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自动化学报特刊

2023-12-08 17: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动化学报特刊

北航各个学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具体你可以上北航研究生院查看,不过要求还算比较高的,潜心研究吧,不要太浮躁

一、申请北航博士学位对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
1.数学与系统科学学科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CI检索的本学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SCI分区表中Q1区、Q2区和Q3区,或SCI影响因子0.5以上);
(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
(3)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并且另外在EI、MEDLINE收录源刊物或在《中国科学》(中文版)、《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和《系统科学与数学》发表2篇论文。
2.物理学科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5.0以上,或累计达到5.0及以上; (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3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国外期刊上公开发表;
(3)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且在EI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用外文公开发表。
已授权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项(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视同1篇SCIE收录论文;已受理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项(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视同1篇EI收录论文。
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学生论文发表篇数和影响因子尊重导师意见。
对承担重大工程项目等特殊情况,开题与答辩前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经分学位委员会委员总人数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过,其发表论文要求可执行工学学科相关规定。
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含化学学科)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CIE 的Q1区收录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或者发表SCIE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到5.0;
(2)发表SCIE收录论文3篇;或发表2篇SCIE收录论文,另外在EI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国外期刊上公开发表。
(3)对承担重大工程项目等特殊情况,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博士生提交研究成果详细摘要,经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总人数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过,发表论文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或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另外在EI或ISTP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至少有1篇论文在外文期刊上公开发表。
其他学术成果的计算方法,按照工学学科相关规定执行。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须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1)在影响因子大于0.5的SCIE收录的计算机类刊物中发表论文1篇;
(2)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并且另外在EI或ISTP收录源刊物或会议发表2篇论文; (3)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上发表论文1篇,或在EI收录的期刊源上发表论文2篇;并且另外在EI或ISTP收录源刊物或会议发表论文2篇;
(4)在EI收录的期刊源上发表论文1篇,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参考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的权威学术会议目录)上发表论文1篇;并且另外在EI或ISTP收录源刊物或会议发表论文2篇。
博士研究生发表的满足上述要求之一的学术论文中,被EI收录的各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多篇论文只计为1篇期刊论文。
专利和获奖的学术成果计算方法,按照工学学科相关规定执行,且折算论文合计不超过1篇。 5.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应满足以下三项基本要求之一: (1)在SCI检索的相关学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SCI分区表中Q1区、Q2区);
(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

(3)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并且另外在EI、MEDLINE、ISTP收录源刊物或国际会议(论文全文)发表2篇论文。
专利和获奖的学术成果计算方法,按照工学学科相关规定执行。
6.工学学科,包括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材料加工工程(限机械学院)等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CI检索的本学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1篇学术论文(SCI分区表中Q1区、Q2区和Q3区,或影响因子0.3以上);
(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写的;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并且在EI或ISTP收录源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写的;
(3)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刊物(含被ISTP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不少于3篇,其中至少应有2篇文章在EI收录源刊物上发表。并且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写的。
本学科领域申请并被授权的发明专利(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于SCIE论文;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于核心期刊论文;申请者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且有个人获奖证书,相当于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排名前七名)或三等奖1项(排名前五名),相当于在EI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
7.经管学科(管理学院)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另外,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写的。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 SCI、SSCI、A&HCI、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
(2)在《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论文,并在EI(ISTP)检索的会议发表2篇论文。
(3)在 EI收录源期刊、经管类重要学术期刊发表2篇论文(见附表1),并在CSSCI、 CSCD 或EI(ISTP)检索的会议发表1篇论文。
8.法学学科(法学院)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SCI、《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任一高水平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3)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并且另外在EI、MEDLINE、ISTP收录源刊物或国际会议(论文全文)发表2篇论文。
专利和获奖的学术成果计算方法,按照工学学科相关规定执行。
6.工学学科,包括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材料加工工程(限机械学院)等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CI检索的本学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1篇学术论文(SCI分区表中Q1区、Q2区和Q3区,或影响因子0.3以上);
(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写的;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并且在EI或ISTP收录源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是用外文撰写的;
(3)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刊物(含被ISTP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不少于3篇,其中至少应有2篇文章在EI收录源刊物上发表。并且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写的。
本学科领域申请并被授权的发明专利(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于SCIE论文;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等同于核心期刊论文;申请者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且有个人获奖证书,相当于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排名前七名)或三等奖1项(排名前五名),相当于在EI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
7.经管学科(管理学院)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另外,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写的。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 SCI、SSCI、A&HCI、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
(2)在《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论文,并在EI(ISTP)检索的会议发表2篇论文。
(3)在 EI收录源期刊、经管类重要学术期刊发表2篇论文(见附表1),并在CSSCI、 CSCD 或EI(ISTP)检索的会议发表1篇论文。
8.法学学科(法学院)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SSCI、《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任一高水平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4

(2)在其他CSSCI来源期刊或集刊(不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论文;
(3)在非CSSCI来源期刊或集刊(不含扩展刊)的重要法学类或航空航天类期刊或集刊(见附表2)上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3篇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须收入大会论文集。
各级标准中的期刊均不包括其增刊、特刊、专刊。
发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第一篇可视为CSSCI收录。
在港澳台重要法学期刊上或用英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经过法学院三位以上教授鉴定,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可视为CSSCI论文1篇。
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是指有两国或两国以上专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以及各法学二级学会的年会。 9.人文社会学科(人文学院)
博士生发表论文总数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见附表3): (1)发表论文达到A级标准; (2)发表论文达到B级标准; (3)发表论文达到C级标准。
各级标准中的期刊均不包括其增刊、特刊、专刊,CSSCI收录期刊不含扩展版;发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第一篇可视为CSSCI收录,第二篇及以上视为一般公开出版期刊的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3000字以上),可视为公开出版期刊的论文。
10.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外语学院)
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 SSCI、A&HCI、SCI、EI、《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现代外语》或《外国语》上发1篇;
(2)在CSSCI (限定在外国文学、语言学、外语类)上发表2篇论文; (3)在CSSCI(不含扩展刊)上发表3篇论文。
注:用英、俄、德、日、法、韩文在国际非SSCI或A&HCI期刊源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经院教授会鉴定,达到相应学术水准的,可视为CSSCI论文1篇;在我校学报社科版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可视为CSSCI收录,其余视为一般公开出版期刊论文。

信息融合的前景

当前,信息融合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研究己经从低层的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转向了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等高层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领域也从军事迅速扩展到了民用。经过20年的发展,信息融合技术己在许多民用领域取得成效。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机器人和智能仪器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战场任务与无人驾驶飞机、航天应用、目标检测与跟踪、图像分析与理解、惯性导航、模式识别等领域。信息融合的发展非常迅速,下面几个研究发展方向是值得关注的。基于Agent的信息融合在最新一期的Information Fusion是基于 Agent的信息融合的特刊。多Agent技术期望为复杂的工业应用系统、商业系统以及军事系统提供一个新的处理视角。这将会是以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Web信息融合借鉴人脑的工作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征的多源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和可综合利用的信息。信息融合技术已在生物、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融合技术为W eb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现有W eb信息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源W eb信息检索融合。 参考文献外国书刊Waltz E,Lilnas J .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M ]. Boston: Artech House,2000. 9 - 17.A. Noureldin,A. El-Shafie,M. R. Taha. Optimizing neuron-fuzzy modules for data fusion of vehicular navigation systems using temporal cross-valida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7,20(1):49-61P. C. Lin,H. Komsuoglu,D. E.Koditschek. Sensor fusion for body state estimation in a hexapod robot with dynamical gaits.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2006,22(5): 932943Zhang,Y. and Q. Ji,Efficient Sensor Selection for Active Information Fu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2010. 40: p. 719-728.Agaskar,A.,T. He and L. Tong,Distributed Detection of Multi-Hop Information Flows With Fusion Capacity Constraint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2010. 58: p. 3373-3383.Karantzalos,K. and N. Paragios,Large-Scale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Fusion and 3-D Pri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10. 48: p. 2283-2296.陈森,徐克虎.C4ISR信息融合系统中的态势评估.火力与指挥控制,2006,31(4):5-8高方君.C3I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 33(4): 117-119李新德.多源不完善信息融合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007.高健. DSmT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机器人地图创建中的应用: [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007.童利标,漆德宁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信息融合.安徽人民出版社Yu,W.,et al.,Distributed Consensus Filtering in Sensor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2009. 39(6): p. 1568-1577.Khan,U.A. and J. Moura,Distributing the Kalman filter for large-scale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2008. 56(10): p. 4919-4935.Jafarizadeh,S.,Fastest Distributed Consensus Problem on Fusion of Two Star Networks. Submitted. 2010.黄心汉.《信息融合》导论 [课件].华中科技大学Mark Bedworth,Jane O’ Brien Jemity. The omnibus model : A new model of data fusion. In :Proceedings of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California,USA :Sunnyvale,1999. 337~345Hannah P,Starr A. Decisions in condition monitoring—An examplar for data fusion architecture. In :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France : Paris,2000. 291~298Carl B Frankel,Mark D Bedworth. Cont rol,estimation and abst raction in fusion architectures : Lessions f rom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France : Paris,2000. 130~137Elisa Shahbazian Dale E,Blodgett Paul Labbé . The extended OODA model for data fusion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Canada : 2001. 106~112Luo L C,Kay M G. Multisensor integration and fusion for intelligent machines and systems. US :Abb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5. 321~456赵小川,罗庆生与韩宝玲,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综述. 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08).潘泉等,信息融合理论的基该方法与进展. 自动化学报,2003(04).张伟龙,郑建彬与詹恩奇,基于信息融合的在线手写签名算法研究.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05).Dasarathy,B.V.,A special issue on agent-based information fusion. Information Fusion,2010. 11(3): p. 215-215.Dasarathy,B.V.,A special issue on agent-based information fusion. Information Fusion,2010. 11(3): p. 215-215.Das,S.,Agent-based information fusion. Information Fusion,2010. 11(3): p. 216-219.Dasarathy,B.V.,A special issue on web information fusion. Information Fusion,2008. 9(4): p. 443-443.Yao,J.,V.V. Raghavan and Z. Wu,Web information fusion. Information Fusion,2008. 9(4): p. 444-445.Yao,J.,V.V. Raghavan and Z. Wu,Web information fusion: 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Information Fusion,2008. 9(4): p. 446-449.Dasarathy,B.V.,A Special Issue on information fusion in computer security. Information Fusion,2009. 10(4): p. 271-271.Corona,I.,et al.,Information fusion for computer security: State of the art and open issues. Information Fusion,2009. 10(4): p. 274-284.信息融合与信息安全信息概念信息现代定义。[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邓宇等].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逆维纳信息定义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逆香农信息定义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2002年

王建国的论文

1.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新方法,《自动化与仪表》1988.32.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器控制品质的新方法,《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1989,13. 王建国(1);综合型品质自适应智能控制器的研究,《第二届全国仪表自控系统与成套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88.10,上海4. 王建国(1);谈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外观艺术设计,《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0,15. 王建国(1);超小型热电阻温度变送器电路设计,《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1,126. 王建国(3);智能化蒸汽湿度计的研制,《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2.7 北京7. 王建国(1);提高电站锅炉主汽温调节品质的微机自动控制方法,《》1993,9,上海交大8. 王建国(1);智能仪表设计中的若干原则问题,《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3,89. 王建国(1);CPU运行故障自动监测及处理的通用模块电路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110. 王建国(4);污垢对换热器的不可逆性的影响,《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 311. 王建国(4);转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412. Jianguo Wang(2),A Monitoring Model of Fouling on Both Shell-side and Tube-side Surface for Heat Exchangers,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eptember 19 1994, Xian13. 王建国(2);24C系列串行EEPROM在8031系统中的应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5,514. 王建国(1);单片V/F转换器LM331的电源电压抑制特性分析,《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115. 王建国(2);变热导率的测量方法,《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10,北京16. 王建国(3);换热器最佳火用效率,《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6,12增刊17. 王建国(1);IPC在转炉炼钢参数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8. 王建国(3);智能补偿式汽包水位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9. 王建国(3);间接曲线拟合方法,《电工数学进展-第六届全国电工数学年会论文集》1997.10,厦门20. 王建国(3);凝汽器冷却管积垢状态监测仪的研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221. 王建国(3);DOS中严重错误中断的用户接管方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2. 王建国(2);多媒体体CAI课件开发的尝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3. 王建国(2);微粒污垢剥蚀机制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524. 王建国(2);加强计算机实验课的改革促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5. 王建国(3);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6. Wang J. G.(3), Determination of the Mean Free Path of Phonons in Fractal Media, 117th Xiangshan Science Conference, June 18,1999,Tsinghua University.27. J. G. Wang(4),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iameter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sperse System, IUMRS-ICAM99,Beijing, Jun 13,1999.28. 王建国(2);实时监控及过程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9,629. 王建国(1);椭圆管传热阻力特性与几何特性关联的数值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增刊30. 王建国(4);非分形分布的不均一颗粒散体的分形特性,《第七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8,11,乌鲁木齐市.31. 王建国(4);颗粒均匀散体导热系数的分形描述,《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732. 王建国(2);换热器熵产分析方法的讨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733. 王建国(3);分形介质声子导热的频域问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734. J.G.Wang(2), A New Predictive Model For Particulate Fouling,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5. J.G.Wang(2), The Effects of Fouling on the Irreversibility of Heat Exchangers,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6. 王建国(1);利用计算机模拟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数学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99,437. 王建国(4);换热器热力学优化准则-驱动力均分原理《面向二十一世纪热科学研究-庆贺王补宣院士七十五寿辰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 王建国(1);非均匀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139. 王建国(2);一种新型电子水处理器阻垢率的在线检测评价方法及装置,《工业水处理》2000,.340. 王建国(1); 等容加热式饱和蒸汽湿度监测仪研究,《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0 ,341. 王建国(3);分形介质生子导热的频域问题,《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742. 王建国(1);空气预热器积灰在线监测模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743. Wang J. G.(1),An Off-line Algorithm Obtaining The Fuzzy Control Table Based on Fuzzy-curve,CONTROL-2000 , MOCKBA 2000.1044. Jianguo Wang(4), A Fractal Model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a Disperse System of Even Particles,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 29(7), 200045. J.G.Wang(1),On-line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Ash Deposits on Economiz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6. J.G.Wang(4),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uling thermal resistance on corrugated tube,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7. Wang J.G.(3), Optimum cycle for soot blowing of economizer in a boli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8. 王建国(4);基于积灰在线监测的空气预热器最佳吹灰周期研究《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849. J.G. Wang(3), On the fractal description of active nucleation site density for pool boi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150. 王建国(3);管式换热器积灰特性的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