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闻前哨总编辑

2023-12-12 04: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前哨总编辑

《新闻前哨》杂志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新闻类理论性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是研究当代新闻理论,探讨新闻传播规律,传播新闻改革信息,反映新闻战线动态,介绍新闻业务知识,展望新闻发展趋势。刊号:CN42-1263/G2、ISSN1003-2827。广播、电视、新闻、纸媒、网络、新闻评论、教学等一切与新闻相关联的论文均可入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CNKL)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均可查询!刊名: 新闻前哨 Press Outpost主办: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北省新闻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2827CN: 42-1263/G2QQ: 129455715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新闻前哨创刊时间:1988 新闻前哨杂志是省级新闻类专业刊物,版面费依版面而定,大概几百块钱一个版面,评职称是否能用要因各地评职称的条件而定,大多数地方中高级职称可以用,不过具体要求还是看当地单位的评审条件来定的,仅供参考。投稿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5号湖北日报社内。

陈东安是谁?

陈东安  男,1946年12月生于湖北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1994年入选《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第二部),1999年入选《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第一卷)。
自参加工作2年后的1968年起,任冶金部一冶机装公司党委宣传部通讯宣传干事。1978年调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前隶属于湖北省广播电视厅)当记者。1982年被省广电厅选送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电部第一期新闻干训班)学习。1984年起,任武汉电台新闻部记者组副组长、组长、新闻部副主任。1991年起,主持新闻部(1995年成立新闻中心,负责武汉电台及其下属长江经济电台、武汉文艺电台“新闻节目”)工作。组织、参与了“全国省会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中日青年大联欢”、“ ’93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开幕式现场直播”、“武汉军民迎战 ’98特大洪灾”、“武汉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等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活动与战役。还主持创办了一批“名牌节目”和“名牌栏目”。
——牢记宗旨,服务大众。
他精心策划创办的大型舆论监督节目《市民之声》[获全国优秀广播新闻(节目)三等奖],1995年6月20日开播(每周1期,每期40分钟),仅播出2期就得到时任武汉市市长赵宝江的大力支持与直接指导。截至1997年10月28日的两年半中,有2位副市长和14个局的局长、处长坚持轮流到武汉电台直播室,接受听众关于环境保护、环境卫生、餐饮食品卫生和道路、交通、供电、通讯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投诉并回答提问。总共受理投诉问题1500多起,查处率和答复率均达到100%,60%的问题得到解决。取得了政府领导满意、支持和市民百姓高兴、拥护的理想宣传效果。在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增涛的提议下,1997年10月31日召开了“《市民之声》座谈(理论研讨)会”。武汉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武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杨振兴在座谈会上说:“总的认为,这个节目是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群众最多、涉及范围比较广的一次舆论监督。客观地讲,就运用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来说,这是最成功的一次!” 殷增涛副市长在座谈会上说:“我完全是带着感谢的心情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的。因为,我作为分管城市管理的一个负责人,我是直接的受益者。市政府的许多决策是通过采纳这个节目中反映的群众建议制订出来的。如果说武汉的市容、市貌有所前进、有所变化的话,这个节目功不可没。”他从理论的高度总结说:“这个节目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探索出了‘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和行政监督’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新型监督模式。”
他参与策划的由武汉电台新闻部、长江日报周刊部、武汉电视台经济部联合开办的《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获武汉市新闻奖特别奖、湖北省新闻奖一等奖),自1994年元月开始,共刊播了20多个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是群众关心和政府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武汉作为特大(副省级)中心城市,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联合开办这样的专栏,在发挥“舆论整体优势”上探索出了一种新形式,社会反响热烈,效果显著,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中宣部批示新闻局和中央电视台派专人到武汉总结该“联办专栏”的经验。
——探索创新,不辱使命。
截至退出新闻工作第一线时的2001年,他自采写(制)新闻作品,共获省级新闻奖(不含省广播奖)以上奖30余项。编审的新闻作品共获省级新闻奖(不含省广播奖)以上奖10余项。此外,还发表(交流)约10万字的学术论文。从获奖作品和长期新闻工作实践中,他逐步总结出了这样一种学术观点:“社会是在不断探索与变革中前进的。在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新闻学中,必然少不了反映这种探索与变革的‘探索性报道’。因而搞‘探索性报道’,应该成为记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崇高使命。”
早在1986年,他就采制了“探索性报道”、录音访问记《有这样一家工厂》,大胆地客观报道了一位私营企业主突破当时中央有关政策规定,雇工60余人,并推行当时在理论权威中尚有争议(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股份制,探索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新途径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及其显著效果。《有这样一家工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产生了较大反响,分别获市、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后来改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接着,他结合采制《有这样一家工厂》的体会,撰写了《对探索性报道的探索》一文(分别获全省和全国第二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他给“探索性报道”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探索性报道,就是对社会上已经出现的、人们比较关心的而在政策上、理论上尚未作定论或在政策上、理论上有突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报道。”因此,“探索性报道”的题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难以把握,而且是担政治风险的报道。
《有这样一家工厂》,在从下至上参与全市(省)、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和全国1986年度好新闻评比中,层层争议激烈、层层涉险过关。最终,在“全国好新闻奖”(后改为“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没有被“枪毙”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况且还得了个“三等奖”。虽是“末奖”,其“含金量”可见一斑!
所以,他在该论文中,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央关于改革总方针中的有关观点,对“探索性报道”的定义、选材和如何把握、提炼主题以及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较全面论述和有益探讨。该论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8年笫2期)并附《有这样一家工厂》全文。该学刊《编者的话》中介绍说:“在改革开放中,记者遇到突破现有理论、现行政策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陈东安在《对探索性报道的探索》一文中谈了他的经验。”
后来,他又结合武汉市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联办《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的体会,撰写了《充分发挥“舆论整体优势”的初步探索》一文(当年向中宣部来汉调研人员汇报材料)。该文对发挥“舆论整体优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这个优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有益探讨。该文发表于《中国广播》(1995年第1期),获94-95年湖北新闻(论文)奖。
他还结合创办《市民之声》节目的体会,撰写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成功尝试》一文,用成功的实践经验及其理想社会效果,对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保证条件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述。该论文于1996年8月在“全国城市电台新闻业务研讨会”上交流;1999年2月在“武汉新闻界‘深化新闻改革与坚持舆论监督’研讨会”上交流;发表于武汉新闻学会会刊《交流与探讨》(1999年笫1期)。
——勇于改革,追求完美。
尽管在新闻业务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他聊以自慰的却是在新闻工作笫一线的最后阶段即主持武汉电台新闻中心工作期间,所致力于的一系列改革。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撰写了题为《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论文[发表于《新闻前哨》(’96增刊)和《中国广播》(1997年笫2期)]。该文从改革用人办法和分配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和加强业务管理,建立约束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新闻单位应如何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全体“采、编、播(出版)”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紧迫性与重要性。1995年11月15日在“湖北省记协新闻业务研讨会”上,他以该文为题作了发言,受到省记协主席(原湖北日报总编辑)周传仁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周主席说:“我们新闻单位,如果都能够做到像武汉电台新闻中心这样,何愁工作搞不好、宣传质量上不去!”
1991年至2001年,他主持武汉电台新闻部(1995年成立新闻中心,负责武汉电台及其下属长江经济电台、武汉文艺电台“新闻节目”)工作的10年中,在全体“采、编、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市(省)一系列重要新闻宣传任务,打了许多漂亮的宣传战役;全台“新闻节目”每日播出总量达260分钟(创本台历史最高纪录),年年确保了安全播出和正确舆论导向;日均播发新闻100多条(篇),年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武汉电台的新闻宣传目标管理任务;本部门共获省市级新闻奖(不含省市广播奖)以上奖200余项;新闻中心多次被评为(授予)市(省)新闻宣传战线先进集体(立功单位)。

请问武汉大学传播学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老师,以及他们的著作?

罗以澄
张金海
姚曦
石义彬

罗以澄,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出生,祖籍福建福州,从小在上海学习、生活。六十年代初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九六六年毕业后,长期担任报纸和广播媒介的记者、编辑工作,一九八四年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任教。现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海德传播研究院院长,是该校新闻传播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新闻学博士点负责人;同时,还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特约编委、武汉地区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地方媒体的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以澄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新闻传播实务和媒介发展,先后撰写(或主编)、出版《新闻采访教程》、《新闻采访学新论》、《新闻写作现代化探析》、《新闻传播评论》、《广播消息选评》、《广播通讯赏析》、《应用新闻学600题》等学术专著、教材或教学参考书7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新闻论著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73)
  * 代表性成果:““西方主流媒体的西藏‘3.14’事件报道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对策探讨” ( 3月11日 ,57)
  * 代表性成果:““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2篇) ( 3月11日 ,63)
  * 标志性成果:《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56)
  * 盘整资源与激情释放——2003—2004年度中国传媒市场盘点 ( 2月26日 ,9509)
  * 我国新闻学10年发展的哲学思考 ( 5月12日 ,6163)
  * 我们离主流新闻网站还有多远? ( 9月18日 ,5822)
  * 新闻网站的市场前景、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 ( 9月18日 ,5858)
  * 我国证券类金融报道理念与运作的反思 ( 9月1日 ,6324)
  * 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 7月15日 ,5978)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广告传播、传媒经营管理

张金海,1951年生,湖北省石首市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年就读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论文集、教材15部。

张金海教授早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参与《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卷”的编撰,出版《黄鹤楼集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唐代艺术诗选注》(中州出版社,1991年)、《中国古典四大名粹·诗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古文观止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多部著述,近年仍有《全唐诗校编》(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杜牧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等著述出版,成果累积达200万字。

20世纪90年代初,张金海教授进入传播学领域,致力于广告学专业和传播学学科的建设。主编《珞珈广告学从书》系列教材(两辑共10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2002年)、广告经纬》(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广告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告学概论》(中央电大指定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告学教程》(全国10所高校组编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个人专著《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在广告传播领域,张金海教授主要从事广告传播理论、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以及广告文化的研究。他出版的《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广告理论的专著,是国内广告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学理的标志性著述,也是珞珈广告学派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国内广告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平。他出版有《广告经营学》,承担有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广·告规范化研究》、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研究》,经多年潜心探求,撰成《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规范研究》一书,则为张金海教授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述。

张金海教授治学严谨,在学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所创立的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经近10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张金海教授则是这—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珞珈广告学派的开创者,并已成为全国广告学界、广告教育界颇具影响的著名学者。

近年,张金海教授的学术研究又由广告学领域进而拓展至传媒领域。他所主持的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在传播尤其是传媒研究方面已颇富成果。目前,张金海教授正围绕他所主持的国家“十五”“211工程”项目“现代传媒的经营管理”,集中从事传媒的经营管理研究。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广告经营与管理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 ( 3月11日 ,96)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整合: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广告学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6篇) ( 3月11日 ,91)
  * 代表性成果:“传媒经济与传媒产业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1篇) ( 3月11日 ,76)
  * 标志性成果:“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9篇) ( 3月11日 ,81)
  * 论广告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 3月11日 ,77)
  * 广告负面影响新视角——浅析广告对社会诚信的伤害 ( 3月11日 ,76)
  * 品牌延伸战略再透析 ( 3月11日 ,76)
  * 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7)
  * 网络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消解及其利用 ( 3月11日 ,75)
  * 广告社会价值的争议及其重新解读 ( 3月11日 ,78)
  * 不对称信息与广告传播——兼论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8)
  * 消费信息与广告传播——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8)
  * 谁来保护广告创意人 ( 3月11日 ,78)
  * 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与影响因素 ( 3月11日 ,80)
  * 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 ( 3月11日 ,88)
  * 我国传媒新一轮扩张态势 ( 2月26日 ,786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 2月26日 ,7307)
  * 传媒广告:200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述评 ( 5月10日 ,6447)
  * 2003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结果摘登 ( 5月7日 ,6096)
  * 2003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的相关情况 ( 5月7日 ,6114)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 5月7日 ,6078)
  * 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目录) ( 5月7日 ,627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 5月7日 ,6084)
  * 《现代广告·品牌与中国企业发展》专栏:栏首语 ( 11月26日 ,6044)
  * 《现代广告·品牌与中国企业发展》专栏:品牌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 11月26日 ,6109)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三):接触广播电视行为 ( 11月26日 ,6255)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二):读报行为及读报意愿 ( 11月26日 ,6128)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一):武汉市受众调查实施方案 ( 11月26日 ,6130)
  * 2001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报告 ( 11月25日 ,6124)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3) ( 11月25日 ,6457)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2) ( 11月25日 ,6651)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 ( 11月25日 ,6256)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1) ( 11月25日 ,6382)
  * 广告与文化三题 ( 11月25日 ,6366)
  * 武汉传媒业发展的几点构想(纲要) ( 11月18日 ,6204)
  * 试论商业广告的文化传播性质与功能 ( 11月12日 ,6687)
  * 媒介的产业化与广告经营 ( 9月1日 ,6333)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义彬、单波教授的论文《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荣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石义彬,男,1955年3月30日生,汉族,湖北省随州市人,中共党员,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新闻学专业)。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8年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毕业留外文系任教。
1985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
1987年-1989年在美国西东大学传播学系学习;
1994年9月参加大陆、台、港、澳两岸四地新闻传播学研讨会;
1995年—1996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
1995年9月在美参加依阿华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国际研讨会;
1998年10月—1998年12月应邀赴法国波尔多三大、巴黎等地访问讲学;
2002年获新闻学专业博士学位

教学工作:
1995年至2000年以来,一直主讲新闻学专业必修课“大众传播学”和“英美报刊选读”,主讲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原著选读”。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1.主持“二十世纪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武汉大学重点项目子课题。经费1/10万。);
2.主持湖北省专项资助项目“大众传播与湖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费20万);
3.主持湖北省专项资助项目“网络传播与湖北社会发展研究”(经费6万)
4.主持横向项目“媒介效果研究”(经费3万)
5.主持“传播学批判理论研究”(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2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
1.《也谈新闻失实》,载《新闻学探索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2.《批判视野中的传播理论发展》《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
3.《新颖独到的理论视角》,《湖北日报》理论版1997年3月6日;
4.《论信息时代媒介的权威性》,《广西教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论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建构》《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
6.《且看西方的新闻自由》,《光明日报》理论版1999年6月11 日;
7.《论新闻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
8.《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9.《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人民日报》理论版,2000年5月13日;
10.《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年5 月16日;
11.《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2.《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3.《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新动向》,《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
14.《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新动向》,《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
15.《关于新世纪新闻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湖北日报》理论版,2000年3月15日;
16.《教育改革的首选课题——素质教育》,《参考消息》2000年3月28日;
17. 短信息:依托互联网的传播新媒介《新闻前哨》2003年第2期
18. 论谣言生成的效果《湖北社会科学动态》2001
19.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历史考察(2003年6月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
20. 对麦克卢汉媒介 思想研究现状的检讨《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
21. 鲍德里亚后现代传播理论的历史谱系《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
22. 互动媒体与营销传播《广播电视研究》2003年6期

二.著作
1.专著:《科学发现观的演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
2.专著: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译著:《二十世纪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合译)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译著:《追寻记忆的人》(合译)华夏出版社
5.译著:《灾难的星球》湖北少儿出版社
6.译著:《媒介效果》2004年

获奖情况:
1. 1997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1997年9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4. 曾多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师、武汉大学优秀工作者和武汉大学优秀研 究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耕耘有思想的学术 创建有学术的思想——记石义彬教授

  * 代表性成果:““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60)
  * 转制改革下公益性传媒的治理结构创新 ( 3月11日 ,59)
  * 我国传媒治理结构的理论渊源与创新 ( 3月11日 ,61)
  * 新闻与创新——浅析创新新闻学 ( 3月11日 ,58)
  * 关于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 3月11日 ,58)
  * 我国当代女新闻工作者职业地位批判 ( 3月11日 ,57)
  *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 ( 3月11日 ,59)
  * “以偏概全”:一种隐蔽的新闻失实 ( 3月11日 ,61)
  * 西方新闻传播的后现代表征透视 ( 3月11日 ,61)
  * 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以奥运报道为例 ( 3月11日 ,59)
  * 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思考 ( 3月11日 ,58)
  *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 3月11日 ,59)
  *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媒介背景——电视 ( 3月11日 ,59)
  * 文化身份认同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月11日 ,57)
  * 再论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消费取向 ( 3月11日 ,58)
  * 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 2月26日 ,7689)
  * 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征 ( 5月12日 ,6581)
  * 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的新动向 ( 5月12日 ,6522)
  * 合著:科学发现观的演进 ( 5月12日 ,6205)
  * 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 5月11日 ,6190)
  * L’Histoire de l’Espace public médiatique en Chine ( 5月11日 ,7088)
  * 石义彬教授专著《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出版 ( 5月8日 ,6178)
  * 短信息:依托互联网的传播新媒介 ( 5月8日 ,6498)
  * 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 ( 9月1日 ,6234)
  * 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 ( 9月1日 ,6165)
  * 耕耘有思想的学术 创建有学术的思想——记石义彬教授 ( 1月20日 ,6015)

陈少华的主要成就

1.电子出版物编辑平台与工具的研究(横向、1999年)2.数据通信法规管理的研究(教育部、2000年)3.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4.互联网管理的协调和平衡(国家社科基金、2006)5.公众使用媒体的技术条件现状及对策研究(985工程子课题、2006)6.网络学术出版研究(横向课题、2006)7.传播学本科教育与专业建设研究(校基金课题,2006)8.湖北省数字与网络出版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2007)9.现代传播与社会信息环境构建与优化(985工程子课题、2007)10.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开发与应用研究(重大横向课题,2009) 1.陈少华. 加强电子出版物编辑审稿工作,提高电子出版物质量. 中国电子出版,1997年第1期。2.陈少华. Internet网上出版及其技术平台.科技与出版,1997年第2期。3.陈少华. Internet网际网与电子出版.中国电子出版,1997年第2期。4.陈少华.电子出版物的选题策划.中国电子出版,1998年第4期。5.陈少华.电子出版物制作与出版的合理分工.中国出版,1998年第9期。6.田胜立,陈少华等.电子出版物概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7.陈少华.大学出版对我国电子出版的早期探索.大学出版.2000年第4期。8.陈少华.我国90年代早期电子出版的探索.中国出版.2000年第8期。9.陈少华.电子(网络)出版的发展途径及其分析.耕耘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0.陈少华(合著).数据通信法规管理研究报告.科研报告,2000年10月。11.陈少华. 网络为版权交易提供了什么.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年10月12.寇晓伟、陈少华、熊澄宇、刘杰华等.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见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小组办公室编: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调研报告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13.陈少华.试论网络出版的基础、地位作用和形态特点.见田胜立主编:电子与网络出版探索与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4.陈少华,朱光喜.协同工作原理在网络出版中的应用.见田胜立主编:电子与网络出版探索与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5.陈少华.Research on the Usage and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Publish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risbane,Australia,14-17 December 2004.16.陈少华(参编).网络广告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7.陈少华,朱光喜. 网络出版传播中的协同问题及其研究.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8.陈少华,黄晓薇.现行评价机制对网络学术出版的影响与对策.出版科学. 2005年第6期。19.舒永平、陈少华、鲍立泉.互动广告传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0)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新闻前哨.2007年第2期)(21)高校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设计(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第1期)22.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23)网络媒介的公共领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合著)24.基于电子书与纸书互动的网上出版营销平台及应用(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8期)25.试论网络编辑及其专业化教育(中国编辑.2007年第2期)26.信息科学视野下的传播及传播学研究探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第3期)2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分析(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28.2008年欧洲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合著)29.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版概念及特征探析(见《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一)获奖出版物情况1. 担任责任编辑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担任责任编辑的《计算机科学概论》于1992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3.担任责任编辑的《IBM-PC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4.参与组稿的《计算机常用外部设备》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5.担任组稿和终审的电子出版物《办公室商业英语》获国家信息忠心1993年至1997年度多媒体光盘评测优秀奖,6.担任责任编辑的《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于1997年荣获湖北省“三优”图书“优秀图书编辑奖”二等奖。7.担任责任编辑、主创人员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中国西部大开发》于2004年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8.担任责任编辑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港澳回归》获2000年上海国际电子出版博览会优秀奖。(二)获奖论文情况1.《计算机软件保护难点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于1992年获湖北省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电子出版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软件出版质量极其控制方法初探》于1992年获全国电子出版研究会论文二等奖。 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编辑称号。2000年被推荐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候选人。从2001年起,连续四年被单位考核为校级优秀。2003年并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2004年担任责任编辑和开发负责人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多媒体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