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一下。
一般来说,只要符合《冰川冻土》的投稿要求,论文质量还不错,都会发表的。
从投稿到刊出需要3-4个月。如果是急等着毕业用或者升职用,可以在投稿系统中附言部分留言。编辑会考虑这个因素,尽早些刊出的~
范文:
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1.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
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
一、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假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1) Comparison of eight models for reconstructing multi-satellite sensor time-series NDVI data s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2) Classifying cropped are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NDVI data,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3) Validation of the MODIS NDVI Products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IEEE GRSL,2014,通讯作者 (4) 基于遥感和Penman-Monteith模型的内陆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估算,生态学报,2014,第2作者 (5)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methodsand temperature decencies on parameter inversion of photosynthesis models,Photosynthetica,2014,第2作者 (7) 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8) Crop Leaf Area Index Observations wit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Its Potential for Validat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4,第5作者 (9)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3,第3作者 (10) Heihe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WATE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3,第5作者 (11) Validation of MODIS GPP product at ten flux sites in north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3,第2作者 (12)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 bibliometrics,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通讯作者 (13)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ver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Model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Phenology, and the Soil Freeze-Thaw Process,Ecological Research,2013,第2作者 (14)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遥感学报,2012,第2作者 (15) A revised surface resistance parameterisation for estimating latent heat flux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4作者 (16) Veget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ion at Maize and Alpine Meadow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2作者 (17) AVHRR、VEGETATION和MODIS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AVHRR, VEGETATION and MODIS,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第1作者 (1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1,第2作者 (19) Validation of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s using ground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0) Scaling from instantaneous remote-sensing-based latent heat flux to daytime integrated value with the help of SiB2,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1) GPP estimation over Heihe River Basin,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2)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3) A LUT-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surface solar irradiance by combining MODIS and MTSAT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第2作者 (24) Research trend analysis of stud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scientific literatures,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5) 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6) Veroustraete Frank.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AVHRR GIMM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0,第2作者 (2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8) 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综合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9) Groundwater response to leakage of surface water through a thick vadose z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第2作者 (3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WATER 试验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1作者 (31)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1作者 (32) 张掖市水利工程现状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1作者 (33) The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upriver key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第3作者 (34) Wet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 suburban of the Zhangye City Based on the Airborne CCD image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1作者 (35)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36)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第4作者 (37)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LPJ-DGVM, 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8)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s literature based on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9)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0) 遥感技术在毒草识别中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1) 基于数码照片的狼毒盖度估算,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2) 基于LPJ模型的制种玉米碳水通量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3) 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4)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冰川冻土,2008,第1作者 (45) Study on the oasi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Jinta oasis,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第3作者 (46)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中国寒旱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学报,2008,第2作者 (47)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8,第2作者 (48) Change in area of the Ebinur Lake during the 1998 – 2005 peri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第1作者 (49) A distance variable to simulate the urban population,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2作者 (50)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greening trend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03,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1作者 (51) 基于遥感与GIS的甘肃省公路工程困难指数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7,第1作者 (52) Validating the MODIS LAI Product by Scaling up LAI Measurements at a VALERI Alpine Meadow Sit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 ,2007,第1作者 (53)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2作者 (54)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2作者 (55)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1作者 (56)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第1作者 (5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hinese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 to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第1作者 (58) Reconstructing Pathfinder AVHRR Land NDVI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Northwest of Chin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第1作者 (59) 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measured LAI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an alpine meadow, 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第4作者 (60) A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using integrated SPOT VEGETATION,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Proceedings of SPIE,2004,第1作者 (61) 基于遥感和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分析-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4,第2作者 (62)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四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3) 基于RS与GIS方法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4)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study on Dingxi Prefectur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5) Qua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Human impacts on Oase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6) n Approach to Extract Oasis’s Corridor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from LandSat ETM Images- A Case of Gaotai Oasis, China,IGARSS03,2003,第1作者 (67)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冰川冻土 ,2003,第1作者 (68) 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of Dingxi County,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1作者 (69)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AVHRR data,Proceedings of SPIE ,2003,第1作者 (70)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第2作者 (71) Study on the oasis corridor landscape in the and regions based on RS and GIS methods - application of Jinta Oasis,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第1作者 (72)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第2作者 (73) VR-GIS技术在数字流域飞行模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第2作者 (74)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5)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研究,地理学报,2002,第1作者 (76) 利用NOAA_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7) 黑河流域TM/ETM+影像数字镶嵌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8)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雪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冰川冻土,2001,第2作者 (79) 中国冰冻圈网络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0,第1作者
●梁四海,万力,胡伏生,张建锋,. 基于小波方法的黄河源头径流量的周期变化规律[J]. 南京大学学报,2007,(3).●金晓媚,万力,张幼宽,薛忠歧,殷瑛,. 银川平原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关系研究[J]. 地学前缘,2007,(3).●梁四海,万力,方斌,. 加强长江源区生态建设实现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2007,(4).●张保祥,万力,JADE Julawong,. DRASTIC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水资源保护,2007,(2).●蒋小伟,万力,梁四海,Bill XHU,. 基于去丛聚效应的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J]. 工程勘察,2007,(3).●梁四海,万力,李志明,曹文炳,. 黄河源区冻土对植被的影响[J]. 冰川冻土,2007,(1).●金晓媚,万力,李文梅,. 祁连山以北地区生态植被的变化规律[J]. 科技导报,2007,(3).●王黎栋、万力,古岩溶与油气运移和成藏关系浅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3期●张若琳、万力、张发旺、石迎春,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方法研究进展,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02期●孙伟、万力、于颖、孙乃泉,大庆市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左文喆、万力,天津市平原区咸水下移特征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33卷2期:P13-18.●曹文炳、万力、龚斌等,水位变化条件下粘性土渗流特征试验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33卷2期:P118.●龚斌、万力、胡伏生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退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33卷1期:P58-61.●曹文炳、万力、曾亦键等,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地学前缘,2006年,Vol.13,No.1,P.40-47.●曾亦键、万力、王旭生等,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昼夜动态的实验研究,地学前缘,2006年,Vol.13,No.1,P.52-57.●万力、曹文炳、胡伏生等,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地质学,地质通报,2005年,Vol.24,No.8,P.700-703.●宋刚、万力、胡伏生等,含水层渗透性空间分布的指示克立格估值,地学前缘,2005年,(特刊).●龚斌、万力、胡伏生等·沙漠绿洲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现代地质·2005年,第1期 .●曹文炳、万力、周训、胡伏生等·黑河下游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9-15,31卷5期:P21-25.●万力、曹文炳、周训、胡伏生等·包气带中温度变化对水分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1,31卷,3期.●傅鑫谊、万力、李建军·国家大剧院基坑支护、降水与地基防漂浮技术·工程勘察·2004年05期●万力、陈劲松、胡伏生等·和田沙漠绿洲退化规律及原因·《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P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