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书屋与书城杂志

2023-12-07 22: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书屋与书城杂志

这些词汇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最常用的基本词是书店,书社、书局、书坊都较老哦~~
书屋基本解释  [study] 供读书的房子
  详细解释
  供藏书读书用的房子,书斋。小型的书店。
书坊:shū fānɡ
1.唐代朝省藏书的馆院。亦为文臣学士校书﹑修史的处所。 2.旧时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五代时书肆,北宋时书林﹑书堂,南宋时书棚以及明清时书铺,皆泛称书坊。
书社:旧时印书的机构后多用做出版社的名称,如齐鲁书社、岳麓书社等。

书店是各种各类书籍,杂志,报刊销售场所。

书局 拼音: 解释: 1.官府编书的机构。亦以称其官吏。 2.官立刊印书籍的机构。清同治年间,各地先后成立书局,如江苏金陵书局等。参阅叶德辉《书林清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后书店或出版社亦有称书局者。

《书屋》杂志2019年11期内容目录

《书屋》2019-11期

《书屋》2019年11期封面

目录

书屋讲坛丨逝水飞尘话意园

盛昱是清末学者、名士、藏书大家,以风雅不羁、惜士爱才、藏弆美富名动海内,为士林称善,令誉孔彰。其意园郁华阁中,孤本异籍列架插签,琅编秘籍所积充牣,以考订金石书画收藏自娱。盛氏生前,意园之中时有戚好朋旧,诗酒雅集,谈书论艺,赏析旧籍,浮生快聚...

书屋讲坛丨故园无此声 : 周树人是如何成为鲁迅的 ( 上 )

从1912年至1926年,正值壮年时期的周树人,他的正式身份是教育部佥事,供职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三十二岁到四十六岁的十四载“宦游时光”,留日学生周树人变成了大名鼎鼎的“鲁迅”,北大教授、白话文运动先锋、新文化干将、女高师风潮中“修我...

学界新论丨一百二十年前的“时新小说”征文活动

一般认为,中国近现代“新小说”肇始于梁启超1902年在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梁启超在此杂志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被公认为导发中国小说从古体迈向现代的首部作品。但是,1895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通过征文征集到的一百六十二篇“时新小说...

学界新论丨社会变迁中公共卫生的建构

公共卫生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既是近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成为时下学术界的重要关切。公共卫生涉及面很广,现今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文化史、医疗史、城市史的视角,而对公共卫生制度本身的研究较为缺乏。公共卫生是涉及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范畴,...

人物春秋丨方孔炤:文武兼备的乱世奇才

湮没无闻的名子之父、名父之子 方孔炤是谁?今天的读书人可能对他都相当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儿子、那个风流潇洒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人们或许会恍然大悟。 被侯外庐誉为“十七世纪罕见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因为其明代遗民身份和曾经...

人物春秋丨曾国藩与江西官场的三次冲突

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烽火很快席卷江南半壁。此时,曾国藩及由他组织和率领的湘军趁势而起,于咸丰四年(1854)走出湖南,与太平军鏖战于湖北、江西、安徽等广大地区,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与八旗、绿营等清...

人物春秋丨欧阳予倩一次克服困难成行的义演

1921年,湖南发生全省范围的“辛酉荒灾”,先春荒后夏旱,尤其以辰溪、溆浦、芷江、麻阳、晃县、安化、新化、宁乡等地最为严重,饥民成群结队逃亡省城,甚至湖北、江苏等地,沿途倒毙者随处可见,“饿死之尸即为饿而未死之人所食,以人为食,实为千百年罕...

灯下随笔丨顾随的文学“金课”

顾随生前曾在一次讲课后感叹“惜不能有学生以笔记记之”。相比其在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佛教禅学方面公开出版的著作,顾先生或许认为形诸文字的论著不足以囊括其识照、学力、性情与胸襟。不想学生中竟有有心之人:如今名满天下的叶嘉莹教授当年...

灯下随笔丨闲暇与文明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遇到了七十多岁的老绅士伊士曼,后者是举世公认的大众摄影之父、柯达公司创始人。那时,伊士曼正准备把毕生积蓄的一大部分投入到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用于推动“有用学科”的发展。 弗莱克斯纳问伊士曼:...

灯下随笔丨书斋内外琐言

养生无道 大概因为上了点年纪的关系,凡碰到讲养生的文章和资料都看一看,也有老同学老朋友发这方面的材料来供我参考的。看来看去,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养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道”,而明白这一点即是养生之道。 一般都说老年人不要多吃肉,要多吃蔬菜水果...

灯下随笔丨斯文绝续之交

柳蓉村,号蓉邨,苏州洞庭东山人。原在苏州护龙街五百六十七号闾邱坊巷口开设博古斋书坊。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量旧家贵族汇聚上海,他们为了生计,纷纷“争贷所储书籍,以易钱米”,上海由此成为旧书交易中心。专营古籍的博古斋也开始了向上海发展的步伐,...

灯下随笔丨蒲松龄的形与影

蒲松龄的《聊斋词》,上、下两卷,收录了一百十几首词作。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四首《金缕曲》,分别以“形赠影”、“影答形”、“影赠形”、“形答影”为题,独具一格。他曾经分析过自己科场失败的原因,一是考官滥选,二是自身不争,三是命运驱使。而在聊斋先生...

灯下随笔丨面条牵出中、意两国丝路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欧洲第一位游历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西方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因缘,令人赞赏。可是,有外国学者否认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故须先作正朔,不然本文议题则难成立。 如德国...

灯下随笔丨莫言新近短篇小说论

莫言以其短篇、中篇和长篇共同构筑起“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大江健三郎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莫言早期的短篇大致分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3年属于尝试期,1983年至1992年属于探索期,1998年...

灯下随笔丨民国“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家、思想家歌德早期一部杰出的散文体小说。该书以近百封长短不一的抒情书简集成的形式,写了平民出身的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尽管绿蒂已经订婚,但两人一见倾心,双双沉入感情的疾流之中。绿蒂未婚夫阿尔伯...

说长论短丨《孙子兵法》与“星球大战”计划

1991年,苏联政府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解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走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后正寝寿终。苏联与美国进行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导致国内经济严重畸形直至最终崩溃,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美国对苏联实施的...

说长论短丨从叙事伦理看中国古典小说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叙事伦理几乎无处不在。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伦理,既是为了观照一种文学传统,也是在观察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习性,为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经验。 最早关注叙事伦理的可以追溯到明清时候的小说批评家,如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关注到...

书屋品茗丨王昌龄寓湘赠别诗赏析

王昌龄是盛唐最杰出诗人之一,同代选家殷璠称他作“诗家天子”,时人誉他为“七绝圣手”。在七绝的创作上,王世贞赞他与李白不相上下:“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持此论的批判家还有叶燮,他认为王诗可与李诗一争高低:“李俊爽,王含蓄...

书屋品茗丨品读《朱寿桐论戏剧》

《朱寿桐论戏剧》是朱寿桐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新颖,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且饱含真情。笔者读此书后,深有所感,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因心之共鸣,也因本人对戏剧的热爱,便以情为引,漫谈心得。此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戏剧的探索,其中包括戏剧...

域外传真丨偷盗火种

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个人的认知升级,社会的繁荣进步,不是因为掌握了某种技能,而是汲取了优秀的思想。 ——叔本华 一 1943年7月,纳粹占领下的立陶宛的维尔纳。 离开了维尔纳大学图书馆,施默克·卡其金斯基向家中快步走去。自从纳粹德...

域外传真丨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史学工作者而言,一个高瞻远瞩的方法及视野就是利器。历史学者的任务是解释历史,揭示被遮蔽的真相。《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小书为我们揭开了全球史与跨国史作为两种史学路径的兴起、发展和未来的可能性...

域外传真丨温故“刺马案”

同治九年(1870)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清朝一代“名臣”马新贻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将以千古疑云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点。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山东曹州(今菏泽)人。其二十七岁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任合肥知县时随钦差...

艺术天地丨艺术人生双辉映

我与郑小娟同志相识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她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担任少儿读物的美术编辑,好像还兼任了一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我则是在右派被“改正”后,从南县的一个中学调回长沙,分配到湖南人民出版社担任副社长。那时,王勉思同志也在湖南人民出版社...

艺术天地丨清泉冷月映古今

一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有的音乐大师看不懂乐谱,更不会写谱。比如美国乐圣迈克尔·杰克逊,乐思泉涌,却没有能力拿起笔来写下曲子。幸好现代科技帮了他的忙,他每当灵感来了,想要作曲,立刻跑到录音机前,按下录音键,打开嗓门尽情唱。美妙的旋...

更多《书屋》杂志信息,请关注「越读党」杂志订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