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少年》杂志是由共青团辽宁省委主办的省级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月刊,新少年杂志还出,每月5日出刊。新少年杂志于195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共青团辽宁省委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
内容简介:
1924年的初秋,我慕名转学到春晖中学求学。那时的春晖中学校长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刘大白、王任叔等一批在国内堪称一流的名师硕彦和青年才俊执教于此。加上先进的开放的教育思想,使春晖享有很高的声名,故有“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春晖中学以教育爱国、民主的号角召集了如此诸多的饱学硕儒汇聚于白马湖畔,不仅对旧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教育当局的保守、落后和反动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在教育革命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也有颇为丰厚的收获,形成了朴实无华、恬淡清新、自然流畅、意蕴深远的白马湖特色的作品群和作家群。这些创作于七八十年前的文学作品,至今读来还是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作者简介
夏丏尊(1886—1946),原名铸,小名钊哥,字勉旃,号闷庵、丏尊,上虞崧厦人。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为秀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出版家。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取秀才。二十八年考入上海中西学院,次年考入绍兴府学堂,一年后辍学任塾师。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学,三十三年因学费无着辍学回国。次年经许寿裳推荐,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兼任舍监和国文教员。先后与鲁迅、陈望道、许寿裳、刘大白、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俞平伯等同事。两级师范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后,仍任国文教员,并被选为校友文艺部部长,创办《校友会志》,加入南社。
1919年,与沈仲久、经亨颐等编辑浙江教育会刊物《教育潮》,支持新文化运动,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合称为“一师”的“四大金刚”。1920年,应湖南省第一师范之聘去长沙任教,与毛泽东等共事。1921年,应经亨颐之邀回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并在白马湖畔盖平房定居,取名“平屋”。邀集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名师来春晖任教,招来许多外地和本地学生,苦心经营,立志把春晖办成全国的模范中学。1924年起,兼任宁波浙江省立四中国文教员。其时,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并出版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创作了散文集《平屋杂文》等。1925年3月,拿出全部积蓄与朱自清在上海发起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立达季刊》及《一般》月刊。1926年,开明书店成立,出任编辑所长。1927年,应聘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1930年起,创办《中学生》杂志,次年3月任社长,叶圣陶任主编。与叶圣陶合著《文心》一书,即在该刊连载。1933年,为帮助失学青少年自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和谋生的必须艺能,开办上海市私立开明函授学校,自任校长。1935年,与叶圣陶合编初中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1937年,又合编《初中国文教本》(6册)。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当选理事并被推为协会主席,任《新少年》杂志社社长。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创刊,任编委。1938年至1940年,应邀到上海南屏女中任国文教员。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拒绝为日伪办事。1942年12月,被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以“我是中国人,不会给日本人干事”,拒绝出任日本人办的杂志编辑,经友人内山完造等保释出狱。
抗战胜利,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并发起组织中国语文教育会。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马湖畔。4月27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悼夏丏尊先生》,誉为民主文化战线的老战士,为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86年6月15日,由巴金、叶圣陶、胡愈之、周谷城、赵朴初、夏衍等人发起在上虞举行了夏丏尊诞生100周年暨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各届人士1500多人参加。
耿光
《小猪呼噜噜》是一部已经连载了18年还未结束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读物。这部长篇连环画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名叫“呼噜噜”的小猪身上的系列故事。故事以幽默、风趣、引人发笑的情节,向小读者们介绍哪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这部长篇连环画于1987年开始在《好孩子画报》上连载至今已有18年,刊发了200期,影响了两代人。
2004年的暑假已经来临,孩子们开始享受一个愉快的假期。而沈阳新少年杂志社的耿光老师却开始忙碌起来,他正在整理自己创作的长篇连环画《小猪呼噜噜》,准备出版成书,献给全国各地的小朋友。
耿光老师想通过《沈阳今报》联系出版社,并希望通过拍卖《小猪呼噜噜》的故事策划和文字版权所获得资金用来创办“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金会”。
起因:创作原为“救火”
耿光为人谦和,不擅言谈交际,但只要一谈到《小猪呼噜噜》,他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1987年9月,《好孩子画报》约河北省一位作家创作连环画《小猪呼噜噜》。第一集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猪家庭的故事:猪妈妈领着几个孩子一起生活。一次猪妈妈出外办事,把孩子托付给大孩子呼噜噜照顾。
猪妈妈走后,贪玩的呼噜噜无暇照顾弟弟妹妹们,等到猪妈妈要回来的时候,呼噜噜发现弟弟妹妹浑身是泥。呼噜噜着急了,它用水管子将弟弟妹妹的身体冲洗干净,又用晾衣服的夹子将它们挂在晾衣绳上。
连载一刊出就吸引了大量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教师,都喜欢这个风趣、幽默、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是,就在准备刊发第3期的时候,作者突然联系不上了。当时的杂志社领导和编辑都慌了,“连载就此停止,怎么对得起读者?”
当时36岁的文字编辑耿光毛遂自荐:“如果领导相信我,就让我来续写《小猪呼噜噜》,一定能写好。”最终,杂志社领导同意了。
耿光原是锦州一家工厂的工人,喜欢钻研,文笔很好。爱写作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杂志社领导看中,随后被调入新少年杂志社做了一名编辑。
当晚,耿光一直在揣摩《小猪呼噜噜》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耿光抓住原作者描写的小猪呼噜噜幽默、霸道的性格特点,经过一夜奋战,按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了4集。第二天,耿光将作品交给杂志社领导,领导看后很满意,随后开始在《好孩子画报》上继续连载。读者好评如潮。
精髓:用故事教育孩子
耿光认为,幼儿文学作品不仅要可读,还要对幼儿起到教育作用。对幼儿的教育仅适宜讲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能说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孩子没有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对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一定要寓教于乐,要讲故事。有故事,小孩子才能看进去。”
“要通过讲故事来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在笑声中懂得人生的道理。”耿光认为,写情节能抓住小孩子的心。“看到故事情节,小读者头脑中就会出现画面感。因为孩子只有大一些了,才懂得分辨事物。如果你写暴风骤雨来了,用再多的语言,小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你可以写风把树刮得直摇晃,把花叶打掉了。”
在幼儿教育上,耿光有自己的观点。开始撰写《小猪呼噜噜》这一年,耿光36岁,他的女儿6岁。他细心观察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从女儿成长中遇到的事情里找素材,将生活中幼儿遇到的事情巧妙地嫁接到《小猪呼噜噜》身上,再结合猪的性格特点设计情节。
耿光很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他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展开想象。耿光小时候,邻居间包饺子时经常互相赠送。但是,在家中和弟弟妹妹们一分,每人就得不到几个了。他把这段经历巧妙地转化到了呼噜噜身上。作品中的呼噜噜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于是就把分到的几个饺子种到地里去了,等待结出更多的饺子来。可是饺子最后烂掉了,呼噜噜一个也没吃到。
创新:小猪永不掉队
小灵通刚投入市场时,耿光的一个同事买了一部。好奇的同事想知道小灵通的信号范围。耿光建议他到沈阳的东西南北去打电话。于是,又一段精彩的故事在笑谈中产生了。
故事中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呼噜噜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呼噜噜也有了小灵通。为了搞清小灵通的信号范围,呼噜噜到他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停地打电话,可是很快他的小灵通就停机了。
进入1990年代,很多家庭开始搞室内装修、室外绿化。作品中,呼噜噜趁妈妈不在家,在家门口修了池塘、假山,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可是妈妈回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家了,还掉到了水里,呼噜噜看到后大哭起来。
耿光认为,文学创作的灵感就在生活中。他单位的一个同事家属,忘记了把单位发的一箱鸡蛋拿回家。等到想起拿回家时,却一不小心摔在了地上,鸡蛋都碎了。耿光打趣地说:“你们还是太着急了,为什么不等到小鸡孵出来再带回去呢?”
作品中的小猪呼噜噜到城里去的时候,看到烤鸭要100元一只,他买不起,但又很想吃。回家后,呼噜噜到芦苇荡里找到两个野鸭蛋,又缝了两个小口袋,把野鸭蛋装进去,再夹在腋窝里。弟弟妹妹喊他出去玩,他也不去,一心一意地躺在床上孵蛋。
几天后,小鸭子孵了出来。他又到芦苇荡里搭了一个鸭子窝,每天悄悄地去喂小鸭子。鸭子长大以后,他用砖头砌了一个炉子,准备炖鸭子。旁边放着一本书,书名是《怎样炖鸭子》。不料,鸭子认出了这几个字,然后就飞走了。
承诺:创作脚步不会停
18年来,耿光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坚持写《小猪呼噜噜》。他始终处于一种永远未完成的心态。上1990年代后半期,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小猪呼噜噜》的读者减少了,家长反馈的好评也少了。
2000年,耿光拿着几十本《好孩子画报》到北京参加全国连环画年会。在火车上,一个小伙子看到耿光拿着的杂志,就对他说,“我最爱看这个故事了,我小时候就看这个。现在我快做爸爸了也愿意看。这个作者真了不起,写了这么多年。”青年的话让情绪低落的耿光突然发现,他的作品已经影响了两代人。
同时,一些读者在给耿光的来信中说,通过《小猪呼噜噜》,小孩子认识了社会,大人了解了孩子。作为孩子的家长希望他能把这个连载写下去。一位鞍山的孩子妈妈来信说,“我的女儿是在《小猪呼噜噜》的陪伴下长大的。她有一个愿望,一定要见见《小猪呼噜噜》的作者,不知道您能否满足孩子的愿望?”后来,耿光趁出差的机会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
希望:小猪永不停跑
看到小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喜爱,耿光觉得他的坚持是正确的。到2004年7月,《小猪呼噜噜》已经刊载了200期,他也整整写了200个月。不经意间,曾经的青年如今已知“天命”。耿光有一个愿望,他希望有出版社能将自己创作了18年的作品结集出版。
“如果有钱了,我想在沈阳成立一个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金会,鼓励那些从事青少年儿童作品创作的人。”
“《小猪呼噜噜》在生活中提炼快乐,把快乐送给孩子。小孩子是很辛苦的,他们处在幼儿园老师的管教中,父母的期待中,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如果小孩子们能在看到《小猪呼噜噜》后多笑几次,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给孩子讲《小猪呼噜噜》的故事时,能对孩子说‘我小的时候就看过这个’,我就满足了。”在说这番话时,耿光仿佛进入到了小猪“呼噜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