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柳叶刀论文事件

2023-12-12 02: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柳叶刀论文事件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柳叶刀》:父母教育程度影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啥这样说?

在《柳叶刀》发布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父母教育程度影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越低,尤其是作为重要监护人的母亲,她的教育程度对儿童死亡率影响更大, 当母亲完成16年教育时,儿童的死亡率可以降低39% 。

也就是说,父母掌握的知识越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还会密切影响到孩子的生存率,这种影响从孩子出生一个月时就开始存在,并且不受时代、地区、国家而改变。在论文最后,它提到教育也是 健康 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不应该停止学习的步伐。

1、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教育程度高说明父母二人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他们愿意主动学习孕期知识、婴儿护理知识以及家庭急救常识,在平时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急救,比如说孩子呛到,知道海姆立克法急救法,而不是一味地拍后背、用手抠,急得手足无措。

2、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不愁温饱

教育程度高一般 社会 地位稳定,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支持,生病了能及时接受医疗干预,可以说经济是日常生活、学习、医疗的基础,至少不用为了温饱发愁,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的生存率大大提高。

3、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男孩女孩都是宝

4、重视孩子学前教育,很小就上早教班

很多孩子还不会走,就被父母送到早教班,一方面是可以获得专业的早教教育,另一方面是可以加强亲子关系,自己不会的事情有老师专门教,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应急能力。

从这四点可以看出,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很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孩子的生存率。一对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不仅要做好这4点,还要抓住孩子5岁前的时光,培养孩子三个能力:自学能力、应急能力、模仿能力。

孩子会说话后就仿佛变成一个“小话唠”,每天要问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最爱刨根问底,“为什么电线不能摸?”“为什么不能在马路边踢足球?”“为什么打雷下雨不能躲在树下?”家长可以借着孩子提问的机会 教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看书、做实验 ,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认识到生活中的危险无处不在。

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孩子 坠楼、落水、被拐 的新闻,家长一定要在心里敲响警钟,不要让此类事件发生,教会孩子应急处理能力,如果睡觉醒来后发现大人不在家怎么办?不小心坠落水中如何利用身上的书包自救?有人把自己强行抱走怎么求救?孩子多掌握一项技能,在关键时候或许就能救自己一命。

孩子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其实模仿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家长会引导,孩子就能在模仿中更快找到窍门,家长可以带孩子 一起看防拐科普视频 ,或者海姆立克法,也许在某一天就能用上。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有了他们才有欢声笑语,家长的愿望是孩子 健康 成长,所以在平日里总想把最高的给予他们,但是,家长们也不要忘记一件事,吃饱穿暖很重要,培养三个能力也很重要。

结语:其实,不管是受教育程度高还是低,家长都会在孩子出生后努力教会他们基本的生存方法,抽时间陪孩子玩耍,用尽一切方法培养孩子,殊不知,除了孩子,家长自己也要不停学习,学会怎么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转基因食物的危害 1998年,英国科学家普斯泰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宣称实验用的大鼠在食用

普兹泰的文章一发表,就引来很多批评,除了样本量过小,他的统计方法仍然不能得到赞同。一些实验室试图做一些类似的实验,不过都没有得到普兹泰的结果。2007年,丹麦科学家用凝血素转基因大米喂养老鼠90天,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鉴于普兹泰违背了学术规范,Rowett研究所让他退休了。那时普兹泰已经69岁了,也确实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不过这并不妨碍很多人把这件事当成学术界迫害有良心的科学家的例子。

如何看待医学期刊《柳叶刀》揭露中国人主要死因?

2019年6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文章中研究了1990-2017年中国近三十年全国各省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该项研究由中国CDC、北京协和医院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共同完成,对于揭示中国人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意义重大。

该项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变化,威胁中国人健康也在发生变化,如今主要死亡原因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疾病。曾几何时,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新生儿疾病是中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水平提升,死亡率已经降到第十位。取而代之,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症成为中国人五大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中风”更是成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除此之外,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食管癌等疾病也在危害中国人的健康。

十大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占主要

目前高血压、吸烟、高钠饮食以及空气污染是引发过早死亡的排名前四位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糖、高血压、高钠饮食、肥胖、高胆固醇等都是和膳食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疾病死亡都是不良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的。吸烟更是成为中国各地区导致寿命减少的首要危险因素,提倡禁烟、低盐、减食是未来健康趋势。

整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越靠近东南沿海,疾病负担越小,这主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医院基础设施相关。

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出现70-80%大幅度下降,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疾病负担从传染病向慢性疾病的转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