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杂志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学刊
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河南图书馆学刊
山东图书馆季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复印报刊资料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
高校图书馆工作
江西图书馆学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馆工作
四川图书馆学报
新世纪图书馆
图书馆界
云南图书馆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江苏图书馆学报
复印报刊资料 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
当代图书馆
图书馆学通讯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福建图书馆学刊
国家图书馆学刊
贵图学刊
1.近20年日本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状况述评、图书馆学刊,1983(6)2.打开古代诗文集资料宝库的钥匙.文史知识,1884(10)3.二十五史的续补与考订──《二十五史补编》.文史知识,1985(9)4.论乾嘉目录学.北京大学学报,1986(4)5.谈谈有关中文工具书课程的几个问题.四川电大,1987(6)6.秘书监的士族官僚化与官修目录的衰落.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4)7.品评人物之风大盛与传录体目录的勃兴.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4)8.关于中国传统目录结构体系的论纲.贵图学刊,1991(3)9.论中国传统目录结构体系的哲学基础.北京大学学报,1991(4)10.关于《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图书馆杂志,1991(2)11.年鉴与其他类型工具书编纂方法的比较研究.年鉴工作与研究,1992(2)12.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图书馆,1992(1)13.编译百科全书的条目编排问题.辞书研究,1993(5)14.文化品性:古典目录深层内涵的展现.图书馆,1993(1)15.论年鉴体.年鉴工作与研究,1993(3)16.社会需求与传统类书的现代化.辞书研究,1994(1)17.论年鉴的栏目与栏目化.载: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18.保存古代典籍,研究传统文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1)19.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5)20.日本的年鉴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系专刊,199721.日本的综合数据库型年鉴.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1)22.疾贪讲评.中华活页文选,1998(10)23.刘国钧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纪念衡如师百年诞辰.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6).与孟昭晋、王锦贵合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编《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一书收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4.文史研究与计算机文字处理(上)25.文史研究与计算机文字处理(下)26.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与信息表示27.计算机的文件组织、操作及病毒防治28.计算机中资料信息的管理和查找29.文史研究与利用计算机编制索引30.文史研究与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31.文史研究中常用的特殊编辑处理方法32.计算机化文史工具书的利用33.文史研究与Internet利用(上)34.文史研究与Internet利用(下)/24~34为“文史研究与计算机应用”系列,共11篇(与陈文广合作),发表于《文史知识》,1999年(1)-(9),(11)-(12)35.论图书馆的法治环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中国图书馆学会编《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一书收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36.一个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国际性观念:为利用者保守秘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37.日本的“图书馆自由”述论.图书馆,2000(4)38.日本“图书馆自由”案例研究.图书馆,2001(4)/《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12)全文收载39.中国图书馆立法:思路、基础与对策.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4)40.图书馆相关法的边际与内容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1(6)/《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全文收载41.关于中国图书馆立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全文收载42.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图书馆,2002(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5)全文收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收载43.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1)44.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年卷全文收载/《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4)全文收载45.图书馆服务与利用者权益保护.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4)/《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全文收载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全文收载47.现代图书馆观念的确立与本土化.河南图书馆季刊,2003(4)48.法治精神、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与特色.中国文化报,2003年5月28日第4版49.《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突破和问题.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50.日本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员伦理纲领(译文).载: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51.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上).图书馆建设,2004(1)/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52.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下).图书馆建设,2004(2)/《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53.核心期刊、社会影响力与《文史知识》.文史知识,2004(10)54.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载: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5.立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百年大势——历久弥新.科学出版社,200456.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图书馆建设,2005(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4)全文收载57.图书馆在著作权问题上的理念、权利与行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58.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图书馆,2005(2)59.知识被利用才显示出力量.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5月5日B3版60.日本图书馆员专业职务制度.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11)全文收载61.信息传播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新华网北京频道,2005年8月25日62.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共赢的著作权保护局面.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0月5日B4版6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将会给图书馆带来积极影响.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0月21日64.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图书馆,2005(6)65.国际图书馆界有关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立场.图书馆论坛,2005(6)66.基本保障的实现 馆长水平的提升 服务效益的改善 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2月5日B13版67.推动图书馆事业走向社会——就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接受新华书目报记者采访.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2月5日B4版68.基层图书馆现状勘忧(《光明日报》专家视点).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4日69.图书馆制度 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第16版70.凝聚力量 重点突破 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图书馆立法提供支撑.图书与情报,2006(1)71.和谐的著作权有利于每一个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3)72.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的组建与工作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73.无传播就无权利——图书馆界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呼声与行动.图书情报工作,2006(7)74.博弈和制衡未有穷期——留在我国第一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实施之际的历史记录.图书情报工作,2006(7)75.图书馆活动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7月18日B42版76.图书馆的职业责任与社会使命: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的图书馆服务.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7月18日B45版77.中国图书馆法治环境构建:法律保障与行业自律.图书馆建设,2006(5)78.1980年~2004年中国图书馆法治研究述评.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4)79.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到数字利用的重要桥梁.图书馆论坛,2006(6)80.图书馆自由宣言(译文).日本図书馆协会図书馆の自由委员会编.図书馆の自由に関する宣言1979年改订-日韩中英.日本図书馆协会, 200681.50年耕耘开拓 50年桃李芬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继续教育50年.载:王锦贵主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继续教育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2006(3)83.入门之向导 创新之思考——《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读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5)84.论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改革——围绕图书馆立法的制度设计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8)全文收载85.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若干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7)全文收载86.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天津),2007(4),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主办)33卷1期(两刊物协议,互选文章同时刊发)87.立法保障是最根本的保障(纪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一周年笔谈).图书与情报,2007(5)
一、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1.文献研究的数量
关于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起步于1998年,1998年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莫梅琦、徐一新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网络环境下用户教育模式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教育模式,指出网络环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用户教育成为当今网络信息服务中的热门。1998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张立发表了《高校用户潜在网络信息需求的显化》,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开始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8~2009年间,共发表有关“网络信息服务”的论文319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167种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从论文年代分布来分析发展进程,12年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2000年,起步阶段,有18篇论文发表。
第二阶段:2001~2005年,高峰阶段,研究论文逐年增多,5年中共有208篇论文发表,占总文献量的65.2%,并逐渐形成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平台期。
第三阶段:2006~2009年,稳步阶段,4年共发表论文93篇,占总文献量的29.2%。
2.文献研究的内容
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方面。随着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图书馆已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场所,信息资源的社会化、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服务资源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效率的高效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图书馆依托互联网这一数字化信息手段,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多方位的远程服务。通过对12年来发表的319篇论文主题的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占论文大多数(60%以上),如《文献信息服务业何去何从?——网络环境下的重组和功能实现》(祁延莉等,200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朱雅兰,2001)、《图书馆网络服务纵横谈》(高贤,200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网上信息的特色服务》(徐卫星,2002),等等,都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式、手段及馆员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作了充分论述。
网络信息服务的模式方面。用“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为关键词,对319篇论文进行再次检索,共检索到25篇文献,占7.8%。这些文章都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尤其是其中的6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论述得比较深入。《基于Interne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及应用研究》(常昕,2007),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由于信息服务模式是随着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基础上,对个性化信息服务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模型;《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沈英等,2007),在充分调研和对国内外图书馆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实例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运营机制、服务类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用户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章丽华,2001)一文中,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战略性转变的有效途径;《中南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罗新星,2008)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中南大学图书馆现有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虚拟阅览室阅览、网络参考咨询、网络数据库服务、辅助性读者服务、信息资源导航、统一平台跨数据库文献检索等多种服务模式,分析了7种服务模式的功能、技术和流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3.总结与分析
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服务方法、人员培养、运行模式及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成果。
一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文献增长迅速。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为检索策略,检出文献(1998~2009年)319篇中可以明显看出增长的概况。
二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热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热度有所不同,研究成果的数量也有起伏变化,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内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化。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众多的论文都从这一点出发,研讨了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第二是信息服务资源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但要加快、加强资源库的建设,还要依托互联网环境,以网站为开发与服务平台,以丰富的电子资源、数字化的馆藏和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为主要内容,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为特色的新型服务模式。第三是信息服务人员高素质。人员素质是决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除需要引进人才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服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术研讨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档次。
三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用户缺乏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图书馆用户对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用户与网络之间存在知识与技能障碍,用户所需的信息无法从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缺乏规范化统一标准。图书馆在信息加工、信息处理、数据录入等方面标准各异,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的目录及统一的发布标准。第三,图书馆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下,图书馆馆员需要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在服务中起到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系统维护专家、信息资源协调者等不同角色的作用,而实际上由于网络化建设、运行超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锻炼,所以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直接影响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四,网络信息服务缺乏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是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决定了用户地域的分散性和广泛性,导致用户需求繁杂多样,依靠任何一个单一馆藏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读者需求,而许多图书馆竞相发展自己的网络系统,由于互不沟通,重复组网建库,使大量信息重复存储在各馆系统内,又因数据格式、标准体系不同及信息服务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一处处的资源割据。第五,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缺乏深度和创新。我国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研究的学科特色不够突出;理论研究的文章观点大量重复、雷同;研究成果较为空泛,实用性不强;缺乏有说服力的实例。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信息服务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来完成的,所以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不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处在不断探索中。
1.国内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1)信息服务模式的分类
第一,三模式分类法。①传统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还将继续存在。传统的信息服务包括馆藏文献的外借、阅览、复制、宣传报道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以及二次文献的书目、索引、文摘等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等。②网络化的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文献信息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外借、阅览、定题、专题、参考咨询,以及书目宣传、报道和检索等信息服务。③新型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网络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文献信息的全文检索服务、光盘信息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
第二,四模式分类法。①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通过联机书目查询系统,用户可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②数据库检索服务。包括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镜像数据库。③辅助性读者服务。包括简讯要闻、读者指南、网上咨询、读者反馈等。④电子化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定题服务、虚拟图书馆、网上科技查新。
第三,二模式分类法。①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这实际上是传统信息服务网络化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基于文献检索的流通服务、基于网络阅览的文献传递服务、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光盘远程检索服务。②新型的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基础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及其他。
第四,还有一种基于网络范围的另一种三模式分类法。①基于图书馆内部局域网的信息服务。主要有提供图书馆书目文献联机目录和索引、网上预约服务、新书通报、定题服务、光盘数据库检索服务。②基于校园网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器、光盘局域网上网服务。③基于互联网开展信息服务。主要是建立各馆的网上在线目录体系,链接外部的虚拟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开展服务。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2)信息服务模式其他研究
研究者的主要观点有:①网络环境的形成,不仅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使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得到拓展,网络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初级网络信息服务如简单浏览与检索服务已较为成熟。③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如信息转播技术、指引库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和推送技术等。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正在不断探索中。④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存在如何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来革新其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问题。
2.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美国网络信息服务项目相当丰富,主要有下面几类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
(1)专题数字馆藏服务
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根据其学科特点,对馆藏的特色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并且在网上提供组合利用。
(2)电子参考服务
不少高等学校都设有研究咨询服务,为信息用户在识别和定位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方面提供深入的帮助。
(3)网络出版
美国各高等学校图书馆积极和出版机构合作,探索新型学术信息出版和交流形式。
(4)用户培训教育
提供馆藏使用培训,还提供对用户研究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
(5)网络教参服务
提供教程和学习资料两类电子信息。这些教材版本均与教育支持软件集成,以便学生进行注解和讨论。
(6)个性化主动信息推送服务
实时推送用户定制的专业信息或其他想要的信息。
(7)提供学习研究用的各种工具
集成各种对校园学术研究和教学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工具。
(8)联机目录查询
提供万维网模式的馆藏目录查询。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
1.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
图书馆信息服务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完善。我国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纵观历史,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公开藏书”服务观念的萌芽
由于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早期的藏书楼将藏书保存起来,作为其工作的主要职能。起初的藏书通常只允许封建统治者使用,平民百姓无从阅览。到宋朝以后,一些个别藏书者同意平民百姓借阅图书。为了扩大藏书的流通范围及传播力度,明末的曹荣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要用传抄和刊刻的方法促使书籍实现传播、流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力并不是很大。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出现了以藏书楼为原型的“共读楼”,“共读楼”的作用是可以允许少量读者进入其中进行阅览,其管理者还制定了借阅细则,在细则中规定了开馆时间、借阅数量、管理办法等,这个借阅细则是当代图书馆工作准则的最早形态,也是早期较为完善的借书规则。古代公开藏书的目的是启迪大众的智慧,所以古代信息服务的特点为:第一,服务局限性较大,服务对象仅仅是少数有文化的人,但对平民百姓的服务却十分匮乏;第二,空间局限性较大,阅览范围仅限于室内,室外阅览无从提及;第三,出现了早期借书制度和规则。
(2)“面向大众”服务观念的产生
在1901年至1905年期间,书刊借阅活动及有关借阅方面的宣传活动被大力开展,其主张扩大读者服务范围,并采取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体现了进步、新潮的服务思想。到1909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颁布,它的宗旨是全面开放,供人阅览。“五四”运动之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提出自己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不单单是存放书籍的地方,而且是教育人的地方;李大钊提倡将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享受阅读书籍的快乐。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当时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迅速,少数图书馆可以不定时地延长开馆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有些图书馆还设置了流通代理处等设施和场所,并开展种类繁多的阅读指导活动。读者服务工作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它的服务工作特点是:第一,服务对象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员;第二,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第三,服务时间延长,服务空间扩大。
(3)“读者第一”服务观念的形成
1949年以后,图书馆在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图书馆逐渐摒弃影响图书馆发展的落后思想,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工作类型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不断扩大和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表现为:第一,读者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图书馆已经彻底脱离了“藏书楼”的概念,已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和机构;第二,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日趋完善,有替代普通流通服务之势;第三,服务手段及方式日趋现代化。
2.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演变
自从有了语言文字,人类就开始以泥板、竹、木为书写的载体,将最初的知识信息以符号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载体上,这就产生了早在公元前2600年前,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尔拨尔图书馆。从世界范围内看,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图书馆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例如,希腊在雅典创建了第一个图书馆,亚述帝国在尼尼微建立了皇宫图书馆,阿拉伯文化鼎盛时期,巴格达城图书馆的数量高达30多所等。当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改革运动开展时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时期。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迫于机器生产需要高素质工人的实际情况,教育开始在欧洲广泛普及,从此文献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原来封闭的图书馆向社会大众开放。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和专业性质的图书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欧洲中世纪之前,西方并没有“大学”这一概念。这一时期之后,大学随之出现。但是,西方早期的大学并没有设置图书馆,但是教授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藏书。所以,学生只能向书商买书或者向自己的老师借书。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时期,西方大学图书馆迅速发展,并且服务内容与规模也随之发展。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二战之后,信息技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向自动化、集成化、现代化迈进。全新、先进的技术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图书馆在各个方面有了本质的飞跃。20世纪的20~30年代,这一时期是图书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因为,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这一定律为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纪的40~60年代,也发生了对图书馆发展来说较为有意义的事件。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通过,情报学的诞生,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界的应用等。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图书馆的发展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几乎呈停滞状态。到了90年代,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无论对当时、现在乃至未来,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3.结论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时空化对信息的整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研究对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进行了完整的剖析,从而进一步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并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著:先后出版三部信息管理学理论著作:1.《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1999);2.《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出版社,合作主编,1999);3.《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科学出版社,专著2007).论文:1982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93篇。所发表的论文以图书馆学和信息资源管理学为主,并有文献分类学、文献史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零星著述。先后有23篇重要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该刊是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论文(含杨文祥教授与导师、师友及学生合作的论文):1.《图书馆职能的历史阶段性——兼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图书情报论坛,1989.1期 )2.《“需要——激励”理论及其在人员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世界,1989 .5期)3.《社会化新论》(山东社会科学,1991.6) (新华文摘,1992,3期:观点摘编)4.《百科全书社会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对编撰体例的影响——兼论<不列颠百科全书15版的体例与功能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2期)5.《关于开展“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图书馆建设,1993.6期)(合作)6.《百科全书发展规律初探》(图书馆学研究,1994.1期)7.On Soci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Libray’s Position andFunction in th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At: Proceedings of the 1996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8.《试论社会信息管理学的对象、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合作)(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2期)9.《关于信息管理科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期)10.《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集《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11.《谈汉语“同词异体”现象及处理》(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10,61期12.《论信息管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99,4期)13.《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回顾与现实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期)14.《论信息管理学的概念与概念体系》(上)(情报科学,2000,3期)15.《论信息管理学的概念与概念体系》(续)(情报科学,2000,4期)16.《论信息管理学与文献信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大学学报,2000,3期)17.《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兼论图书馆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 .在: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718.《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期)19.《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1996~2000年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合作)(图书馆,2001,1期)20.《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21.《论信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学报,2001,3期)22.《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合作)(河北大学学报,2002,2期)2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合作)在:中国图书馆事业1996~2000.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7.24.《论信息管理科学的科学基础、历史任务、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方向.》在:21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7.25.《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基本任务》(合作)(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 上海:上海图书馆,2002.12.)26.《论数字时代的信息资源共享——兼及现代资源观、信息资源共享观与现代社会管理》(图书馆杂志:理论年刊. 上海:上海图书馆,2002.12.)27.《数字时代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任务与措施》(郑州大学学报,2003,1期)28.《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思考》(合作)(图书馆,2003,1期)29.《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学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1期)30.《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与研究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2期)31.《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4期)32.《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历史基础与历史任务》在:发展与创新: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0.33.《发展与创新: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合作)(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2期)34.Evalu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The 2001 IFLA Standards andthe 2003 Standards for Provincial Libraries in China. Libri: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Vol. 54, No. 3, September, 2004.(SSCI)35.《从公共图书馆精神到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图书馆,2005,2期)36.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in the Processof Knowledge Management[BE/OL]. The Third China_US Library CooperationConference, Shanghai, March, 2005;Chinese Librarianship: 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ISSN: 1089_4667, June, 200637.《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影响因素分析——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之一》(图书与情报, 2007,2期)38.《知识管理的层次与层次结构系统》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2期)39.《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功用》 (图书馆, 2007,6期)40.《对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期)41.《全球化、信息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当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情报科学,2008,3期)42.《CASHL模式的主要特色和战略价值》(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期)43.《人生梦想、职业生涯、专业理念、精神诉求——一个图书馆人的漫漫心路信息文明的价值追求》(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4期)44.《关于科学分类的理论思考》(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2,3期)系列论文:1.《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散论》三篇系列文章(《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产业属性分析》、《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社会组织结构的优化》、《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改革实践》图书馆,1996,5期,1996,6期, 1997,1期)(合作)2.《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三篇系列文章(《文献信息——信息时代历史发展的社会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社会需求结构形态特征分析》、《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之三(上)》、《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文献信息社会学三论之三(下)》图书馆学研究,1996,5期,1997,4期,1998,4期,1999,2期)3.《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四篇(《图书馆精神研究综论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论图书馆精神的载体系统》、《论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阶段性》、《论当代图书馆与当代图书馆精神》图书馆,2005,3、4、5期,2006,1期)4.《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系列论文六篇,现已完成四篇(《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影响因素分析》、《国外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嬗变》、《美国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历史嬗变的理论反思》、《俄罗斯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历史嬗变的理论反思》图书与情报,2007,2期、2008,2、3、4期)5.《论功能图书馆学》系列文章五篇(《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辨》、《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功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概述》图书馆,2008,3、5期,2009,2期;《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重庆图情研究,2008,3期;《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河北大学学报,2009,1期)早年另有12篇外国文学译作在《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省重点项目两项。先后获省、市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奖励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