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看电影杂志主编

2023-12-10 22: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看电影杂志主编

我与小沈(微信名:见鬼的信仰)在资料馆相识是在四五年前的资料馆,当时只知道他是大学生,想考电影学院研究生。当时我还在做电影门户网站的编辑,繁忙的穿梭于西直门和小西天之间,在华影银光中摸索着自己的方向。

小沈不是一个典型性影迷,在资料馆周围对电影执着的年轻人也并不在少数,但大多都会随着毕业、工作,电影这个念头就会被 社会 消磨殆尽。而小沈毕业后随即成为了电影媒体编辑,而后又跳转进入了影视行业。

我非常钦佩小沈这样的电影新青年,为了电影大胆得去闯荡。于是我就把他的迷影经历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国产大片烙印“厂院童年”

沉迷漫画反溯电影根源

我家原来在郑州周边的一个镇,是从老家沈阳迁过来建的厂院区,所以都是东北人,没有本地人。厂院里只有工人剧场,没有正式的电影院,小时候也会在剧场放电影,但印象都已经很模糊了,依稀记得在剧场看过张艺谋的《英雄》,而且还是满场。

直到我去郑州上中学看了《赤壁 (上)》,才知道什么是电影院,那时对电影也没什么认识,只当是放暑假的一个余兴节目。

我小学开始上网,逐渐就开始在网上看漫画了,中学时已经看过很多经典漫画了。有次偶然得知漫画的分格画法是从电影那学过去的,就觉得漫画有意思,电影应该也很有意思,就慢慢开始找些电影去看,但没有任何体系和参考,对电影是种单纯的吸引。那时看得很多电影,现在有些印象的片子也叫不出名字了,很多都是因为封面海报漂亮才去看的。

“风吹麦浪”《太平轮》

结交学长“迷影情”

自己正儿八经的去看电影,也是到北京上大学之后。最初让我觉得对电影产生兴趣的是吴宇森的《太平轮 上》(2014),是影片公映后自己去看的。因为自己学得是心理学,《太平轮》里那种“风吹麦浪”的镜头给我感觉特别舒服,而且镜头意象也特别符合心理学。我也感觉到电影镜头呈现的心理意象,比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要更直接,觉得自己要多看些好电影,可能有助于对专业的理解。

大学时遇到个留级的学长,住我隔壁寝室。我大一时他已经有3000 +的阅片量了。而且他也很懂,也是从小看碟起来的。正巧我也想多看些好电影,可以直接管他要就行了。

学长也很热心,比如看经典好莱坞的,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直接拷了好几部给我;费里尼、伯格曼、左岸派电影、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各种新浪潮……都直接拷给我去看。学长他成体系的给我去介绍去讲电影,推荐我去看。很多电影导演都是成作品序列的给我推荐,从他那我学了好多东西。两三年间,学长推荐了我看了八九百部片子的,现在回想大多都是影史上的名片,而且印象都特别深。

“小西天”鼓掌独一份儿

“魔力时刻”踏定电影路

学长他不是一个很能聊天的人,但每次和他都会交流观感,偶尔也会对我略微纠偏。学长算是给我建立了最初的影视美学基础,而且他还推荐我去电影资料馆来看电影。在我大二大三时来资料馆看了第一个片儿——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巴别塔》(通天塔),之后又去资料馆看了他的《爱情是狗娘》。

那时刚来资料馆看电影,感触最深的就是放完电影后观众们鼓掌;以前去院线电影看片儿,觉得那只是一种 娱乐 ,资料馆电影映后鼓掌,那是对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赞美和致意,这是北京电影资料馆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

小时候看漫画,总觉得会有另外的平行世界存在。后来长大来北京上大学,就在资料馆看电影那一两年里,突然觉得看好电影是可以投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去的,一个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电影时空。

记得那年在资料馆看《美国往事》,当面条决定买车票离开纽约,去水牛城,那个门儿一关一开,面条就慢慢变老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影视听语言展现“时间性”的那种魔力,它就像一种魔法!以前觉得这种 情感 、情绪是说出不、摸不到的,看了这个镜头才知道这是可以被具象化的,能把人类复杂的 情感 用影像传达出去是很了不起的!之后我就决定要考电影学院研究生学电影!升到大四就开始考电影学院了,但这几年因为自己的一些事儿,几次考研并不太顺。

新媒体影评初尝试

杂志社里“画”影史

我个人的影评写作是上大学时开始的,当时跟着另一个学长经常去鲸鱼放映室。在鲸鱼放映室结识了陆支羽老师,那时“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刚开不久,是他鼓励我尝试去写影评。

到了大四毕业,我还想是考电影学院,就想先找份和电影相关的工作。于是就去《看电影》做了电影编辑。最初来《看电影》也是抱着“朝圣”的一个心态,高中时就经常买《看电影》午夜场,虽然很多文章也看不太懂,但给我电影特别神圣的一个感觉。

在《看电影》工作的一年里,主编阿郎对我的电影写作方面帮助特别大。阿郎看电影很细致,即使都看过的电影,他能发觉到一般人看不到细节,能讲的非常详细,文字书写也非常精细。刚入职的时候,给我们每个新人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改,而且改完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改,纸媒的书写规范是怎样的。

《看电影》杂志虽然也是媒体,但我工作的一年里,并没有为院线新片写过通稿。所有的电影选题、都是自己在策划会上提,喜欢什么就去写什么,阿郎老师唯一的要求就是文字质量要过关。我还是要感谢《看电影》杂志为我提供选题方面的这份自由。

看电影「瞎话电影史」栏目(左)

后来我在《看电影》移动端公众号“电影破事儿”(现迁移为公众号“破词儿”)做内容运营编辑,和另一位编辑同事合作做了一个「瞎话电影史」的栏目。我来作画,同事来做文稿,有点类似日本那种漫画家和小说家的联合创作,就是给读者们简化介绍电影史,也算是在《看电影》做编辑的一个小亮点吧!

2019年初我离开了《看电影》杂志,3月份就决定到上海去发展。在上海并没继续做电影媒体,不过算是进入到影视产业中了,希望自己能在电影行业的磨练中继续成长。

看电影杂志停刊了吗2022

没停刊。《看电影》原名《电影作品》,主管主办为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原名《电影作品》。截止到2020年9月16日,电影内的杂志没有停刊。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电影》,《看电影》位于成都市清江东路峨影厂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