和量子力学基础那样带有高度技术性内容的领域都被整体性地视为了哲学分支,那么“以思辨为基本方法”就无法再作为对哲学的界定了。因此在这里我打算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做一些分析。如果我们问一个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著名的哲学家或科学哲学家有哪些?我们得到的回答显然会包含一些象库恩(Thomas Kuhn)、波普尔(Karl Popper)那样的名字,但这个名单哪怕扩展到一百、一千,甚至把二三流大学的哲学教授都排进去了,恐怕也未必会有人会把一个象科恩(Paul Cohen)那样的人列入,尽管此人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提出力迫法(forcing)及证明连续统假设的独立性——全都是在号称是哲学分支的数学基础领域中做出的。

这粗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现象,细想起来却是很奇怪的。我们有一个叫做“哲学”的概念,也有一个叫做“哲学家”的概念,它们理应是匹配的,但一位在据说属于哲学的研究领域中做出自己最重要工作的人,却被公认为是纯粹的数学家,甚至连在哲学家的门槛上站一站——即被称为数学家兼哲学家——的“殊荣”都没有,这种情形在其它学科中恐怕是很难见到的。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征兆,它表明哲学已经把自己的范围扩展到了连自己的头衔(哲学家)都来不及派发的领域,宛如是在进行一场连后勤工作都没跟上的军事冒进。

本文虽然不会给“什么是哲学”做一个词典式的回答,但对上面这个例子的分析却启示我们对哲学的范围引进一个约束或判据,那就是:一个属于哲学的研究领域起码要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任何在该领域工作,且作出举世公认的成就(从而可以称“家”)的研究者都会被公认为是哲学家。考虑到一个领域可以同时属于哲学和其它学科,那样的研究者也可以同时被称为其它的“家”,比如物理学家或数学家。但如果他的主要成就出自那个属于哲学的研究领域,那么无论该领域是否同时还属于其它学科,他起码应该会有同等的公认度被称为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不是搞地下活动,如果在某个领域做了一辈子的研究,且作出重大成就,居然不会被公认为是哲学家,那么将该领域称为哲学领域显然是很牵强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如果一个属于哲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了高度技术性的内容,比如象数学基础或量子力学基础那样的领域,那么我们有理由要求,一个在该领域工作,且作出举世公认的成就(从而可以称“家”)的研究者,哪怕其一生都在做纯技术性的工作,而不曾发表过任何思辨性的著作,也同样应该能被公认为是哲学家。如果不能,就说明我们起码是不能将该领域整体性地视为哲学分支,或将该领域的研究不加区分地视为哲学研究。在那种情况下,必须对该领域中哪些类型的研究属于哲学研究作进一步的界定,比方说把象解决连续统假设的独立性那样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排除在外。我个人相信,一旦作了这种进一步的限定,那么能被合理地界定为哲学的部分很可能只是思辨性的。事实上,前面提到的科恩如果在发表研究性论文的同时多写一些思辨性的作品,就很有可能会被同时视为哲学家(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正是因为撰写了有关自己研究成果的思辨性作品,而同时成为了哲学家)。

一个在号称属于哲学的领域中从事纯技术性工作的数学家不被称为哲学家,相反,在同一领域中一篇技术性论文都不写,甚至未必理解该领域,却能写出大量思辨性作品的人却有可能被视为哲学家(比如很多哲学系的教授),哲学在这类被笼统称为哲学的领域中真正关注的东西是什么其实是呼之欲出的,而这种被笼统称为哲学的领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哲学则是很值得商榷的。

注释

“思辨性”这个词就象很多其它日常概念一样很难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我大体上是把那种主要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而进行的思考称为思辨性的。这种思考可以是纯文字性的,也可以通过对逻辑推理作形式化处理而获得更大的准确性。它与数学的区别是很少用到逻辑以外的数学工具(比如分析、几何、拓扑、代数等具体的数学工具);与物理的区别则是除了很少用到逻辑以外的数学工具外,还缺乏探索性的实验与观测(虽然它可以将某些已知的实验与观测结果纳入自己的分析范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