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水利 属于省级普刊,非核心
复合影响因子:0.074
综合影响因子:0.049
主办: 江苏省水利学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7-7839
CN: 32-1474/TV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江苏水利
曾用刊名:江苏水利科技
创刊时间:1997
从1982年开始,为改变传统绘画技法,受高温颜色釉窑变景象万千之启 示,从山水画着手,开扩泼墨彩研究,通过墨彩的自然晕散与流动来表现自然界变化莫测的物象和意境。按唐人王恰“以其痕迹,为山为石”之说,结构山石林泉,追求天趣,展现其诗情画意。将一些创新的特殊技法移植到陶瓷绘画中,体现了对陶瓷美术创作的新定位及新思考。数十年以教学为中心,进行了广泛的中国画和陶瓷艺术的艺术实践与探索。1961年,总结景德镇绘瓷艺人传统经验,参与编著《陶瓷彩绘》(江西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教材,全国发行;1962至1964年,任景德镇《陶瓷美术》杂志编辑;1974至1982年,撰写《产品设计学》、《现代陶艺初探》、《陶瓷壁画实践与思考》等专题文章,先后在《景德镇陶瓷》、《陶瓷研究》,《陶瓷学院学报》等杂志刊载;1983年,应湖北省宜昌市邀请,历时八个月,在长江三峡各地写生采风,设计并绘制了反映长江三峡及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和当地名胜古迹的陶瓷系列壁画:《高峡平湖》、《三楚名胜》、《屈原故里》、《玉泉名寺》、《三游古洞》等大小三十余幅作品;1984年《黄美尧山水画及陶瓷挂盘》个人展览在江苏无锡美术馆展出;1985年至1988年,多次在山东淄博,湖南长沙,铜官等全国各产瓷区指导学生毕业作品的创作设计,并设计制作了大量颜色釉陶瓷艺术作品,1986年至1988年,多次应邀参加华东地区中国画联展,受聘中国画函授大学,讲授中国画论;1988年至1998年调至广东省陶瓷学校,从事美术教学,成为学术带头人,期间继续从事中国画与陶瓷艺术的创作与探索,大量作品先后被无锡美术馆、庐山纪念馆、南昌画院、景德镇画院及美、英、港及新加坡等人士收藏,并在《景德镇日报》、《无锡日报》、《羊城晚报》、《汕头日报》和香港大型刊物《收藏天地》等刊物专题介绍;1998年退休返回景德镇,潜心陶瓷艺术探索与创作;2000年被收入大型国际交流经典《世界华人英才录》;2001年被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聘为高级名誉院士,特聘高级画师;2002年作品被收入《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典》;2008年“山水情·黄美尧作品展”个人陶瓷国画作品展览,由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景德镇市政府、景德镇市美协、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中国美术馆的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作品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8年为景德镇紫荆宾馆会议厅创作大型瓷板壁画(6米X 2米)《玉林中秀》;2008年作品被收入《景德镇陶瓷》主办的《2008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集》;2009年黄美尧个人陶瓷艺术馆在景德镇新枫园开馆,中国美术馆杨馆长和多名陶瓷艺术大师及景德镇市美协领导亲临剪彩;2010年受邀赴台湾台北圆山饭店,参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联展”;2010年作品“青花釉里红”瓷板被收入《中国瓷都景德镇-首届上海陶瓷成就展作品集》。2010年10月,作品收入景德镇镇陶瓷商会主编出版的《陶瓷世界》一书;2010年10月,景德镇电视台录制《昌南对话》节目,并在景德镇瓷博会期间播出。2011年7月,《锦绣山河》青绿山水国画珍藏瓷隆重推出。2011年12月,《中国陶瓷》(艺术版)封面人物。艺道堂,为黄美尧教授个人中国画及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室,取庄子“艺近于道”之意,多年来,创作出大量的国画及陶瓷珍品,其独创的积墨绘画技法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已为广大收藏及爱好者喜爱收藏。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
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姓名:郑源
英文姓名:Jacky
籍贯:广东
出生日期:1982.11.2
星座:天蝎座
健康状况:良好
学历:中专
毕业校院:星海音乐学院
专业方向:声乐
精通语言:粤语、国语、方言
专长:唱歌以及多种乐器
星路历程:
4岁就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粤剧,也是登上艺术舞台的开始;
5岁开始学习各类乐器,例如:高胡、钢琴等;
在8岁---14岁之间,在阳江市参加了一系列的歌唱比赛,并且每次比赛都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15岁组织了《广州自由人乐队》,在广州高校展开了巡回演出会,并在同年回到故乡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16岁出版单曲《爱的诉说》、《男孩的心事》;
17岁全国巡回演出;
18岁出版个人首张国语大碟《爱的狂怒》;
19~20岁成功举办数十场个人演唱会及歌友会
2000年参加全国电视台综合节目《欢乐总动员》10次;参加上海《激情方向盘》等;
2002年参加中国儿童基金会主办的《关注孩子救助未来》大型公益演唱会,内地唯一代表;参加北京庆祝十六大歌会压轴嘉宾。
郑源,曾经是乐坛的一个无名小子,两年以前,哪怕是问起流行音乐的超级Fans,也未必知道“郑源”是何许人也。但当2004年底郑源首张专辑《真的用心良苦》推出之后,郑源的名字已经成为一股强烈旋风,迅速由广东席卷至全国各地。不到一年时间,《真的用心良苦》、《一万个理由》、等歌曲已为广大歌迷所接受,并传唱于大街小巷。而郑源也获选为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电视》“2005十大新人”。而“实力唱作人”、“新情歌王子”等美誉,也随之成为郑源头上的光环。
由新人到新星,“情歌王子”郑源似乎是一步登天。但回顾郑源的音乐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天才+努力”的典型。
郑源自幼跟随祖父学习粤剧,并接受包括钢琴、二胡、爵士鼓等多种乐器在内的专业培训。他的声乐老师甚至称他为“难得的音乐神童”。更为难得的是,郑源凭借天赋的嗓音和音乐触觉,模仿众多流行歌手也是惟妙惟肖。自15岁在广州的首场个人演唱会起,郑源不断积累演出经验,并得到不少资深乐坛人士的青睐和赞许。同时,郑源还将自己的音乐灵感发挥到更多方面,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歌曲。
2004年,郑源被实力雄厚的广东孔雀唱片选中,签为旗下歌手。孔雀唱片根据郑源的个人特点和声音特色,并综合考虑音乐市场的需要,将他重新定位包装为“唱作歌手”。自己演绎自己创作的歌曲,自然来得更加投入、更加深情。在孔雀唱片推出的首张专辑《真的用心良苦》中,包括同名主打歌在内的多首歌曲,就是由郑源自己一手包办词曲的。
在孔雀唱片力捧之下,郑源的多首歌曲迅速窜红,并旋即推出第二张专辑《我最火》。其中收录的《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等歌曲,也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之选。有资深电台DJ甚至说,“2003年的刀郎有多火,现在的郑源就有多火”。同时,孔雀唱片更通过电视、网络、手机传播等多种媒体联合推动,为郑源制造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媒体声势,也为他的歌曲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截止2006年2月,“郑源”关键词在网络上的搜索频率已经迅速飙升,而他演绎的《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一万个理由》等歌曲,也成为手机铃声的热捧对象。
正如这张专辑的名字一样,郑源成为了2005年最火热的乐坛新人之一,风头一时无量。
当然,郑源最为得意的,还是他创作和自行演绎的一首首动人情歌。在郑源的情歌声中,仿佛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一语成箴:
为什么相爱的不能在一起?一万个理由/
一个人哭/
真的用心良苦/
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是这种率真、坦诚的情感表露,使郑源得到了大批年轻歌迷的热力追捧。郑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心去唱,是他对待自己每一首音乐作品的态度。用心创作演绎的歌,也必须用心去聆听。有更多的人用心去听他的歌,也是郑源在新的一年里的心愿
郑源 教授, 1964年2月生于山东日照
现任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IAHR会员、全国水轮机标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泵与泵站分委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力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院理事、全国高校教材与编写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流体机械工程、水力机组仿真及水电站、可再生能源、泵站水力学教学与研究。
近年来先后负责主持和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距离输水管道系统含大体积气团的瞬变流研究 ”、博士点基金“长输水管道中的气液两相瞬变流研究 ”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水轮机尾水管压力脉动研究 ”等4项。主持攻关课题“南水北调工程四座泵站的装置试验研究”、“龙滩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研究”、“淮海入海水道工程妇女河泵站模型试验研究 ”、水利部948项目 “大型泵站机组测试与诊断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水利部948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及横向课题50余项。
在ASME、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流体机械、河海大学学报、排灌机械、水利水电技术、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水泵技术、中国给水排水以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等杂志发表“Experimental Study on Energy Characteristics for Axial-flow Pump”、“Small Hydro Power Exploitation in Majianghe River Basin Jianghua Hunan Province”、“Small Turbine Unit Replacing Reducing Valve in Water Supply Systems of Hydropower Plants”、“输水系统含气水锤研究”、“贯流泵装置能量特性试验研究 ”、“水力机械多功能试验台循环管路系统水力设计 ”、“高水头电站用小水轮机代替减压阀方案研究”、“水电站引水系统取消尾水调压室研究 ”、“竖井贯流泵能量特性试验研究 ”、“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参数在线监测开发 ”、“相同比转速不同装置型式泵站装置特性试验研究 ”等论文近60篇。
主编 《水电站动力设备》,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水轮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水力机组过渡过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申请五项专利。
获省、局级奖各种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